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身體或者心靈,總要有一個在路上。日本徘諧詩人松尾芭蕉說:「餘亦不知自何年何月起,心如清風飄蕩之片雲,誘發行旅之情思而不能自己。」因此,在人生的最後十年歲月裡,他抱著「此身或將曝荒野」的心,踏上了一次又一次地行旅之路。
有人說,是這樣的行旅成就了松尾芭蕉「徘聖」的美名。可我卻想說,是松尾芭蕉自己成就了自己。因為他不滿足於自己在徘諧方面的造詣,進而追求更深遠的徘諧境界,才在行旅中不斷尋找,最終從廣闊的大自然中窺得真意。
松尾芭蕉不僅身和心都在行旅中,同時也用文字記錄了自己在旅途的見聞和與感悟,這就是日本文學上著名的紀行文《野曝紀行》《鹿島紀行》《笈之小文》《更科紀行》《奧州小道》和《嵯峨日記》的由來。
如果你想要真正地了解這位「徘聖」,那麼這幾篇紀行文是非讀不可的。在現代出版社的《奧州小道》一書中,就收錄了松尾芭蕉的全部紀行文和,透過這些真實的文字記錄,讀者可以看到其閒寂自然的文藝思想和禪悅相通的徘境哲學。
「江戶十秋送流光,反指他鄉是故鄉。」
《野曝紀行》是松尾芭蕉的第一篇紀行文,他於貞享元年從江戶出發,先去往伊勢,回故鄉伊賀,隨後前往吉野山、美濃大垣、尾張熱田、名古屋,年末再次回鄉,然後去往奈良、京都、熱田等地。
對於已經在江戶居住十三年的松尾芭蕉來說,此次回鄉,卻又令他懷念起江戶來,反倒覺得那裡才是故鄉。這讓我想起了我國詩歌《渡桑乾》中的「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鹹陽。無端更渡桑乾水,卻忘并州是故鄉。」兩者之間,有異曲同工之妙。
「初冬寒雨第一陣,誠盼喚我為『旅人』。」
松尾芭蕉非常喜愛我國唐朝詩人李白、杜甫的詩歌,這點從其最初的筆名「桃青」就可以看出來。後來,他又受莊子「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潛心修禪悟道,並最終投身於行旅中尋找風雅。用松尾芭蕉自己的話說,即「以風中落葉之身,漂泊無定之心啟程。」
在他看來,「風雅者,順隨造化,以四時為友。所見之處,無不是花。所思之處,無不是月。」這種「順隨造化,又回歸造化」的文學理念,正體現了其看待萬物的態度和本質,而隨著在行旅的中的深入思考,松尾芭蕉終於為徘諧藝術注入了「閒寂」、「幽雅」、「餘情」的新內涵。
「夏天草悽涼,功名昨日古戰場,一枕夢黃梁。」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而浮生若夢,積日羈旅,漂泊為家,似乎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奧州小道》是松尾芭蕉行旅中最讓人欣賞的徘文,其內容既描一路上美麗的自然風景,比如不遜於洞庭、西湖的松島,又通過探尋古人的生活軌跡,使其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不易流行」的徘諧藝術理論,也就是「蕉學」。
當松尾芭蕉在在平泉發出「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慨,想必他的心情和杜甫在作《春望》一詩時的心情是一樣的。因此,才會「鋪笠而坐,懷古落淚,不知時光流逝」。
以旅為道,松尾芭蕉是江戶時代一位了不起的行吟詩人,他把徘諧發展成獨具藝術性和思想性的高雅文學,從而讓世界看到。面對這樣的文學大師,《奧州小道》絕對是讀者不容錯過的優秀作品,因為它會帶給你太多震撼心靈的感動。另外,隨書還附有大量日本浮世繪大師歌川廣重的精美珍藏畫作,絕對一飽眼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