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點點滴滴幫扶情丨納雍縣左鳩戛鄉黨委副書記、市...

2021-01-09 天眼新聞

我叫秦小尋,老家在赫章,2014年3月,掛職任納雍縣左鳩戛鄉黨委副書記、市政協派駐興文村第一書記。

我剛到興文村,第一件事就是拿著貧困戶名冊,挨家挨戶走訪,了解其致貧原因、家庭成員組成、生產生活情況,歸類存檔,有針對性地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一次,去興文村向家寨走訪的路上,剛剛下過雨,泥濘的土路剛剛走完,又是古老到不知何時修建的石板路,邊上就是懸崖,每走一步都得小心翼翼,還是不小心摔倒,趕緊抓住旁邊的紅刺樹,手掌裡全是刺,但還是忍著疼繼續前行。等到了向家寨的村民家,她說:「秦書記,我還以為你不來了。」我說:「說好要來,就一定要來。」

秦小尋走訪貧困戶

脫貧攻堅,產業發展是關鍵。如何選準產業、如何發動群眾、如何產銷對接、如何落實利益聯結等等一系列問題擺在前面。興文村土地貧瘠,石漠化嚴重,經多方研判,我們種植了刺梨550畝;建成了綠殼蛋雞養殖場,綠殼雞蛋已上市銷售;種植茶葉2000餘畝,茶葉育苗基地也陸續建成投入使用;依託左鳩戛鄉拖歪村特有的馬血泥資源,大力發展種植原生態無汙染的拖歪貢米,目前已初具規模並對外銷售。

秦小尋和群眾清掃道路沿岸的垃圾

興文村陳朝英老人,雙目失明,無兒無女,生活全靠侄兒照顧,我從畢節回去總要帶點東西去看望老人;先鋒村困境兒童李煥明三兄妹,父親去世,母親失蹤,我會同鄉領導先後五次走訪看望,動員鼓勵孩子們堅持讀書;納雍縣醫院結對幫扶的四個村實施貧困戶全免費就醫幫扶政策,有兩個村未納入,我積極協調縣醫院,最終爭取將全鄉貧困戶納入縣醫院全免費就醫範圍,極大減輕了貧困群眾的醫療負擔……

通訊員 龍箋海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周恩宇 整理

編輯 顧航

編審 尹長東 李玲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盛開在鍋圈巖上的索瑪花丨納雍縣鍋圈巖鄉扶貧...
    4年來,我駐了4個村,工作調整了5次,同事們經常開玩笑說:我是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 我叫張迪,是納雍縣鍋圈巖鄉的扶貧特崗,也是該鄉人大代表。2016年5月,我到鍋圈巖鄉報導,被安排到鐘山村駐村,這是我駐村第一站,也是我扶貧故事的開始。鐘山村建檔立卡貧困戶79戶 342 人,我深知時間緊,任務重。稍加整頓後,我就挨家挨戶實地走訪,用小筆記本記下每一戶的基本情況,並和其他幹部研判,制定了每戶的脫貧方案。
  • 山裡山外 心手相挨——民革中央幫扶納雍縣
    2006年12月,納雍發電二廠併網發電。  每一個時間節點背後,都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伴隨那些山巒上的高壓鐵塔和延伸到天際的架空線,沉睡的煤炭資源被徹底喚醒,納雍,實現了「煤從空中走」的美好願景。  2016年1月10日10時1分,編號為K9561次的鋼鐵巨龍呼嘯而來,駛過雄偉的魚洞河鐵路大橋,首次停靠在納雍火車站。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扶貧群主」丨石阡縣五德鎮黨委副書記...
    2018年是石阡整縣「脫貧摘帽」的關鍵之年,作為五德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鎮脫貧攻堅前線指揮部副指揮長,我深感使命光榮、責任重大、任務艱巨。五德鎮是勞務輸出大鎮,全鎮有外出務工人口5000餘人,其中常年在江蘇無錫務工群眾有1000餘人。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工作讓我收穫感動丨納雍縣昆寨鄉和豐社區...
    我叫宋麗,是納雍縣昆寨鄉和豐社區「扶貧特崗」人員。2016年5月,我來到大寨,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基層扶貧工作者。沒有宿舍,沒有食堂,大寨村是純苗族村寨,很大部分的苗族同胞不會講漢語,這些都是我剛到大寨後遇到的困難。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脫真貧 致富路更寬丨赤水市葫市鎮黨委書記...
    「扶貧是一項政治任務,更是工作責任,只有真抓實幹、靠前指揮、一線作戰,才能讓群眾真正擺脫貧困,致富的路才更寬廣。」這是我作為鄉鎮一把手在大扶貧工作中的真切感悟。面對這樣的一種現狀,我通過全面走訪調研,深入基層傾聽群眾最真實的心聲。多次召集黨政班子仔細分析、認真研究,重新部署葫市鎮的脫貧攻堅方案,將脫貧成效、群眾滿意度作為檢驗幹部是否合格的標準。  每次扶貧工作專題調度會,要求全鎮幹部職工要認清鎮情,了解實情,掌握民情,辦好事情。讓大家帶著責任抓扶貧,帶著感情去扶貧。
  • 「我的扶貧故事」做新時代的「孺子牛」丨普定縣馬場鎮掛職黨委副...
    我叫宋生懿,是安順市農業科學院到普定縣馬場鎮掛職黨委副書記。自2017年10月到馬場掛職以來,我深入群眾中間、田間地頭,抓產業發展,落實惠民舉措。這是我掛職以來,當地幹部群眾對我的評價。邀請專家到馬場鎮指導種植技術除此之外,我還到那細村、田壩村召開村民大會推進茶產業落實落地,動員村民流轉土地發展茶葉種植,2019年馬場鎮新植茶園2720畝;發揮安順農科院人才優勢助力產業扶貧,邀請省管、市管專家、技術骨幹到馬場開展果樹、蔬菜等技術培訓10期
  • 「我的扶貧故事」一路前行,一路感動|納雍縣文昌街道扶貧幹部程修正
    我叫程修正,是納雍縣文昌街道的一名扶貧幹部。扶貧工作千頭萬緒,繁多而重要,事關群眾方方面面。投身脫貧攻堅以來,我告誡自己,不僅要成為「百事通」,還要是「萬能充」。   2019年8月,根據組織安排,我開始結對幫扶貧困群眾。然而初次拿到納雍縣結對幫扶幹部工作清單手冊,看見明示牌,我卻感到頭疼,頭腦「一場空」。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之「手」託起希望丨納雍縣百興鎮大坪地村...
    我叫曾小偉,現任畢節市納雍縣百興鎮大坪地村村委會主任,是一名「95後」。2017年2月,我開始任大坪地村村委會主任,同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工作後,我始終堅持務實的工作作風、飽滿的工作熱情,把群眾的冷暖記在心中,開啟了「5+2」、「白+黑」的工作模式,一心想著在脫貧攻堅這一偉大民生工程中踐行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曾小偉和家人在一起參加村委工作以來,多數村民對脫貧攻堅認識不全面。為此,我多次組織全村黨員、群眾代表等召開大會,進行脫貧攻堅政策學習,再通過黨員、小組長、群眾代表到組到戶進行扶貧政策宣傳。
  •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村裡安了「家」丨民革中央掛職幹部、納雍縣...
    我叫艾巖,民革中央幹部。2019年7月,受組織選派,我來到貴州畢節納雍縣玉龍壩鎮巖腳社區擔任駐村第一書記。說實話,剛開始接到掛職的消息的時候,我心裡還是有些忐忑的。我剛結婚半年,擔心家人不理解,也擔心從小在城市長大的我不能適應農村環境,更擔心工作做不好,會給單位丟臉,辜負組織的信任。但仔細想想,作為一名共產黨員,能夠參與到脫貧攻堅這項偉大事業中來,也將是一段光榮的經歷。  在和家人溝通時,儘管他們嘴上有些不情願,但還是對我的選擇表示支持,我心裡的包袱徹底放下。第二天啟程來到巖腳,將村委會裡的1間辦公室作為宿舍,把「家」安在了村。
  • 「我的扶貧故事」我在平壩村的苦樂年華丨納雍縣鍋圈巖鄉平壩村...
    我叫蔡品,2016年通過考試成了一名扶貧特崗,分到納雍縣鍋圈巖鄉平壩村工作。但是,我渾身充滿了力量。現在想來,那段工作經歷,使我終身難忘。我有時在想,再苦再難都堅持過來了,以後還有什麼苦捱不過?我第一次看到楊貴有家的居住環境,心裡一陣酸楚。2016年,我將楊貴有一家納入省危改任務。可是,危改要先建好再兌現補助資金。楊貴有沒有資金鋪底,工程遲遲沒有動工。
  • 「我的扶貧故事」相識是緣 幫扶是責丨普定縣貓洞鄉中巖村第一書記...
    「好的,我問有什麼政策再告訴你」「我是聽我村一個殘疾人給我說,縣殘聯對創業的殘疾人有項目幫扶,你能不能請他們來我的店看看,可以的話幫我一把。」  「好的,如果有,我請他們來你的店裡看看。」  這是我與結對幫扶的貧困戶的日常交流,雖然我已調離原單位,但我們之間沒有生疏,像親戚一樣熱情,像朋友一樣坦誠。
  • 「我的扶貧故事」我與貧困戶林老五的兄弟情|納雍縣化作鄉聳古村...
    讓我詫異的是,貼在老五家門上的明示牌不見了。老五不在家,我撥打他電話,無法接通。當我轉身走到離老五家約200米的竹林邊時,遇到了其子林貴霖,「李伯,您來了!」小貴霖給我打招呼。我仔細問才知道,他老爸林老五從貴陽打工回到家,說23號省裡宣布納雍和其他八個縣都脫貧了,他們家也達到了脫貧標準,索性就把明示牌摘了。
  • 精準幫扶在路上——記柘城縣安平鎮黨委副書記魯耘平
    精準幫扶在路上——記柘城縣安平鎮黨委副書記魯耘平正風中原 今天2016年5月,魯耘平從柘城縣綜合執法局副科級幹部調到安平鎮任黨委副書記,是柘城縣優秀共產黨員、五四青年獎章獲得者,還是安平鎮安平村群眾交口稱讚的「幫扶隊長」。
  • 「我的扶貧故事」為有幸參與這段戰貧歲月而光榮丨威寧自治縣雙龍...
    我叫楊靜,現年58歲,是畢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幹部。  2019年6月掛職威寧自治縣雙龍鎮黨委副書記,按照鎮黨委工作安排,聯繫高坡村脫貧攻堅工作。  針對我們高坡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和非建檔立卡貧困戶查找問題,整改問題,補齊短板,用足用好市局下撥的幫扶資金,解決老百姓的生活條件改善、住房安全等實際問題,切實為老百姓辦好事、辦實事。
  • 「我的扶貧故事」雙肩扛重任 一線篤初心丨雙江鎮黨委副書記、鎮...
    2016年受組織委託,我來到被列為全省20個極貧鄉鎮之一的雙江鎮擔任鎮長。雙江鎮有貧困人口2236戶9069人,貧困發生率37.17%,「十三五」規劃易地扶貧搬遷2472戶10536人,佔總人口的43.87%,系全省重點搬遷鄉鎮之一。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有你我丨安龍縣萬峰湖鎮岜皓村黨支部副...
    2018年9月,受組織安排,我到安龍縣萬峰湖鎮岜皓村擔任村支部副書記,並負責包保全村唯一一戶貧困戶韋龍登戶,與他家成了「親戚」。  通過與村幹部的簡單溝通,讓我對他家又來初略的了解。  即成了「親戚」,必須得走呀,因韋龍登長期在醫院住院,其子韋阿亂在外打工。
  • 「我的扶貧故事」雲南妹子的貴州幫扶之路丨松桃自治縣大路鎮長徵...
    我,一個來自雲南曲靖的90後妹子,2019年1月,來到松桃自治縣大路鎮人民政府黨建辦工作,剛剛上崗的我便被分配瓦廠村的7戶幫扶戶23人。  然而,一份「駐村人員不能跨村幫扶」通知下達,剛剛熟悉瓦廠村情況的我又被調到長徵村幫扶7戶25人。
  • 「我的扶貧故事」找準「病根」脫貧才有希望丨劍河縣柳川鎮柳堡村...
    我叫曾濤,現任共青團劍河縣委副書記,2017年9月,受組織委派擔任柳川鎮柳堡村駐村第一書記,後又兼任村脫貧攻堅工作隊隊長。初到村時,複雜的工作環境讓缺乏駐村工作經驗的我犯了難。通過細緻走訪摸排,我了解到村裡貧困的主要「癥結」在於基礎設施建設落後、產業發展效果不佳、群眾缺乏脫貧信心。曾濤(左一)走訪群眾找準「癥結」後,我與駐村工作組成員、村「兩委」幹部立即著手研究解決措施。
  • 「我的扶貧故事」聚焦產業促脫貧丨黃平縣平溪鎮黨委書記李拓
    我叫李拓,2012年4月,到黃平縣平溪鎮擔任鎮黨委副書記、鎮長,2017年3月任平溪鎮黨委書記至今,也是全鎮脫貧攻堅的重要決策者之一。李拓聽取茭白種植基地負責人介紹茭白苗培植情況 聚焦產業發展,決戰脫貧攻堅  「扶貧扶長遠,長遠看產業」。我覺得只有產業發展壯大了,才能給百姓增加就業渠道和收入,才能使經濟持續健康向好發展。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精準扶貧答卷丨黎平縣順化瑤族鄉掛職黨委副...
    我叫孟帥偉,是黔東南州公安局一名公安幹警,於2020年1月到順化瑤族鄉掛任黨委副書記,駐順化瑤族鄉順洞村。窮則思變,變則能通,為了讓群眾增加收入,我經過深入調研,多方求助,建議繼續採取異地置業方式發展黃精種植、天麻種植、蔬菜種植等經濟效益好的種植業,順洞村重點幫扶未脫貧的62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