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出於我國南方的豐水區,降雨量十分豐富,境內流經的大大小小的河流多達1300多條,其中就包含珠江。珠江是我國的第二大河流,水域廣闊,支流眾多,廣州以珠江為界可分為珠江南和珠江北。在過去,珠江也是攔截江南和江北的「天塹」,兩岸溝通基本靠船隻擺渡,知道這裡建造了第一座跨江大橋——海珠橋。
海珠橋是廣州的第一座跨江大橋,於1929年開始規划動工,1933年正式建成通車。這座大橋是由德國設計師設計,美國的馬克敦公司承建,使用英國進口鋼材建造的,當時他們給這座橋的命名簡單粗暴,就是「珠江大鐵橋 」,建成後因為這座大橋臨近珠海中的海珠石,所以改名叫做海珠橋。海珠橋全長356.67米,是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大橋,海珠橋是我國第一座鋼橋,雖然不是出自中國設計師和建造師之手,但是在當時的建造意義和價值也是十分巨大的。
海珠大橋通車不久,中華大地遭受日軍的侵略,各地戰火紛起。1938年,日軍侵佔廣州,廣州城遭受日軍的轟炸侵襲。海珠橋本來是一座開合式的大橋,為了方便珠江上的大型船隻通過,但是在這次侵襲中,海珠橋的橋體開合器被震壞,連設備也被日軍搬走了。從那之後,海珠橋便不能在開合了,橋下只能通過小型船隻,雖然後來對海珠橋有過多次修繕,但是開合功能始終沒能得到修復。
1949年是中國解放戰爭的關鍵階段,國民黨敗退廣州時,對廣州進行了轟炸,海珠橋又一次遭難。這一次的災難順勢慘重,不僅海珠橋幾乎被徹底炸毀,周圍的房屋居民,以及當時橋上的行人死傷慘重。新中國成立後,中國人民對海珠橋進行了修繕重建,後期又進行了擴建。尤其是2012年,廣州隊這座已經79歲「高齡」的大橋進行了大手筆維修,耗時18個月,總投資近3億人民幣。這次大修主要是想恢復海珠橋最初的樣子,其中那些老舊的英國進口鋼材都換成了國產鋼材。
經過這次大修,海珠橋還可以為廣州人民服務50年左右,但是遺憾的是,海珠橋的開合功能還是沒有辦法修復。海珠橋見證了廣的發展歷史,雖然現在廣州有很多跨江、跨海大橋,但是海珠大橋的地位是無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