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這首浣溪沙大多數人知道大概還是因為課本上原來有,當時也一直會研究晏殊和晏幾道什麼關係,這首非常之工整的詞句,也是這首詞非常之出名的原因。而在所有晏殊詞中,幾乎並沒有比這首還令人所熟知的詩句,但就是這種句子,在筆者看來,美則美矣,意境倒是完全差於另一首同期人物的詩詞,如果東坡先生並沒有數遭貶謫,大概也會如此傷春悲秋,可謂是文壇一大損失。
一是工整清麗,一是蒼涼沉鬱
先來看看兩首詞全文,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全文乍一看只是對酒聽歌,坐在亭臺下,書寫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此種意境。唯有對於夕陽西下,落花飄零此種自然景象倒是有了時間永恆,而人生有限的哲理性思考,含蓄委婉,佳作。
而另一首是出自蘇軾筆下的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從全文詞句中不難讀出,這該是作者作於被貶時期的作品,同是中秋佳節,這首完全沒有水調歌頭的浪漫祝願之語,還能遙祝自己兄弟雖有悲歡離合無情,但也能挺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一是平安順遂幾無大禍,一是屢遭貶謫終於他鄉
晏殊,自小聰穎,5歲即有「神童」之稱,不到十七歲就被皇帝委以職位,17歲時父親去世回家丁憂,不久母親去世,皇帝並沒有同意他的再一次回家盡孝的請求。一生歷經多朝,因其謹慎嚴密,知人善用,舉賢不避親被皇帝多次提拔,身居要位,後來官至宰相。同時更是大力支持教育發展,更是因仁宗年幼,支持太后垂簾聽政一事穩固朝綱,確定時局。
蘇軾,這人年少之時也如晏殊一般驚才絕豔,因歐陽修之推薦,其名更勝。及至中年,卻因新政推行以及政見不和一貶再貶,幼子也因與自己上任途中路途遙遠,不幸早夭。從自請出京到因御史臺詩案流落黃州,曾遭起用卻又被貶儋州,一生起起浮浮,如萬頃海中一葉扁舟,辛苦難言。身故多年,直至高宗時期才得「文忠」諡號。
一是暴躁直率,一是豁達不羈
晏殊其人剛毅直率,知人善任,任上百姓對他急躁性格也是了解頗多。上面這首詞創作具體年代已經不可考,但細觀其文風,該是中年而立,對生命和人事都有自己思考的時候。此人文章詞藻華麗,尤善寫詩,有閒雅的意趣和多情的思緒,只是一生順遂,其詞深度,遠不及另一首。
而蘇軾除了我們上面說到的命途坎坷,其他方面事跡也是一直流傳至今。比如當時皇帝親題一門三傑,比如那位聰穎不弱於哥哥的蘇小妹。歐陽修當時在看到蘇軾進京應試的文章的時候,就已經預言,「此人可謂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後來也與歐陽修等人一起並列唐宋八大家。趣聞軼事數不勝數,任上百姓更是為了紀念他將一些東西以他名字命名。而他的文章,也是與其豪放不羈的個性以及豁達通透的性格有關,多有體恤民眾,對社會現狀思考。晏殊難以到達這種高度,也是不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