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茶,是現代人們離不開的一種生活方式。在古時候就開始源遠流長,從古詩人的詩句中就已經看得出對茶的喜愛。疏香皓齒有餘味,更覺鶴心通杳冥。 ——溫庭筠《西陵道士茶歌》。
茶室的起源
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茶室的萌芽」。很早的「茶攤」,可以說是茶室的雛形。茶在晉代已作為零售飲料在市場上出現,這種簡易的流動的茶攤,沒有固定的場所,這種「沒有空間的茶室」,隨走隨賣,美其名曰「提壺弼茗」,這就形成了茶室經營的雛形。
「茶室的興盛」
很早的茶館,出現在唐朝開元年間,稱為茗鋪,店鋪形式的茶室初步形成。宋代形成了文人的風雅、皇室的奢華、民間的質樸、寺院的清淡,這個時候的茶室已經具備了豐富的社會功能。明清時候的茶室,得到了廣泛的普及和大眾的認可品,茶館的功能也更加豐富。茶室在晚清到民國初年這一段時間,依舊興盛,經歷了戰爭的磨難和打擊之後,開始淡出人們的視線。茶室的復興是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
中日茶室的差異
提及茶室就不得不說一下中日茶室之間的差異,有人用一句話簡單概括二者區別:日本:哪裡有茶室哪裡才有茶喝,中國:哪裡有茶喝哪裡就是茶室。日本茶道,吸收了中國茶文化的精髓,並結合自身文化特點。
「 日本茶文化」
茶文化起初是由唐代僧人東渡日本帶去,形式上有「禪意」,隨著茶文化的傳播。日本的民眾與上層社會都流行起了飲茶的習慣,並把禪意發揮的更加濃厚,「茶道」由此而生。日式茶具,日本保留了很多中國唐代的一些茶具,同時又根據需求增添了很器具。
日本人對於茶是尊敬的,甚至是膜拜的,因為茶,給了人們極大的精神寄託。日本茶室的功能是為了喝茶,也只是為了喝茶。
「 中式茶文化」
在中國,有客人來訪,沏茶、敬茶都是必不可少的禮儀,「以茶代酒」,更能顯出茶在中國的地位如何。中國人飲茶更注重是一個「品」字,不單是鑑別茶的優劣,更是有著精神層面的神遊遐想,給茶文化賦予了一種哲學意義,先人們更是經過了千年的研究與品味,形成了只屬於我們獨有的茶文化。
中式茶具,中式茶室在裝飾上通常會用到大量的中國元素。比如明清制式的圈椅,中國獨有的水墨畫,並且很多茶室會添置民俗樂器。
中國和日本在茶文化上的區別,就在於對茶本身的態度,日本更多的是敬畏,把茶當成一種修行。中國是把茶當作一種體驗和享受,用身心去感受茶帶來的方式和樂趣。發展至今
現代的茶室設計更加的多元化,那麼怎麼打造一個家用茶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