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17個市及各縣地名的歷史由來

2020-12-17 千年一嘆

山東的名稱,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當時,關中的秦人,稱崤山或華山以東的地區為山東,有時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國領土。至唐代和北宋時代,太行山以東的黃河流域廣大地區被稱作山東,到了唐代末年,有人用山東專指齊魯之地。到了金代,設置了山東東、西二路,山東才真正成為政區名稱。明代初期設置山東行省,後改稱山東承宣布政司。清朝初年,設置山東省,「山東」正式成為本省的專稱。

一、濟南

因位於古濟水之南而得名。西漢置濟南郡,其首府設在東平陵城(今章丘西北),濟南之名始現。西晉永嘉末年,濟南國的首府又由東平陵城遷至歷城,濟南開始建城設治。此後,今濟南市區成為歷代州、府、路、省的行政中心,發展成為海岱地區的大都會。1994年2月,確定為副省級城市。

1、濟南市:市名由來 濟南因地處古四瀆之一的「濟水」(古道今為黃河所據)之南而得名。公元前16年設立濟南國。1929年7月析歷城縣城和城外商埠及四郊設濟南市。

2、市中區:轄區原為古歷城屬地,1955年9月起稱濟南市市中區。因地處濟南市市區中南部而得名。

3、天橋區:1955年9月8日定名為天橋區,因轄區內建有橫跨膠濟、津浦鐵路的天橋而得名。

4、歷下區:春秋戰國屬齊國,因在歷山之下而得名。1955年9月改稱歷下區。

5、槐蔭區:因其轄區內以槐樹命名的街巷較多,1955年改稱為槐蔭區。

6、歷城區:西漢景帝四年(前153年)設歷城縣,因處歷山(千佛山)下而得名,1987年撤縣建歷城區。

7、長清區:秦置盧縣,東晉改為太原縣,隋始名長清縣,因境內有齊長城和清水而得名。2001年6月26日撤縣設長清區。

8、章丘市:公元556年,高唐縣遷至女郎山(章丘山)南建城。596年,改稱為章丘縣。1992年,撤縣設章丘市。

9、平陰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置榆山縣,大業二年(606年)改稱平陰縣。因境內地處古東原地平,又位於濟水之陰而得名。

10、濟陽縣:金太宗天會七年(1129年)置縣,因其地處濟水之北,故名為濟陽縣。

11、商河縣:因有河水流經,故名河縣,1086年改為商河縣

二、青島

因樹木繁多,四季常青而得名。原為一漁村名。1891年,清政府議決在膠澳(青島)設防,是為青島建制開始。1897年11月,德國佔領青島。並開始城市總體規劃,使城市形態初具雛型。1899年德皇將膠澳租借地的新區(即現在市南區及市北區一部分)命名為青島。1994年2月,確定為副省級城市。

1、青島市:市名由來 以古代漁村青島得名。青島地區昔稱膠澳。1929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接管膠澳商埠,同年7月設青島特別市。1930年改稱青島市。

2、市南區:1949年6月2日青島市市南區人民政府成立,12月改為市南區公所,1951年改為市南區人民政府。因位於青島市市區的南端,故名市南區。

3、市北區:清屬即墨縣仁化鄉,為青島市轄區之一。境域變化多次,因地處青島市老城區北部而得名。

4、四方區:四方區建於1951年,沿用原四方村之名。

5、李滄區:1994年,青島市實施行政區劃調整後設立。由原滄口區的8個街道辦事處、1個鄉和原嶗山區的李村鎮(嶗山區政府所在地)合併後設置。

6、黃島區:1979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將黃島劃歸青島市,為黃島區。因地處黃島而得名。

7、嶗山區:1988年改設嶗山區,因境內嶗山而得名。

8、城陽區:1994年5月設城陽區,因處在古代不其城南,即城之陽而得名。

9、膠州市:1987年撤縣設立膠州市,因境內有膠水而得名。

10、即墨市:秦代,即墨始定為縣。因古城坐落在墨水河之濱(今平度市朱毛村)而得名。公元596年移至今址。1989年9月設立即墨市、

11、平度市:據《重修平度縣誌"敘》載,「平度」漢舊縣名也。《通志》引《說苑》閭邱先生對齊宣王,顧選良吏,「平」法「度」臣得壽矣之言,謂義蓋取此。明始稱平度州,1914年改平度縣,1989年10月撤縣設市。

12、膠南市:膠南歷史上多分屬膠州、諸城,1946年成立膠南縣,因地處膠縣南部而得名。

13、萊西市:1941年,萊陽縣先後析出萊東、萊西和萊西南縣。1950年,萊西南與萊西縣合併為萊西縣。1958年,萊西、萊陽兩縣合併為萊陽縣。1962年兩縣分立。1991年撤萊西縣設萊西市。

三、濰坊

因濰縣與坊子區而得名。1948年濰縣城區與坊子礦區於今市區置濰坊特別市,取各首字命名。濰坊之名首見。1949年改為濰坊市,1950年濰坊市撤銷,1951年重建縣級濰坊市。1983年改為地級市。

1、濰坊市:市名由來 1948年4月27日,濰縣解放,以濰城、坊子為基礎建濰坊特別市,取濰城、坊子首字命名。1949年6月改稱濰坊市。

2、濰城區:濰城區以舊濰縣城得名。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濰州,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77年)改濰州為濰縣,1949年6月為濰坊市,1984年,濰坊市組建為地級省轄市後,設立濰城區。

3、坊子區:因濰坊市1984年在坊子設立縣級區而得名。

4、寒亭區:夏代,寒浞在此建國,史稱古寒國。漢王莽後改古國為亭,始稱寒亭,寒亭因此而得名。1983年建寒亭區。

5、奎文區:1994年經國務院批准,原濰城區以境內白浪河為界劃分為兩個區,白浪河以東因建有「奎文閣」,故名奎文區。

6、青州市:青州之名起源較早,是古九州之一。據《周禮》記載:「正東曰青州」。按古代五行學說,東方屬木,其色為青,青州在中華大地的東方故名。

7、諸城市:原名東武,西漢初年置縣,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名諸城,取漢故諸縣城為名。1987年7月撤縣建市。

8、壽光市:壽光因閭邱長老向齊宣王乞壽的故事而得名。西漢(前148年)置縣,1993年設立壽光市。

9、安丘市:因安丘侯國而得名。安丘春秋時因其地山丘起伏,河谷縱橫,在山水環抱之中,故稱渠丘。西漢高祖八年(公元前199年)七月癸酉,封將軍張說為"安丘懿侯",食邑古渠丘地三千戶,國名"安丘"。漢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置安丘縣。1994年撤縣設市。

10、高密市:因境內有密水,「其源言之謂高」,故有高密之名。1994年5月18日,撤銷高密縣,設高密市。

11、昌邑市:古稱邑、都昌。春秋時設城邑,為齊七十二城之一,宋建隆三年,建新城,稱昌邑,為縣治所。1994年6月撤縣設市。

12、昌樂縣:昌樂縣古稱營丘。為姜太公初封地。宋朝建隆三年(962年)始置昌樂縣,以「都昌」、「長樂」兩地名之尾字取名昌樂縣,寓昌盛安樂之意。

13、臨朐縣:西漢始設臨朐縣,因縣城東臨朐山而得名。

四、淄博

因臨淄與博山而得名。1945年8月成立淄博特區,設專員公署,隸屬魯中行政區,此為淄博成為政區名稱之始。以後區劃和名稱幾經變更,至1961年1月淄博市與惠民分設,市級機關由博山區遷到張店區。

1、淄博市:市名由來 因原境內轄淄川、博山兩縣而得名。1945年建立淄博特區專員公署,1955年3月9日設立淄博市。

2、張店區:張店城區,古稱黃桑店。因地處交通要衝,過往商旅多在此棲身。宋代,黃桑店中有一張氏店門庭大,客房多,生意興隆,遐邇聞名。後來黃桑店之名漸被張家店取代。至元代,稱之為張店。1955年4月,正式成立張店區。

3、臨淄區:臨淄原名營丘,公元前859年,齊獻公更名為臨淄。1970年改稱臨淄區。

4、淄川區:因淄河流經境內而得名。1956年稱淄川區。

5、博山區:其一,博山全境盡山,幾無平坦之地,博山之名具有多山之意。其二,因境東南有"博山",故以山名為縣名。1955年3月改為博山區。

6、周村區:戰國前,因此地位於丘陵、平原的交接處,故名為晝,曾因人少聚居而名為晝,後因字音轉變和臨水居稱晝屯,北宋年間演變為周村。1955年4月設周村區。

7、桓臺縣:南宋理宗紹定元年(1228年),置新城縣。1914年易名耏水縣,旋改桓臺縣。因境內有齊桓公戲馬臺而名。

8、高青縣:1948年,由原高苑縣和青城縣合併而成,取兩縣首字而得名。

9、沂源縣:1944年5月建沂源縣,因境內沂河發源地而得名。

五、棗莊

因多棗樹而得名。早在唐宋時期已形成村落。1918年建鎮,1948年於棗莊鎮設棗莊辦事處(縣級)與嶧縣俱屬魯南行政區第五區,1958年9月嶧縣機關遷至棗莊鎮。1960年撤消嶧縣建立縣級棗莊市。1961年9月改為地級市。

棗莊是山東省早期的省轄市之一。棗莊為國家的經濟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棗莊是「因煤而興」的老工業城市。

據史料記載,明朝初年,朝廷允許民間開礦,魯嶧地區(即現在的棗莊市中區範圍)「鄉民開山取石為磨、碾,挖井取煤作薪」。有詩人滿碧山描寫當時的情景為:「磨塘山欲盡,煤井地皆空」。當時由於開採技術所限,或一家,或三家、五家經濟殷實的人家合夥開採地表淺層煤炭。

六、東營

因唐太宗東徵時,曾在此安營紮寨,設東營、西營而得名。明洪武年間建村。1961年4月,華北石油勘探處在東營村附近打成第一口勘探井,獲日產8.1噸工業油流。由是東營村一帶逐步形成了由會戰指揮部和部分二級單位機關及後勤單位組成的礦區城鎮,人們稱之為「基地」。

1965年3月,惠民地委決定成立縣級工作機構——中共惠民地區東營工作委員會和東營辦事處。1983年成立地級市。

1、東營市:市名由來 原為村名,1964年華北石油勘探會戰總指揮部設在該村。翌年,惠民地區東營辦事處在此成立,1982年國務院批准設立地級市,即以"東營"為名。

2、東營區:1984年,市轄東營區、牛莊區建立。1987年兩區合併為東營區。因系東營市政府駐地,故名。

3、河口區:1982年11月設立河口區。因黃河自1855年起先後7次改道在境內入渤海,建區時境域仍有黃河入海口而得名。

4、墾利縣:此地原有墾區和利津窪兩個名稱,取其首字而得名。1941年9月,墾區抗日民主政權建立為建置之始。1943年4月,墾區正式稱墾利縣。

5、利津縣:在周秦時代屬齊國。隋代建永利鎮,金明昌三年十二月(1193年1月),升永利鎮為利津縣。因邑內有東津碼頭,取永利、東津之字得名利津。

6、廣饒縣:西漢初置廣饒縣,隋移置千乘縣,金改樂安縣。1914年,全國改定重複縣名,樂安縣復稱廣饒縣。廣饒縣名之由來,概取"海濱廣斥,饒於魚鹽"之吉祥義。

七、煙臺

因明奇山所烽火臺而得名。原為漁村。明洪武年間,為防海寇侵優,在芝罘設狼煙墩臺,又稱「狼煙臺」,煙臺由此得名。清初,已形成一定規模的居民區。1861年5月,清政府批准煙臺為通商口岸,並籌建東海關。

1862年2月,登萊青兵備道由萊州移駐煙臺,道臺崇芳兼任東海關監督。煙臺建置開始。1983年,成立地級市。

1、煙臺市:市名由來 煙臺之名源於「兵事」。1398年,為防禦倭寇,加強海防,在沿海設置了烽火臺,遇警晝則生煙,夜則舉火,接遞通報,以資戒備,後將這種火臺稱為煙臺。煙臺市因市區內煙臺山而得名。1983年11月,由煙臺地區改建為地級煙臺市。

2、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煙臺經濟技術開發區是1984年10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興建的14個國家級開發區之一,1985年3月20日動工興建。1992年5月4日升格為副地級。

3、芝罘區:因境內有芝罘島而得名。秦始皇三次東巡此島,始有"之罘"之稱,後改為「芝罘」。1983年11月改為芝罘區。

4、福山區: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偽齊帝劉豫登此山,稱兩水鎮一帶為"福地",因名此山為福山,金天會九年(1131年)置縣,故名。

5、萊山區:相傳800多年前,在今萊山大地上,一夜間來了一座小山(今煙臺萊山機場內馬鞍山),當時取名"來山",後因山上草木叢生,遂演變為萊山,由此得名建鎮建區。

6、牟平區:牟平因處牟山之陽平川地而得名。唐麟德二年(665年)置牟平縣,1994年12月撤縣設區。

7、龍口市:1986年撤銷黃縣,設立龍口市。因原黃縣有龍口鎮而得名。

8、萊陽市:因地處萊山(今旌旗山)之陽,故稱萊陽。後唐同光元年(923年)改昌陽為萊陽。1987年4月改名萊陽市。

八、威海

取「威震東海」之意。明洪武年間,為防倭寇侵擾,設威海衛,取「威震海疆」之意。永樂年間修築威海衛城,是為城建之始,威海衛逐步從有防無城而演變為海防重鎮。1898英人租借,1951年對外關閉。1987年升為地級市。

1、威海市:市名的由來 為加強海防,抵禦外來侵擾,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朝政府"析文登縣辛汪都三裡立威海衛",取"威震東海"之義。1987年,地級威海市成立。

2、環翠區:1987年成立地級威海市時,以境內名勝環翠樓將原縣級威海市命名為環翠區。

3、榮成市: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裁成山衛設縣。雍正帝欽賜嘉名,"以始皇嘗射大魚於榮成山,山在邑境內,故命名因之"。1988年撤縣設市。

4、文登市:文登之名源於文登山。因秦始皇東巡,召集文人登此山論功頌德而名。北齊天統四年(568年)置文登縣。1988年撤縣設市。

5、乳山市:乳山之名源於大乳山。山在今市境南部海濱,山勢渾圓豐滿,頂峰挺拔突出,狀如乳房,故名。1941年2月建縣,1993年8月改為乳山市。

九、濟寧

因居其中而獲濟水之寧而得名。古濟州,治於巨野。1150年巨野水災,遂移濟州於任城(今濟寧)。元升濟州為府治,由於地勢較高不受泛濫之害居其中而獲濟水之寧,故名「濟寧府」。濟寧之名首見。1983年改為地級市。

1、濟寧市:市名由來 秦置任城縣;因地瀕濟水,五代時又設濟州,初治巨野;但金時巨野一帶常被水淹,而任城地勢高亢,遂遷之。元時則取安寧意,更名為濟寧府,後升為濟寧路。明代,濟寧路降為州。清初,改為直隸州。民國初年,改為濟寧縣。1946年設濟寧市。1953年設濟寧專區,1976年專區改稱地區。1983年10月撤銷濟寧地區設省轄地級市。

2、市中區:秦置任城縣,1913年改濟寧縣,1946年劃濟寧縣城關設立濟寧市,1983年改市中區。

3、任城區:1993年12月設任城區,因境內自秦至明代先後設置任城縣、任城國而得名。

4、曲阜市:曲阜之名在《禮記》一書中就已出現,因"魯城中有阜,委曲長七八裡"。故名曲阜。周為魯國都。公元前249年楚滅魯,始設魯縣。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更名為曲阜。1986年設立縣級曲阜市。

5、兗州市:充州之名由來已久,《禹貢》記載:「河惟兗州」。言此州東南據濟水,西北據河。禹時分天下為九州,兗州即為九州之一,相傳以發源於河南省濟源縣王屋山的「水」而得名。「沇」與「兗」字同音、通用,故名。1992年建市。兗州之兗字,始作沇,古人將篆文立水寫成橫水,置於允上隸變為六成兗。古沇即兗字,也即現今常用的兗字

6、鄒城市:公元前221年設騶縣,唐初改騶縣為鄒縣,1992年10月改名鄒城市。

7、汶上縣:1208年始稱汶上縣,取汶水在上之意而得名。

8、泗水縣:秦置卞縣,南朝宋初,卞縣廢,466年復置。591年更名為泗水縣,因泗河發源於境內而得名。

9、微山縣:1953年8月,建立微山縣,因境內微山湖而得名。

10、魚臺縣:秦置方與縣,唐寶應元年(762年)改為魚臺縣,因境內有魯隱公觀魚臺而得名。

11、金鄉縣: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置金鄉縣,因境內金山而得名。

12、嘉祥縣:1147年析巨野、任城二縣地置縣。因春秋魯哀公時西狩獲麟的故事發生在境內,取其祥瑞之意而得名。

13、梁山縣:梁山縣始建於1949年8月,因境內梁山而得名。

十、泰安

取「國泰民安」之意。古為岱嶽鎮。北宋年間,太祖下詔,遷乾封縣縣址和封禪中心於岱嶽鎮。金置泰安軍,取「泰山安四海皆安」,即「國泰民安」之意。泰安之名首見。1928年濟南淪陷,曾作為省會。1985年改為地級市。

1、泰安市:市名由來 泰安因泰山而得名。金天會十四年(1136年)以泰山郡腹地置泰安軍,「泰安」之名始此,取「泰山安四海」之意。1985年3月,設地級泰安市。

2、泰山區:1985年5月設泰山區,因境內泰山而得名。

3、岱嶽區:岱嶽區因境內泰山而得名。泰山古時亦稱岱嶽。

4、新泰市:西晉泰始年間,大臣羊祜表奏晉武帝,取新甫山(境內山名)、泰山首字為縣名。1983年成立新泰市。

5、肥城市:肥城因周封肥子國而得名。1992年9月撤縣建市,稱肥城市。

6、寧陽縣: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於寧山之南置縣,故名寧陽。

7、東平縣:東平,古稱東原。《尚書"禹貢》載:大野既瀦,東原底平。東原底平是為東平得名之始。

十一、日照

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宋置日照鎮,屬莒縣,取「日出初光先照」之意,日照之名始見。金升日照鎮為縣,仍名日照。1985年升為地級市。

1、日照市:市名的由來 日照以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宋元祜二年(1087年)置日照鎮。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設日照縣。1989年升格為地級市。1994年設區帶縣。

2、東港區:1992年12月7日,原日照市行政區域設立縣級東港區。

3、五蓮縣:1947年建五蓮縣,因境內五蓮山而得名。

4、莒縣:莒地多產芋,時人稱「芋」為莒,並食之,故以莒為部落名。商屬姑幕,周稱莒國,秦置莒縣,隋設莒州,1913年改州為縣。

十二、萊蕪

因萊族與牟族雜居而得名(尚待考證)。漢初置萊蕪縣於原山以北,縣治在今淄博市淄川區高莊。此後或撤或置,或析或合,至金代,縣治遷至今萊城。此後,境城基本穩定。1992年升為地級市。

1、萊蕪市:市名由來 齊靈公十五年(公元前567年),齊靈公滅萊子國,部分萊民流落於今淄川西南一帶,因此地荒蕪故名。1992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萊蕪升為地級市。

2、萊城區:萊城區是1992年11月因縣級萊蕪市升為地級市而設立的縣級區。

3、鋼城區:1992年11月,萊蕪由縣級市升格為地級市,設立鋼城區。因為境內有省大型鋼鐵聯合企業——萊鋼,故名。

十三、臨沂

因境內沂河而得名。隋設臨沂縣,始稱臨沂,因境內沂河而得名。清升為沂州府,設立蘭山縣,民國年間,沂州府撤銷,蘭山縣改為臨沂縣。1994年改為地級市。

1、臨沂市:市名的由來 臨沂,以臨近沂河而得名。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沂州為沂州府,1913年撤沂州府設蘭山縣;1914年蘭山縣改稱臨沂縣。1994年12月設地級臨沂市。

2、蘭山區:因現境域歷史上屬蘭山縣而得名。1994年縣級臨沂市撤消設蘭山區。

3、羅莊區:1994年設立羅莊區,以區政府駐地村得名。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年)羅姓人在此定居成村,因地面多泉,遂命村名為羅泉莊,後更為羅家莊,今簡稱羅莊。

4、河東區:1994年12月設立縣級行政區,隸屬臨沂市。因位於沂河東岸故稱河東區。

5、沂南縣:因在沂水縣之南而得名。1939年置南沂蒙縣,1940年改稱沂南縣。

6、沂水縣:隋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改東安縣為沂水縣,因沂河流經境內而得名。

7、莒南縣:1941年1月,析原莒縣南部地域成縣,故名莒南縣。

8、臨沭縣: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縣,因轄區地跨沭河,故以瀕臨沭河而得名。

9、郯城縣:郯城,因郯國都邑古城而得名。秦置郯縣,漢代因之。後併入臨沂,元末復置。

10、蒼山縣:1947年3月,趙博縣東部析置為縣,為紀念1933年中國共產黨員領導的「蒼山暴動」而得名。

11、費縣:費縣,史稱古,因春秋時為魯國大夫季友的私邑——邑,公元前201年建縣,故得名費縣。

12、平邑縣:1946年4月19日,費縣改稱平邑縣(溫河縣改稱費縣),因縣政府駐地平邑而得名。

13、蒙陰縣:西漢初設蒙陰縣,因在蒙山之陰而得名

德州,因德水(黃河)得名。秦改黃河為德水。漢在今陵縣設安德縣,隋唐改稱德州。明移德州於今地,設德州衛。民國改為德縣。1946年析德縣城關區置縣級德州市,1994年改為地級市。

十四、德州市

市名由來 德州之名源於安德縣,安德縣之名源於德水,秦更黃河名為德水,因德水流經縣內,故以為名。明洪武九年(1376年)設德州衛。1950年6月建立德州專區,1964年更名為德州地區,1994年12月改設地級德州市。

1、德城區:明洪武七年移德州治於今城區,始名德州。民國元年改稱德縣。1946年6月德縣解放後,置德州市。1994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原縣級德州市更名為德州市德城區。

2、樂陵市: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樂陵縣。大阜曰陵,樂則取四民用足,國乃安樂之義也。1988年9月1日,撤縣設市。

3、禹城市: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為紀念大禹治水之功,改祝阿縣為禹城縣。1933年10月18日,撤銷禹城縣設立禹城市。

4、陵縣: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在今陵縣城置安德縣。公元九年王莽改制,設定安公國,治所安德(今陵縣縣城),元憲宗二年(1252年),升將陵縣為州,稱陵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復為陵縣。洪武七年(1374年),將陵縣、安德縣合併稱德州,州治所在陵縣。洪武十三年(1380年),復置安德縣,稱陵縣,今陵縣之名稱始於此。

5、寧津縣:公元1128年,因臨鬲津河而得名的臨津城毀於大水,遷至現址,取「安寧」之意,改名寧津縣。

6、慶雲縣:明洪武六年(1373年)置慶雲縣。城東有一臥龍崗。岡上樹繁草盛,其上空常被雲霧籠罩。史記天官書曰:"若煙非煙,若雲非雲,鬱郁紛紛,蕭索輪,是謂卿雲。"卿雲,古以為祥瑞之氣,取其意,且卿通慶,故取名慶雲。

7、臨邑縣:秦時置漯陰縣。南朝宋孝建二年(455年)改稱臨邑縣。

8、齊河縣:金天會八年(1130年)撤齊河鎮設縣,始稱齊河縣。另,齊河縣,因城臨濟水,濟水又名齊水故名。齊河的縣城叫晏城,是齊相晏嬰的封地。

9、平原縣:平原縣因周圍地形平坦而得名為平原邑。秦代(公元221年)以平原邑置平原縣。

10、夏津縣:夏津縣原稱縣(漢置),隋大業間改縣置夏津縣。以華夏民族及地處古黃河大渡口而得名。

11、武城縣:戰國時屬趙地,因地處趙國東部邊塞,四無山阜,為防禦強齊入侵,歲飭武備,修築城防以屯兵,是謂武備之城。西漢初年,設東武城縣。西晉太康年間,改稱武城縣。

十五、聊城

因古有聊河而得名。春秋戰國曾稱聊城邑(今城區西北)。秦置聊城縣。北魏於縣東築城置平原鎮(今城)。隋廢鎮,移平原郡與聊城縣於此。1952年由平原省劃入山東省,1997年改為地級市。

1、聊城市:市名由來 聊城市因史稱聊攝國故名。明代稱東昌府,1912年山東省廢府設道,境域為濟西道,1914年改為東臨道,1949年8月改設聊城專區,1967年改稱聊城地區,1997年8月撤地設市。

2、東昌府區:1998年3月設東昌府區,因明代稱東昌府,境內有東昌湖故名。

3、臨清市:衛河古稱清河,臨清因傍清河而得名。西漢初始置清淵縣,330年改清淵縣置臨清縣。1958年建縣級市,1963年撤市復縣,1983年撤縣復市。

4、高唐縣:高唐因地處沼澤之丘而得名。漢朝置縣,元、明、清升縣為州,1912年復改縣。

5、茌平縣:秦置茌平縣,因縣境在茌山之平陸而得名。

6、東阿縣:因濟、二水沿今東平湖兩岸入境,河曲形成大陵稱「阿」。東阿置邑,始見《春秋》,名柯。戰國改稱阿,秦始稱東阿,屬東郡。漢置縣相沿至今。

7、陽穀縣:隋朝設縣時取東阿、陽穀縣界「陽穀亭」為名。

8、莘縣:春秋為衛國莘邑,秦置陽平縣,606年稱莘縣。

9、冠縣:因春秋時曾在此設冠氏邑而得名。隋(586年)置冠氏縣,1269年昇州改稱冠州,1370年降州為縣,定名冠縣。

十六、濱州

因瀕臨渤海而得名。隋唐五代建縣制,五代後周改渤海縣為濱州。以東瀕渤海得名,濱州之名首見。民國改為濱縣。1982年析出北鎮與博興一部分置縣級濱州市,因古濱州得名。2000年改為地級市。

1、濱州市:市名由來 1992年3月,因惠民地區行署駐地濱州市,惠民地區改為濱州地區。2000年6月,濱州地區撤地設市,改為地級濱州市。

2、濱城區:2000年6月10日,設立濱州市濱城區,因轄區為濱州市城區所以命名濱城區。

3、霑化縣:1042年置招安縣。1195年更名為霑化縣,縣名取義於漢代龔遂治渤海「海濱之民」復沾聖化。

4、博興縣:後唐莊宗李存勖為避獻祖李國昌諱,改博昌縣為博興縣。

5、鄒平縣:西漢以前,夏封舜後姚姓為鄒侯,在鄒平之域,立鄒侯國。公元前201年置鄒平縣。

6、惠民縣: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 定州升為武定府,置惠民縣為附郭,因有明代開鑿的排水渠惠民溝而得名。

7、陽信縣:西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陽信縣,因治所為韓信自燕伐齊屯兵駐地,又居古篤馬河之陽,縣名由此而得。

8、無棣縣:春秋設無棣邑,因北界「無棣水」而得名。隋開皇六年(公元586年)置縣,襲稱無棣縣。

十七、菏澤

因天然古澤得名。為濟水所匯,菏水所出,是溝通古濟、泗兩大水系的天然湖泊,今湮。清曹州昇州為府,設附郭縣,賜名菏澤。菏澤之名始見。1952年由平原省劃入山東省,2000年改為地級市。

菏澤市 市名由來 「菏澤」原系天然古澤。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曹州升為府,設附郭縣,賜名菏澤,始以菏澤作為地方名稱。1949年設菏澤專區,1967年改稱菏澤地區,2000年設地級菏澤市。

1、牡丹區:2000年,設立菏澤市牡丹區,以原縣級菏澤市的行政區域為牡丹區的行政區域,因境內牡丹園而名。

2、鄄城縣:春秋時期為衛國鄄邑,秦時改鄄邑為鄄城,西漢初置鄄城縣,因境內鄄邑、鄄城而得名。

3、鄆城縣:春秋魯成公四年(公元前587年),魯在此駐軍並築城名鄆,鄆城自此而得名。

4、巨野縣:西漢始建巨野縣,因古有大野澤而得名。

5、成武縣:秦置成武縣,明洪武四年(1371年)曾將縣名「成」作「城」。1958年經國務院批准,復為成武縣。

6、單縣:古稱單父,春秋為魯國單父邑,秦置單父縣,漢代三次為縣侯國,一次為縣王國。唐末置輝州,宋置單州,明初改稱單縣。

7、定陶縣:定陶之名緣於陶丘。《說文》「陶丘再成丘也,在濟陰」,這裡有丘雙層,像陶灶,故名。春秋末期,範蠡助越滅吳後,出海至齊,輾轉至陶,並「以陶為天下之中,遂定居焉,故曰定陶」 。

8、曹縣:明洪武二年,曹州治因水患近盤石鎮(今縣城),至四年降州為縣,始有曹縣之名。

相關焦點

  • 你知道34個省(市、區)地名的由來嗎?
    你知道34個省(市、區)地名的由來嗎?五千年的風和雨孕育出了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誕生出各具特色的風土人情,比如我們常說的,山東人愛開挖掘機啦,廣東人愛吃福建人啦,東北大兄弟愛嘮嗑啦,然而其中知道各省份名字由來的人,可以說是少之又少,本篇文章帶領大家了解中國34個省市區名字的由來。
  • 山東各地市縣地名由來
    濟南,一座名士與泉水最為密切的城市,因為有了曾鞏,「趵突泉」才有了確切的姓名;因為有了趙孟,濟南的「鵲華秋色」才聲名遠揚;因為有了老舍,「濟南的冬天」更加迷人……濟南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現有8個區、2個縣
  • 即墨馬山的歷史由來
    即墨馬山的歷史由來相傳主要由劉仙姑的傳說、仙丹的故事、黃嘉善與馬山狐仙、狐仙送藥、狐仙治貪、麗娘擇婿等一組相互聯繫又相對獨立的民間故事組成。這些故事傳承了民間傳統文化的精華,體現了北方大眾文化的特色,反映了勞動人民對行善積德、扶困救貧、匡扶正義等傳統美德的追求與嚮往。
  • 湖南邵陽的名稱歷史由來……
    邵陽地名歷史由來:一方水土養育一方民眾,每一個地方的名字都帶有其濃厚的文化特色和歷史使命感,有些地名有著深遠的歷史因素,有些則帶有濃濃的地理特色。邵陽各縣市區的名稱,也有著深厚的地域文化內涵。邵陽最開始是零陵北部置的昭陵縣,昭陵又是唐朝皇帝的陵墓,我覺得邵陽的地名還是很模糊,邵陽給人家介紹說是位於邵水之北,所以叫邵陽,而又說邵字本為昭,司馬炎平定東吳,為避其父司馬昭之諱。司馬昭是三國魏國時期皇帝,改昭陵郡為邵陵郡,昭陵縣改邵陵縣,昭陽縣改邵陽縣(以縣治位於昭水即邵水之北),邵陽之名由此而得。
  • 齊魯地名密碼,好客山東歡迎您,山東省各縣級地名由來
    >膠州市:北魏永安二年(529)始設膠州、膠縣,因境內膠水得名;據《圖經》:水色如膠,北流三百裡入海;1987年設市,市沿古膠州之名平度市:西漢始設平度縣,據《說苑·善說》:閭邱先生對齊宣王曰:願選良吏,平其法度,義蓋取此;另說平度是祈願地名,象徵平穩安定地過日子,1989年設市
  • 衡陽名字的由來及地名在歷史上的變遷,你知道多少?
    生於斯,長於斯,對於家鄉,衡陽我們再熟悉不過,但衡陽歷史悠久,建城以來便有2000多年的歷史,若要問衡陽這個名字的由來,以及在歷史上名字的變遷,很多人便有可能「不識衡陽真面目」了,不知你知道多少呢?衡陽名字的由來。說起衡陽,則不得不提衡山,數千年來,「五嶽獨秀」的南嶽衡山一直與衡陽相伴而生,具有地理自然與歷史文化上的天然聯繫,不可分割。
  • 北京普查老地名建"家譜" 揭秘那些奇葩地名的由來
    同一個地區,在歷史上有不同的名字,在國土、規劃和公安等系統中,在接近時間段的名字也可能有所不同。北京市第二次全國地名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與全國各大城市一樣,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目前北京市的地名已經發生很大變化,而在很多部門的「家譜」中,記錄著的地名信息難以反映地名實際情況。
  • 【光山地名故事】斛山鄉蔡橋地名的由來
    為促進光山地名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和傳承,讓全縣廣大人民群眾「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由縣民政局牽頭,縣地名辦、《光山微視》組織徵集的「光山地名故事」專欄再次與大家見面了。希望大家繼續給予「光山地名故事」關注和支持的同時,積極提供各地地名故事線索或撰寫地名故事稿件,重點對地名含義、地名由來、傳說故事等進行廣泛、深度的挖掘,一般為未發表過的原創稿件。來稿請註明作者姓名、工作單位、聯繫電話。優秀作品將陸續在《光山微視》微信公眾號《光山微視》頭條號上發布,並付薄酬。聯繫電話8582981,郵箱2285373876@qq.com
  • 老酒檔案:64款山東各縣市地方名酒!
    山東是一個極其富有特色的地方,白酒文化歷史悠久,釀製技藝也更有千秋,山東自古以來就釀製誕生了很多好酒。、趙王河、祝家莊特釀、蓬萊閣大曲、漫川酒、黔魯春、將軍渡、曾府酒、蓬萊閣老窖、玄雲陳釀、龍琬重釀、東陽好酒、閆河家酒、魯公泉酒、陽酒、浣筆泉、賽茅臺……今天給酒友們整理了一些山東各縣市的地方名酒及酒廠代表酒,這些酒都曾是八九十年代老百姓心中喜愛的白酒,我們一起來看看吧:1、山東章丘酒廠的 百脈泉
  • 無錫地名的由來是什麼?
    無錫,一個謎一般的地名,總在「無錫」與「有錫」之間徘徊。無錫的地名最早出現在戰國。據有關史料記載,無錫地名最早來源於楚國春申君黃歇所說「立無錫塘,治無錫湖」。而作為西漢會稽郡26個縣中之一的無錫縣,正式出現是在東漢班固、班昭所著《漢書·地理志》。後世關於無錫建縣歷史。歷代無錫縣誌所記都以《漢書·地理志》為標準,官方明確記載為西漢高祖五年始置無錫縣。關於無錫地名的由來,現在能見的最為清晰的記載來自唐朝茶聖陸羽的《惠山寺記》。
  • 光山「天燈」地名的由來
    光山「天燈」地名的由來作者:雲湧軒李勇「天燈"地名的由來從縣城進入南向店鄉境內即有一條小街,最久的歷史建築也不到百年歲月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臺中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民國九年(大正九年)由於本地所產之米質極佳,是本地的特產,就將原地名改為「豐原」。至於「葫蘆墩」的由來,說法有二:  本區早期為平埔族部落,族人叫「泰雅爾洞」,其音與葫蘆墩頗相似,傳為其轉音而來。  豐原市境內有屯腳、屯頭、屯身三小丘,形似葫蘆而得名。
  • 原創︱一些銀江地名的由來
    > 銀江鎮下轄勝坑、坪上、車上、明德、明新、李子坪、磜頭、坑頭、崑崙、冠山、銀村、坑口、河口等13個行政村,每個行政村下轄若干個自然村(村民小組),整個銀江共有251個自然村(村民小組)。銀江的村名、山名、水名等地名,總數恐怕有數百個。這些大大小小的地名,幾乎都有其特定的來歷含義,承載了銀江地區的歷史、地理和鄉土等文化信息。
  • 吉林省各地級市的地名有什麼由來?
    吉林省面積不算小,但地級行政區卻不多,只有8個地級市和1個州。這8個地級市是長春市、吉林市、四平市、白城市、通化市、遼源市、松原市、白山市,以及延邊州。長春市是吉林省省會,位於吉林省的中部偏北,地勢相對低平。長春地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這裡生長著一種長春花,就是薔薇花,故名長春;二、遼朝皇帝經常在這裡進行春獵,設長春州。
  • 內蒙古自治區各個縣級城市地名由來
    巴林左旗:清順治五年(1648)置巴林左翼旗(簡稱巴林左旗),以巴林部得名,蒙古語意為軍寨;另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巴林意為陣地,蒙古語稱東為左巴林右旗:清順治五年(1648)置巴林右翼旗(後簡稱巴林右旗),以巴林部得名,蒙古語意為軍寨;另據《中國地名由來詞典》:巴林意為陣地
  • 【光山地名故事】 南向店鄉「天燈」地名的由來
    希望大家在給予「光山地名故事」關注和支持的同時,不斷提供各地地名故事線索或積極撰寫地名故事稿件,重點對地名含義、地名由來等進行進行廣泛、深度的挖掘,一般為未發表過的原創稿件。來稿請註明作者姓名、工作單位、聯繫電話。優秀作品將陸續在《光山微視》微信公眾號上發布,並給予薄酬。聯繫電話8582981,郵箱2285373876@qq.com 。
  • 尋甸地名由來——河口
    三塘:依牛欄江岸而居,彎曲形成三個村,故名「三塘」。馬到子:有兩小山包,形似馬馱子,故稱「馬馱子」,後來演變為馬到子。座鳥:地形像一隻鳥,村落居住鳥背上,故名「座鳥」。轎子山:有座山,狀似轎子,故名。回龍潭:有個小龍潭,原回族住過,得名「回龍潭」。白沙坡:村居於山坡,土質含大量的沙,故名「白沙坡」。象鼻嶺:原有一根石柱直通河對面,形似大象鼻子,故名「象鼻嶺」。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嘉義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全鄉地勢平坦,早期因笨港溪(即今北港溪)泛濫,笨港市鎮被水衝毀,部份居民及沿笨港街官署遷徙此地,形成市鎮,改稱笨新港,後來以「笨」字不雅,而只稱「新港」。「二竹圍」之由來,即是指第二個環植竹樹之村莊,因為在本地的西南方尚有一處環植竹樹之村莊,稱為「頭竹圍」。因為該地近海,冬季風力強,村民多植竹樹為牆,以防飛沙及御盜。後來則改稱義竹。  11、鹿草  鹿草舊稱為「鹿仔草」,這是因為往昔該地為鹿仔草茂生之地,故有此稱,後來則改稱為「鹿草」。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高雄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4、湖內   地名由來有二說:  1.因為境內有一大湖沼,在湖岸內建莊而得名。  2.地名由來是取長治(現大湖方面)、文賢(現圍子方面)兩地區名含義而定。  (吳國華等,國民小學社會科鄉土教材之研究-認識高雄縣,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發行,國立屏東師範學院 出版)   17、彌陀   地名由來有二說:  相傳明鄭時本地供奉「阿彌陀佛」,故得名。  古稱「彌羅港」,據中研院研究,應為平埔族語言。
  • 《臺灣地名解說集錦·苗慄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1、後龍   地名由來於聚落建立在後方有長條狀起伏的地方,故有「後龍」之稱。  12、三灣   因為本地恰位於中港溪中遊東岸的第三個曲流河階上,故稱為「三灣」。  17、獅潭   因為本鄉東北方有獅頭山,故取其「獅」字,又境內老田寮溪之曲流地形頗為發達,凹岸深水處多「潭」,於是並此兩字「獅潭」為本鄉之地名。  18、泰安   以前此地舊稱為「大安」,乃因此地為大安溪之上源,後來因為與臺中縣之大安鄉同名,故改為「泰安」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