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長徵路│大渡橋橫見證變遷

2020-12-25 澎湃新聞

11月1日,「智行新長徵 駿馳新時代」2020年重走長徵路公益行12名隊員,乘坐贛州國機智駿生產的新能源汽車抵達四川省甘孜州的瀘定縣。踏上瀘定橋,這座依然橫亙於大渡河上的森森鐵索,無聲見證著80多年前在奪橋戰役中,22位勇士冒著敵人的槍林彈雨,在鐵索上匍匐前進,一舉殲滅橋頭守衛,奪取了瀘定橋的英勇壯舉。譜寫了中國革命史上 「驚、險、奇、絕」的戰爭奇蹟。

鐵索橋上遊人如織

大渡河由北向南穿瀘定城而過,兩岸谷壁陡峭,險峰兀立。瀘定橋是大渡河上建造最早的一座橋梁,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動工興建,次年建成。康熙御筆親書「瀘定橋」三個大字,並立御碑在橋頭西側。瀘定橋長103米,寬3米,13根鐵鏈固定在兩岸橋臺落井裡,9根作底鏈,4根分兩側作扶手,全橋鐵件重40餘噸。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烽煙散去,這座歷經三百多年風霜的鐵索橋,今天依然是瀘定縣城居民往來大渡河兩岸最便捷的通道,慕名而來的遊客絡繹不絕。剛抵瀘定縣城,重走長徵路隊員們就迫不及待地前往瀘定橋,一覽真容。

跟隨人群腳步,記者來到了瀘定橋的東岸。駐足橋頭,放眼望去,瀘定橋就像一條巨龍橫臥在河面上。時下雖是枯水季,與當年紅軍渡過鐵索橋5月咆哮的河水無法相提並論,鐵索上還鋪著木板,但行走在左右搖晃的索橋上,鐵索不時發出「叮叮噹噹」的響聲。透過木板縫隙,腳下湍急的河水震耳欲聾,難怪不少膽怯的遊客嚇得臉色煞白,不敢邁步,橋面上也不時傳來遊客「哇哇」的驚叫聲。

「莫怕,走中間的木板,大橋穩著呢!」看到兩名女遊客行至索橋中間,嚇得閉著眼睛站在原地瑟瑟發抖,索橋安全守護員姚在海連忙上前保護並鼓勵道。

姚在海的家就在瀘定縣城,2015年開始擔任瀘定橋安全守護員,每月工資2700元。他告訴記者,今年受疫情影響,每天上橋的遊客約2000人。前兩年,平均每天上橋參觀的遊客有四五千人。作為瀘定人,姚在海對當年紅軍22位勇士攻奪瀘定橋的故事爛熟於心,工作之餘,他會義務給一些外地遊客講述瀘定的紅色故事,傳播長徵精神。

勇士精神激勵後人

穿過往返的人流,記者來到索橋中間,踩著懸空的木板,俯瞰腳下洶湧的河水,思緒仿佛被帶回到85年前那場奪橋激戰。

1935年5月25日,紅軍先遣隊突破安順場後,劉伯承立即命令工兵連架設浮橋。但渡口水流湍急,幾次架橋均告失敗。此時,二十萬國民黨部隊正向安順場逼近。山川險隘,進退艱難,如果紅軍不能迅速渡河北上,就將處於腹背受敵的險惡境地。5月26日中午,在大渡河畔,中革軍委當即決定:放棄已經到手的安順場渡口,兵分兩路,左右夾擊,迅速北上,奪取瀘定橋。而這也是當時大渡河上唯一的橋梁。

5月27日,紅軍左縱先頭部隊紅四團由團長王開湘、政委楊成武率領,從安順場出發,多次擊潰川軍的攔阻,晝夜兼程疾進,於5月29日凌晨到達瀘定橋頭。然而,此時架在正值漲水期的大渡河上的瀘定橋,已被構築了工事的國民黨部隊拆掉了木板,只剩下13根寒光凜凜的鐵鏈。毛澤東因此寫下了「大渡橋橫鐵索寒」的著名詩句。

29日16時,紅四團發起奪橋戰鬥,一時間,軍號聲、槍炮聲、喊殺聲震撼山谷。22位突擊勇士手持衝鋒鎗或短槍,背插馬刀,腰纏手榴彈,在連長廖大珠的率領下,冒著密集的槍彈,攀著橋欄,踏著鐵索向對岸衝去。經過兩小時的激戰,黃昏時分,紅軍佔領並牢牢控制了瀘定橋。隨後,中央紅軍主力從瀘定橋上越過天險,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大渡河以南殲滅紅軍的企圖。

在這「一寸鐵索一滴血」的慘烈激戰中,22位突擊勇士中有兩位來自贛南,分別是贛縣籍的劉金山和瑞金籍的李友林。

在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公園的廣場上,矗立著22根方柱,它們分別代表著22位飛奪瀘定橋的勇士,但只有5根方柱上刻有勇士的名字。據了解,當年瀘定橋一戰後,部隊繼續向前進,許多勇士的名字沒有記下來,後來的長徵路上,許多同志都先後犧牲了。

在公園入口處的左右兩側方柱上,刻有劉金山和李友林的名字,讓遠道而來的重徵長徵路隊員倍感自豪。在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的二樓正廳「讓歷史記住這一刻」的展板上,記者看到了李友林、劉金山的照片和事跡簡介。

劉金山是贛縣田村鎮紅衛村人,1955年授予大校軍銜。1999年因病與世長辭,享年90歲。李友林是瑞金市澤覃鄉黃崗村人,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1997年在北京病逝,享年83歲。

去年5月和9月,李友林的兒子李理、劉金山的兒子劉東升,他們先後來到瀘定縣,追憶父親的血淚與榮光。

瀘定發展今非昔比

烽煙散去,如今的瀘定橋遊人如織,一派祥和。瀘定橋旁古老的縣城如同其他縣城一樣,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一個個商鋪顧客盈門。

在飛奪瀘定橋紀念館和瀘定橋周圍,記者發現,以瀘定橋為中心的周邊街道早已成為瀘定縣的商業中心,小吃店、特產店,旅遊紀念品店、賓館、餐廳林立,其中各種紅色主體相關的旅遊商品頗多。

為了改善大渡河兩地居民往來,近年來,瀘定縣委、縣政府投資興建了多座大橋,其中最引以為傲的是被譽為「川藏第一橋」的雅康高速瀘定大渡河大橋。該橋長1411米,主跨1100米,2018年12月31日竣工通車。它的建成通車,實現了古老大渡河上史無前例的千米級橋梁的跨越,連起了一條新時期的「天路」。橫跨大渡河兩岸,仰望群山之下,俯瞰大河之上,瀘定大渡河大橋的雄姿,吸引了重走長徵路車隊繞道前往拍照留影。

作為一個山區小縣,瀘定始終堅持革命傳統教育與旅遊產業發展相結合,圍繞紅色文化,採取寓教於遊、寓教於樂的方式,傳承紅軍精神、弘揚革命傳統,吸引了大量遊客。經過著力打造的瀘定橋4A級旅遊景區,現成為甘孜州紅色旅遊的最大熱點。同時,該縣沿著當年紅軍行進的路線,開闢了紅軍長徵遺蹟、海螺溝、燕子溝、二郎山等大批景區,引來無數遊客,帶動了深山裡的農民致富。如今的瀘定,已成為甘孜州一座紅色旅遊名城。

在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館二樓,記者見到一名中年夫妻帶著一對兒女在紀念館參觀,男子認真地給兩個小孩,講述22位勇士飛奪瀘定橋的故事。經問,男子名叫孫德智,在瀘定縣政府上班。他說,兒子3歲,女兒9歲,工作之餘常會帶他們到紀念館參觀,給他們講述紅軍長徵的故事,教育他們從小樹立愛國精神,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孫德智說,22位勇士背挎馬刀,腰纏手榴彈,攀橋欄,踏鐵索,向對岸衝去的英勇形象,已經成為中國革命史上永恆的青銅雕像,也必將引領我們年輕一代,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行穩致遠,不負韶華。

來源:贛南日報

作者:記者餘書福 陳地長

原標題:《重走長徵路│大渡橋橫見證變遷》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小紅軍」重走長徵路 紅色教育見證成長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裡雪,三軍過後盡開顏。」12月8日,雲南省大理州賓川縣喬甸鎮海稍完小165名師生、家長代表身著紅軍服,高舉黨旗、少先隊隊旗、學校校牌徒步從海稍完小向海稍新莊紅軍村出發,開展重走紅軍長徵路活動。
  • 重走長徵路——《見證長徵》行動簡介(圖)
    70年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開始了二萬五千裡長徵。在整整兩年中,紅軍長徵轉戰十四個省,歷經曲折,戰勝了重重艱難險阻,將中國革命的大本營轉移到了西北,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的奇蹟!    70年後的今天,三位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來自不同地方的男子,因為同一個理想——重走長徵路而聚在了一起。
  • 重走長徵路│ 烏江天險看今昔
    重走長徵路│ 烏江天險看今昔 2020-10-25 22: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重走長徵路——翻越夾金山
    重走長徵路——翻越夾金山「紅軍不怕遠徵難, 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 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雲崖暖, 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裡雪, 三軍過後盡開顏。」是毛主席對紅軍長徵故事的生動再現,抒發了對他們克服困難、勇往直前、堅持不懈、團結互助、不怕犧牲、無私奉獻的長徵精神的讚美。
  • 自駕遊重走長徵路
    本報訊 (記者 郭紅文 實習生王龍李小將)為紀念長徵勝利70周年,三秦都市報和全國知名媒體及單位將於8月1日—9月1日推出「重走長徵路 喜願傳中國--紀念紅軍長徵勝利70周年大型紅色自駕之旅」活動,將沿著紅軍的足跡,重訪老區,展現老區的新面貌、新變化。
  • 重走長徵路
    但這數百處歷史遺存所見證的會議、戰鬥、行軍、擴充等環節,構成「紅軍入黔、強渡烏江、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兵臨貴陽、西出貴州」等環環相扣的重大歷史事件,體現了長徵中「偉大轉折」的歷史進程,展現出一幅場面宏大且細節豐富的歷史場景。當代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有一個重要思路是「遺產即記憶」。
  • 人們為什麼熱衷於重走長徵路
    人們從不吝惜用各種動人的詞彙讚美和謳歌中國工農紅軍的偉大長徵。而長徵經歷的苦難及其開創的精神,卻難以用言語窮盡。這幾萬裡漫漫徵途和那些衣衫襤褸的紅軍將士們創造的英雄傳奇,始終像謎一樣充滿著魔力,吸引著無數後來人。幾十年來,一批又一批人重走長徵路,一遍遍追根溯源,探尋究竟,仿佛只有親身經歷一次,才能真正體驗長徵,領悟長徵精神的真諦。
  • 重走長徵路·聚力奔小康
    多彩貴州網訊(記者 饒娟)12月11日,「重走長徵路·聚力奔小康」——貴州省2020年重走長徵路(第七輪)活動在六盤水市盤州市紅二、紅六軍團盤縣會議會址啟動。在紅二、紅六軍團盤縣會議會址,參會人員參觀了陳列館,通過實物展陳和解說,重回戰火紛飛的艱苦歲月,重溫紅軍長徵艱苦卓絕的光榮歷史。
  • 張駿《重走長徵路》畫冊首發
    《重走長徵路》畫冊作者張駿。中國青年網記者 暴英霞 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10月17日電(記者 暴英霞)為銘記歷史、弘揚革命傳統,由人民出版社讀書會主辦的紀念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歌詠會暨張駿《重走長徵路》畫冊首發式於10月15日在北京天橋藝術大廈舉辦。
  • 不忘初心,汽車之家紅人館重走長徵路
    在這特殊的時刻,汽車之家論壇紅人館隆重推出「重走長徵路」主題活動,本次活動聯合了汽車之家論壇眾多優質內容作者,以長徵路上的大事記為自駕遊線路節點,追尋紅色記憶。在為期3個月的時間裡,論壇紅人重訪革命聖地,實地感受紅軍將士「不怕犧牲、前赴後繼、勇往直前、堅忍不拔、眾志成城、團結互助、百折不撓、克服困難」的偉大長徵精神。
  • 「重走長徵路」轉折之旅首發團北京啟程
    (原標題:「重走長徵路」轉折之旅首發團北京啟程)
  • 紀念長徵勝利80周年-重走長徵路
    重走長徵路12省自駕行活動啟動儀式在上杭古田舉行。活動以福建省龍巖市古田鎮為集結出發地,沿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長徵的路線,以現代自駕旅行的方式重走長徵路。活動現場 闕小琴攝同時,活動將在廣西新安、遵義、會寧、吳起、延安舉辦「追憶長徵路上的故事」長徵精神傳播暨「清新福建·歡樂龍巖
  • 鬥魚「主播重走長徵路」正式啟動
    新徵程——2020鬥魚主播重走長徵路」活動在上海正式啟動。據悉,本次活動將從2020年7月8日持續到2021年7月1日,鬥魚主播們將從上海出發,依次前往江西井岡山、湖北紅安、貴州遵義、陝西延安等地,重訪具有重要意義的會址以及革命紀念地。
  • 本報記者重走長徵路!
    本報記者重走長徵路!駿馳新時代」2020年重走長徵路公益行啟動儀式在於都舉行致敬長徵先烈,弘揚長徵精神。國機智駿汽車有限公司副總裁兼贛州基地總經理趙志剛說, 舉辦本次「智行新長徵 駿馳新時代」重走長徵路公益行活動,既是緬懷又是弘揚;是出發也是重生,更是開創。
  • 「重走長徵路」的當代意義
    王佳瑩(上海交通大學)  為何重走?
  • 南雄紅色旅遊重走長徵路(線路分布圖)
    今年不走尋常路,要走就走長徵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廣東仁和國際大酒店開展員工重走長徵路活動,踏尋革命足跡,弘揚革命精神。重走長徵路,在當下是一次很好的文化體檢,精神之旅。吹響口號,體驗長徵之旅近日,廣東仁和國際大酒店員工在紅色旅遊名城南雄開展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重走長徵路活動。
  • 成都:「紅軍小戰士」重走長徵路 傳承紅色精神
    成都市大邑縣晉原初中已連續開展三年重走長徵路活動。  今年是紅軍長徵85周年,為了讓廣大未成年人牢記歷史、飲水思源、不忘初心,傳承和發揚偉大的長徵精神。近日,成都市大邑縣晉原初中開展第三屆「穿越橫山崗,重走長徵路」教育實踐活動。活動以「弘揚長徵精神,爭當時代先鋒」為主題,在廣大中學生中傳承和弘揚英雄烈士精神、愛國主義精神。
  • 「重走長徵路·聚力奔小康」——貴州省2020年重走長徵路(第七輪...
    「重走長徵路·聚力奔小康」——貴州省2020年重走長徵路(第七輪)活動啟動 2020-12-12 22: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重走中央紅軍長徵路第二十一天 平涼—吳起
    勝利結束我們的長徵路!今天是我們重走中央紅軍長徵路最後一天,早晨我們先去了崆峒山,12點半我們向吳起出發。1935年10月19日,黨中央和中央紅軍進駐陝甘革命根據地吳起鎮。隨後又同十五軍團勝利會師。至此,中央紅軍勝利地完成了歷時一年,縱橫11個省,行程2.5萬裡的長徵。黨中央和中央紅軍主力終於找到了長徵立足點,抵達最後的目的地,勝利地實現了歷史性的戰略轉移。下午5點多我們到了吳起縣中央紅軍長徵勝利紀念館,已經下班了,碰巧還有工作人員在,說明情況後我們進去了,允許我們6點出來,太幸運了,因為明天是全國統一的閉館日。披著晚霞我們遊覽了紀念園。
  • 國家旅遊局發布「重走長徵路」國家紅色旅遊精品線路
    這是「重走長徵路」紅色旅遊主題活動旅遊線路發布暨啟動儀式現場(12月1日攝)。12月1日,「重走長徵路」紅色旅遊主題活動旅遊線路發布暨啟動儀式在江西省于都縣啟動。12月1日,群眾在「重走長徵路」紅色旅遊主題活動旅遊線路發布暨啟動儀式上參與騎行活動。當日,「重走長徵路」紅色旅遊主題活動旅遊線路發布暨啟動儀式在江西省于都縣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