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聞天下]赤子心 報國情 茅以升:人生之橋 名為奮鬥
端午除了是美食節、體育節和衛生節,當然,我們也不能忘記它的內核。這是一個傳承著中華民族澎湃愛國心的一個節日。從屈原開始, 愛國主義的「精神內核」穿越千年,牢牢融入中華民族的基因。在復興之路上,一批心懷祖國的赤子將青春和生命獻給國家,用行動詮釋著「許國一生」的信念。
在中國,有位著名的橋梁專家。他從小喜歡文學,卻走上了工程報國的道路;他主持建造了中國的第一座現代化大橋,卻為抵禦日軍又親手將其炸毀……他就是「中國現代橋梁之父」——茅以升。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奮鬥人生。
茅以升女兒、科學家精神報告團成員 茅玉麟:人生一徵途耳,其長百年,我已走過十之七八。回首前塵,歷歷在目,崎嶇多於平坦,忽深谷,忽洪濤,幸賴橋梁以渡。橋何名歟?曰奮鬥。
端午節前夕,中國科協組織了一場「雲課堂」,茅以升的女兒茅玉麟正通過網絡向內蒙古師大附中的學生分享父親的故事。「橋梁專家」茅以升一生學橋、造橋、寫橋,其實就跟他九歲那年端午節發生的一次意外密切相關。
茅以升女兒、科學家精神報告團成員 茅玉麟:南京有一條秦淮河,每到端午節的時候都會有賽龍舟比賽,所以是孩子們最開心的一天,都要去看的。就是人太多了,結果文德橋倒塌了,很多人落水,其中有同學被溺水。看著斷掉的文德橋,他就說我一定要做一個永遠不塌的橋。當時他是很喜歡文學的,所以因為這件事以後,真真正正就改變了他一生的道路。
如今的錢塘江上,車流穿梭、人來人往。這座鐵路公路雙層兩用橋,是茅以升在上世紀30年代主持建造的中國第一座現代化大橋——錢塘江大橋。1987年,91歲的茅以升最後一次來到錢塘江大橋時,對這座大橋的每一個關鍵日期仍然記得清清楚楚。
橋梁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茅以升:1934年開工,1937年9月通車,1937年12月23日,我們自動把它炸毀。
錢塘江潮水洶湧,江底流沙厚達40多米,木樁一打就裂;600噸重的沉箱一入激流,就像脫韁的野馬亂竄;當時日軍的飛機也空襲不斷。面對著生死考驗和巨大壓力,茅以升絲毫沒有退縮,創造性地發明射水法、沉箱法和浮運法,成功解決打樁、建墩和架梁等各種難題。1937年9月26日,錢塘江大橋下層鐵路通車,一列滿載抗日軍火物資的列車從大橋上駛過錢塘江。
茅以升女兒、科學家精神報告團成員 茅玉麟:通車的時候都是運著軍隊、運著老百姓、運著抗日的物資,沒有紅旗,沒有鑼鼓什麼的通車,就是以這麼承受著如此沉重的民族苦難作為通車典禮,我覺得這也是絕無僅有的。
錢塘江大橋的建成被評價為中國近代橋梁史上的一個裡程碑,運輸了不計其數的抗戰物資、轉移上百萬群眾。當時日軍步步緊逼,如果大橋一旦被佔領,對抗戰形勢極為不利。1937年12月23日,在大橋建成僅89天時,茅以升就接到密令,為了拖延日軍侵略步伐,大橋必須炸毀。
茅以升女兒、科學家精神報告團成員 茅玉麟:是他幫助軍方布置炸點,雖然這個鈕不是他摁的,跟他自己親自炸的是一樣的,所以他就說了萬箭穿心,就像殺死自己、掐死自己的孩子一樣。
修橋是為國,炸橋也是為國。這段佳話如今被改編成話劇,在高校開學典禮上激勵一代代的年輕學子。
北京交通大學話劇《茅以升》第一任茅以升扮演者 董耀聰:是懷著怎樣的一種心情去把克服了這麼多萬千苦難的這種大橋給炸毀。我覺得這也是他一個讓我非常佩服的精神,也是說他身為一個科學大師,一個共和國的脊梁,然後本身所具備的這種信念和精神。
抗戰勝利後,在茅以升的主持下,錢塘江大橋被成功修復、重獲新生。如今,這座雙層兩用大橋依舊橫跨在錢塘江上,每天通行汽車近萬輛,火車60餘趟。
錢塘江大橋紀念館管理員 魏剛:至今為止我們這座大橋已經將近83周年了,被稱為「橋堅強」,為什麼會是「橋堅強」?因為它是歷經了這麼多年,至今運行狀態還是不錯的。
建設錢塘江大橋時,茅以升先後吸收了15所大學的數百名工科學生前來實習,為中國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橋梁專家,南京長江大橋,南昌贛江大橋,鄭州黃河大橋等橋梁的總工程師都是從這裡走出來的。新中國成立後,茅以升還參與了新中國第一座長江大橋——武漢長江大橋的設計和建造,解決了橋梁建設中的十多個技術難題。年近八旬時,茅以升仍然主持設計了重慶石板坡長江大橋。
橋梁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茅以升:以後我的時間不是太多了,但是我還是有餘勇可賈,我想我還是應當發揮我最大的能力,什麼能力呢?就是為黨服務,為國服務,為人民服務。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