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絲燕在三亞大眾視野曾消失多年,在相關人員近10年的努力下,這一珍稀鳥類再次歸來安家「鹿回頭」。那麼,引歸是如何進行的?背後有什麼故事?它的回歸會帶來什麼?今後還將開展哪些研究?海南日報記者專訪了項目組主要負責人及專家,聽他們講述這段人與燕的情緣。
■ 本報記者 易宗平
它是什麼寶——
爪哇金絲燕 我國珍稀物種
褐色的背部羽毛、狹而尖的翅膀、微彎且開闊的小嘴,又大又圓又亮的眼睛……推開海南省大洲金絲燕研究所所長林斌辦公室的門,只見桌上的照片、書櫃裡的書、牆上的宣傳畫,到處都印有這種可愛的小生靈——爪哇金絲燕。
2009年,那時林斌已經52歲,這位畢業於南京林業大學的高級工程師數十年來一直從事林業工作,就在這一年他開始了金絲燕的實證研究。
「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本草綱目拾遺》一書中看到了這樣的記載:『崖州海中石島有玳瑁山,其洞穴皆燕所巢。』我當時猜測這裡的燕應該就是金絲燕。」林斌回憶,為了尋求旁證,他查閱了清朝張嶲、邢定綸、趙以濂著的《崖州志》,果然也有金絲燕的記載:「乳於巖崖者為土燕……東西玳瑁洲皆有之」。這個版本的《崖州志》後來由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點校過,可信度較高。東西玳瑁洲也就是如今三亞的東島、西島。林斌認為,這些資料證明了三亞的環境適於金絲燕生存,他決定開展有關金絲燕的實證研究。
2011年,林斌與幾個志同道合的專家一起成立了海南省大洲金絲燕研究所,這是我國最早專門從事金絲燕及燕窩的研究單位之一。
金絲燕,蹤跡神秘,通常築巢於山洞或海岸洞穴上,因其腹部的羽毛在陽光下呈現金黃色,故而得名。它儘管腳爪鋒利,但不能站立,可辨別回聲,在黑暗中可根據不同的聲音作出反應,能在漆黑的山洞中自如飛翔。
「一對成年的雄、雌金絲燕一旦結合,就會一直在一起生活,不離不棄。」中國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教授、博導石旺鵬曾多次到海南實地考察金絲燕,他把金絲燕喻為忠貞不渝的「愛情鳥」。
廣州中醫藥大學醫學博士、中藥學研究員蔣林對金絲燕有深入研究,他用「回家習性」的術語來描述金絲燕的執著與衷情:金絲燕在判斷其棲息地安全後,便會在傍晚時分,成雙成對地回巢。
爪哇金絲燕為我國珍稀物種,海口畓榃溼地研究所所長、海南觀鳥會顧問盧剛對海南金絲燕進行過觀測。據他介紹,我省金絲燕主要分布在萬寧、三亞、東方,根據現有這3個分布點的統計,目前有近百隻野生金絲燕。
緣何燕歸來——
善待一隻燕 帶回三十隻
爪哇金絲燕在三亞再次安家,這其中既有相關人員的努力,更有奇妙的機緣。
2013年,海南省大洲金絲燕研究所在亞龍灣森林公園建立了金絲燕試驗基地。因為不確定三亞是否有野生金絲燕,於是該研究所引進燕蛋,用孵蛋機孵化,並養殖一些昆蟲供雛燕食用。同時,基地還架起了網。
2014年9月9日,一個「不速之客」改變了這一切。
當天午飯時,試驗基地員工宿舍飛來一隻野生金絲燕。人們紛紛放下碗筷,起身想看個究竟。那隻金絲燕轉了一圈,徑直進了臥室,居然鑽入了蚊帳。房屋的主人正是林斌。
在外出差的林斌,一聽說自己房裡突然飛來了金絲燕,就跟得知貴賓蒞臨一樣,當天下午迅速趕回三亞。
朋友開玩笑:林姓、林業大學都與「樹林」相關,這可能是金絲燕「投奔」林斌的緣由。
熟知金絲燕「胃口」的林斌,回家後連忙到附近的樹林裡去抓了一些小昆蟲回屋。
有人建議,把這隻外來的金絲燕也「圈養」起來,林斌卻不同意。當天傍晚,他將這隻吃飽喝足的金絲燕放歸山林。
一夜無事。
第二天一早,剛起床的林斌聽到一陣熱鬧的鳥叫聲。他推門出去一看——不但昨天那隻金絲燕回來了,而且還帶來了一群金絲燕,共有30多隻。從此,基地的網敞開了。2014年12月,陸續有野生金絲燕來基地過夜;2015年初,其中開始有野生金絲燕築巢。
怎樣給野生金絲燕找一個更好的地方「安家」?
經過尋訪和比對,三亞鹿回頭、水稻公園等地進入科研人員的視野。
林斌和石旺鵬都認為,三亞鹿回頭是臨海半島,有海拔275米的山峰,比位於亞龍灣森林公園北麓的三亞金絲燕試驗基地偏南、距海近,受冷空氣影響小,且比水稻公園面積要大,更利於招引野生金絲燕「安家」。
於是,一份《三亞西南沿海金絲燕種群恢復與燕窩研發》的項目報告,遞交給海南省科學技術廳。這個省級重點項目於2018年2月獲得批准,由中國農業大學、海南省大洲金絲燕研究所、三亞鹿回頭旅遊有限公司合作實施。
在三亞鹿回頭,他們利用閒置建築物,從聲音、光線、溼度、溫度、氣味等方面進行生物技術模擬,建設了與野生金絲燕生活環境相似的模擬「山洞」,吸引野生金絲燕棲息、繁衍。
近日,海南日報記者與林斌來到了位於鹿回頭半山腰處的「燕屋」,就像走進山洞似的一片黑暗,只留一個窗戶供金絲燕出入。「這就是模擬『山洞』。」他說,通過播放金絲燕鳴叫的錄音引起它們的注意,並在黑暗的屋頂設置一些凹槽木板,便於它們築巢。
林斌介紹,2018年10月18日,鹿回頭模擬「山洞」建成,到12月18日晚發現有一對野生金絲燕棲息過夜。「野生金絲燕先是考察,進來看了就走,並不住,兩個月後,才有一對試住。」林斌回憶道。
到2019年4月,野生金絲燕終於開始在鹿回頭模擬「山洞」築巢。截至8月初,這裡共發現20隻野生金絲燕,已築巢5個。
回歸意義何在——
燕子關涉大環保 燕窩或成新產業
蔣林說,金絲燕在覓食和飛回棲息地時都有一定的規律,尤其是飛行時會避開有煙霧和塵埃的地區。
這種特長,客觀上使金絲燕的出現和活動,成為生態環境的「晴雨表」。
如今,野生金絲燕在三亞安家,由最初的兩隻,到現在的20隻。基於金絲燕覓食和活動範圍廣的規律,可見三亞的生態環境質量正在提升。
「野生金絲燕回歸三亞,體現了三亞生態環境趨好,它們的回歸還能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石旺鵬介紹。
蔣林經過觀察發現,金絲燕每天的進食時間是早上和傍晚。它們白天長距離地飛行覓食,捕蟲能力強,食量也大。金絲燕一天內能來回飛行近20公裡尋找食物,主要的食物是蝗蟲、飛蛾、白蟻、跳蚤等。
金絲燕捕食害蟲的能力有多強?從植物保護專家的一份測算中可窺一斑,一般而言,平均每隻成年金絲燕每天捕食飛蟲量約7000隻。隨著金絲燕的繁育量增長,既能有效促進生物多樣性,又能防治農作物和森林的病蟲害,有利於推廣生物技術防蟲,這對三亞乃至周邊地區生態效益都有重要的意義。
「按照設計,鹿回頭模擬『山洞』可容納2400隻金絲燕居住,按成燕每天捕食飛蟲約7000隻計,年消滅飛蟲約6000公斤,相當於保護水稻田120萬畝。同時,還可向周邊市縣推廣應用。」林斌說。
講到金絲燕,很多人並不了解,但與它相關的燕窩,卻婦孺皆知。每次產卵前,雄雌爪哇金絲燕都會重新築巢,巢是它們嘴中膠粘狀的分泌物,這就是名貴滋補品燕窩,含有豐富的唾液酸等營養。目前我國燕窩主要靠進口,海南金絲燕所能產生的經濟價值非常可觀。
林斌介紹,採收燕窩需要遵循自然規律,即讓雛燕長大飛走才能採摘,否則對其成長有影響。當然,如果不採收也是一種浪費。因為,成年金絲燕再次繁殖時,並不會居住在以前的燕窩裡,而是在原窩上重新築巢。
作為華僑的泰國燕窩研究中心主任張孟文接受海南日報記者採訪時,對三亞地區有望發展燕窩產業表示看好。
對此,石旺鵬表示,實施金絲燕項目研究,將結合種群恢復、保護生態環境等實際,促進海南熱帶農業基地與觀光農業等產業融合發展。
(本報三亞8月15日電)
融媒·延伸
掃一掃看H5產品
燕歸來
三亞西南沿海
曾是它們的家園
是什麼讓它們
一度絕跡
又是什麼讓它們
再度歸來
按照設計,模擬「山洞」可容納2400隻金絲燕居住,按成燕每天捕食飛蟲約7000隻計,年消滅飛蟲約6000公斤,相當於保護水稻田120萬畝。
——海南省大洲金絲燕研究所所長 林斌
掃一掃看視頻
金絲燕成功孵化
總策劃:曹健 蔡瀟 陳成智
執行總監:齊松梅 許世立
版面設計:張昕
視頻包裝/H5設計製作:楊薇
視頻拍攝:武威
視頻剪輯:李瑋競
實習生:陳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