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塔胡同位於西四南大街,算是北京最古老的胡同之一了。磚塔胡同因胡同東口的磚塔而得名。提起此塔,頗有來歷,正式的名稱是「元萬松老人塔」。其實磚塔胡同和我家還頗有些淵源,據說我姥爺當時從河北來北京教書所居住的地方就在磚塔胡同,我媽後來也居住在這,現在是我大姨再住。以前去大姨家每每經過這條胡同,但是從來沒有仔細地走完這條胡同,只知道這條胡同的後面是地質禮堂,也就是現在的中國地質博物館。我記得好像是,出去就是珠寶一條街,和以前介紹的羊肉胡同相連。

當時我說羊肉胡同出現了一個黎明,而磚塔胡同魯迅曾居住在這裡,並在那裡寫出了《祝福》、《在酒樓上》、《幸福的家庭》和《肥皂》、《中國小說史略》等作品。
磚塔胡同是北京歷史最悠久的胡同之一,也是目前北京遭到破壞較少,風貌保存較好的胡同之一。位於西四牌樓附近,磚塔胡同這一名稱,來自於矗立在胡同中的一座青磚古塔,這座塔是元代名臣耶律楚材的老師,金元之際的高僧萬松老人的葬骨塔。萬松老人塔的精確塔齡已不可考,但根據史料推斷,可以肯定在六百年以上,而磚塔胡同的年齡亦應與此相仿。明人張爵所著《京師五城坊巷胡同集》(成書於嘉靖三十九年)、清人吳長元所著《宸垣識略》(成書於乾隆五十三年),均把磚塔胡同作為京城古蹟加以收錄,由此亦可以推斷磚塔胡同歷史之久遠。

磚塔胡同的由來:
萬松老人本姓蔡,名行秀,河南洛陽人。15歲時在河北邢臺的淨土寺出家當了和尚,後來雲遊四方,在河北磁縣的大明寺繼承了雪巖滿禪師所傳的佛法,專攻禪學。以後又重返淨土寺,建萬松軒居其中,故自稱「萬松野老」,而世人則敬稱其為「萬松老人」。萬松老人博學多才,精通佛學,講經說法透徹警人。他來到燕京,其身處空門、志在天下的胸懷受到了當時金章宗的極大讚賞。後來元朝定都北京時,元世祖、重臣耶律楚材慕名而來,投身門下,參學三年,萬松老人平時給世祖講經說道,告誡他要以儒治國,以佛治心,切勿亂施暴政,禍國殃民。世祖深深地記住了這些話。每至閒來無事,萬松老人常常席地而坐給世祖彈琴吟曲。三年後,世祖為了紀念這種師徒之情,將宮中承華殿的古箏和「悲風」樂譜贈給了萬松老人。老人圓寂後,人們為他建了這座樸素別致的磚塔。緊靠磚塔北側的街巷也隨之而得名「磚塔胡同」。
後此塔漸漸無人問津,不知何年,有人倚塔造屋,外望如塔穿屋而出,再以後居住於此的人開起了酒食店。「豕肩掛塔簷,酒甕環塔砌,刀砧鈍,就塔磚礪,醉人倚而拍拍,歌呼漫罵,二百年不見香燈。」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有一個叫樂庵的遊僧,從南方遊歷至京城,當他看到這處於酒食店中的萬松老人塔時,頓時醒悟,於是便募捐將此塔買下,大加翻修後,長居此中守護磚塔。樂庵死後,磚塔便草榮其頂,破舊不堪。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奉敕按照原來的規模重修。民國十六年(1927年)在塔的北側開了一個小門,門簷上書「元萬松老人塔」。

胡同因塔得名,自身同樣經歷著歷史的變遷。在元、明、清三代,磚塔胡同作為戲曲活動的中心,是北京城最熱鬧的地方之一。元代雜劇在京城非常流行,當時把演雜劇的戲院叫做「勾闌」。勾闌內有戲臺、戲房、神樓和腰棚,大的勾闌可容納數千人觀戲。這時的磚塔胡同及附近的口袋底胡同、錢串胡同、玉帶胡同有戲班、樂戶和勾闌不下二三十家,終日鑼鼓喧天。到了明代,在東城的本司胡同和演樂胡同等處設立了教坊司,專門管理音樂、戲曲等事務。這樣,磚塔胡同一帶便失去了往日的喧囂熱鬧。清朝,磚塔胡同作為神機營所轄右翼漢軍排槍隊的營地。但不久,這裡又恢復了元代「歌吹之林」的面貌,再度成為曲家聚集的地方。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這裡的戲班、樂戶紛紛逃回家鄉,從此磚塔胡同漸漸變成了居民區,歸於寧靜。
雖然磚塔胡同得名於磚塔,出名於磚塔,但現存之磚塔卻早已非元代原物,據史料記載,明嘉靖年間,清乾隆年間和民國期間都曾經對萬松老人塔進行過大規模的整修重建。
元明清三代,磚塔胡同一直是京城娛樂中心之一,即所謂"勾闌"、"瓦舍"之所,全盛時胡同裡有十數家戲班。在清代,磚塔胡同曾經作為神機營所轄右翼漢軍排槍隊的營地,以後一直是曲家聚集的地方。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磚塔胡同成為進攻西什庫教堂的義和團組織的總部,八國聯軍攻陷北京之後對磚塔胡同造成了很大破壞,各大戲班紛紛逃離,自此磚塔胡同作為京城娛樂中心開始走向衰落,逐漸成為民居。

近代史上,有若干名人曾在磚塔胡同居住過
△1923年魯迅在與周作人反目後從八道灣搬來磚塔胡同61號(現84號),並在這裡寫出了《祝福》、《在酒樓上》、《幸福的家庭》和《肥皂》、《中國小說史略》等作品。
△鴛鴦蝴蝶派作家張恨水曾居住在磚塔胡同43號(今95號)並在這裡走完了他的人生旅程
△1927年劉少奇隨北方局由天津遷到北平,暫住在磚塔胡同四眼井10號的同事家裡。
其實關於這個胡同我老媽應該會有話說,等哪天我做個專訪採訪採訪他老人家。呵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