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城市治理·在水一方·肇慶】
光明日報記者 王忠耀 吳春燕 光明日報通訊員 周永龍
在廣東省肇慶市北嶺將軍山景區上憑欄眺望,西江猶如玉帶般穿城而過,一岸是端州,一岸是高要。西江接廣西梧州水蜿蜒西來,過肇慶羚羊峽浩蕩東去,經無數浪起浪落而長流,歷千載雲捲雲舒而澤民。西江肇慶段是全國水質最好的河流之一。
從空中鳥瞰西江兩岸的肇慶城區
肇慶市水利局卓亞科長介紹,發源於雲南曲靖馬雄山的西江,其肇慶段長250公裡,幹流從廣西梧州流入肇慶市封開縣後,自西向東從肇慶市南緣流經封開、德慶、高要、端州、鼎湖等地,有賀江、新興江兩大支流。
賀江第一灣
遠近聞名的「賀江第一灣」位於廣東省肇慶市封開縣賀江景區,是攝影愛好者的打卡點,距封開縣城約5公裡。
近日,我們搭乘當地一位老司機的車,下了高速,繞了10多分鐘的山道後,在一山路拐彎處,見到了「賀江第一灣」。眼前一泓綠水流至此地突然迴環360度,然後緩緩東去。兩岸青青翠竹倒映在碧水之上,藍天白雲水天相接,山風習習,江波淼淼,讓人心曠神怡。
星湖春色
當天下午,我們乘船沿西江順流而下,沿途碧水東流,濤聲陣陣。
途經德慶縣悅城鎮水口附近時,一處古樸的宇殿出現在西江之畔。這就是蜚聲南中國的德慶龍母廟,建於清光緒三十一年。傳說龍母姓溫,秦時人。一天,溫氏在西江邊洗衣時偶拾到一大卵,孵出五隻小動物,長大後化作五條真龍。溫氏讓他們施雲播雨,保境安民。後人感於五龍對龍母的孝心,就此建廟。
我國第一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肇慶鼎湖山
龍母祖廟精湛的建築藝術令人讚嘆不已。每年「龍母誕」活動吸引著成千上萬的海內外遊客上香朝拜,煙火經年不衰。人們景仰龍母恩德的同時,也感激著西江母親河千百年來的無私哺育。
西江水晏河清,並非與生俱來,也曾經歷過治理的艱辛。肇慶市環保局宣教中心主任梁澤南介紹,肇慶市以鐵的擔當、鐵的手腕、鐵的心腸全面落實西江水質保護。近年來,該市水環境質量持續保持優良,西江、賀江等大江大河幹流肇慶河段水質均優於Ⅱ類標準。
此外,肇慶市堅持科學治汙,深化源頭管控。實施《西江水質保護負面清單》,嚴格落實環保準入制度,限定新建項目類型,嚴控汙染源頭。而且,全市設立「總河長」241名、「河長」1185名,形成了齊心共護母親河的良好局面。
西江之濱綠道騎行
記者乘船穿過宏偉的西江特大橋後不久,緩緩駛近端州城區,同行的該市水利局工作人員指著北邊的大堤自豪地說,這就是景豐聯圍了。
景豐聯圍是肇慶市端州區50多萬人的守護堤。1915年,西江洪水造成景福圍決堤,肇慶城內一片澤國,災情慘重。洪水直瀉廣州,致使廣州受淹7天7夜。
1985年開始進行景豐聯圍的整體規劃建設。經過近十年的艱苦奮戰大規模工程建設,至2012年年底,景豐聯圍整體加固工程全部完工。如今,景豐聯圍固若金湯,為肇慶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七星巖五龍亭
當地市民告訴記者,西江河清,湖更清。上岸後,記者來到了七星巖裡湖,這裡的湖水清澈見底,如同一面綠鏡。邁步湖邊,但見水鳥時而展翅飛翔,時而停在水面上。沈鈞儒先生在此題寫了「水月巖雲」四字。意指在夜晚玉兔高懸時,水、月、巖、雲人間天上渾然一體的美景。
星湖管理局負責同志介紹,七星巖裡湖水治理,是肇慶水治理的經典之一。裡湖水質透明度持久性達到1.5米或以上。裡湖水質治理採用了「五色時空·水下森林氧吧地表水生態工程技術」,經過700多天治理後,湖底97500立方米的淤泥被清除了。湖水變得清澈碧綠,生態環境極大優化。西江濤拍岸,風景舊曾諳。站在閱江大橋之上,記者不禁想起了一首現代詩:「歸巢的鳥兒,儘管是倦了,還馱著斜陽回去。雙翅一翻,把斜陽掉在江上;頭白的蘆葦,也妝成一瞬的紅顏了。」(照片均由肇慶市委宣傳部提供)
[ 責編:白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