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智行新長徵 駿馳新時代」2020年重走長徵路公益行12名隊員,乘坐贛州國機智駿生產的新能源汽車抵達四川省甘孜州的瀘定縣。踏上瀘定橋,這座依然橫亙於大渡河上的森森鐵索,無聲見證著80多年前在奪橋戰役中,22位勇士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在鐵索上匍匐前進,一舉殲滅橋頭守衛,奪取了瀘定橋的英勇壯舉。譜寫了中國革命史上 「驚、險、奇、絕」的戰爭奇蹟。
鐵索橋上遊人如織
大渡河由北向南穿瀘定城而過,兩岸谷壁陡峭,險峰兀立。瀘定橋是大渡河上建造最早的一座橋梁,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動工興建,次年建成。康熙御筆親書「瀘定橋」三個大字,並立御碑在橋頭西側。瀘定橋長103米,寬3米,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臺落井裡,9根作底鏈,4根分兩側作扶手,全橋鐵件重40餘噸。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烽煙散去,這座歷經三百多年風霜的鐵索橋,今天依然是瀘定縣城居民往來大渡河兩岸最便捷的通道,慕名而來的遊客絡繹不絕。剛抵瀘定縣城,重走長徵路隊員們就迫不及待地前往瀘定橋,一覽真容。
跟隨人群腳步,記者來到了瀘定橋的東岸。駐足橋頭,放眼望去,瀘定橋就像一條巨龍橫臥在河面上。時下雖是枯水季,與當年紅軍渡過鐵索橋5月咆哮的河水無法相提並論,鐵索上還鋪著木板,但行走在左右搖晃的索橋上,鐵索不時發出「叮叮噹噹」的響聲。透過木板縫隙,腳下湍急的河水震耳欲聾,難怪不少膽怯的遊客嚇得臉色煞白,不敢邁步,橋面上也不時傳來遊客「哇哇」的驚叫聲。
「莫怕,走中間的木板,大橋穩著呢!」看到兩名女遊客行至索橋中間,嚇得閉著眼睛站在原地瑟瑟發抖,索橋安全守護員姚在海連忙上前保護並鼓勵道。
姚在海的家就在瀘定縣城,2015年開始擔任瀘定橋安全守護員,每月工資2700元。他告訴記者,今年受疫情影響,每天上橋的遊客約2000人。前兩年,平均每天上橋參觀的遊客有四五千人。作為瀘定人,姚在海對當年紅軍22位勇士攻奪瀘定橋的故事爛熟於心,工作之餘,他會義務給一些外地遊客講述瀘定的紅色故事,傳播長徵精神。
勇士精神激勵後人
穿過往返的人流,記者來到索橋中間,踩著懸空的木板,俯瞰腳下洶湧的河水,思緒仿佛被帶回到85年前那場奪橋激戰。
1935年5月25日,紅軍先遣隊突破安順場後,劉伯承立即命令工兵連架設浮橋。但渡口水流湍急,幾次架橋均告失敗。此時,二十萬國民黨部隊正向安順場逼近。山川險隘,進退艱難,如果紅軍不能迅速渡河北上,就將處於腹背受敵的險惡境地。5月26日中午,在大渡河畔,中革軍委當即決定:放棄已經到手的安順場渡口,兵分兩路,左右夾擊,迅速北上,奪取瀘定橋。而這也是當時大渡河上唯一的橋梁。
5月27日,紅軍左縱先頭部隊紅四團由團長王開湘、政委楊成武率領,從安順場出發,多次擊潰川軍的攔阻,晝夜兼程疾進,於5月29日凌晨到達瀘定橋頭。然而,此時架在正值漲水期的大渡河上的瀘定橋,已被構築了工事的國民黨部隊拆掉了木板,只剩下13根寒光凜凜的鐵鏈。毛澤東因此寫下了「大渡橋橫鐵索寒」的著名詩句。
29日16時,紅四團發起奪橋戰鬥,一時間,軍號聲、槍炮聲、喊殺聲震撼山谷。22位突擊勇士手持衝鋒鎗或短槍,背插馬刀,腰纏手榴彈,在連長廖大珠的率領下,冒著密集的槍彈,攀著橋欄,踏著鐵索向對岸衝去。經過兩小時的激戰,黃昏時分,紅軍佔領並牢牢控制了瀘定橋。隨後,中央紅軍主力從瀘定橋上越過天險,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大渡河以南殲滅紅軍的企圖。
在這「一寸鐵索一滴血」的慘烈激戰中,22位突擊勇士中有兩位來自贛南,分別是贛縣籍的劉金山和瑞金籍的李友林。
在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公園的廣場上,矗立著22根方柱,它們分別代表著22位飛奪瀘定橋的勇士,但只有5根方柱上刻有勇士的名字。據了解,當年瀘定橋一戰後,部隊繼續向前進,許多勇士的名字沒有記下來,後來的長徵路上,許多同志都先後犧牲了。
在公園入口處的左右兩側方柱上,刻有劉金山和李友林的名字,讓遠道而來的重徵長徵路隊員倍感自豪。在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的二樓正廳「讓歷史記住這一刻」的展板上,記者看到了李友林、劉金山的照片和事跡簡介。
劉金山是贛縣田村鎮紅衛村人,1955年授予大校軍銜。1999年因病與世長辭,享年90歲。李友林是瑞金市澤覃鄉黃崗村人,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1997年在北京病逝,享年83歲。
去年5月和9月,李友林的兒子李理、劉金山的兒子劉東升,他們先後來到瀘定縣,追憶父親的血淚與榮光。
瀘定發展今非昔比
烽煙散去,如今的瀘定橋遊人如織,一派祥和。瀘定橋旁古老的縣城如同其他縣城一樣,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一個個商鋪顧客盈門。
在飛奪瀘定橋紀念館和瀘定橋周圍,記者發現,以瀘定橋為中心的周邊街道早已成為瀘定縣的商業中心,小吃店、特產店,旅遊紀念品店、賓館、餐廳林立,其中各種紅色主體相關的旅遊商品頗多。
為了改善大渡河兩地居民往來,近年來,瀘定縣委、縣政府投資興建了多座大橋,其中最引以為傲的是被譽為「川藏第一橋」的雅康高速瀘定大渡河大橋。該橋長1411米,主跨1100米,2018年12月31日竣工通車。它的建成通車,實現了古老大渡河上史無前例的千米級橋梁的跨越,連起了一條新時期的「天路」。橫跨大渡河兩岸,仰望群山之下,俯瞰大河之上,瀘定大渡河大橋的雄姿,吸引了重走長徵路車隊繞道前往拍照留影。
作為一個山區小縣,瀘定始終堅持革命傳統教育與旅遊產業發展相結合,圍繞紅色文化,採取寓教於遊、寓教於樂的方式,傳承紅軍精神、弘揚革命傳統,吸引了大量遊客。經過著力打造的瀘定橋4A級旅遊景區,現成為甘孜州紅色旅遊的最大熱點。同時,該縣沿著當年紅軍行進的路線,開闢了紅軍長徵遺蹟、海螺溝、燕子溝、二郎山等大批景區,引來無數遊客,帶動了深山裡的農民致富。如今的瀘定,已成為甘孜州一座紅色旅遊名城。
在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二樓,記者見到一名中年夫妻帶著一對兒女在紀念館參觀,男子認真地給兩個小孩,講述22位勇士飛奪瀘定橋的故事。經問,男子名叫孫德智,在瀘定縣政府上班。他說,兒子3歲,女兒9歲,工作之餘常會帶他們到紀念館參觀,給他們講述紅軍長徵的故事,教育他們從小樹立愛國精神,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孫德智說,22位勇士背挎馬刀,腰纏手榴彈,攀橋欄,踏鐵索,向對岸衝去的英勇形象,已經成為中國革命史上永恆的青銅雕像,也必將引領我們年輕一代,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行穩致遠,不負韶華。
來源:贛南日報
作者:記者餘書福 陳地長
原標題:《重走長徵路│大渡橋橫見證變遷》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