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起源與文化意義

2020-12-21 手機鳳凰網

文化意義:在節日中回歸傳統,增強文化使命感民俗文化保護勢在必行

端午節起源與文化意義

劉德龍

端午亦稱端五,是我國最大的傳統節日之一。「端」者,「初」也,「端五」即「初五」;而「五」字又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現在我國通行的農曆以寅月為正月,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時為「陽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陽」。五月初五,月、日都是五,故又稱重五,也稱重午。

2009年9月30日,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審議並批准,「中國端午節」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第一個入選項目。

起源:「避疫驅邪說」與「紀念說」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和習俗,我國民間有許多說法,包括消災免疫、趨吉避兇說,清掃衛生、防疫保健說,對陣競技、調理陰陽說,還有龍的節日說等。最為大家熟知和流行的是紀念說。

關於「紀念說」。此說最早見於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與宗懍的《荊楚歲時記》的屈原紀念說,其認為端午節是楚人紀念愛國忠君屈原的日子,這是到目前為止在全國範圍內流傳最為廣泛的一種說法;而在江浙一帶,人們多認為端午節是為紀念蒙冤屈死,後又被吳王闔閭拋屍江中的忠良伍子胥而設;另外全國各地也還有紀念孝女曹娥、伏波將軍馬援、東漢蒼梧太守陳臨等歷史人物的諸多說法。可謂眾說紛紜,不一而足。

紀念說實為後人在節日習俗傳承過程中與歷史人物附會的產物,這種說法晚於避疫驅邪、調理陰陽、康體保健說,因此,最可信的還應是源自先秦時代的避疫驅邪說。

文化意義:在節日中回歸傳統,增強文化使命感

端午節就像其他傳統節日、民間習俗一樣,也是三裡不同風,五裡不同俗。比如端午節吃什麼,做什麼,南北各地就不盡相同。

端午節食俗中除了全國各地共享的粽子之外,南方大部分地區喝雄黃酒,湖南常德、張家界等地還吃餈粑,江漢平原一帶吃黃鱔,山東、江西等地吃茶葉蛋,河北地區吃印有五種毒物花紋的五毒餅等。長江黃河以南人們包粽子都用竹葉,而北方地區多用蘆葉。這些均展示了我國豐富多彩的傳統節日飲食文化。

在端午的習俗中,消災避疫、驅邪避魔是最原始的主題和最主要的動力。例如喝雄黃酒,《白蛇傳》裡有一個情節講的就是許仙聽了法海的話,讓白娘子飲雄黃酒,結果現出了原形。這種建立在祛毒禳災、保健康、求吉祥基礎上的節日主題,自古便有著蓬勃的生命力。

端午節習俗是人們對生命、自然、美好人格和幸福生活的歌頌和期盼。它伴隨著人們生活方式、思想方式的轉變而變化。從對闢邪驅瘟主題、捨身報國或捨身救父等高尚人格的尊崇開始,逐漸又通過各種活動(吃粽子、賽龍舟等)上升為人類與自然、社會既和諧相處又主動調節的生活智慧。正是由於這些原因,端午節這個傳統的節日才得以長盛不衰。

端午節之所以特別受到民眾的喜愛,還源於人們對於民族傳統文化背景的認同。紀念屈原是端午節最鮮明的主題之一。從抗日戰爭開始,中國的進步知識分子便採取詩會的形式紀念屈原,將詩會與賽龍舟活動相呼應,更能夠體現中國古典的傳統文化。

在全球化的時代,世界文化大融匯的今天,守住自己的身份,增強民族的凝聚力,傳承屈原所代表的文化精神。通過開展多種傳統節俗活動,將文化傳承融入民俗節日中,讓人們在端午這個特定的節日中回歸傳統,在與祖先的對話中,感受偉大愛國詩人高尚的品格,增強我們的民族意識與文化使命感,讓優良的民族文化傳統在現代生活中得以延續更新。

民俗文化保護勢在必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社會結構、思想意識發生了新的變化,對民俗文化的生存與發展帶來了衝擊,民俗文化面臨著挑戰。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是現代化倡導全新的生活方式,破環了民俗文化生存與發展的土壤。而民俗文化是生活性文化,一旦失去其存在與發展的土壤,民俗文化就會慢慢消逝。所以對民俗文化的保護是非常迫切的。

但是單靠個人及民間組織是難以完成這一艱巨任務的。因而必須發揮政府在保護民俗文化中的主導作用。自2003年起,由文化部與中國文聯共同實施的「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便是在政府主導下保護民俗文化的英明舉措。

民俗學者從事民俗文化的研究,有著豐富的學術經驗積累,並具有超前的眼光,因而應當在保護與建設民俗文化中充分發揮參謀和智囊的作用。許多民俗文化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消失必是一種歷史的遺憾,中國擁有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因此民俗學者在全國範圍開展對民俗文化的普查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國現有的法律如《文物保護法》在很大程度上不涉及民俗文化,只有在雲南等少數地區制定了相關的法規。我們應借鑑其他國家的經驗,以立法的形式保護民俗文化。

無論是端午習俗,還是春節、中秋節習俗,這些中國的民俗文化承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記憶和民族往事,集中展示著我們的民族性格、民族氣質、風俗習慣和精神傳統,是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重要標誌。年輕一代很少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傳統節日,更不了解傳統節日背後的民俗文化內涵,因而對民俗文化缺乏認同。把傳統節日定為法定節日,是十分必要的。讓年輕一代切身接觸到民俗文化,讓民俗真正地融入他們的生活。

本文作者劉德龍,現任山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副主席,研究員,山東省政協常委、省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文化組組長,山東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山東省民俗學會會長,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評審專家委員會主任。

相關焦點

  • 端午節的起源及流變過程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在荊楚地區是僅次於春節的隆重的傳統節日,也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歲時節日。今天端午節的形式與文化內涵,是歷史演變過程中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時間的多種文化因子相複合的產物。它的起源和流變過程,較之其它任何一個節日都要複雜。
  • 端午節的本義竟是闢邪增運,淺談端午的起源和文化意義
    端午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我國民間四大節日,同時端午節在各地還有一些別稱,如: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龍日節等。端午節的起源比較早,大多數學者會認為端午節源自於先秦時期的夏至節。
  • 端午節和龍舟起源傳統文化 轉型競技比賽
    中華龍舟大賽端午站的比賽即將在溫州打響
  • 端午節和龍舟起源 傳統文化龍舟賽轉型競技比賽
    端午節在整個中華文化圈都是重要的傳統節日。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全世界的中華兒女喝雄黃酒、割艾草、掛菖蒲、吃粽子、划龍舟,用多樣的形式紀念這一節日。經過幾千年流源發展,端午節已延伸到涉及飲食文化、疾病防疫、體育競技等多層面的文化領域。那麼,端午節和龍舟的起源是什麼呢?關於這個版本說法不一。
  • 用英語介紹端午節的起源和習俗,傳播中華傳統文化
    是的,是端午節,不過它也被叫做龍舟節。它是中國三大傳統節日之一。B: Other than the Dragon Boat Races, what’s special about this day?除了龍舟賽,這一天還有什麼特別的活動嗎?
  • 端午節起源考證
    端午節是流行於中國以及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遊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 端午節的起源與傳說
    端午還有許多別稱,如:仲夏節、浴蘭節、天中節、女兒節、地臘、詩人節等,間接說明了端午節俗的豐富、起源的紛紜。除漢族外,還有滿族、蒙古族、藏族、苗族、彝族、畲族、錫伯族、朝鮮族等28個民族慶祝這個節日。我國的端午節很早就傳入了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這些國家至今還在歡度端午佳節。
  • 端午節的習俗及起源
    唐明皇醒後即病癒,便召吳道子,囑其按夢中情景畫鍾馗捉鬼圖,道子揮筆即成,明皇見後,竟與所夢一模一樣,驚嘆不已。後來,鍾馗畫漸漸走入民間,繪製鍾馗畫大都作於五月端午節這一天,或者端午節的前後幾天,以期驅邪除害、祛兇引福。佩香囊
  • 端午節起源
  • 端午節的起源:並不是因為屈原和伍子胥,而是風俗融合的結果
    端午節的日期在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而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有的說法是為了紀念戰國時期投汨羅江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有的說法是為了紀念春秋末期吳國大夫伍子胥,還有的說法是為了紀念孝女曹娥。可是早在他們三人之前端午的習俗早已存在,到底這是為了什麼,下面我們一起去看看。
  • 【文化教學】話說端午節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端午節,也是夏季最重要的節日。端午也稱「端五」,「端」者初始也,端五就是初五,而曆法中五月為「午」月,所以端五就逐漸演變成了「端午」。關於端午的起源,民間說法不一。流傳最廣的是為了紀念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忠臣,他飽讀詩書,胸懷大志,倡導舉賢任能,富國強兵。他力主聯合齊國,對抗秦國,不料卻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極力反對。
  • 端午的起源可不是為了紀念屈原!你真的了解端午節嗎?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之一,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人們在這一天歡聚一堂,吃粽子,賽龍舟。其中蘊涵著中國人獨特的民族精神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要說「端午」二字的由來,最早見於西晉周處的《風土記》:「仲夏端午謂五月五日也。」「端」指的是「開端」、「初」的意思。
  • 端午節的由來50字100字400字 端午節的來歷起源歷史故事
    大家都知道,端午節是中國最古老的節日之一。端午節和運動的關係由來已久,如果說古代中國有什麼大型體育節日的話,那絕對非端午節莫屬。那麼為什麼會有端午節呢?端午這個節日從何而來?小編整理了端午節的由來及歷史故事,幫助大家更好的了解端午節的來歷。  》》2018端午節高速免費嗎?
  • 民俗專家稱:應多發掘和充實端午節的文化內涵
    新華社福州6月5日專電(記者李慧穎)首個作為國家法定節日的端午節將來臨,福建省民俗學會會長、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陳育倫認為,應多發掘和充實端午節的文化內涵,切勿讓端午節成為「吃粽子節」。    陳育倫說,關於端午節的由來,通常是將它視為五月初五投汨羅江的愛國詩人屈原的紀念日。
  • 端午節的起源與習俗,你真的知道嗎?
    端午節到了,你都了解關於這個節日的哪些知識呢?1、端午節名稱與由來在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端午節是叫法最多的一個,粗略數了一下,有多達二十多個。此外,湖南西北部沅陵,也有自己的龍舟賽起源傳說。而真正與紀念屈原有關的賽龍舟,只有湖北秭歸一代。
  • 端午科普|端午節的起源 文化習俗 屈原的故事你了解多少?
    端午節起源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五月節、五日節......在春秋之前端午節是祛病防疫的節日,後因愛國詩人屈原在此日殉國明志而演變成人民祭奠屈原以及緬懷華夏民族高潔情懷的節日,沿襲至今,屈原之名流芳百世,愛國精神也傳播至華夏各地。
  • 端午節起源考證,實與屈原等人無關,竟是文人穿鑿附會?
    端午節起源考證,實與屈原等人無關,竟是文人穿鑿附會?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
  • 端午節的文化內涵
    據網際網路上關於對節日喜歡程度的調查數據顯示,熱衷於端午節的大多是中老年人,他們喜歡在節日來臨之際,忙著給孩子們準備七彩錢、香囊等戴在身上,喜歡包一大鍋粽子,喜歡上山採艾蒿,下塘採菖蒲,河岸觀賽龍舟等。 而年輕人呢,對粽子這種食品似乎有些不屑,更有人甚至不知端午節為何節,它的由來是什麼更不得而知,其實這種現象標誌著傳統文化的缺失。須知,節日承載的文化內涵要超過節日本身。
  • 端午節的意義
    華夏民族的數字崇拜為「1、3、5、7、9」,且疊日為吉日,如三月三(上巳)、五月五(端午)、七月七(七夕)、九月九(重陽)。總之,祭龍習俗為這一典型華夏傳統佳節中最早且不可或缺的信仰成分。3.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④源於古越民族圖騰祭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遊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
  • 端午節的由來及其養生意義 端午節傳統節日蘊含天道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端午節的由來及其養生意義 端午節傳統節日蘊含天道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版本很多,但靠譜的極少.如紀念屈原說:農曆五月初五是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跳入汨羅江殉國的日子,端午節就是為紀念屈原而設立的,賽龍舟是為了打撈這位英雄的屍體而演化來的活動,包粽子是為了   原標題:端午節的由來及其養生意義 端午節傳統節日蘊含天道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版本很多,但靠譜的極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