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提出應把鳥類歸入「恐龍綱」

2020-12-23 東方網

  東方網2月19日消息:據《新聞晚報》報導,昨天,龍年首場科普大講壇在上海科技館舉行,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季強為聽眾作了題為《鳥類起源研究的歷史與現狀》的演講。季博士在我國遼寧發現了世界上第一隻長羽毛的恐龍——中華龍鳥,他表示,鳥類起源於小型食肉性恐龍,應該撤銷「鳥綱」,把鳥類和恐龍一起歸入「恐龍綱」。
  
  鳥類的起源是困擾國際科學界140多年的一個問題,長期以來一直爭論不休。科學家們提出了多種假說,主要有兩大派別:一派認為鳥類由初龍類爬行動物演化而來,另一派認為鳥類由恐龍演化而來。1860年在德國發現的始祖鳥化石,一度被認為是鳥類的祖先,但如今科學界普遍認為,始祖鳥並不屬於鳥類,而是恐龍。
  
  1996年,我國遼西的農民在種地時發現了一種恐龍化石。季強等人研究發現,它的嘴裡長有巨齒,從頭至尾才76釐米,是典型的小型食肉恐龍。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們在恐龍化石上發現了長有羽毛的印跡,讓恐龍和鳥類發生了關聯。最終,季強等人把它命名為「中華龍鳥」。這一發現公布後,引起了國際古生物學界的廣泛關注。在此後的幾年裡,季博士和他的同事在遼西又發現了多種長有羽毛的恐龍化石,使「鳥類起源於小型食肉性恐龍」成為了鳥類起源研究的主流觀點。
  
  這些重大發現和研究成果,讓季博士對「鳥」的定義進行了重新思考。他指出,目前科學界還沒有對「鳥」作出權威性的定義。生物學家林奈設立「鳥綱」時,認為鳥的最顯著特徵是長有羽毛,但如今中國科學家發現了長羽毛的恐龍,這一特徵就不能用來定義鳥類了。「我認為應撤銷『鳥綱』,把恐龍與鳥類合併在一起,設立『恐龍綱』。」季博士說,「可以這麼說,恐龍並沒有滅絕,家裡的雞、水裡的鴨、天上飛的大雁都是恐龍的後代。」

相關焦點

  • 研究稱小行星撞擊地球是恐龍滅絕主因,唯一存活恐龍進化成鳥類
    來源標題:研究稱小行星撞擊地球是恐龍滅絕主因,唯一存活恐龍進化成鳥類 6月29日發表的一篇英國新研究發現,恐龍滅絕是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而非火山噴發。
  • 「恐龍獵人」發現史上最小恐龍,刷新人類對鳥類...
    研究團隊表示,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這一成果無疑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特別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有著重要意義。此次,研究團隊發現的琥珀被認為是中生代(大約 2.5 億到 6500 萬年前)白堊紀已知最小的恐龍化石,該化石在緬甸發現,只有 31.5 吋寬,含有完整的鳥(廣義的恐龍包括鳥類)的頭骨。
  • 鳥類不認恐龍做祖宗了
    在科學發展起來後,關於鳥類的起源,逐漸形成了兩大派別。一派是恐龍派,認為鳥類起源於恐龍,最早由英國著名科學家、進化論的提倡者赫胥黎提出,他發現小型的獸腳類恐龍與始祖鳥有許多相似的構造。現在看來,鳥類骨骼中空、構造輕巧,頸椎較長,的確與一些獸腳類恐龍相近。更讓恐龍派大行天下的事情是帶羽毛的恐龍的發現。
  • 恐龍和鳥類屬於爬行動物嗎?鳥類是恐龍嗎?
    由於是恐龍的後裔,因此有人認為鳥類也應該被歸類為「爬行動物」,就像非鳥類恐龍、魚龍、翼龍、蛇頸龍、鱷魚、烏龜、蜥蜴等一樣被認為是爬行動物。傳統的分類法沒有這樣做,這意味著該方法存在固有的缺陷,我們可以說所有恐龍和鳥類都是從爬行動物祖先演化而來的,鱷魚也是如此。這已經涉及到了複雜的分類學。
  • 探索鳥類起源的秘密,鳥類是如何進化成現在這個樣子的?
    1973年,美國著名的恐龍專家奧斯特羅姆教授在研究恐爪龍時,仔細分析它與鳥類的關係,從而較全面論述鳥類應起源於小型的獸腳類恐龍;此外,1986年美國的高錫爾從分支系統學也得出鳥類應起源於小型獸腳類恐龍的結論,從而使這一假說復活了。另一種假說認為鳥類起源於爬行動物中的槽齒類。
  • 鶴鴕:長相最接近恐龍的現存鳥類,因極具危險性入選吉尼斯紀錄
    前幾天我們介紹過幾種長得很像恐龍的爬行動物,其實不光爬行動物,現生許多鳥類和魚類也長了一副史前怪獸的模樣,相當帥氣。見過恐龍種類畫冊的朋友們應該還記得幾種頭頂有著骨質突起的恐龍,如雙冠龍、腫頭龍等。而我們今天要說的也是一種類似的動物,不過它不是爬行動物,而是鳥類,也是長相最接近恐龍的現存鳥類——鶴鴕(Struthio屬)。鶴鴕還有一個名字叫做食火雞,這個名字的來歷說法不一:有人說是因為鶴鴕長得像火雞;有人說鶴鴕兇猛可以吃火;也有人說南鶴鴕頸部下垂的紅色肉贅像是嘴邊懸掛的兩團火苗。
  • 新出爐的鳥類的新演化樹,有什麼不同?
    Sibley)利用DNA雜交技術對鳥類的系統演化和親緣關係進行了研究,提出了DNA分類系統,這個分類系統把鳥綱分為古鳥亞綱和今鳥亞綱,現生鳥類全部歸於今鳥亞綱,今鳥亞綱進一步分為三個下綱:始鳥下綱、三趾鶉下綱和新鳥下綱。始鳥下綱包括兩個小綱:平胸小綱,等於傳統分類系統的平胸總目,包含的類群相同;雞雁小綱,包括傳統分類中的雞形目和雁形目。
  • 鳥類起源於恐龍?科學家有新發現,白堊紀小恐龍竟然會「開屏」
    而在發現烏比拉哈拉小恐龍之前,研究者們一直認為這種通過展示自己來吸引伴侶注意的方式,是鳥類後期演化而成的,不過伴隨著這種小恐龍的出現,讓研究者確認,它們的這種本領,或許是從鳥類的祖先——恐龍身上繼承而來的。鳥類起源於恐龍「實錘」?
  • 八塊帶毛恐龍化石有故事
    法國收藏家主動提出捐贈化石  2016年10月,遼寧古生物博物館在法國雷恩市科學中心舉辦「中國帶羽毛恐龍特展」,引起轟動。「展覽開幕式邀請了法國、比利時等國的專家出席。比利時皇家自然研究所恐龍學家哥德弗洛伊應邀參加。」
  • 「最小恐龍」成最大烏龍?
    因此,從頭骨尺寸來看,眼齒鳥比蜂鳥還要短一些,是迄今發現的最小的古鳥類,同時也是史上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眼齒鳥生境復原圖 圖片來源:韓志信「恐龍」的極端「小型化」現象前所未見!耐人尋味的是,研究團隊也承認,尚沒有找到特定的頭骨特徵來將該動物確切歸入鳥類、非鳥恐龍,或其他主龍類,甚至不能完全排除這個頭骨屬於別的動物。
  • 恐龍時代有胎生哺乳動物存在嗎?現代哺乳動物和恐龍有什麼關係?
    爬行動物和鳥類都是卵生的,胎生是哺乳動物的重要特徵。胎生的哺乳動物早在恐龍時代就出現了。後來的哺乳動物,包括我們人類,都是這些原始哺乳類進化而來的,而和恐龍沒有什麼關係。哺乳動物分哪幾類?哪些是胎生的?
  • 日本恐龍福地福井,驚現原始鳥類化石
    而就在幾天前,福井縣立恐龍博物館的研究團隊在《Communications Biology》上發表了一篇題為「來自日本白堊紀早期的不尋常鳥類(獸腳類,鳥翼類)揭示基幹鳥類的複雜演化史(An unusual bird (Theropoda, Avialae)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of Japan suggests complex
  • 南寧市民收留怪異鳥類 專家稱小鸊鷉應受到保護
    記者看到,這隻動物長得比較特別,和普通的鳥類爪子不一樣,這隻動物的爪子呈三葉狀分布,長得像鴨腳,但身子卻和小鳥差不多,一身深灰褐的羽毛。劉小姐說,因為這隻動物長得比較特別,不知道是不是保護動物,所以就把它收留下來了。  昨日下午,記者採訪了廣西大學動物科學院的陸舟老師,他初步判斷這是小鸊鷉的亞成體,還沒長大。
  • 像鳥類的祖先又不是鳥的恐龍,它的特徵和其他恐龍都不一樣!
    「槽齒類起源假說」的支持者認為恐龍已經相當的特化了,不可能再演化出鳥類,所以鳥類的祖先只可能是比恐龍更加原始的槽齒類;「恐龍起源假說」支持者認為恐龍和鳥類之間存在大量的相似特徵,一些小型的恐龍逐漸演化成鳥類,並且逃過了那場白堊紀末期的恐龍大滅絕,而繼續生存下來。由於化石材料的缺乏,特別是鳥類的重要特徵羽毛很難在化石中保存,所以雙方都不能說服對方接受自己觀點。
  • 恐龍滅絕之謎引關注:鳥類是否由恐龍演化而來?
    人們對於遠古生物總是懷有無限遐想,其中恐龍是經久不衰的代表。近來,有關恐龍的話題成為網絡熱點,引發許多人關注:恐龍是如何誕生、滅絕的?是否都像霸王龍一樣體型巨大?鳥類真是由恐龍演化來的嗎?
  • 琥珀裡竟然有恐龍!邢立達老師帶你探索琥珀中的恐龍世界
    要知道在一億年前,只有兩種動物可能長有這種羽毛,一種是原始的古鳥類,另一種是當時十分常見的小型恐龍。邢立達老師購買了這塊琥珀後,立刻回到國內,將它帶到了同步輻射實驗室,用顯微CT的方法,給這塊琥珀做了一次全方位的掃描,以獲取它的三維信息。
  • 新疆發現世界最大亞洲足跡屬恐龍腳印
    新發現的兩類恐龍足跡均被歸入亞洲足跡屬,其中大型足跡為一新種:牛氏亞洲足跡,是世界上亞洲足跡屬中最大的類型。化石包括實體化石和遺蹟化石兩種類型。動物骨骼化石屬於實體化石,足跡、糞便、恐龍蛋等屬於遺蹟化石。足跡化石通常形成於湖邊、海邊等溼度、黏度和顆粒度適中的環境中。
  • 科學家最新研究:與恐龍食性差異或助鳥類躲過大滅絕
    植食性古鳥類(左)和小型掠食性恐龍(右)的生態復原場景。與肉食性恐龍同處在一個生態系統下的中生代鳥類,演化出不同的取食習性,例如以種子、果實為主的植食性和以小型昆蟲為食的雜食性,避免了直接與肉食性恐龍的食物競爭。
  • 鳥類的起源,帶羽毛恐龍——你知道嗎?
    科學家們認為,中國遼寧省西部和中國東北部鄰近地區的火山爆發,瞬間殺死了從中侏羅紀時期到早白堊世時期大量豐富的恐龍群落,這一點無異於羅馬龐貝城的遭遇。就像龐貝城的居民一樣,當地的恐龍被埋在了灰燼中,並「凍結」在垂死掙扎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