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Nature 封面!「恐龍獵人」發現史上最小恐龍,刷新人類對鳥類...

2020-12-13 雷鋒網

這是我研究過的最奇怪的化石。

當地時間 2020 年 3 月 11 日,《自然》雜誌(Nature)發表了一篇名為 Hummingbird-sized dinosaur from the Cretaceous period of Myanmar(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的研究論文。3 月 12 日,這篇論文登上了當期《自然》雜誌封面。Nature News 和 Science News 也報導了該研究。

研究團隊表示,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這一成果無疑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特別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有著重要意義。

雷鋒網了解到,這項研究由青年古生物學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領銜,中美加三國學者強強聯合——成員還包括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 Lars Schmitz 博士、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黎剛、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恐龍研究院院長 Luis M. Chiappe 教授、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 Ryan C. McKellar、中科院北京綜合研究中心易棲如博士。

史上最小的恐龍

在地質學中,「地質時代」是一個基本的概念,共有宙、代、紀、世、期、時 6 個單位。其中,顯生宙是一段「看得見生物的年代」,可細分為三個地質時代,其中之一便是中生代(the Mesozoic era)。按時間順序,中生代又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這 3 個可能大部分人都聽說過的時期。

此次,研究團隊發現的琥珀被認為是中生代(大約 2.5 億到 6500 萬年前)白堊紀已知最小的恐龍化石,該化石在緬甸發現,只有 31.5 吋寬,含有完整的鳥(廣義的恐龍包括鳥類)的頭骨。

實際上,雷鋒網從邢立達博士的微信公眾號「恐龍獵人邢立達」了解到,此研究面臨的首個挑戰便是無損地獲得被琥珀、皮毛和雜質層層包圍的頭骨的完整的高解析度的 3D 信息:

黎剛團隊使用上海光源(SSRF)的硬 X 射線成像線站和他們在北京同步輻射裝置(BSRF)研製的高調製傳遞函數(MTF)高效率硬 X 射線探測器,針對該標本的特點,制定了最優化的硬 X 射線相襯 CT 掃描方案。用單色化的高能量X射線和高效率的探測器,避免輻射損傷,實現無損成像;用相干 X 射線的相位襯度和探測器的高 MTF,實現高靈敏度成像;用高解析度探測器、偏軸 CT 掃描和虛擬拼接等技術手段實現大視場且高解析度的 3D 成像。再經過相位恢復、斷層重建、數據融合和特定結構的虛擬分割,最終無損的獲得了隱藏在琥珀內部的頭骨的高解析度高對比度的 3D 結構。

【頭骨計算機斷層攝影掃描】

基於上述技術,研究團隊發現的主要特徵及相應推測如下:

  • 頭骨本身只有 14.25 毫米長,研究人員估計這種動物重約 2 克,其大小與當前存活的世界上最小的鳥吸蜜蜂鳥(Mellisuga helenae)是世界上最小的鳥之一)相仿;

  • 眼睛從頭骨的兩側突出,眼眶巨大,同時瞳孔較小,表明這種鳥類可活躍於光照充足的白天;

  • 喙部尖銳,牙齒密集(雷鋒網(公眾號:雷鋒網)註:現代鳥類沒有牙齒),上頜每側有 18–23 顆牙齒,齒骨每側有 29–30 顆牙齒,全部牙齒加起來約有 100 顆,這說明這種動物是食肉動物,主要捕食昆蟲和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

研究團隊表示,這種動物的骨骼特徵有些部分類似恐龍,有些部分像高級鳥類,無法將其歸入確切的類別。

因此,學者為其建立了新屬新種,名為「寬婭眼齒鳥」(Oculudentavis khaungraae),其中「寬婭」是種名,用以致敬最初發現並徵集此標本的緬甸琥珀收藏家寬婭女士;而由於其眼眶巨大、牙齒密集,故屬名為「眼齒」。

刷新對鳥類進化的認知

據 Nature News 報導稱,這塊琥珀於緬甸北部克欽邦被發現,由大約 9900 萬年前菊科植物的樹脂形成。此前研究人員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了各種各樣的無脊椎動物和小型脊椎動物,包括蜥蜴和鳥類。保存在這種材料中的標本正迅速成為研究恐龍時代微小脊椎動物的一種特殊方法。

正如上文所述,當前很難明確寬婭眼齒鳥與其他恐龍和鳥類之間的進化關係,研究團隊經分析提出了兩種可能性:

另外,就這種大小的化石來說,它保存得格外完好,其大小意味著鳥類的小型化比科學家先前所認為的要早得多——鳥類起源於侏羅紀晚期(大約 2.01 億到 1.45 億年前),不久它們就已經開始出現小型化的趨勢,並達到了它們的最小體型(如下圖)。

美國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進化生物學家 Amy Balanoff 也表示:

這是一個真正令人驚奇的標本。化石記錄偏向於大型生物,它們更容易保存在沉積巖中。如果研究團隊的解釋成立,這便是現代鳥類的生態和形態多樣性可追溯到很久以前的證據。但無論如何,這塊化石意義重大。

可見,即使是一塊小小的化石,也能極大地促進我們對地球生命歷史的理解。

同時,論文作者之一鄒晶梅也表示會對該化石做進一步的研究,例如在保存下來的軟組織中尋找生物分子,不過這項工作需要以不損害標本的技術為基礎。

「恐龍獵人」邢立達

此外,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官方稱,2016 年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排名在當年的《泰晤士高等教育》(Times Higher Education,THE)中國高校排名榜單中提升迅猛,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上述論文作者邢立達博士畢業並留校,顯著提高了該校學術研究成果。

雷鋒網注意到,邢立達博士高中時期便創建了中國大陸第一個恐龍網站「恐龍網」,隨後分別在加拿大艾伯塔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取得古生物學碩士、博士學位。

2017 年 6 月 22 日,《科學》雜誌(Science)「人物」(Features)欄目以三個整版的篇幅報導了邢立達團隊的研究工作,報導名為 The footprints of giants(巨龍的足跡)。

2018 年 7 月 18 日,邢立達博士團隊的論文也曾發表於 Science Advances 雜誌,其團隊發現了一個 9900 萬年前被琥珀封存的蛇,這也是世界首個蛇類琥珀。

實際上,邢立達博士的研究成果此前還登上過《科學》雜誌(Science)封面——2019 年 5 月 24 日,《科學》雜誌報導了邢立達博士團隊對緬甸琥珀的研究,講述了中國科學家搶救琥珀的故事。

雷鋒網了解到,邢立達博士團隊已經發現了第一枚古鳥琥珀、第一枚恐龍琥珀、第一枚雛鳥琥珀、第一枚亞成鳥琥珀、第一枚介形琥珀、第一枚蛙琥珀和第一枚古蛇琥珀。

不僅如此,邢立達博士還有科普作家、科學科普博主的身份,旨在讓更多人了解地球史上的神奇生命。

【圖源新浪微博】

邢立達博士也曾表示:

不是說化石有多麼重要,能寫出多麼好的論文,但就是想把它保護下來,如果不保護,說不定就再也找不到了。

參考資料:

https://www.nature.com/nature/volumes/579/issues/7798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0668-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0-2068-4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0-00576-6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4/6442/722

https://mp.weixin.qq.com/s/aQRdJBllZ9b2_Zj_f9iahQ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神仙打架」:《Nature》封面文章引質疑,第一作者回應「最小恐龍...
    3月12日,頂級期刊《Nature》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一項由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的迄今最小恐龍的研究。 但不到24小時,便有多名學術同行聯合發文提出質疑,認為該這篇《Nature》斷定「最小恐龍」的證據不充分,很可能是蜥蜴。
  • 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恐龍:身長不足5.5釐米,愛食肉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學術頭條3 月 12 日,世界頂級期刊《自然》雜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等人的一項重大發現,研究團隊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知的最小恐龍化石。
  • Nature封面「史上最小恐龍化石」撤稿,做進一步研究後重新投稿
    7 月 22 日,對於曾反覆引起爭議的《自然》封面文章「最小恐龍化石」,作者決定撤稿,並在自然官網上發布了撤稿申明。圖 | 撤稿申明:產於緬甸白堊紀的蜂鳥大小的恐龍(來源:Nature)根據撤稿申明,撤稿的目的是「為了預防不正確的(分類學)信息保留在文獻記錄中,作者們決定撤回文本」,原因在於「一個新的、未發表的標本使我們對該標本(HPG—15-3)原定的系統發育位置產生了懷疑。」爭議焦點:是鳥還是蜥蜴原論文在 3 月 12 日作為《自然》封面文章發表。
  • 登Nature封面24小時,便遭十大質疑!「最小恐龍」成最大烏龍?
    3月12日,中美科學家聯合發表的一篇名為「緬甸白堊紀蜂鳥大小的恐龍」Hummingbird-sized dinosaur from the Cretaceous period of Myanmar的論文登上了當期《自然》封面。
  • 科學家發現巨型鳥類,體型堪比小型恐龍!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大鳥類,體型堪比小型恐龍!說起最大的鳥類,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鴕鳥,但是鴕鳥卻並不是鳥類家族中曾經出現過的最大的成員。就在2018年,古生物學家命名了一種曾經生活在馬達加斯加島的巨型鳥類,它的體型堪比小型恐龍,這種鳥類因此成為「史上第一大鳥」!
  • 鳥類起源於恐龍?科學家有新發現,白堊紀小恐龍竟然會「開屏」
    同時,研究者還發現,烏比拉哈拉小恐龍的羽毛,是可以伴隨著生長而定期更換的,一旦它們的羽毛受到了損壞,就會重新形成新的羽毛。這種特殊功能也讓它們時刻都處於一個非常「完美」的狀態。那麼,為何這種小恐龍如此喜歡裝扮自己呢?
  • 新發現的史上最小恐龍,竟然是個「四不像」?
    ○拓展閱讀|Aerosol and surface stability of HCoV-19 (SARS-CoV-2) compared to SARS-CoV-1 2 發現史上最小恐龍!
  • 河南恐龍的九個"第一" 有世界上最大最小最兇猛恐龍
    2009年,大河報推出大型系列報導「尋龍記」,揭開了1.6億年前中原地區恐龍家族的奧秘。6年過去了,河南省恐龍化石發掘和研究工作,又登上一個新臺階。那麼,6年來,我省恐龍研究又有哪些新發現?1.6億年前,哪些恐龍在中原地區生活?它們到底長什麼樣子?
  • 恐龍和鳥類屬於爬行動物嗎?鳥類是恐龍嗎?
    人類對恐龍這種從未謀面的史前動物的研究並不充分,恐龍最早給人的印象是和蜥蜴類似的動物,以現代的生物學角度分析恐龍到底屬於哪種動物嗎?恐龍和鳥類屬於爬行動物嗎?是的,恐龍傳統上被認為是「爬行動物」。更嚴格地來說,恐龍(包括鳥類)與爬行動物有很大不同,它們是溫血的,生有羽毛的,產卵是硬殼蛋,這些都不是真正的爬行動物。但是因為它們是爬行動物的後裔,它們也是所有爬行動物的一部分,或者說恐龍是爬行動物的分支,屬於蜥形綱,恐龍分為鳥臀目和蜥臀目兩大類。鳥類是恐龍嗎?
  • 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的恐龍化石
    來自緬甸的一個壯觀的新琥珀化石擁有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史前恐龍的頭骨:一種生活在9900萬年前的類鳥生物,並不比今天活著的最小的鳥大。今天在《自然》雜誌上描述的這具化石,從後腦勺到鼻尖只有1.5釐米長,大約是指甲的寬度。
  • 上億年前琥珀中發現最小恐龍,被古生物學家命名為眼齒鳥
    3月12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發現的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鑑於該標本形態特徵與其他鳥類不同,且有碩大的眼睛和密集的牙齒,學者們建立了新屬新種——眼齒鳥。從頭骨尺寸來看,眼齒鳥比蜂鳥還要短一些,是迄今發現過的最小的古鳥類,同時也是史上最小的恐龍。
  • 西班牙發現長著奇特駝背的食肉恐龍
    西班牙發現長著奇特駝背的食肉恐龍提起長有駝背的動物,大家一定會想到駱駝,其實有些恐龍的背上也長有駝背一樣的結構,其中就包括一種生活在白堊紀時期西班牙的食肉恐龍,這種恐龍就是外形奇特的昆卡獵龍。昆卡省的大發現在西班牙的中部是昆卡省,這裡氣候乾燥、土地貧瘠,常見錐狀山以及峽谷這樣的地質地貌。
  • 鳥類不認恐龍做祖宗了
    鳥類起源於恐龍?一些科學家說:「不,一些恐龍起源於鳥類!」在飛機發明之前,人類只能站在地面,羨慕地看著鳥類自由自在地翱翔於藍天之上,心中充滿了疑惑:「這些長著翅膀的傢伙是怎麼出現的呢?」鳥類起源,眾說紛紜這個問題其實困擾了人類幾千年。
  • 科學家發現史上最袖珍恐龍,體型與蜂鳥類似,體重僅2克
    來源:新聞晨報 特約作者:柏晨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有科學家稱發現了歷史上體型最小的恐龍。在一塊來自緬甸北部,距今已有9900萬年歷史的琥珀中,科學家們發現了一份鳥狀頭骨的標本。該團隊的一名成員將其形容為迄今為止她所研究過的「最奇怪化石」。在《自然》雜誌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員寫道,這種恐龍的體型與現存最小鳥類蜂鳥類似。這意味著某些小型鳥類可能是由恐龍進化而來。此前,人類已知的小盜龍(Microraptor)等小型恐龍體重約幾百克,但這類新發現恐龍的重量只有2克。
  • 中外科學家在琥珀裡發現世界最小恐龍
    來源:新浪科技眼齒鳥生境復原圖 繪圖 韓志信眼齒鳥琥珀新浪科技訊 北京時間3月12日消息,今日,中美加科學家團隊在北京宣布,他們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發現的最小的恐龍(廣義恐龍包括鳥類)。這個發現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尤其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具有重要意義。
  • 學了少年得到的恐龍課,四川5歲萌娃發現恐龍腳印
    今年國慶期間,楊哲睿和父母在四川通江縣毛浴鎮的外公家度假時,在山石上發現了恐龍的腳印,並在媽媽幫助下把照片發給了古生物專家、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隨後,經邢立達等專家現場鑑定,這些腳印為白堊紀早期恐龍足跡,距今約1.3億年。這一發現刷新了一項紀錄,令楊哲睿成為國內年齡最小的恐龍足跡發現者。
  • 鶴鴕:長相最接近恐龍的現存鳥類,因極具危險性入選吉尼斯紀錄
    前幾天我們介紹過幾種長得很像恐龍的爬行動物,其實不光爬行動物,現生許多鳥類和魚類也長了一副史前怪獸的模樣,相當帥氣。見過恐龍種類畫冊的朋友們應該還記得幾種頭頂有著骨質突起的恐龍,如雙冠龍、腫頭龍等。而我們今天要說的也是一種類似的動物,不過它不是爬行動物,而是鳥類,也是長相最接近恐龍的現存鳥類——鶴鴕(Struthio屬)。鶴鴕還有一個名字叫做食火雞,這個名字的來歷說法不一:有人說是因為鶴鴕長得像火雞;有人說鶴鴕兇猛可以吃火;也有人說南鶴鴕頸部下垂的紅色肉贅像是嘴邊懸掛的兩團火苗。
  • 天天科普 | 恐龍可以那麼大,人類為什麼不行?
    恐龍中出現過體型最大的陸生植食性動物——巴塔哥泰坦龍,最重的陸生肉食動物——雷克斯暴龍。雖然說恐龍當中也有小個子,如在樹林間攀爬營生的胡氏耀龍,嘗試四翼飛翔的顧氏小盜龍。古生物學研究發現,這種呼吸系統正是鳥類祖先——恐龍們留給它們的「寶貴遺產」之一。科學家不但在鳥類的近親獸腳類恐龍骨骼上發現了氣腔的痕跡(這些氣腔就是氣囊所在之處),也在親緣關係稍遠的蜥腳類龍中發現了這種結構,而蜥腳類龍恰恰就是體型最為龐大的一類恐龍。簡單來說,蜥腳類恐龍實際上有一個非常高效的呼吸系統,對空氣中的氧氣利用率極高,類似鳥類。
  • 恐龍時代有胎生哺乳動物存在嗎?現代哺乳動物和恐龍有什麼關係?
    爬行動物和鳥類都是卵生的,胎生是哺乳動物的重要特徵。胎生的哺乳動物早在恐龍時代就出現了。後來的哺乳動物,包括我們人類,都是這些原始哺乳類進化而來的,而和恐龍沒有什麼關係。哺乳動物分哪幾類?哪些是胎生的?
  • 恐龍滅絕之謎引關注:鳥類是否由恐龍演化而來?
    人們對於遠古生物總是懷有無限遐想,其中恐龍是經久不衰的代表。近來,有關恐龍的話題成為網絡熱點,引發許多人關注:恐龍是如何誕生、滅絕的?是否都像霸王龍一樣體型巨大?鳥類真是由恐龍演化來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