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橋梁藝術就十分發達,隋代的趙州橋是中國古代橋梁的代表作,在中國江南水鄉,水墨畫一般的馬頭牆和拱橋相映成趣,已經成為中國文化審美的一部分。
西方的建築技術傳到中國以後,一些建築大師開始為中國設計中國自己的現代化大橋,中國幅員遼闊,多大江大河,從前長江之類的大江是中國天然的天塹,雖然在戰略上具有一定的防禦意義,同時也阻礙了兩岸的經濟文化往來。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橋梁事業飛速發展,談到中國現代橋梁,必須要談到一位偉大的橋梁建築大師。
他是中國現代橋梁之父,造出中國第一座現代大橋,卻被迫親手炸毀,他就是中國當代最偉大的橋梁建築大師——茅以升。
1896年1月9日,茅以升出生於江湖鎮江一戶書香門第之家,茅以升剛出生不久,全家遷居南京舉家就搬遷到南京生活,小時候茅以升讀書上進,善於思考,不怎麼讓父母操心,
5歲就開始啟蒙教育,後以優越的成績考入唐山工業專門學校。
1906年端午節,南京舉辦龍舟賽,文德橋上站滿了人觀看比賽,他恰好因腹痛沒有去觀看,因為看得人太多,橋垮塌造成很多人落水,造成了不小的傷亡,從此以後,他下決心要造出中國最堅實的大橋,並且經常觀察大橋的構造,在南京一帶,橋梁本就是必不可少的東西,通過觀看大量的橋梁的橋拱,茅以升也漸漸對橋梁有了認識。
1916年,他從交通部唐山工業專門學校畢業,以第一名官費留洋,次年,他獲得美國康乃爾大學頒發的橋梁專業碩士學位,1919年,獲美國卡耐基理工學院博士學位。
1920年茅以升回歸祖國,追求中國發展之路,歷任河海工科大學,交通大學唐山學校,交通部唐山大學,國立東南大學的管理職務,並從事橋梁工程學教育。
1930年到1931年,茅以升擔任江蘇水利局局長,1934年至1937年,在當時複雜的自然條件和經費條件下,他抗住一切壓力,設計並且主持了錢塘江大橋的修建,耗費三年心血,大橋終於在1937年9月26日建成並通車,這是中國人設計和建造的第一座現代化鋼鐵大橋,是中國橋梁史濃墨重彩的一筆,從此也奠定了茅以升中國橋梁之父的歷史地位和榮譽。
然而好景不長,同年12月23日,日本侵略者攻打杭州,為了阻止日本人通過大橋直接攻打杭州,茅以升忍痛親自炸毀了自己建了三年的大橋,不過茅以升早就做好了復建準備,並表示將來抗戰勝利,一定要重建這座大橋,抗戰勝利後,茅以升接到命令修復大橋,因為之前在炸毀的時候早有準備,1948年,大橋就恢復了通車。
1949年起,他擔任中國交通大學校長,1955年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1955至1957年他設計並主持修建武漢長江大橋,這座大橋的施工難度十分巨大,中國第一次嘗試修建跨越長江的大橋,困難重重,他發揮自身多年來的造橋經驗,花費兩年時間,終於建成了我國有史以來第一座橫跨長江兩岸的現代化大橋———武漢長江大橋,主席後來在一首詩中稱讚該工程為「天塹變通途」。
1977年茅以升設計了重慶第一橫跨長江兩岸的現代化鋼鐵大橋,這就是重慶著名的石板坡長江大橋,1982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1984年,被選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
1989年11月12日,偉大的中國橋梁製造專家茅以升在北京去世,享年93歲。
縱觀茅以升的一生,他為祖國橋梁事業做出的貢獻不需筆者贅言,現如今,武漢長江大橋至今屹立在長江兩岸,橋上篆刻著他的名字,橋梁帶來了河流兩岸經濟的繁榮,文化的交流,同時,橋梁也承載著一份信任,一份執著,但是我們卻能相信茅以升建造的橋是踏實的,是平坦的路,這是因為這位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中國橋梁事業,把握好每一個細節,為了祖國為了中國人民,他辛勤奮鬥,不斷攻克各種各樣的難關,為了中國的現代化,他讓天塹變通途,沒有茅以升,就沒有今天我們幸福的生活,讓我們向茅以升院士致敬!
好了,本期就到這,評論區留給大家,下期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