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滅絕之謎引關注:鳥類是否由恐龍演化而來?

2020-12-10 國內國際

人們對於遠古生物總是懷有無限遐想,其中恐龍是經久不衰的代表。近來,有關恐龍的話題成為網絡熱點,引發許多人關注:恐龍是如何誕生、滅絕的?是否都像霸王龍一樣體型巨大?鳥類真是由恐龍演化來的嗎?

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博士王維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提到,大家印象深刻的「霸王龍」並不是體型最大的恐龍,有些小型恐龍甚至會被當時的哺乳動物吃掉,「中國也發現過許多重要的恐龍化石,比如祿豐龍、冠龍、小盜龍等等。」

「恐龍」這一名字的由來

人類發現恐龍化石的歷史由來已久,很早就知道地下埋藏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巨大骨骼化石。而「恐龍」這個名字的由來,也比較有趣。

資料圖:此前,據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永靖縣官方披露,在該縣關山鄉紅樓村發現了巨龍形類蜥腳類和新鳥臀類恐龍化石。這是繼在永靖縣境內發現的恐龍足印群化石、劉家峽黃河巨龍、炳靈大夏巨龍、大唐永靖龍化石後的又一重大發現。侯奇志 攝

王維介紹,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查理德•歐文創建了「dinosaur」這一名詞。其中,「dino」有「令人恐懼的、巨大的」等意思,後綴「saur」則是指蜥蜴或爬行動物。英國科學家命名「dinosaur」之後,日語中有了類似「恐龍」的翻譯,後來中國地質學前輩章鴻釗,將其譯介到中國,「恐龍」這個名字就流傳開了。

目前來看,恐龍大致可分為兩類,即鳥臀類和蜥臀類。他說,依據主要是腰臀部骨骼結構特徵,「蜥臀類的腰部骨骼從側面看是三叉形,恥骨在髂骨下前方向前延伸,坐骨向後伸,三塊骨骼組合在一起,像一個字母π;鳥臀類的腰部骨骼從側面看則是四叉形,髂骨向前突出,恥骨除了有一個向前的凸起,還向後延伸貼在坐骨前面。」

此外,蜥臀類又可以繼續分成獸腳類和蜥腳類,鳥臀類大致可以分成劍龍類、甲龍類、角龍類、鴨嘴龍類等。這些類別還可以再不斷細分。

體型的大與小

恐龍在距今約兩億多年前出現,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它們總是個頭巨大,看著就令人害怕。但實際上,也有一些體型很小的恐龍。

資料圖:2017年8月4日訊,加拿大德拉姆黑勒,皇家泰瑞爾博物館展示1.1億年前的多刺甲龍復原圖,該多刺甲龍長約5.5米,重達1.3噸,被稱為恐龍中的坦克。

「中生代時溫度總體比現在要高,有利於爬行動物生活。」王維表示,爬行動物是終身生長的,理論上講只要活得時間足夠長、食物攝入量足夠多、生活環境夠合適,一生可以不斷長大,只是成年後生長速度會變慢。

在恐龍家族中,個頭最大的往往是那些「吃素的」蜥腳類恐龍。「還有一些鴨嘴龍類也是如此。在我們國家,曾發現過一種鴨嘴龍類化石,叫巨型山東龍,就比霸王龍個子還大。」至於植食性恐龍體型為什麼會更巨大,他進一步解釋:「巨大的體型一方面可以幫植食性恐龍抵禦掠食者,一方面巨大的胃可以儲存更多食物。」

另外,恐龍中也有不少「小個子」,有的甚至會被當時的哺乳動物吃掉。王維舉例:「例如在遼寧發現過一種叫『爬獸』的哺乳動物化石,在它肚子中找到了小鸚鵡嘴龍的骨骼。成年鸚鵡嘴龍的體型,也就大概相當於一隻小狗那麼大。」

滅絕之謎:隕石撞擊地球?火山爆發?

從出現到滅絕,恐龍在地球上生存了約1.6億年的時光。它們滅絕的原因至今眾說紛紜,主要的假說有兩個。

「第一個是隕石撞擊說:一個巨大的小行星以極快的速度撞上地球,在地球上撞出一個巨大的深坑,灰塵遮天蔽日,引發了環境的劇烈變化,恐龍難以適應。」王維介紹。

資料圖:廣東省博物館,巨型恐龍骨架吸引觀眾眼球。此前,由廣東省博物館主辦,自貢恐龍博物館協辦的「群龍出沒——恐龍時代大穿越」展覽在廣東省博物館開展。中新社記者 陳驥旻 攝

他提到,有科學家在墨西哥灣發現了巨大的隕石坑,還在大約6600萬年前的地層中發現了大量銥元素,其含量超過正常含量幾十甚至數百倍,推測可能是隕石從太空中帶過來的。

另外一種則是火山爆發說。火山大規模爆發,帶來大量地下有毒氣體。還有大量火山灰飄到大氣層中,遮住陽光,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而逐漸凋亡,以此為食的植食性恐龍得不到足夠的食物,漸次滅絕;肉食性恐龍也因沒有獵物而慢慢死亡了。

「此外,還有『被子植物有毒說』、『地磁變化說』等,但每種說法都有一些瑕疵。恐龍如何滅絕,尚無定論。」王維指出,恐龍不是一夜間消失的,而是有一個過程,也許是幾萬年,只不過這個時間相對於漫長的地質歷史而言顯得很短暫。

一部分恐龍演化為鳥類?

不過,有說法稱,恐龍沒有完全滅絕,而是有一部分演化為鳥類。比如一百多年前就發現的始祖鳥化石,與美頜龍化石有很多相似之處。

「確實有一些恐龍和鳥類親緣關係比較近:它們體型較小、擁有羽毛。」王維介紹,像中國遼寧發現的小盜龍化石等,保存很好,在細膩的泥沙掩埋之下,留存了羽毛的痕跡。此類化石的發現,進一步佐證恐龍的一支,一步步演化成了鳥類。」

「圍繞著恐龍,還有許許多多的謎團,比如它們是不是溫血動物?怎麼在地球上出現的?這些都有待科學家一一解開。」王維說。(記者上官雲)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最新研究:與恐龍食性差異或助鳥類躲過大滅絕
    植食性古鳥類(左)和小型掠食性恐龍(右)的生態復原場景。與肉食性恐龍同處在一個生態系統下的中生代鳥類,演化出不同的取食習性,例如以種子、果實為主的植食性和以小型昆蟲為食的雜食性,避免了直接與肉食性恐龍的食物競爭。
  • 專家提出應把鳥類歸入「恐龍綱」
    東方網2月19日消息:據《新聞晚報》報導,昨天,龍年首場科普大講壇在上海科技館舉行,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季強為聽眾作了題為《鳥類起源研究的歷史與現狀》的演講。季博士在我國遼寧發現了世界上第一隻長羽毛的恐龍——中華龍鳥,他表示,鳥類起源於小型食肉性恐龍,應該撤銷「鳥綱」,把鳥類和恐龍一起歸入「恐龍綱」。
  • 恐龍滅絕後 哺乳動物演化大幅加速
    在恐龍滅絕之後的1000萬年裡,我們祖先的演化速度比之前的8000萬年間的快了三倍。這條演化之路延續到現在,包含有蝙蝠、貓、犀牛、鯨、牛、穿山甲、鼩鼱、刺蝟等迥然不同的哺乳動物。」團隊發現,胎盤類哺乳動物最後的共同祖先生活於白堊紀晚期,比6600萬年前非鳥恐龍的滅絕早大約300萬年。之前的研究曾假定演化速度近似為常數,利用現今哺乳動物的分子數據倒推。這個時間比先前各類研究給出的結論晚了兩千萬年。
  • 鳥類起源於恐龍?科學家有新發現,白堊紀小恐龍竟然會「開屏」
    而在發現烏比拉哈拉小恐龍之前,研究者們一直認為這種通過展示自己來吸引伴侶注意的方式,是鳥類後期演化而成的,不過伴隨著這種小恐龍的出現,讓研究者確認,它們的這種本領,或許是從鳥類的祖先——恐龍身上繼承而來的。鳥類起源於恐龍「實錘」?
  • 如果沒有恐龍的滅絕,地球上會有人類出現嗎?
    在100多萬年前,地球經歷了冰河期,很多大型哺乳動物慘遭滅絕,人類的祖先登上了舞臺,並慢慢演化成現代人類。從以上考古成果可以看出,哺乳動物出現的時間是相當早的,但是它們一直處於配角的地位。在1億多年的時間裡,各種食草的、食肉的、地上跑的、天上飛的、水裡遊的恐龍長時間的佔據著地球的生態位。
  • 有牙齒到沒牙齒,鳥類演化歷程中是如何把牙齒搞丟的?
    這是個看似簡單卻十分難回答的問題,也是鳥類演化研究中的前沿熱門問題,截至目前仍沒有公認的統一答案。故事將從第一隻鳥和第一隻沒有牙齒的鳥講起,介紹解答鳥類牙齒消失之謎的各種假說,大家可以沿著這個故事,去攀登鳥類演化的科學高峰!
  • 恐龍消失於6500萬年前,但其實某些恐龍早已進化成今天的這一物種
    說起恐龍,我們都知道這是一種已經滅絕的動物,6500萬年前的一場生物大災難,導致了恐龍家族的覆滅,那麼所有的恐龍都死於那次災難中嗎?如果這麼認為的話,顯然又太偏頗了,因為某些恐龍的後裔其實隨處可見,因為鳥類就是它們的直系後代。
  • 鳥類不認恐龍做祖宗了
    在科學發展起來後,關於鳥類的起源,逐漸形成了兩大派別。一派是恐龍派,認為鳥類起源於恐龍,最早由英國著名科學家、進化論的提倡者赫胥黎提出,他發現小型的獸腳類恐龍與始祖鳥有許多相似的構造。現在看來,鳥類骨骼中空、構造輕巧,頸椎較長,的確與一些獸腳類恐龍相近。更讓恐龍派大行天下的事情是帶羽毛的恐龍的發現。
  • 恐龍的習性和特徵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恐龍龍龍,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恐龍的習性和特徵。恐龍到底是什麼呢?從英文名字的字面意義來看,恐龍是「可怕的蜥蜴」。恐龍是爬行動物的有鱗後裔,會產下有著硬殼的蛋。站立的時候,恐龍是將雙腿從身體下方垂直伸出的,而不是像鱷魚那樣從身體兩側伸出。更令人感到驚訝的是,有一些恐龍身上還長著羽毛。此外,有些恐龍身上的特徵,在鳥類身上也能找到。事實上,根據某些定義,鳥類也可以歸為恐龍。恐龍的種類很多,體型和習性也差別較大。從體型來說,大個頭的恐龍,可能會有幾十頭大象加在一起那麼大;小個頭的恐龍,卻只有一隻公雞那麼大。
  • 小行星撞擊是恐龍滅絕主因?恐龍身上有哪些謎團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7月3日電(記者上官雲)體型龐大、動作矯健迅猛……這可能是許多人腦海中對恐龍的第一印象。它們曾是「地球霸主」,但在6600萬年前,卻突然消失了。日前,「研究稱小行星撞擊地球是恐龍滅絕主因」登上熱搜,引發關注。
  • 恐龍繁衍之謎到哪找答案? 恐龍尾巴在琥珀中發現
    隨著考古發現的日益增多,人類解開了很多關於恐龍的秘密,讓這個與我們素未謀面的2億年前的地球霸主在人們面前逐漸變得鮮活生動起來。儘管如此,關於恐龍仍有很多待解的謎題,而恐龍究竟是如何進行「傳宗接代」的就是其中之一。  骨骼區分有困難,安能辨「龍」是雌雄?  要揭開恐龍交配之謎,首先要弄清楚恐龍的性別。
  • 研究稱小行星撞擊地球是恐龍滅絕主因,唯一存活恐龍進化成鳥類
    來源標題:研究稱小行星撞擊地球是恐龍滅絕主因,唯一存活恐龍進化成鳥類 6月29日發表的一篇英國新研究發現,恐龍滅絕是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而非火山噴發。
  • 6500萬年前,會不會是外星人殺了恐龍,然後留在地球演化成人類?
    在遙遠的過去,人類也追尋過這個問題,不過受限於觀測手段,當時的人們認為人類是由上帝創造而來的。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觀測手段的提高,我們才知道人類是由其他生物一點點演化而來的。 其實,人們之所以懷疑人類是外星人的後代,是因為他們不相信人類也是由其他動物演化而來的。 的確,在如今的我們看來,人與動物之間有太多的不同之處,比如:人類懂得思考,而動物不會;人類擁有文明,而動物卻沒有。
  • 雞真的是由恐龍進化來的嗎?
    不過雞是由恐龍進化來的倒是在科學有共識的!不過大家可能會很驚訝,恐龍不是在六千五百萬年前滅絕了麼,怎麼可能還會進化成雞?當然如此的撞擊對於地球上的生物來說,無疑是一場滅絕性的災難,但體型比較小、對環境適應性比較強的小型動物依然還是有生存機會的,因此儘管大型動物,當然不只是恐龍都已經滅絕殆盡,但小型恐龍卻頑強的生存了下來......與小型哺乳動物一起,開始了漫長的演化生涯!
  • 像鳥類的祖先又不是鳥的恐龍,它的特徵和其他恐龍都不一樣!
    鳥類起源與飛行起源之謎鳥類的起源以及飛行起源一直是人們爭論的焦點,關於鳥類起源主要有兩大假說:「槽齒類爬行動物(一種古老的爬行動物)起源假說」與「恐龍起源假說」。這兩大假說曾激烈地碰撞過,爭論雙方都寫了大量的文章和書籍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 恐龍滅絕後,鳥類和哺乳動物在陸地上爭霸,為什麼哺乳動物取勝?
    很多人以為恐龍滅絕以後,地球就自然成了哺乳動物的天下,網上有些人甚至喜歡表達對我們祖先這種「摘桃子」行為的不齒。然而,大滅絕的倖存者並非只有哺乳動物這一家。恐龍滅絕以後,恐龍的直系後裔鳥類就與哺乳動物長期爭奪陸地霸主地位,最終是哺乳動物獲勝。
  • 恐龍和鳥類屬於爬行動物嗎?鳥類是恐龍嗎?
    由於是恐龍的後裔,因此有人認為鳥類也應該被歸類為「爬行動物」,就像非鳥類恐龍、魚龍、翼龍、蛇頸龍、鱷魚、烏龜、蜥蜴等一樣被認為是爬行動物。傳統的分類法沒有這樣做,這意味著該方法存在固有的缺陷,我們可以說所有恐龍和鳥類都是從爬行動物祖先演化而來的,鱷魚也是如此。這已經涉及到了複雜的分類學。
  • 恐龍時代有胎生哺乳動物存在嗎?現代哺乳動物和恐龍有什麼關係?
    爬行動物和鳥類都是卵生的,胎生是哺乳動物的重要特徵。胎生的哺乳動物早在恐龍時代就出現了。後來的哺乳動物,包括我們人類,都是這些原始哺乳類進化而來的,而和恐龍沒有什麼關係。哺乳動物分哪幾類?哪些是胎生的?
  • [午間道]鑽探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揭開恐龍滅絕之謎
    [午間道]鑽探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揭開恐龍滅絕之謎 鑽探希克蘇魯伯隕石坑揭開恐龍滅絕之謎。
  • 恐龍並沒有全部滅亡,它們當中有一部分,「隱居」在了當今物種中
    氣候的改變,火山噴發,不管是食草性的恐龍還是肉食性恐龍都無法適應新的生態環境,在持續100多萬年後,在地球上絕跡。恐龍滅絕了,是否會全軍覆沒呢?答案是沒有,個人認為恐龍滅絕不應該存在絕對化,其他部分沒有滅絕的恐龍,隨著不斷進化繁衍,變成了鳥類長出了翅膀,它們的感覺器官也是非常的發達,身體輕便靈活,可以說現代的鳥類就是恐龍的後代。有人會質疑到:「恐龍不是沒有羽毛嗎?怎麼會變成鳥類的祖先呢?」隨著人類歷史文明的發展,考古學家發現在我國遼寧西部就存在鳥類祖先,考古學家挖掘出了「赫氏近鳥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