探索「產業園+黨組織+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特色產業蹚出鄉村...

2020-12-24 魯網

8月15日,中國·墾利郝家第十四屆葡萄文化旅遊採摘節拉開序幕。上千名遊客慕名而來,賞風景、摘葡萄,感受田園風光。

作為葡萄產業專業村和葡萄節舉辦地,墾利區郝家鎮薛家村葡萄栽培品種由開始的一兩種發展到現在的半島、巨峰、紅提等十餘個葡萄品種,種植面積1000餘畝。2013年,村黨支部積極探索思路,牽頭成立了「葡香園」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探索「產業園+黨組織+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葡萄產業不斷發展壯大,薛家村由此走上鄉村振興路。

「我們村已經建成集觀光、旅遊、採摘於一體的葡萄生態園。」薛家村黨支部書記蓋永峰介紹,以葡萄產業為主要發展方向,村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以上,全村實現人均可支配收入2萬餘元。

薛家村葡萄種植戶遲建芳是個「老把式」,靠著每年一屆的葡萄文化旅遊節和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她家的葡萄基本不用出村就基本能售賣完畢,一年下來畝均純收入能達到1萬餘元。「『葡萄節』越辦越紅火,濱州、濰坊等地的遊客和客商,每年這個時候就來我們村,葡萄想賣不好都難。」遲建芳笑著說。

「根據各村的農業產業特點,我們突出特色抓品牌,壯大支柱增效益,由黨支部領辦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充分利用村內閒置土地和合作社產業多元化的優勢,幫助村民增收致富。」郝家鎮黨委宣傳委員王青州說。目前,郝家鎮現有支部領辦合作社3個,已建成「富硒麵粉」「昊佳葡萄」「東黃醬油醋」等特色品牌,合作社人均年增收2500餘元,帶動村集體增收5萬餘元。

結合前不久召開的東營市鄉鎮街道集中比看交流會,郝家鎮確定了符合地域特色實際的發展方向,緊緊抓住西郊現代服務區成功創建、郝家休閒農業觀光園獲評「省級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點」等新機遇,拓寬招引方向,加大招引力度,進一步完善產業體系。「郝家鎮將以此次『比看』活動為契機,緊扣『東營西部新城區、美麗幸福新郝家』的發展目標,聚焦土地整理、黨建引領、鄉土文化,全面提高鄉村振興質量,奮力譜寫『郝』未來,同心共築幸福『好』家,為開創新時代東營高質量發展新局面作出更大貢獻。」郝家鎮黨委書記董懷進說。(記者 李廣寅 通訊員 秦志敏)

相關焦點

  • 廣東新興縣鄉村振興加速度 「旅遊+」「企業+」等產業模式釋能
    春節期間,新興縣國恩寺遊客絡繹不絕這些年,新興縣在著力探索「旅遊+」模式,通過與農業、工業、文化等多產業融合,大力發展禪意生態旅遊產業,形成了禪宗文化遊、溫泉養生遊、生態休閒遊、美麗鄉村遊四大特色旅遊品牌及系列旅遊產品
  • 2020年日照市嵐山區將做實「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 大力發展...
    把城市和鄉村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作為一個整體統籌謀劃,不斷加快新型城鎮化步伐,努力提升城市能級和競爭力。深入推進鄉村振興。完成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新打造省級美麗鄉村示範村4個、市級美麗鄉村56個。抓好220省道西延等工程,建設嵐山至日照機場連接線等農村「幸福公路」400公裡,新增「戶戶通」村莊65個。
  • 鳳凰縣:農村產業發展成為鄉村振興「引擎」
    立足鳳凰縣經濟發展特色,因地制宜科學編制《鳳凰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三年」行動計劃》《鳳凰縣農業產業發展規劃》,從提升農業發展質量、推進鄉村綠色發展、繁榮興盛農村文化、構建鄉村治理新體系、提高農村民生保障水平等方面進行了安排部署。
  • 寶坻區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推動鄉村產業振興
    一是創新立體種養模式。著力發展稻鰍、稻蟹、稻甲魚等稻區立體種養,不斷提升綜合效益。目前,全區稻區立體種養規模達到8萬畝,其中示範基地2萬畝,綜合效益每畝較傳統模式增加500—700元,實現「一水兩用,一地雙收」。二是發展林下循環經濟。
  • 武威市古浪縣永豐灘鎮:「黨建+」模式引領產業發展
    本網記者 張振國 文/圖武威市古浪縣永豐灘鎮以「黨組織+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黨建產業模式,加快構建以龍頭企業、合作組織、產業基地等為支撐的精準扶貧組織體系,黨組織引領帶動龍頭企業和合作社強村富民,實現特色優勢產業村戶全覆蓋,確保鎮有扶貧項目、村有增收產業、戶有致富門路的黨建引領產業模式
  • 莒南縣坪上鎮創新「黨建+合作社」模式促鄉村振興
    今年以來,莒南縣坪上鎮秉持「黨建引領、村社共建、合作富民」的理念,探索創新「黨建+合作社」模式,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凝聚人心、資源整合方面的作用,推動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做大做強,帶領廣大群眾興村興業,實現富民強村互融並進。
  • 【海西州】都蘭縣「黨建+生態」引領綠色發展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蘭縣依託得天獨厚的資源環境和區位優勢,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範帶頭作用,大力探索「黨建+生態」模式,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努力開創紅色黨建引領鄉村全面振興的新局面。
  • 河北張家口:借勢借力發展鄉村旅居產業
    特別是深挖資源稟賦,融合文化旅遊、健康養生、特色農牧三個產業,以優化鄉村旅居產業供給側結構為主線,以國際化、品牌化、專業化、規範化、多樣化為發展方向,按照「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原則,放大比較優勢,強化頂層設計,制定優惠政策,做精做優鄉村旅居產業,全力打造張家口產業靚麗新名片。 堅持規劃先行。
  • 興仁市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一條門路帶富一個鄉村
    興仁市發展特色優勢產業 一條門路帶富一個鄉村 發布時間:2019-04-09 14:34:01      來源:黔西南日報   一個村寨發展一個產業
  • 即墨:產業興旺繪藍圖,經營主體助發展,美麗鄉村換新顏
    據了解,潤德家庭農場共流轉了200畝土地種植茶葉,吸納當地中老年農戶在農場工作,每人每年收入近萬元,不僅解決了勞動力就業難題,提高村民收入,也促進了當地的茶葉種植產業發展。按照「一園一谷、一村一區」的四區空間發展布局,圍繞「四區聯動、四產並舉、五大融合」的整體目標定位,突出以千畝茶園為主的傳統特色產業、以梅花谷企業為龍頭的梅花產業、以慢悠花房、蘭花基地為主的苗木產業和休閒運動度假四大產業,實現城鄉融合、村企融合、一二三產融合、農業經營主體融合和農旅融合的協同發展,打造四園共建、四產並舉的鄉村振興示範片區。
  • 鄉村振興徐州探索:人居整治兼顧生態美與產業旺
    在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鄉村振興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方面,徐州取得顯著成績,探索出了一條頗具特色的區域樣板,並先後獲批全國文明城市、中國人居環境獎、聯合國人居獎、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國家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等金字招牌。
  • 同安古坑通過三角梅產業的創新發展 加快鄉村振興步伐
    由同安區政府、同安城建公司、汀溪鎮政府、古坑村委會和合作社,與廈門千日紅園藝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廈門千日紅三角梅產業園吸引了許多市民遊客前來賞花。這種「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多元投入、鄉村受益」的合作模式,讓以「同安紅」三角梅而聞名的古坑村,在加快鄉村旅遊發展、提升農旅融合實現增收上,有了更多的可能。 以花為媒,興一個產業、亮一道風景線、富一方百姓。
  • 德國巴伐利亞州鄉村發展模式
    一、經營靈活,產業多樣,保持邊緣地區經濟活力 發展與當地自然條件及地緣相結合的多樣化產業。政府提供生產、加工以及市場發展實用信息服務, 96%家庭農莊相互自願合作。巴州農民收入主要依靠因地制宜,發展多種經營,包括啤酒、豬肘子、香腸以及酸菜等巴州特色食品。
  • 海陽市黨支部領辦合作社 全域推進 同頻共振激活鄉村振興「一池...
    舉辦「海陽大講堂」,邀請浙江大學錢文榮教授授課二十裡店鎮邵伯村軟棗獼猴桃產業園編者按今年以來,海陽市圍繞解決農村支部弱、集體窮、群眾散、產業衰等問題,大力推行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發展模式,逐步規劃打造136個市縣鄉三級示範村,實現村級組織建設與集體經濟發展同頻共振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新安鎮:發展特色產業 助力鄉村振興
    近年來,新安鎮將發展特色產業作為鄉村振興、脫貧攻堅的「助推器」,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合作社+農戶」的現代特色產業發展模式種植黑玉米,助力農民致富增收。
  • 這就是山東|一村一品、產業強鎮,山東各地蹚出特色產業致富路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9月25日訊 (記者 劉自銳 楊廣科 盧偉霞 胡高彤) 鄉村振興基礎在產業。產業發展不僅帶動農民增收,也為鄉村積蓄髮展動力。近年來山東各地結合當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鄉村產業,走出各具特色的致富之路。
  • 安海鎮瑤前村成立青年合作社 探索產業發展之路 助力鄉村振興
    日前,晉江安海瑤前村舉辦了青年合作社揭牌儀式暨鄉村共享驛站、善水塘垂釣場開業活動。鄉村共享驛站開業首日營業額達14998.26元,善水塘垂釣場收入2460元。產業振興正在給瑤前村的發展、村民致富帶去看得見、摸得著的紅利。  瑤前村青年合作社的成立是瑤前村積極探索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一個縮影。
  • 淄博高青:「五面紅旗」增動力 鄉村發展新模式
    2020年,孟荊陳村進一步整合產業項目、土地資源,領辦高青尚品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及田香果色農作物種植專業合作社,發揮黨組織引領作用,擴大土地流轉規模至1000畝,推進土地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經營,建設9座高標準大棚,規劃優質果蔬項目,藉助平原水庫、美麗鄉村優勢和「狄成」「瑞園」特色品牌效應,打造田園綜合旅遊綜合體,力推村級發展。
  • 東營市現代漁業示範區探索產業發展新模式
    近年來,老十五村黨支部突出黨建政治引領作用,成立東營市墾利區錦帆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推動特色產業發展,搭建銷售服務平臺,走出一條「以電商銷售促近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支撐平臺搭建」的新路子,進一步拓寬集體發展空間和村民增收渠道。突出「支部領辦」,搭好組織架構。
  • 省農業農村廳通報河南省農業產業扶貧十大典型模式
    以「一村一特一品一主體」為抓手,指導鄉村選優選準特色產業,以「政府+農產品地理標誌+貧困戶」「企業+三品+貧困戶」等帶貧模式為紐帶,構建貧困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間的利益聯結機制。近年來,葉縣堅持把加強基層組織建設放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的首位,實施鄉村幹部素質提升工程,培養一批對黨忠誠、乾淨正派、務實重幹的村黨組織帶頭人,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提供人才支撐和組織保障。  (二)「聯村共建」闖路子,「抱團發展」共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