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有關於愛情懵懂初戀的時刻,《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之作,因而戴望舒也常被稱作「雨巷詩人」。這首詩就寫了一位沉醉於情感追求的青年,常在雨巷中徘徊等待,希望能遇見一位丁香一樣的姑娘。中國古詩好吟詠丁香,「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丁香體柔弱,亂結枝猶墊」……丁香於仲春時節開放,因而,詩人對著丁香往往易起傷春之情,丁香也就承接了詩人的愁緒,與「愁怨」相關聯。能讓才子都感到哀愁、求而不得的丁香姑娘,到底是誰呢?這個問題困擾了讀者大半個世紀,現在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這個醜男人是誰?」1927年春天,一列由杭州開往上海的火車上,一位舉止斯文的青年正望著窗外呼嘯閃過的風景發呆,他就是戴望舒。雖才華出眾,但小時候因得天花落下了滿臉疤痕,自卑感時常縈繞著這位年輕的詩人。22歲的他詩作在當時並不被人看好,在他的同窗好友、《現代》雜誌主編施蟄存的極力推薦下,才有在詩壇嶄露頭角的機會。此次去上海也是受施蟄存之邀。
戴望舒到上海時,恰逢周末,他同大家在大廳談天說地,好不熱鬧時,一抹麗影從大門闖了進來,女孩兒身影窈窕,面容姣好。一見戴望舒就調皮地問:「這醜男人是誰?」戴望舒原想打招呼的手尷尬地收了回來,拘謹地要向這個女孩兒做自我介紹。
施蟄存急忙走過來,教訓了這個女孩兒一番,然後笑道:「你不必拘禮,這是舍妹施絳年,從小就調皮。」施絳年向戴望舒扮了個鬼臉。當時施絳年17歲,正在上中學,在家裡經常聽哥哥提起戴望舒,也看過他寫的文章,內心很是崇拜這位年輕的詩人。但一見真人,大詩人的才氣與相貌仿佛是兩個極端,不免有些失望。
在上海的那幾天,施蟄存兄妹倆帶著戴望舒遊玩了西鄰禪寺、陸機的讀書臺、宋代方塔。施絳年本身也十分熱愛文學,一路的相處,兩人相談甚歡。同時,花季少女的青春氣息,使戴望舒神魂顛倒,但是一想到自己的相貌,便自覺配不上這個如花一般的女孩兒,只好望而卻步了。
2. 《雨巷》的誕生
上海的四月,陰雨連綿,一直心有愛慕但不敢表白的戴望舒,站在施家二樓的窗邊,看著窗外的巷口,施絳年恰好打著油紙傘走進小巷,纖細窈窕的身影在朦朧細雨中漸行漸遠,此情此景,令戴望舒心頭怦然,於是提筆寫下:「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
3. 借詩傳情
戴望舒捧著新寫好的詩作,略帶羞澀地拿到施絳年面前:「這是我新寫的小詩。」施絳年雖然年紀不大,卻冰雪聰明,對於戴望舒的愛慕,她早有察覺,可她心裡也明白,戴望舒不是她中意的類型,不僅是因為相貌貓,更因他的清貧。但礙於情面,她匆匆看了一下,淡淡地說:「很好啊。」不明白對方心思的戴望舒,誤把施絳年的婉轉拒絕當成了矜持,愛情之火就此在青年人的心裡熊熊燃燒。
愛情的火焰燃燒成了詩人的一首又一首詩文,這些詩見證了戴望舒對施絳年那份熱烈而赤誠的情感,而兩人隨後在感情上也有很深的糾葛。如今這些詩被收集在《經典文學閱讀館第一套》中,讀來令人感動,推薦大家購買閱讀,感受文人之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