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最美的味道是家常

2021-02-26 中國國家旅遊雜誌

很多人到潮汕都是為了吃——只為了吃。

潮汕菜明明是從煙火之氣中來,卻被媒體稱為「中國最高端菜系」,鹹腥的海洋味道在潮汕這段海岸線發生了質的飛躍,聲名在外的潮州商人最初是以一桌宴度來維繫微妙的族群精神系統,古老的潮汕家宴能吃四小時,一桌吃食就如同一個江湖……關於吃的傳奇,是潮汕文化構建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卻也是潮汕人日日經歷的家常。


 

家宴,通常是過年過節時酬神謝祖先,順便家人團聚。然而在潮汕,需要拜的神太多,需要過的節也太多,於是家宴的特殊性就被淡化了,有了平常日子的平淡與自然。潮汕道宮、佛庵林立,連樹、橋都可做「拜老爺(神)」用,而「粿」,就是人們用來對神表示敬重的方式。



「粿」,是潮汕人用來對神表示敬重的一種方式,每個節日要做不同的粿,而且要自己親手做,以示誠意。粿貫穿了潮汕人的生活,記載著每個有特殊意義的日子,組建出他們心裡的家鄉年曆。除了用於祭祀敬拜, 粿也是一種日常的點心,口味變化多端,製作也一絲不苟。

用「粿」標記日子

一個典型的潮汕婦女,一年有超過一半時間要花在與求神祭祖相關的事情上,什麼時辰,什麼貢品,什麼禮數,都亂不得。潮汕人無論走到哪兒、是何身份,似乎都無法與這種日常的敬畏脫節,像香港潮商會的商界精英們,每年最大的節慶就是祭祀先人的盂蘭節。潮汕女孩蔡苗在新加坡讀書的時候,接到媽媽打來的國際長途電話,提醒說:「下周四觀音誕,千萬不要洗頭。」

如今蔡苗已嫁做人婦,也需要學習做「粿」。潮汕人每個節日要做不同的粿,而且要自己親手做,過年做鼠粬粿,端午做梔粿,祭五穀做尖擔粿,送灶日做紅桃粿……每一種都有特定的說法與故事。從小時候吃粿、聽故事,到長大親手學習做粿與祭祀,粿貫穿了潮汕人的生活,記載著每個有特殊意義的日子,組建出他們心裡的家鄉年曆。

像蔡苗這樣在國外留過學的年輕人,在這方面也很少會離經叛道,在她看來,這不是陳舊的繁文縟節,更像是家族傳承,有著屬於自己家族的特殊意義,「過年的時候一家人會聚在一起做粿,之後每次做粿的時候都會想起一家人團聚的畫面,也挺美好的。」

做粿的講究非常多,有的粿皮要加糯米粉,有的要加小蘇打;有的粿要蒸,有的粿要煎;有的粿做的時候要多說吉祥話,有的粿做的時候手不能沾一點兒水……在做粿這件事上,蔡苗沒少挨媽媽的批評,她老公也沒能倖免——他是從事手機軟體開發工作的,蔡媽媽曾不止一次勸說他應該開發一個做粿的APP,最好能自動連接到日曆,在過節前三天通過鬧鐘提醒,「從買材料開始算,到做好了漂漂亮亮地放到供桌上,三天應該差不多。」

 

少之又少的「老字號」

雖然潮汕人對「粿」的需求龐大,但家家都是自製,感覺這樣更有誠意,所以真正銷售粿的「老字號」非常罕見。粿除了用於祭祀敬拜,也是一種日常的點心,口味變化多端,鹹的甜的,酥的糯的,加湯的不加湯的……加上潮汕人對吃的挑剔,要在汕頭開一家能夠立足的粿點老字號,絕非易事。

汕頭地區最有名的一家連鎖店,主理人鄭錦輝20世紀70年代從揭陽老家來到汕頭打拼,開業不足50年。直到現在,鄭錦輝現在還是每天親自監督原材料的引入,香菇、蝦米、紅豆,都是大品牌、多年合作的廠家,米粉必須篩兩遍以上。很多人希望鄭錦輝把店面開出汕頭,他因為「無法把控質量」而拒絕。沈宏非曾經著文說:「潮州菜那麼好吃的東西,那麼智慧的理念和那麼精湛的技藝……偏安於潮汕粵港一隅……既辜負了天資,更有辱於使命。」而鄭錦輝的選擇似乎提供了一個耐人尋味的理由。

 



拜老爺

潮汕人對各類神的總稱,除了祖先、神佛,古今英雄、開行先師,甚至任何有好生之德的靈、鬼、人,或是對個人有特殊意義的靜物,都可以被當作老爺。逢年過節,潮汕婦女們在路上碰面時,話題都離不開「拜老爺」。潮汕人拜老爺的次數之多、膜拜的人群之眾,有時會讓外人難以理解。

 

營老爺

可簡單理解為敬拜、祭祀活動,也稱「遊神」,「營」在這裡有迴繞之意。每逢吉日,各鄉各村全員出動,求籤擇吉辰抬神出廟巡行。遊神的方式各具特色,最普遍的是以帶梢葉的青竹竿掛燈籠為前導,燈籠上寫有「合鄉平安」、「五穀豐登」等字樣,馬頭鑼開路,後面依次是虎頭牌、高燈彩旗、彩標、花燈、塗戲、潮州大鑼鼓樂隊,最後是安有諸神塑像的老爺轎。

平時再節儉的家庭,在遊神拜神的時候也毫不吝嗇。

潮汕地區的潮劇、潮州音樂、英歌舞、木雕、燈謎等二十多項傳統文化藝術的發展與流傳,很大程度上都與「營老爺」的興盛有關。

 


商從大海到餐桌的人生博弈

 

潮商早在五百年前就以「紅頭船」聞名,因為獨特的歷史、地理原因,既有周旋於官船與海盜之間的艱辛,也有在無所依託的浩瀚大海中求生的勇猛、果敢,在潮汕人的餐桌上,也可以看到這兩種性情的相互博弈,成就了獨樹一幟的潮汕口味。

 

青橄欖之味

潮汕人對於「苦」味情有獨鍾、頗具心得,一方面是因為南方燥熱潮溼,另外也是緣自長久生活習慣的養成。除了喜愛功夫茶的甘涼、苦瓜和芥菜的清苦,橄欖也是潮汕人一項獨特的愛好。

 

吃橄欖是一項很費時間的細緻活兒,先把苦澀乾脆的果肉咬碎,再將其慢慢嚼出細膩甘甜的味道,最後感覺到一股清爽之氣順喉而下。初次嘗試時,通常還沒把果肉剔乾淨就已經忍不住要把整個橄欖吐出來。老潮汕人笑說,以前出海百無聊賴,嘴裡嚼個東西,一來解饞,二來也讓自己好像一直有事可做。潮汕人在家中待客,若是異鄉人,會奉出加工過的橄欖零食,若是「自己人」,就會大方地遞上新鮮的青橄欖。

 

青橄欖也可以拿來做湯。潮汕著名的橄欖豬肺湯,除了橄欖,還會加上川貝與杏仁,三種不同的苦味,通過長時間熬製,最終湯水變成乳白色,不帶任何苦澀味道,反而回甘綿長。在飯館點這道湯,動輒要價上百元,而潮汕人卻從不以此作為家宴菜品,他們認為這幾種食材本不是什麼名貴之物,不足以待客,至於那種奇妙的味道,不過是時間與努力的結果,這與他們的日常生活方式一樣,沒有什麼特別值得稱道與張揚的。

 

 

醃蟹的前世今生

潮商最為突出的特點,是分布範圍非常廣泛,時至今日依然活躍在世界各地。因地制宜的靈活、敢為,是潮商生命力綿延的根本,這種特質也綿延到了潮汕的餐桌上。

昔日,潮州漁民沒有冷凍保鮮的條件,收穫的海產品,主要就是生吃和醃製。清乾隆年間的《潮州府志》中說潮州人「所食大半取於海族,故蠔生、魚生、蝦生之類,輒為至味。」有些食材比如扁蟹(拔蟹)和蟛蜞不宜生吃,就需要醃製,對此嘉慶年間的《澄海縣誌》也有記載:「拔蟹,蟛蜞同類。拔蟹形方而扁,蟛蜞形尖長而厚,腳有紅白二種,且多毛。然皆不宜生食,醃食以代園蔬,膏頗似蟹。」

醃製本質上仍屬生吃的範疇,醃製的目的,一是殺菌,二是增味,所用無非鹽、酒和調味料。用鹽是為了使介類脫水,易於保存並改善口感,也可以用醬油或魚露代替;酒除了能殺菌,也能添加特殊風味;蒜頭、花椒、辣椒、芫荽頭、香葉、味精、白糖等調味料,同樣既能添香增味又能殺菌。

在吃乃至生活上,潮汕人一方面不失傳統,另一方面又永遠保持著奇特的蓬勃的創造力。比如,如今像張新民這樣的老饕做醃蟹,開始運用各種高科技設備:其一,用超聲波儀器清洗螃蟹,不但能去除蟹殼外面的汙垢,還能將蟹腮裡面的汙垢和細菌清洗乾淨;其二,醃製全程採用臭氧殺菌,通過臭氧發生器將高活性臭氧通入醃料液體中,消滅螃蟹體內可能存在的細菌、病毒和重金屬;其三,低溫冷凍,將醃好的螃蟹用保鮮袋裝好,放入冰箱冷凍3天以上,可以進一步殺滅細菌,同時增加口感和風味,吃起來就像是用海鮮做成的冰淇淋,既衛生又有時代感。

 


廚房,街巷,都是家宴的主場

 

潮汕以吃聞名,除了味道,不可或缺的還有超越物質的一種人情味。在潮汕,菜菜為宴,處處是家,老饕們在飯桌之外講究行仗義之事。

 

古法魚丸的出處


潮汕漁民對海魚是尊重的,無論牛肉丸有多麼馳名,真正能擺上潮汕宴席的,只有魚丸——真正用海魚白肉製成,不能「奸詐」(當地人語)地用淡水魚濫竽充數。用海撈的「那哥魚」(長尾多齒蛇鯔),以古法手打魚丸,兩斤魚肉才出一斤魚丸,還得搭上4到5個紅心兒鴨蛋清,因此,即便是地道的潮汕人,吃過正宗手打魚丸的也沒幾個。

依當地老饕的指引摸入周邊小漁村,惠來蘆園村的楊老漢夫婦家通常會是探尋古法魚丸的終點站,有著公認的口味最棒的魚丸。細嫩綿滑的魚肉被楊家人做成魚丸,一口咬下竟能聽到爽脆的「卜」地一聲,隨之油脂四溢。

楊家的魚丸每天都會被村裡人搶購一空,若有外鄉人聞名登門,他們會把家裡唯一的一張餐桌讓出來,翻出可能是留做自家晚餐的魚丸讓客人品嘗。清水作湯,撒上一點蔥花和幾滴花生油,捧到客人面前時還不忘加一句:「裡面放過海鹽了,湯裡不用放了,這樣正好。」這便是手作匠人對「家宴」的定義,純粹,醇香。


 

百變魚味

除了魚丸,魚肉製品在潮汕還演變出各種形態。


魚面

將打製成膠的魚肉按成餅狀,蒸熟,切絲,與韭黃、豆芽一起燴炒,魚面蓬鬆,充分吸取醬汁、湯汁,與蔬菜的清香爽脆搭配,別有風味。

 

魚皮餃

肉餡是魚肉和豬肉的混合,加入少量荸薺增加口感,最特別的是餃子皮是用魚肉和麵粉製成,久煮不爛,非常爽口,而且熟透後的晶瑩透明,襯託著裡頭粉嫩的肉餡,讓人垂涎欲滴。

 

魚冊

魚皮清理乾淨後粘麵粉微炸至外脆裡嫩,卷上豬肉絲、辣椒絲、香菇絲、芹菜絲蒸熟,因為形似摞起來的書籍,所以被稱為「魚冊」。

夜糜人的紅燈

潮汕人稱宵夜為「夜糜」,汕頭大街小巷的夜糜攤綿延成片,熱鬧非凡,一些有名的店鋪,要從晚上7點一直忙到凌晨2、3點。

潮汕人的夜糜當然是以海產為主,很多檔口會將自家的生鮮和魚飯一字排開,生鮮以白色、青色的墨魚仔、海河蝦為主,魚飯則大多呈現誘人的亮色,豔粉的「大眼雞」,亮橘的鯡魚,杏紫的紅杉魚,在紅色燈光的映照下發出迷人的光彩。

潮汕夜糜的檔口,都會在暖色的燈泡外罩上紅色燈罩,有人說,這是源自數百年前海上貿易的「紅頭船」,也有人說是因為紅光在漆黑的海面上更有震懾兇猛魚類的作用。在紅光籠罩之下,夜糜的氣氛更為熱火朝天,食材也顯得更加誘人,但更重要的是,對夜糜攤主來說,這街巷裡就是他們「家宴」的主場,這些紅色的燈,是他們放在家門口的一個指引。

一家著名豬腳飯店的老闆說,他家店鋪是從小攤兒開始做到如今的大店,20多年來,每天他都親自到市場買菜,上午一次,下午一次,風雨無阻,像為自己家人挑選食材一樣用心。潮汕大小夜糜鋪的攤主也是如此,因為知道食材新鮮乾淨,主人會用心料理,所以潮汕人在夜糜攤上從不挑三揀四,選好食材,下巴一指,手一比劃,待攤主心領神會地一點頭,便呼朋喚友自故自地往裡走,像出入自家廚房般自在。


 

夜糜指南

兩個名詞

打冷:可簡單理解為打牙祭,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公認的說法是:「冷」是指夜糜店一般出售的都是涼菜類或者待加工的半成品。

:指「粥」,潮汕人一離不開茶,二離不開粥。夜糜攤的興旺,也是因為潮汕人想在晚上喝粥的時候多一點兒配菜的選擇而已。在潮州,一碗白糜也絕不簡單。

 

三個必點

滷水(滷鵝、豬腳、豆乾)

魚飯(巴浪魚,大眼雞,紅鸚哥)

醃物(膏蟹,小蝦,血蚶)

 

一個寶藏

藏在打冷的熱菜裡,鹹菜豬腸,什豆豬尾,春菜煲和豆腐煲都不要錯過。

 

吃滷鵝的禮節


「潮汕人嘴巴挑剔,從而成就了潮菜。」在潮汕吃飯是件非常「麻煩」的事——牛丸要吃「某記」的,豬手飯要吃某某家的,常能聽到這樣的點評:那家的粿太不像「某某號」了,這家的蠔烙還真有點兒「老某」的味道……當地人喜歡開拓新的領地,同時也對認準的味道奉若神明。在潮汕人家做客,如果你要趕中午的飛機,他們會非常懊惱:這樣只能就近在樓下給你買一碗麵線了,為什麼不能等到晚上某家夜糜開檔的時候去吃那一碗最地道的呢?

當地人招待貴客,廚藝高明的巧手的會親自操刀做上四、六、八盤大菜,否則便會跑遍整個汕頭,給你湊一桌他們心目中的「潮汕味道」。

一次我在潮汕朋友家做客,因為深知他們的待客之道,於是反覆重申「一個菜就可以了」,朋友想了兩天,決定給我買一份當地的滷水鵝。

嶺南地區的人們熱衷鵝肉,那讓外鄉人聞風喪膽的肥碩,在當地人心目中是至高無上的享受。香港人愛吃燒鵝(烤鵝),喜歡皮下脂肪豐滿的口感,潮汕人則偏愛滷鵝,以肥肉同滷,鵝皮纖薄但肥美。


我的朋友騎車來回20分鐘,買回一份滷鵝,三個飯盒裝著鵝頭、鵝腸、鵝汁,外帶一小袋蒜泥醋。朋友進廚房炒了個青菜,又夾出一些他母親做的雜鹹(醃製的冷盤小菜),在陽臺上鋪開一張報紙,把吃食都移到上面,最後搬來兩把矮小的凳子。

吃滷鵝是有講究的,迷人之處在於「氣氛」。首先要挑選帶骨件兒吃:頭、鎖骨、翅尖,潮汕人認為靠近骨頭的肉是最好的,真正懂吃的人才會選擇這些部分。其次是吃的姿勢與竅門,因為滷鵝已經骨肉分離,所以要連骨帶肉一口吃進嘴裡,把肉吞下後,骨頭「撲撲撲」地吐到地上,再把米飯拌上滷汁、鵝油,「哧溜」、「哧溜」地吃出聲音。這些是坊間默認的「滷鵝禮節」,是對廚師技藝的稱讚,也是對美食享受的外在表達。

「潮汕男人迷戀滷鵝店,就是因為那種氣氛與調調。我從沒見過有女人單身一人到滷鵝店吃飯。」於是,我坐在朋友家陽臺的矮板凳上,學習像個當地人一樣,大聲而咋呼地把鵝骨頭吐得滿地都是。

 

吃滷鵝的禮節

 

獅頭鵝

北方人的年夜飯一定要有餃子,廣東人「無雞不成宴」,而在潮汕,如果過年「連只鵝都沒有」,則表示這年過得實在不怎麼樣。在潮汕,節慶、祭祀、敬拜之物也是用鵝,即便在廣東地區這也算是獨一無二了。

潮汕人做滷鵝一般只用獅頭鵝,以「像獅子的頭那麼大」來形容此種鵝的肥美。

 

南姜

紅皮南姜,是潮汕菜特有的食材,也是滷鵝正宗與否的標誌。一大鍋滷水同時滷製四五隻鵝,只放一兩塊南姜,但地道食客一口就能吃出來。

南姜的香味更濃,辣味更少,本地人吃牛肉粿條的時候必配南薑絲,用橄欖與南姜共同醃製成的「橄欖散」,則是喝白粥時的固定搭配。

 

潮汕筵席的個性

專屬搭配

魚飯伴普寧豆醬,滷鵝肉伴蒜泥醋,五香牛肉伴南姜醋,豬腸鹹菜伴魚露胡椒粉,白灼血蚶伴三滲醬,炸蝦棗伴桔油,醃鹹膏蟹伴辣椒醋,白灼響螺片伴蝦醬和芥辣醬……正是因為很多菜品都有特定的形制搭配,潮汕菜才顯得與其他菜系特別不同,從搭配上也可以看出菜品正宗與否。

席面的節奏

先冷後熱(先冷盤後熱菜) 、先主後次(主菜應在食慾旺盛時上桌,才能吃出美味)、先肉後蔬(先用肉質或油脂為肚子打底)、先鹹後甜(通常甜品都留待最後,喜宴更要「頭甜尾甜」)。此外,菜餚的濃淡、葷素也要交替搭配,中間要安插一至兩個湯菜衝和調劑,這與其他菜系多在宴席上講求「統一性」與「漸變性」有著根本區別,獨樹一幟。

不時不食

雖說這是普遍的飲食方針,但潮汕人對「不時不食」有了新的詮釋,很多本不屬於大眾菜譜的東西,也會因為「合時宜」而被潮汕人用於宴客,比如鼠麴草、苦刺心、真珠花菜、益母草、樸樹葉、青橄欖、黃麻葉等。

真正的慢食

潮汕人對食物的味道追求極致,宴客時,所有熱菜都是事先準備好半成品,做一道吃一道,保證其口感、觀感都是最佳狀態,等待的時候就聊天喝酒,一頓飯吃下來往往要花數個小時,比精緻的法國大餐有過之而無不及。


策劃:本刊編輯部

撰文:張新民、吳穹、昱子

圖片:吳瑜琨、何文安、小強先森

編輯:李穎

 


相關焦點

  • 幹練潮汕美女巧手烹飪家常味道
    潮汕廚娘盧蔚玫性格中的『小矛盾』,在每日出品的菜品中體現得淋漓盡致——做事風火幹練,卻願意每天花數小時磨著性子做燉品;兩三個小時內便能做出十幾道佳餚,卻耐得住性子耗上一個星期小火慢煨一鍋鮑魚。她深諳時間管理之妙,無論模式如何切換,做出的菜都保持著潮菜家常的精緻講究。」 【吃出幸福】 兩小時內做齊12道菜 一道菜寫一行,從上至下寫了12行。
  • 跟我做滷五花肉,潮汕家常做法,味道好吃,看一遍就能學會
    初夏已至,鮮紅的肉色還印刻在腦海中未曾散去,另一種潮汕美食又開始崛起,潮汕滷味。潮汕滷味是傳統名餚,是潮汕人對鵝、鴨或豬腳,豬肉等的一種烹飪方式。豬五花肉作為我們最常吃到的一種肉類食物,大家是比較愛吃五花肉的,這樣的食物吃起來味道很不錯,對我們人體健康也是有所幫助的,因此五花肉受到了很多人愛吃的,而且我們適量的去吃些五花肉對大家健康是有好處。
  • 用潮汕的普寧豆醬來炒麻葉,這是最家常的做法,炒出鍋比肉還好吃
    在廣東省潮汕地區,有一道非常受大家歡迎的家常菜「潮汕普寧豆醬炒麻葉」,它的特點是物美價廉,營養價值也不錯。麻葉含有豐富的纖維,最大的魅力口感是口甘口甘的味道,很有嚼勁帶點滑,好像在吃肉的感覺哦!所以潮汕人對麻葉是如痴如醉的愛,平常喜歡在家做成菜配著潮汕白粥吃,很可口。
  • 潮汕雜鹹,潮汕的味道!
    潮汕雜鹹相信每個潮汕人都再熟悉不過了吧潮汕雜鹹界很大跳躍性也是非常巨大蔬菜界的鹹菜、貢菜、橄欖菜大部分雜鹹只有潮汕地區才有哦!一碗白粥,配上一點雜鹹,真是「殺嘴」呢麻葉的製作過程十分複雜選出嫩葉後焯水再花兩個小時左右將其吹乾以去除其本身的苦澀味麻葉脫水後,就萎縮成蜷縮皺巴的模樣然後加鹽同炒,徹底把水分逼乾乾爽的麻葉會吸收調料豆醬的香味成品味道鮮香
  • 超好吃的潮汕牛肉粿條的家常做法,建議收藏
    文|吳少如在潮汕地區的大街小巷裡穿行,你會發現牛肉店遍地開花。牛骨頭湯特有的香味濃到化不開,一碗一碗的牛肉粿條相繼送到飯桌上,客人們毫不顧忌吃相,大口大口的喝湯吃粿蘸醬。湯粿和炒粿,簡簡單單兩種烹飪方式。牛肉、牛雜、牛筋、牛肚,任君挑選。
  • 潮汕一道家常硬菜,當地人叫「虎皮燜肉皮」,湯汁拌飯能吃3碗
    說起潮汕人,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吃貨」一詞吧,因為潮汕人對吃是很講究的,講究食材的新鮮、搭配、味道等等,而且同一種食材在潮汕人手裡就可以變成花樣百出的菜餚,所以人們都說潮汕人特別會吃。今天小優就來跟大家分享一道潮汕人都愛吃的一道硬菜,當地人叫「虎皮燜肉皮」,你有吃過嗎?
  • 海的味道,不止波力海苔,還有潮汕紫菜
    大家都知道,乖乖老家潮汕是一個比較靠海的地方,那麼不用多說,海產品肯定會比較豐富的,像那些蝦啊魚啊蟹啊更是不在話下。但是呢這些在別的地方基本也是常見的,所以今天乖乖要介紹的肯定不在這魚蝦蟹等之內,小夥伴們有沒有感好奇呀?好了,乖乖也不賣關子了,乖乖今天要分享的呢就是另外一種海的味道,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沒有聽過潮汕紫菜?
  • 一顆小小的潮汕牛肉丸,美食是文化,味道是人生
    主食或小吃往往伴隨人們一輩子,兒時初嘗的味道,伴隨人們一生,在某時某刻某地,一旦聞到此種味道,將喚起童年的記憶和人生的過往。說起潮汕,潮汕吸引人的小吃莫過於勁道的牛肉丸、鮮甜的蠔烙、酥脆的春卷…其中,牛肉丸,看起來外表平淡無奇,卻有著潮汕人深沉的底蘊和執著的追求。牛肉丸要爽口彈牙,肉要精選黃牛後腿肉純手工捶打而成,杜絕一切工業加工和化學添加劑。在城市化進程中,要守住這條底線,拒絕高利潤的誘惑,靠的只能是潮汕人對於傳統文化的執著追求。
  • 潮汕溼炒牛河,完美的潮汕味道
    潮汕溼炒牛河牛肉丸是從客家人做的牛肉丸轉化過來的。也即是說,牛肉丸起源於客家地區。客家人普遍養牛,並且以牛肉作為常用的肉食品,久而久之,那裡便創製出了客家式「牛肉丸」這款小吃來。在清末及民國初期,便有許多客家人挑著小擔,在潮汕走街串巷,叫賣牛肉丸湯。那是在民國初年,有一客家人,在潮汕南門外擺賣牛肉丸湯,價錢便宜,口感脆滑,湯水鮮甜。當地有一個土名和尚、正名葉燕青的人,非常喜歡吃牛肉丸,成為這客家牛肉丸的常客,後發展成為好朋友。這客家人感其情誼,於是把客家牛肉九的製法傳給了葉燕青。後來,葉燕青對牛肉丸的製法逐步加以改進,他製作的牛肉丸湯,在潮汕也出了名。
  • 潮汕家常菜芋頭燜飯,製作簡單,新手也能快速上手
    高端的食材往往只需要簡單的烹飪,在潮汕,家家戶戶都會的一道家常菜,那就是芋頭燜飯。從小吃到大,再次嘗起已是物是人非,欲語淚先流。今天潮汕美食小站給大家分享這道聽者流口水的潮汕家常菜芋頭燜飯的做法,是很多潮汕人喜歡的一道簡單的家常菜,簡單容易上手,新手也能輕鬆掌握。
  • 潮汕芋頭糕這樣的家常美味,香脆可口,吃了根本停不下來
    芋頭這種食材在潮汕人手中總是能變出各種各樣不同的美味,潮汕人對芋頭深切的感情真是情有獨鍾啊,而潮汕芋頭糕這道逢年過節的美味更是香脆可口讓人吃完了還想要吃。芋頭糕作為廣東許多地區的特色糕點,在潮汕人的手中又有著什麼不一樣呢?那就讓我們一起走近家常美味的芋頭糕製作中去吧。
  • 與牛肉丸齊名的潮汕傳統美食,蔡瀾也對它讚不絕口,教你家常做法
    普寧炸豆乾說到潮汕的傳統美食,大家可能會想到潮汕腸粉,潮汕牛肉丸等等,但其實潮汕有另一種美食也特別出名,那就是豆乾。名字雖然叫豆乾,但其實一點都不「幹」,潮汕有一種豆乾外皮呈黃色,觸摸起來有粗澀的手感,但是你一切開,裡面則是水嫩的白色。豆乾起源潮汕豆乾以普寧豆乾最為出名,起源於普寧市光南村,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我家鄉惠來的豆乾也是由普寧傳過來的。
  • 紅桃粿的味道,就是潮汕家鄉的味道
    聰明賢惠的潮汕女人發明了令人嘆為觀止的祭品文化——除了美輪美奐的品種繁多的燃香和紙紮,還有變化無窮的祭拜食品;除了佛門只供素食,其他神就葷素通吃與民同樂了;除了雞鴨鵝、魚蝦蟹等常規食物,最能體現敬神文化的祭品要屬這獨特的粿品了,而且形成了特有的「粿文化」景觀。「粿」,《康熙字典》釋為:米食也。但是潮汕粿的概念可遠不止「米食」這麼簡單。
  • 品味蠔烙,解讀最正宗的潮汕味道!
    蠔烙是廣東省潮汕地方特色小食,臺灣地區稱為蚵仔煎,外地人來潮汕總要嘗一嘗這—美食,在潮汕城市鄉村小市集,常有這種小店或擺攤小販,今兒,小蔥就和大家一起走進這道美味的蠔烙!閩南,臺灣,福州、潮汕三地基本同根同源,在臺灣它最早的名字叫「煎食追」,是臺南安平地區一帶的老一輩的人都知道的傳統點心,是以加水後的番薯粉漿包裹蚵仔、雞蛋、蔥、香菜等食材所煎成的餅狀物。西天巷蠔烙是「老汕頭」最負盛名的名牌蠔烙。
  • 這道味道鮮美的潮汕家常菜,讓你整個春天容光煥發!
    潮汕地區位於南方沿海,所以很多人說起潮汕,總是會不由自主地想到海鮮,的確潮汕的海鮮種類多,而且新鮮便宜,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潮汕地區除了海味多之外,山珍也是不少的。說到這山珍,潮汕這邊也是有很多的,而最為潮汕人所熟知的莫過於竹筍了。春雷筍出,立春以後挖的竹筍稱為春筍,以個頭肥大、肉質潔白、鮮嫩爽脆這些特點深受人們喜愛,被奉為「山八珍」之一,是春天大自然贈予人們的最為鮮美的味道。
  • 潮汕頂級醬料大普寧豆醬
    說起普寧豆醬,潮汕人是再熟悉不過了,這是一種幾乎在每家每戶的廚房都能見到的調味品,堪稱潮汕潮汕醬料的王牌。民間流傳的《潮汕特產歌》中有:「普寧出名好豆醬,新亨出名老菜脯。」由此可見普寧豆醬名氣之大。很早以前,普寧縣民各家各戶就有自行釀製豆醬的傳統,作為做菜調味佳品或作每日三餐雜鹹等,尤以洪陽一帶生產技藝最好,味道最可口,遠近聞名。明代中期,普寧置縣。
  • 家鄉的味道-海鮮粥的家常做法
    現在生活環境好了,食材也更豐富了,今天就用小時候類似的食材,做一道簡單美味的電飯煲海鮮粥,特意吸取了潮汕砂鍋粥的做法。味道完全可以媲美砂鍋粥,鮮香無比,回味無窮!但是和媽媽做的比起來,還是差一點家鄉的味道。不過我相信,這種家常口味的海鮮粥,大家還是會比較喜歡的。
  • 廣州潮汕美食好味道!
    ,蠔烙,打冷,滷水,粿條和砂鍋粥........一大波在廣州的潮汕美食襲來,你準備好了嗎?而邁姨的鵝肝,味道也很不錯,不過可以再肥d就更正了。鵝肉方面很嫩,而且都去骨了,薄薄的一片,十分好。炒粿條 30元/例雞蛋炒粿條,很大的份量,味道夠,火候好!推薦!
  • 潮汕人獨有的家常海魚做法,只要2種調味,不放鹽,味道倍兒鮮
    潮汕人獨有的家常海魚做法,只要2種調味,不放鹽,味道倍兒鮮聽說,關注「黑貓的廚房」的人,怎麼吃都不會胖!說到吃魚,我想沿海城市的老百姓最有發言權,畢竟「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也許他們不懂山裡的各種山珍野味珍稀菌種,但是如果要他們論海裡遊的各種海鮮,說上三天三夜都說不完。
  • 味道好營養高的潮汕特產
    古瀛堂鹹檸檬幹說起蜜餞涼果,就能讓人馬上聯想到潮汕,潮汕的蜜餞種類繁多,多以健康養生蜜餞為主。古瀛堂鹹檸檬幹鹹檸檬就是潮汕特產的蜜餞之一,屬於蜜餞中的涼果類,味道好營養高~古瀛堂鹹檸檬幹鹹檸檬選用本地新鮮檸檬,用潮汕的傳統方法加以泡製,製成的後的鹹檸檬外表有一層細細的鹽,直接食用入口會感覺比較鹹~大多數人會泡水食用,喝七喜或雪碧時,放入一顆鹹檸檬,就能成為一杯可口的鹹檸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