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北京3月31日電(記者李星 嶽瑞芳)擁有700多年悠久歷史,至今仍令無數人留戀的北京胡同,不管是現存或已消失,只要曾經存在過,就會被永遠「留」下來。
據北京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副主任王春柱透露,在北京市政府的直接授意下,北京市地方志的編纂人員正在策劃出版一部《北京志·胡同志》,以文字和圖片的形式將北京的胡同「載入史冊」。
「除地理位置,道路長、寬等自然狀況外,北京城每條胡同的歷史演變、名稱由來,包括相關的名人軼事都是我們在《胡同志》編寫中擬要收集的內容,」《胡同志》編纂工作的主要負責人徐學鵬說,「我們希望這本書在全面系統地反映北京胡同歷史和現狀的同時,能夠更凸顯北京胡同的文化內涵。」
每個城市都有眾多的小巷,不同城市對小巷有不同的稱呼。北京的小巷叫「胡同」,它像血管一樣維繫著北京人的生活。胡同是北京文化的靈魂,自元代出現以後,就同北京人的生活密不可分。
「有名胡同三百六,無名胡同賽牛毛」,這句在北京流傳甚廣的俗話多少反映了京城胡同密布的清醒。據有關史料記載,明朝初年,北京城內有胡同458條;明末達到600多條。據清朝朱一新撰寫的《京師坊巷志稿》記載,清朝時北京的胡同為978條。到1949年,北京城區有6000多條街巷,其中叫「胡同」的有1330條。
北京胡同有以裡面著名的建築和遺址命名的,如明清時期的順天府學所在地的胡同叫「府學胡同」;有的以胡同的商業特色命名的,如「菸袋胡同」、「果子巷」;有的以胡同裡曾居住過的著名人物或家族命名的,如以南宋丞相文天祥命名的「文丞相胡同」、明朝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命名的「李閣老胡同」;還有的以著名景物、胡同形狀、順位數字命名的。
北京地方志辦公室副編審、作家劉孝存認為,胡同是許多四合院之間緊密相連的通道,它作為人們日常活動的主要場所,承載著北京大量的珍貴文化和歷史遺存,「可以這麼說,在一條條胡同的背後,潛藏著老北京古老文化的根,」劉孝存表示。
然而,許多胡同因為年代久、過於狹小、擁擠、衛生狀況較差,已在近年大規模的舊城改造中消失。據北京市建設委員會透露,今年北京將拆除危房25萬平方米,動遷居民2萬戶,這意味著又將有一部分胡同被高樓取代。曾經是京城的標誌之一的胡同,其文化歷史價值將變得越來越珍貴。
據2003年的《北京年鑑》記載,在2002年北京註銷的66個地名中,有63個是胡同。同時,在北京西城區日前進行的最新調查顯示,該城區在1949年曾有820條胡同,到2003年只剩下600多條,有近200條胡同在50年來的城市發展中消失,許多老北京耳熟能詳的扁擔胡同、庫司胡同等,如今都已成為人們記憶中的名字。
北京胡同的保護問題日益受到關注並開始引起北京市政府的重視。2002年6月,時任北京市市長兼北京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主任的劉淇在一份反映地方志編寫工作的文件上做出批示,指出「北京胡同街道的變化歷史應該有所記錄」,《胡同志》的編寫工作被提上議事日程。
「其實記錄也是一種搶救性的保護方式,」徐學鵬說,「對北京的胡同,除了實地保護之外,修編志書也是一種方式。」他透露,始於去年9月份的《胡同志》編寫的前期調查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調查中所搜集的全部數據資料正在進一步甄別考證中,全書預計年內即可出版。
多年來從事地方志編寫工作的徐學鵬對《胡同志》寄予更多的期待,「胡同是這座古老城市的文化象徵,希望它能成為北京的城市名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