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津鄉村記憶:兒時的瓜園

2021-02-19 品讀延津


清明前後,種瓜種豆。
觸景生情,不由地想起了兒時瓜園。放眼村南的十裡河難,再也看不見那座座的瓜棚和瓜庵,以及「老瓜把"彎曲的身影…昔日,幾個要好的髮小,老三,東學,新更,結實…,背著柳編的籮頭,常遊轉在瓜園周邊,名是割草,實為想吃「甜掉牙"的香瓜,和沙楞楞的大西瓜。


兒時,村南是一望無際的十裡黃河古灘,一條綿綿輕流的柳青河,把數千畝土地攔腰橫隔,河北沿屬蒙金沙鹼土地,亦適合種糧食作物,素有"幼苗一出土,力大如牛虎"之說。河南岸是老黃河的老河床,仰臉白沙,適合種瓜豆,人常說,沙地種瓜甜死老媽。"老瓜把"亦稱看瓜的人,可不是守護著瓜園,看看瓜而已,看瓜的人在隊裡得是懂農耕的老把式,德高眾望,根正苗紅的老貧農,一碗水端平的"老倔頭"。從選種,育苗,栽培,管理一統到底。誰說了算數,就連隊長也得仰臉恭維幾句好聽的話,權力大著哩,不然,瓜兒連不住藤,藤兒牽不大瓜,藤兒不肥瓜不甜,藤兒不壯瓜不大。苦行僧的野外耕作,從三春一直要延續到:仲夏五月底,罷園。園裡的話計,無需隊裡增派勞力,施肥:只要把肥運送到地邊即可"化肥酸,圈糞甜,上了豬糞心空完",那時化肥少,不施,主要是生產隊牲口踩爛的圈糞。長出的瓜又大又甜。


培土,壓秧,掰杈,掐頂。日復一日地重複著著。大霧天,還要在瓜地四周點燃草堆,驅散霧氣的侵蝕,防止「麻葉"落花,不可抗拒的災害就屬冰雹,"風颳一大片,冷是一條線",老瓜把們都盼望有冰雹時,躲過那一條線。1969年那場雷雨,彥旺大爺差點喪命,雷擊電線桿,僅離瓜庵數十米之遠。搭瓜棚和瓜庵講究的是:突起的高地不低洼,庵是休息的窩,棚是看瓜的瞭望臺。瓜棚前後,勤奮的「瓜把"也點種一片豆角,幾棵甜瓜和數株葫蘆什麼的……豆角是打發愛貪小便宜的人,順手捎把菜;葫蘆是給生產隊下粉條制瓢用的;甜瓜兩用,一是打發調皮玩童偷瓜時不亂踩西瓜秧,隨便人薅幾個哄走了事。二是雜交葫蘆用的,打罷甜瓜秧尖再去掐葫蘆秧頂,葫蘆就成苦的了,不能吃,制瓢專用,皮厚質堅,也許這也是瓜把式的專利吧。常使那些不打招摘走葫蘆的人家倒掉半鍋熱騰騰的麵條,啞趴吃黃蓮,有苦無法說。瓜熟了,生產隊會派出十幾個本分的社員配合瓜把式摘瓜,其它人是不允許踏瓜地,瓜把式前邊做記號,後邊的跟著摘瓜並負責搬至地邊,"瓜尾光,熟又香,大又鮮,不沾邊,手託瓜兒拍音顫,瓜熟一大片……"地頭很快就堆滿了芬香四溢的大甜瓜,披著綠色彩衣,略帶黑紋的大西瓜橫躺豎臥,早早在地頭等候分瓜的娃們恨不得立刻抱回家,好在有爺爺奶奶的勸說,規矩的站在那裡焦急地等待,調皮的燕來跟在送瓜人的腳後,叔叔大爺地叫的心煩,甩手扔給一個大甜瓜,一邊去!滾!『站在一旁的娃兒們,蜂擁而上,你掙我搶,偏心的婆婆媽媽趕緊過去,用襖袖擦去沾在小孫孫臉上的瓜籽瓜瓤。

生產隊的瓜不能全分光吃淨,挑選那品象好,色澤鮮的要拉到集市上去賣,換些錢備買化肥或置添小型農縣。分瓜是按人頭分的,「趙板吃馬肉,一人一份"。按摘瓜的多少,十斤八斤都有,時不時的分一次,大夥很滿意,有的愛佔點小便宜,扛著自己的瓜不吃,隨手從大堆上抹一個,邊吃邊走開……隨著日月的輪轉,瓜漸漸進入收穫的季節,按理說,「老瓜把」該歇歇腳了,其實不然,那是個最鬧心的時刻,中午歇響,你攆不完"偷瓜賊",夕陽的暮色時,他們拉幫結夥,三五成群,跳到柳青河裡洗個澡,便和「老瓜把"打遊擊,有打掩護轉移老瓜把視線的,有專門偷瓜的…,氣得老瓜把嗷嗷亂罵:'這幫有人生沒人管的鬼孫,等我抓住,不算拉倒!


歲月悠悠,曾經的過往仿佛就在昨天。星空的夜晚,弦月倒掛,原野的夜色,灰灰濛濛,遠處傳來的昆蟲鳴叫也難解老瓜把的煩惱,吹來的陣陣涼風,倒抹乾了滿身的臭汗……一袋吸不完的老旱菸,在瓜棚裡忽暗忽明,忽明忽暗……那瓜園,那瓜棚,那童趣,還有那繞村而過柳青河朝夕變換的瀲灩都縈繞的腦際耳畔……

作者簡介:魯興無,豐莊鎮河道村人。老三屆,畢業於延津縣第四中學(馬莊),一九七零年入伍,一九七六年復員,中共黨員。喜愛草寫見聞。

相關焦點

  • 兒時記憶裡的黃金瓜、棗瓜……要不要來一個?
    陳阿姨便是其中一位:「這個瓜很像我們以前常見的甜瓜,但是甜度和香味方面又提升了不少,兩個瓜重量加起來也就一斤左右,剛剛好,吃起來不浪費。」  和甜瓜同時登場的還有棗瓜、菜瓜、黃金瓜,其中,甜瓜的價格在3元/斤—3.5元/斤,菜瓜2元/斤,棗瓜和黃金瓜售價都為6元/斤。在目前西瓜佔據水果市場一半「江湖」的情況下,這樣小巧又美味的瓜類,恰好與個頭較大的西瓜形成互補,頗受消費者青睞。
  • 令人口舌生津的「延津火燒」
    《1942》、大覺寺萬壽塔、延津燴麵、延津火燒…」。;那唯有延津火燒,我覺得必須一提,因為我發現在鄭州竟然也看到有「延津火燒」,並且在鄭州的延津火燒店鋪匾額上專門加有「大肉」倆字。除卻用料(面、肉餡、香辛鹽料、油)外,我覺得和面做餅用水的大致意思是,天冷時一斤面兌水半斤,天熱時一斤面兌水二兩,和面猛揉慢醒,做到盆裡不剩水,手裡不留油,麵團不粘手,面成餅坯前被拉得長如腰帶,再捲成陀螺狀旋轉壓平,所以做火燒饃,也經常叫做打火燒,這個「打」字非常形象地把延津火燒製作中的緊摔慢抻、猛揉慢壓給描述出來了。
  • 延津小麥產業化發展再次榮登人民網
    1998年,延津在全國率先啟動優質強筋小麥種植和加工,開啟了小麥產業轉型升級之路。20多年來,延津以產業化理念大力發展小麥經濟,走出了一條糧食主產區依託小麥主導產業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道路,引領小麥產業發展方式發生了重大轉變。
  • 國慶旅遊景點打卡——瓜園
    整潔的道路富有特色的文化牆組成一座風景秀麗的特色鄉村走進風景秀麗的瓜園·稻香村感受田園之美打卡秋日美好讓我們在瓜園留下最絢麗的色彩靖遠融媒體中心記者 梁添雅 蔣麗蓉編輯:戴秀梅
  • 童年的回憶,兒時零食記憶滿滿
    美夢總是骨感的,哪怕回不到小時候,時常回憶還是可以的吧,身體無法縮小,味蕾卻可以穿越到過去,尋找到埋藏在記憶深處的童年味道。—1—網紅辣條大禮包手工麻辣味兒時的味覺記憶中,少不了的是辣條的味道,價格便宜又好吃的辣條當然是孩子們優先選擇的對象,雖然總是因此被爸爸媽媽教育,但是真的好好吃呀!
  • 看延津石婆固鎮第四屆史莊西瓜文化節盛況
    7月9日上午,以 「瓜熟延津,甜潤新鄉,扶貧濟困,美在人間」為主題的延津縣石婆固鎮第四屆史莊西瓜文化節暨特優農產品展銷會成功舉辦!    天氣雖然炎熱,但是大家參加西瓜節的熱情更高漲,品嘗西瓜、評比瓜王、義拍瓜王、吃西瓜比賽、文藝節目表演,現場異常火爆,小編就帶領大家來感受一下現場這種「炙熱」的氣氛吧!
  • 夏都文脈文學作品欣賞:爺爺的瓜園
    在生產隊時,那塊地試種過棉花也試種過甜瓜。由於氣候的原因,種棉花是不成功的。種甜瓜呢,那可是槓槓的。當時爺爺放牧著村裡的一大群牛,有十幾頭,種甜瓜嘛是兼顧。爺爺非常珍視他負責的瓜園,鬆土鋤草,掐秧壓土,樣樣做得精緻有序。在放牛時,他挑個大筐撿拾牛糞羊糞,處理後給每棵瓜苗追肥。這塊地呢就在太寬河邊,但地勢高出河床約二米餘,水引不到地裡。那時生產隊也沒有水泵,所以爺爺挑著笨重的木桶從河裡挑水澆灌。
  • 兒時記憶——石末火燒
    不知不覺到了四十不惑的年齡,歲月中的風風雨雨,已隨著年歲的增長逐漸模糊,但兒時的一些美好記憶永遠紮根在內心深處。談起記憶,首先想到的就是我們村的火燒了,當時物質匱乏、溫飽不足,香噴噴的火燒自然就成了孩子們最嚮往的天堂。我兒時的家位於石末村明清古街中段,距離火燒店不足100米。火燒店是村上秦姓人家祖傳秘制,由叔伯兩家分別開賣。
  • 陽春四月,南皮趙莊千畝瓜園裡奏響農忙曲
    陽春四月,南皮趙莊千畝瓜園裡奏響農忙曲 2020-04-28 16: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媽媽陪著女兒遛彎兒,尋找兒時記憶,這也成了孩子的記憶
    在西四的包子鋪吃三鮮包子;在綢布店看一匹匹彩色的布料堆成小山;夏天到什剎海銀錠橋上看荷花遊船;到景山上,吹著涼風看北京城四面的風景……在當年並沒有多少娛樂生活時代,遛彎兒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也給我的童年帶來了很多快樂。如今,我也當了媽媽,陪著孩子遛彎兒,讓我重溫了童年記憶。「咱們出去溜達溜達吧。」2歲的孩子已經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意願,然後自己戴上遮陽帽,穿上鞋,準備出門遛彎兒去了。
  • 兒時記憶(39)冬瓜藤,南瓜藤
    七八月份之前,冬瓜南瓜正當季,要留著它們結瓜,當然捨不得把瓜藤拔掉。只有到了這個時候,南瓜藤、冬瓜藤都結束了自己的使命,再也結不出瓜來,於是,我們就把藤拔了,接著種其他菜。拔下的南瓜藤和冬瓜藤是不可能扔掉的,而是成了我們的家常菜。吃南瓜藤,最麻煩的是剝皮。我們通常會用一個叫針鑽的東西,就是家裡老人用來納鞋底的那一根針鑽,用針尖鑽進瓜藤皮層,然後一撕,南瓜藤上的那一層皮就撕下來了。
  • 五香鹹酥餅,兒時的記憶
    還記得兒時上小學三年級,弄堂裡有家燒餅油條鋪子。粘著白芝麻的燒餅兩分錢一個,香香軟軟的,現烤現賣,裹上剛出鍋的油條,上學時的一頓早餐也就五分錢解決了。味,是有記憶的。今天在家,外面陽光明媚,風和日麗,心血來潮想親自動手,按照兒時的記憶做一口鹹香酥鬆的五香燒餅。事不宜遲,擼起袖子開幹。一,食材配料1,水油皮:中筋麵粉100克,玉米油20克,鹽2克,溫水60克,熟芝麻適量。
  • 延津騎行記
    我穿上印有「天河灣」字樣的紅色短袖,戴上閃閃發亮的紫色頭盔,騎上我舊有的山地車,來到延津建設路的「美利達」自行車行,準備參加「延津自行車騎行運動協會」組織的一場別開生面的「環城騎行」活動。秋季開學後,一位善於騎行的同事找到我,勸我業餘之際、閒暇之時,和騎行協會的朋友們一起綠色出行、低碳運動,既有益身心健康,又賞覽道旁美景,何樂而不為呢?況且騎行人員眾多,一起快意騎行,一路歡歌笑語,何故不騎乎?不如隨我而行,共享此間樂趣,如何?同事是一個騎行愛好者,每年騎行的路程都超過一萬公裡,不僅騎行速度快,而且騎行技術高,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延津縣城內,無人能與之比肩。
  • 呼和浩特舊城,早已不是兒時的記憶!
    年過四十歲,時間仿佛一下子就過去了,留下的只有兒時的記憶,領著老婆娃娃,還有親戚的陪同,來一個呼市一日遊,早晨起來第一站去了,野馬圖村的5萬畝森林步道,想著是一口氣全部都走下來,但還是失敗了,只帶了水沒有帶乾糧,中午時就餓的前胸貼後背了,這還是早晨吃過燒麥的,大約路程走了6公裡,返程一共12公裡左右。整個步道長25公裡!有想法的一定備好水和吃的。
  • 臨沂這座小山村為何能夠喚醒兒時記憶,原因竟然是這裡夠「土」?
    走在石板路上,旁邊的是小橋流水,河道兩邊晾曬著秋天的收穫,很能讓人感受到一番鄉村氣息。在這裡還能品嘗到地道的農家小吃,那些煎餅卷大蔥,涼粉,或者自己醃製的鹹菜,這些雖然比不了那些餐桌上的美食,但確實一個地方生活習慣的最重要體現。
  • 官渡之戰的許多精彩片段發生在延津
    這次大戰雖以中牟縣的官渡命名,但其眾多的精彩片段發生在延津,這也成為延津歷史上的一大亮點。三國時期,曹操和袁紹之間的「延津之戰」,與「白馬之戰」一起被歷史學家稱為官渡之戰的「前哨戰」,易中天在《品三國》中,稱之為官渡之戰的「第一個階段」。白馬之戰,發生在今日滑縣境內。
  • 兒時記憶中媽媽的味道——芋頭飯
    以前在外地時,想起那香噴噴的芋頭飯,是遠方的我對家的思念。這個周末回家,媽媽看我回來,特地叫爸爸去田裡挖些芋頭回來煮芋頭飯。媽媽煮的芋頭飯特香,而且是用柴火燒芋頭飯,那有著兒時記憶中的味道。從來都是媽媽為我們燒菜做飯,今天就讓我燒一頓給爸爸媽媽吃。
  • 顏值內涵兩開花——靖遠黃河水鄉稻香村·瓜園的華美蝶變之路
    原標題:顏值內涵兩開花  ——靖遠黃河水鄉稻香村·瓜園的華美蝶變之路  記者 王鵬程  人人都誇江南水鄉好,才子佳人、富庶繁榮、山青水秀。但殊不知經過念變思改、打造振興,如今的黃河水鄉也不由令人神往。
  • 延津小麥牛在哪兒?「延津麥·強筋面」唱響大上海
    大河網訊(記者 劉楊)產量穩步提升守住國人飯碗、發展優質強筋專用小麥,打破美國、加拿大對我國麵包粉的市場壟斷……10月11日—13日,河南省優質特色農產品(上海)展覽會在上海市農業展覽館舉辦,延津縣縣長李澤宙帶來了延津小麥兩件大事和六大好消息。
  • 未來之魅力「延津」
    大家好,今天小編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故鄉「延津」 延津縣政區圖自從「中原崛起」以來,延津周邊鄰縣都發展的非常快,只有延津似乎沒有多大的進展,原陽靠近鄭州,藉助鄭州大量的房地產開發,整個縣城迅速擴發,經濟收入也迅速的得到提高。就連封丘也發展的那麼迅速,很多人都在埋怨,其中包括小編有時候也想吐槽兩句。但畢竟是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