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劉氏宗親唐縣慶都山祭拜劉姓聖祖堯帝(圖)

2021-01-10 河北頻道

祭拜者行鞠躬禮。王玉仙攝

主祭者上香祭拜。王玉仙攝

原標題:世界劉氏宗親唐縣慶都山祭拜劉姓聖祖堯帝(圖)

長城網保定7月22日電(李艮春王玉仙)7月22日上午,唐縣慶都山首屆堯帝文化高峰論壇祭祖典禮開幕,來自馬來西亞、新加坡、中國香港及廣東、福建、山東、河南等地的400餘名海內外劉姓宗親共祭華夏人文始祖之一、劉姓血緣聖祖——堯帝。

22日上午7時30分,祭祖現場,各式祭品供奉於慶都山堯帝像前,三通鼓樂後,祭祀代表在執事的引領下依次向堯帝像敬獻花籃,主祭者淨手後將祭祀大香依次插入香爐,行鞠躬禮,依次敬獻茶、酒、鮮果等貢品,並宣讀祭文。

據了解,中國史學會副會長李學勤主編的《中華姓氏譜.劉姓》記載:「堯帝嫡系後裔被封為劉邑,以邑為氏即祁姓劉氏—劉姓,由此而姓,帝堯為劉姓的先祖」。

宋代大史學家鄭樵在其所著的《通志·氏族略以邑為姓》的「劉條」中記載:「帝堯陶唐之後封於劉,其地今定州唐縣也」。縱觀古今中外許多史志、譜牒,大都記載唐縣為劉氏的根祖地。

同日,該縣還舉辦了首屆國際堯帝文化高峰論壇,中國社科院研究員王偉、西北大學教授黃留球等專家學者,圍繞堯帝文化的探源、成因、特點及堯帝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等問題進行探討,並形成堯帝故裡在唐縣、劉氏根祖地在唐縣、中華劉氏始祖為堯帝的共識,為建設堯帝文化產業園提供了理論依據,為未來堯帝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實踐基礎。

相關焦點

  • 唐縣供電公司服務慶都山旅遊景區紀實
    唐縣供電公司服務慶都山旅遊景區紀實 來源: 2020-09-04
  • 唐縣慶都山半日遊遊記
    大家好,我是大松一個旅遊愛好者,旅遊可以到處看看地球的山山水水,我去過很多地方,針對這個問題我希望我的分享和觀點能幫助到大家:5月4日放假最後一天起個大早,準備去唐縣慶都山遊玩一天,整理裝備出發,前兩天陰天氣變化無常,時陰時晴,使人無所適從,
  • 臺灣劉姓——劉氏文化
    從上述上下銜接四千多年的劉氏世系,臺灣的每一位劉姓省籍人士,對於自己的血緣及地緣依舊,相信不但已經有了認識,而且還曾以自己高貴而光輝的出身而傲視人前。五裡山劉族始遷祖劉弘於清順治間自閩西建寧縣遷來,斜頭下陳族於清乾隆年間自溪塘遷入。巨富葉廷榮於清乾隆末由烏逕遷人雄城經商。由此可見,早期於宋代遷來南雄城的氏族,雖歷經七八百年,但在社會動亂時後裔多已外遷他處,在城人口不多。元代以後遷來城內的氏族來自四面八方,聚散無常,所以說南雄城無大姓巨族,而且多屬客家民系。
  • 臺灣劉姓介紹——劉氏文化
    很早以來,劉姓就是臺灣島上的主要居民之一。據日佔時期1930年的姓氏抽樣調查,在當時臺灣的31003戶193個姓氏中,劉姓人口佔3.2%,排在第9位。1954年臺灣省文獻委員會對臺灣姓氏的不完全調查統計資料顯示,當時臺灣共有737個姓氏,而劉姓佔當時人口的3%,仍排在第9位。
  • 臺灣劉姓簡介
    臺灣聯合大學副教授、臺灣劉姓宗親會總會理事劉煥雲發表主旨演講。(中國臺灣網劉瑩攝)  中國臺灣網9月26日消息 日前,2014年海峽兩岸劉氏宗親交流論壇在臺北舉行。兩岸姓氏歷史專家,宗親代表及政商人士約100位嘉賓參加了論壇,就劉氏的起源及發展等問題展開了深入的探討與交流。臺灣聯合大學副教授、臺灣劉姓宗親會總會理事劉煥雲出席活動並做了「劉氏在臺灣的起源及發展」的主旨演講。
  • 有文化的康養度假聖地——慶都山
    說起慶都山,可能有些人還會遲疑「這是哪兒?」但是,說起三皇五帝的堯帝,相信沒人會不知道。當時的大學士根據西晉皇甫謐《帝王世紀》中所說的「堯山,南十裡是都山;都山,堯母慶都所居」,建議天后去尋根拜祖。大臣和陰陽先生在當地縣令的帶領下,在此修建寺廟。先建堯廟,後建「壽聖寺」,後來又賜名靈源寺。有了堯帝和武則天的背書,慶都山的文化內涵可穩坐河北人文景觀的前三,再來看看慶都山的自然風光。
  • 有文化的康養度假聖地——慶都山
    說起慶都山,可能有些人還會遲疑「這是哪兒?」但是,說起三皇五帝的堯帝,相信沒人會不知道。慶都正是堯帝母親的名字,因為她帶著幼年的堯,經常居住在這兒,慶都山因此得名。而養育了堯帝的一方湖泊也被命名為堯母湖。慶都山山體不高,與附近山體沒有連帶,是一座孤立的小山。但山頂開闊平坦,植被繁茂。
  • 客家劉氏總祠:汀州劉氏家廟
    而早在2009年,劉氏家廟就被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被認定為頗具特色的「長汀客家宗祠建築」。劉氏家廟有何特色能榮膺金字牌匾,它又有哪些光輝的歷史?近日,記者一行在劉氏家廟理事會會長劉銘榮的帶領下走訪了汀州劉氏家廟。  汀州劉氏家廟位於長汀龍首山狀元峰下,坐北朝南,乾山兼子,地形酷似龍頭,即劉氏族譜上記載的「龍首獻珠」形,乃江南極具代表性的宗祠建築。
  • 太行水鎮,慶都山,看一看保定這些年新興的景區
    2020年9月,保定市第三屆旅發大會召開,位於唐縣的慶都山因為是這次旅發大會的分會場,非常火爆。下面,我們來看一看保定這幾年新興的景區。慶都山既然提到了慶都山,那我們就首先看一看這個景區。慶都山位於保定唐縣,距唐縣縣城約5公裡。慶都山是傳說中的堯帝的故裡。
  • 重慶南岸區|1000餘名劉氏宗親大團年 場面火爆 歌舞助興 眾人點讚
    2017年12月23日,重慶市南岸區劉氏文化研究會在茶園新城區隆重舉行「2017劉氏聯誼大會」,來自全市1000餘名劉氏宗親代表歡聚一堂,共同歡慶即將到來的新年。  劉宗親為精彩演出熱烈鼓掌世界劉氏聯誼總會副主席、重慶劉氏文化研究會會長劉萬平親臨大會,並發表熱情洋溢的致辭。
  • 慶都山,國慶一定要來的新晉網紅景區
    慶都山,位於河北省保定市唐縣,相傳,這裡是堯帝的故鄉。今年,慶都山成為了一個新晉網紅景點。保定市有一個望都縣,望都在歷史上叫慶都,清朝時因與堯母慶都同名,改為望都。不過慶都山並不在望都縣,而是在它旁邊的唐縣。
  • 到唐縣浪費人間
    到唐縣浪費人間唐縣,就在山水之間真心以待。每一棵草都有了名字,薺菜馬齒莧山蔥花都保持著遠古時期的模樣。從初春到深秋,從紫花地丁、蒲公英到野雛菊、牽牛花,這裡每時每刻都仰著大地的笑臉。每一座山有恰到好處的高度,每一座山都有恰如其分的連綿。大茂山、青虛山、慶都山,北嶽一脈。
  • 黃陵石山村劉姓一族守護黃帝陵的故事
    【守護黃帝陵的傳說】 石山村劉姓一族守護黃帝陵的故事 在黃陵縣橋山軒轅廟東麓,有一個古老的村莊,原名鳳嶺莊,解放後改名叫石山村,村裡居住著劉姓宗親,他們世代是黃帝陵的守陵人。
  • 河北唐縣姓氏及部分姓氏來歷
    根據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唐縣416,435口,人共有姓氏478個。其中2萬人以上的有王,張,李,劉,趙,馬6個姓氏,王姓40,658人,佔總人口9.8%;,張姓39,788人佔9.6%;,李姓37,628人佔9%;,劉姓35,068人佔8.4%;,趙姓23,996人佔5.8%;,馬姓21,445人佔5.2%;,萬人以上的姓氏有陳、賈、楊三個姓氏,5000人以上的姓氏有邸、田、孫、崔、甄、高六個姓氏,僅有一人的姓氏,計142個。
  • 慶都山下是我家
    慶都山下是我家唐河文學會員 劉麗亞「拾級而上訪仙蹤,堯帝故園秋意濃。北麓柏松呈舊綠,南坡楓樹又新紅。觀音堂裡輕煙繞,聖母湖中碧水空。千載王德後人記,萬年美譽贊君功。」寫下這首《七律·慶都山》,我的眼前便展現出唐縣高昌鎮———我美麗的家園。
  • 臺灣劉姓
    從上述上下銜接四千多年的劉氏世系,臺灣的每一位劉姓省籍人士,對於自己的血緣及地緣依舊,相信不但已經有了認識,而且還曾以自己高貴而光輝的出身而傲視人前。五裡山劉族始遷祖劉弘於清順治間自閩西建寧縣遷來,斜頭下陳族於清乾隆年間自溪塘遷入。巨富葉廷榮於清乾隆末由烏逕遷人雄城經商。由此可見,早期於宋代遷來南雄城的氏族,雖歷經七八百年,但在社會動亂時後裔多已外遷他處,在城人口不多。元代以後遷來城內的氏族來自四面八方,聚散無常,所以說南雄城無大姓巨族,而且多屬客家民系。
  • 保定唐縣的三座名山
    清乾隆皇帝去五臺山朝聖路過此地,為清虛山的奇峰異景而驚嘆,親筆題匾「紫雲峰」和「鳳凰石」,鑲嵌在山崖上,至今尚存;並兩次遣工部尚書董邦達由直隸總督陪同實地勘察,繪製全景圖一幅,小景圖八幅,現存於上海博物館。抗日戰爭時期,清虛山地區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腹地,晉察冀軍區許多重要機關駐紮於此。
  • 天下劉氏祖根在魯山 日本大姓高橋實為漢朝帝裔
    遠遷日本的劉阿知  在朝鮮半島,劉姓是有名的大姓。日本的高橋、原田等數十個姓氏,其實都源出劉姓。據統計,目前生活在海外的劉氏後人約有1000萬,世界各地都有劉氏後人居住。  河南商報記者姬中貴文/圖  日本劉氏  日本大姓高橋,其實是漢朝帝裔  據中日兩國多種史籍記載,劉姓人最早到達日本,是在兩漢時期。  如今,日本的原田、高橋、大藏等著名家族,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阿知王。阿知王名叫劉阿知,是東漢末代皇帝漢獻帝的玄孫。
  • 「慶都峰巒美如畫,唐堯夜景名四方」河北康養度假的好去處
    慶都山康養旅遊度假區位於唐縣縣城東北8公裡的高昌鎮北高昌村,交通優勢明顯,距保定50公裡,距石家莊100公裡,距北京200公裡,距天津220公裡,距雄安新區100公裡。是一個宜居、宜遊、宜養的的康養度假好地方慶都山原名叫做黑龍山,因為是堯帝的母親慶都在這裡生活過,所以又改名為慶都山,慶都山周長6公裡,海拔217米,是一座孤山,和周邊的山是不相連的,像一隻臥龍盤在這裡。
  • 南雄珠璣巷南遷劉氏族譜資料——劉氏文化
    據珠江三角洲各市 (縣)的數十種《劉氏族譜》、家乘、族史和方志系列等史籍記述,劉氏先祖在珠璣巷居住一二代,多的五六代,更長的有十數代。這樣珠璣巷養育了一代代的南徙先祖,而後又送走了一批批的南遷先賢。劉族歷七百餘載,子孫蕃衍,枝繁葉茂,播遍在嶺南各地和港、澳、臺地區。鴉片戰爭之後,劉氏後裔走出國門,到世界各國卜居蕃衍,開創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