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VS「2.14情人節」
今天是農曆七月初七,是我國民間的情人節,然而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其實「情人節」這個說法最早是從西方國家傳過來的。雖然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但由於近代以來封建統治階級的沒落,不僅經濟發展逐漸被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趕超,在意識形態上也受到西方文化的侵略,特別是年輕一代出現了很多崇洋媚外的人,2.14情人節便在這種背景下進入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那麼七夕和2.14情人節,哪個才是真正的情人節呢?
「七夕」由來
七夕又名乞巧節,最早起源於東漢時期。七夕背後有一個美麗的神話,傳說東漢時,牛郎與天上的仙女織女相識,兩人互生情愫並結合生子,只不過由於天人有別,王母娘娘親自下凡將這對恩愛的夫妻分開,後來牛郎遵照老牛的指引以牛皮做鞋,騰雲駕霧追逐織女,可惜被「天河」所隔。忠貞的愛情最終感動了上天,千萬隻喜鵲在「天河」上面搭起了一座「鵲橋」,王母娘娘最終做出了妥協,允許兩人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在鵲橋上相會。
其實在古代,無論是官方還是在民間,人們都非常看重這個節日。唐朝詩人王建的詩句「闌珊星鬥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說的是唐太宗與妃子在宮中設宴七巧的盛況,一直到明清時期,七夕乞巧無論是在官方還是在民間都是非常隆重的。但是到了近代,很多民俗逐漸失傳,人們似乎遺忘了這個節日,直到2006年我國政府將七夕節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又重新重視了起來。
「2.14情人節」由來
關於西方情人節的由來有多種說法,但一般認為以紀念羅馬聖教徒瓦倫丁被處死作為節日來源。傳說在公園3世紀,羅馬帝國以暴政統治國家,人民奮起反抗但遭到了統治階級的鎮壓,教徒瓦倫丁便是在這種情況下被捕入獄的。在獄中,他得到了典獄長女兒的芳心,兩人互生愛慕,但最終這件事加速了瓦倫丁的死亡,導致他最終在公園270年2月14號被判處死刑。後來,羅馬的基督教徒為了紀念瓦倫丁與典獄長女兒之間的這段忠貞的愛情而將每年的2月14號定位瓦倫丁節,後改為情人節。是的,西方情人節的起源看起來就是這麼平淡無奇。
無論是從歷史起源還是文化底蘊上來看,我國的傳統節日七夕都優於西方的情人節。但不得不承認目前西方情人節對我們的影響力遠大於七夕節,正如前文所說的,崇洋媚外的心理讓我們丟掉了很多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