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封面「史上最小恐龍化石」撤稿,做進一步研究後重新投稿

2021-01-21 DeepTech深科技

7 月 22 日,對於曾反覆引起爭議的《自然》封面文章「最小恐龍化石」,作者決定撤稿,並在自然官網上發布了撤稿申明。

圖 | 撤稿申明:產於緬甸白堊紀的蜂鳥大小的恐龍(來源:Nature)

根據撤稿申明,撤稿的目的是「為了預防不正確的(分類學)信息保留在文獻記錄中,作者們決定撤回文本」,原因在於「一個新的、未發表的標本使我們對該標本(HPG—15-3)原定的系統發育位置產生了懷疑。」

爭議焦點:是鳥還是蜥蜴

原論文在 3 月 12 日作為《自然》封面文章發表。研究的主要發現是,一塊約有 9900 萬年歷史的琥珀樣本(HPG-15-3)中發現了新屬新種。研究者將其命名為寬婭眼齒鳥(Oculudentavis khaungraae)。這意味著發現了一種白堊紀的早期鳥類,可能是史上最小的恐龍。

這項研究由來自中、美、加的學者共同完成。第一作者為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通訊作者為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

文章登出的兩天內即引起了爭議。3 月 14 日,科技公眾號 「返樸」 刊登了 6 位古生物學家的聯合署名文章《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最大烏龍》,3 月 18 日,這 6 位作者的英文評論文章發表在預印網站 biorxiv 上。

兩篇質疑文章的作者包括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王維,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李志恆、王敏、易鴻宇、盧靜,以及澳大利亞新英格蘭大學胡晗。

質疑方的主要觀點是,論文斷定這件頭骨屬於鳥或廣義恐龍的證據並不過硬。一些解剖特徵——沒有眶前孔痕跡、具有側生齒的特徵、有明顯方軛骨特徵等,都更指向這件頭骨屬於某種蜥蜴。(詳見《「史上最小恐龍」爭議後續:新研究支持其為蜥蜴,但仍需同行評議》)

圖 | 寬婭眼齒鳥化石(來源:Nature)

在爭議發生之後,原論文的通訊作者鄒晶梅曾表示,唯一能確鑿說明這一新物種不是鳥的證據,來自於一個新的樣本,這一樣本提供了顱後骨骼的數據。但由於新樣研究沒有經過同行評議,也沒有公開發表,不能作為科學證據。

撤稿原因:新的類似標本為鱗龍類

撤稿的直接原因是,新發現的標本讓研究團隊對舊標本的系統判斷產生了懷疑。新發現的標本與 HPG-15-3 非常相似。

據論文第一作者,中國地質大學副教授邢立達在微博上發布的中文版撤稿說明介紹,這個新標本和 HPG-15-3 發現於同一產地,而且保存更完整。但是骨骼形態卻呈現典型的麟龍類形態,應該歸入麟龍類。

這表明,HPG-15-3 也有可能屬於麟龍類。而麟龍類屬於古爬行動物,並非鳥類。

不過發表在 Nature 上撤稿申明也表示:Oculudentavis khaungraae(寬婭眼齒鳥)的描述仍然是準確的。據財新記者了解,撤稿後,作者會對 HPG-15-3 標本的分類學進行修訂,重新投稿。不過即使 HPG-15-3 最終是蜥蜴,「寬婭眼齒鳥」的命名依然會保留。

中文的撤稿說明表示:我們感謝在這個過程中,對我們提出各種意見的學者與朋友們。如果有進一步的建議,歡迎在 HPG-15-3 新論文發表後,在學術通路上討論。

圖 | 關於撤稿的中文說明(來源:刑立達微博)

相關焦點

  • 登上Nature 封面!「恐龍獵人」發現史上最小恐龍,刷新人類對鳥類...
    >這是我研究過的最奇怪的化石。Nature News 和 Science News 也報導了該研究。研究團隊表示,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最小的恐龍,這一成果無疑對理解恐龍與古鳥類的演化(特別是小型化動物的形態演化)有著重要意義。
  • 「神仙打架」:《Nature》封面文章引質疑,第一作者回應「最小恐龍...
    3月12日,頂級期刊《Nature》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一項由中外科學家合作發現的迄今最小恐龍的研究。 但不到24小時,便有多名學術同行聯合發文提出質疑,認為該這篇《Nature》斷定「最小恐龍」的證據不充分,很可能是蜥蜴。
  • 登Nature封面24小時,便遭十大質疑!「最小恐龍」成最大烏龍?
    但文章刊出僅24小時後,國內便有多位學術同行聯合發表了質疑文章《琥珀中的「史上最小恐龍」,也許是史上最大烏龍》,認為論文將琥珀中發現的新屬新種——寬婭眼齒鳥(Oculudentavis khaungraae)斷定為「最小恐龍」證據不足,它很可能屬於某種蜥蜴。
  • 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恐龍:身長不足5.5釐米,愛食肉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文|學術頭條3 月 12 日,世界頂級期刊《自然》雜誌以封面文章的形式,發表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等人的一項重大發現,研究團隊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知的最小恐龍化石。
  • 琥珀中發現史上最小的恐龍化石
    來自緬甸的一個壯觀的新琥珀化石擁有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小的史前恐龍的頭骨:一種生活在9900萬年前的類鳥生物,並不比今天活著的最小的鳥大。今天在《自然》雜誌上描述的這具化石,從後腦勺到鼻尖只有1.5釐米長,大約是指甲的寬度。
  • 全球top10醫學院《nature》重磅論文被撤稿,涉及多名華人科學家
    重磅論文被撤稿近日,世界頂級科技期刊《nature》對2014年發表題為《miR-34a blocks osteoporosis and bone metastasis by inhibiting osteoclastogenesis
  • 古生物研究專家散步「巧遇」恐龍化石
    古生物研究專家散步「巧遇」恐龍化石 系蜥腳類恐龍化石,距今大約1.6億年左右 沿著湖邊走到一處被鑿開的巖壁時,從事了15年地質古生物研究的李飛下意識地望向巖壁的露頭。  「哎呀!這好像是一塊恐龍腿骨化石。」發現巖壁下端有些異常,李飛急忙走近細看,發現眼前的石頭正是一塊恐龍化石。事後據專家考證,這確實是蜥腳類恐龍化石,距今大約1.6億年左右。12月23日,自貢恐龍博物館專家將帶著專業設備進行現場發掘,以確定周圍是否還有相關聯的骨骼化石。
  • 深圳史上首個最大最全的恐龍化石展,就在Mindpark創意公園
    2019年11月16日,深圳迎來史上首個最大最全、精品最多的恐龍化石展——「巨龍驚現」。本次恐龍化石展將持續三個月,屆時在深圳Mindpark創意公園與大眾見面。
  • 恐龍來了!安塞油田勘探發現恐龍足跡化石
    近日,延長油田杏子川採油廠的職工在安塞油區地質勘查時發現恐龍足跡化石,這一發現已獲得國內古生物學專家現場考證屬實,為延安市區域內發現恐龍足跡化石的首例報告。三人現場分析周圍巖層沉積特徵,測量足跡後懷疑可能為某種古生物爪型足跡化石。隨後三人組成研究小組,廣泛查閱相關文獻資料,進行實物對比分析,通過對該區域沿線的地層追蹤,以及遺蹟化石點周圍地層巖性及巖石組合特徵,初步判斷其為恐龍活動足跡化石,產出於中侏羅世中晚期直羅組上段頂部。
  • 確認是恐龍化石!
    此前報導:四川自貢市民散步時,發現疑似恐龍化石12月22日,紅星新聞記者從自貢恐龍博物館了解到,經專家初步查勘後確認,李先生發現的確實為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且為一隻體長約20米的蜥腳類恐龍的小腿骨。目前,相關發掘工作正有序開展。
  • 河南恐龍的九個"第一" 有世界上最大最小最兇猛恐龍
    其中,欒川恐龍足跡、洛陽中原龍、汝陽黃河巨龍等恐龍遺蹟被報導後,給人們帶來了地質歷史時期的無限遐想。  時隔6年,河南省恐龍化石的發掘及研究,再次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新成果。2009年以來,除了在南陽內鄉發掘、命名的河南寶天曼龍,河南省再次發掘並命名了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大的恐龍——巨型汝陽龍和目前已知世界上最小的竊蛋龍——迷你豫龍。
  • 河南發現全球最小恐龍化石 僅長60釐米
    幾天前,在河南省地質博物館恐龍展廳,河南省地質博物館古生物研究室主任賈松海指著一塊「沉睡」在展櫃裡,異常完整的恐龍化石激動地說:「這就是世界上最小的竊蛋龍,在洛陽欒川秋扒鄉蒿坪村發掘,幾乎是一塊都沒缺少。」  身為這個恐龍化石的發現者,2007年3月24日,是賈松海終生難忘的日子。
  • 世界上「最小恐龍」實際是一種蜥蜴 論文被撤回但其中特徵...
    有關世界上「最小的恐龍」之爭終於要塵埃落定了。科學家在一篇論文中承認,所謂的蜂鳥大小的恐龍實際上是一種蜥蜴。今年3月11日,《自然》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描述了保存在琥珀中的頭骨化石來自世界上「最小的恐龍」,有著類似鳥類的頭骨,長度不到2釐米,大小和目前世界上最小的鳥類——蜂鳥差不多。
  • 化石研究發現「霸屏」小恐龍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科技日報訊 (記者馮衛東)據科學雜誌《白堊紀研究》日前報導,大約1.1億年前,在當今巴西東北部的一座古老潟湖沿岸,生活著一種兩足、像雞大小的白堊紀恐龍,它以狩獵昆蟲以及像青蛙和蜥蜴這樣的小型脊椎動物為生。
  • 「四川自貢市民散步發現疑似恐龍化石」續:專家確認是恐龍化石...
    12月22日,紅星新聞記者從自貢恐龍博物館了解到,經專家初步查勘後確認,李先生發現的確實為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且為一隻體長約20米的蜥腳類恐龍的小腿骨。目前,相關發掘工作正有序開展。仔細辨認後,李飛分析認為,這是一塊恐龍骨骼化石,初步判斷可能是脛骨或是肱骨。隨即,他將情況報告給自貢恐龍博物館。↑自貢市民李飛發現恐龍腿骨化石。李飛向紅星新聞記者詳細介紹,他分析認為,這是一塊大型蜥腳類恐龍腿骨化石,長約110釐米,可能是恐龍的脛骨,即小腿骨。
  • 化石研究發現「霸屏」小恐龍-烏比拉哈拉!
    據科學雜誌《白堊紀研究》日前報導,大約1.1億年前,在當今巴西東北部的一座古老潟湖沿岸,生活著一種兩足、像雞大小的白堊紀恐龍,它以狩獵昆蟲以及像青蛙和蜥蜴這樣的小型脊椎動物為生。這種被稱為烏比拉哈拉(以當地圖皮印第安人的名字命名,意為「長矛之王」)的恐龍,其內部骨架與上一個侏羅紀時期的許多小恐龍無異,但其外形擁有豔麗的鬃毛,同時還具有從肩部突出的兩個完全獨特的、堅硬的緞帶狀結構。
  • 迄今最小恐龍 身長不足5.5釐米體型如蜂鳥
    迄今最小恐龍 身長不足5.5釐米體型如蜂鳥時間:2020-03-12 23:5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迄今最小恐龍 身長不足5.5釐米體型如蜂鳥 恐龍在人們的印象中大多是體型龐,顛覆常識的是,目前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等人的一項重大發現,研究團隊在緬甸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有史以來已知的最小恐龍化石
  • 研究證實了愛爾蘭地區首次發現的恐龍化石
    由於特殊的地質,此前研究人員從未在愛爾蘭找到過可信的恐龍化石。據說該島的巖層主要由恐龍時代之前或之後的材料所組成,因而幾乎掃清了在這裡發現恐龍遺骸的可能。然而由國家博物館館長兼古生物學家 Mike Simms 博士帶領的一支研究團隊,剛剛證實了當地發現的首個、也是唯一一個恐龍骨骼化石。(圖自:University of Portsmouth)需要指出的是,愛爾蘭並不是一個狩獵者的天堂,因為這座島上不僅見不到蛇,此前也從未發現過任何恐龍化石。
  • 棘龍,被眾多科學家譽為地球史上最巨大的肉食性恐龍
    有關化石研究表明,最早出現在地球上的古人類甚至不得不與這種龐然大物共同生存數十萬年。 棘龍,被眾多科學家譽為地球史上最巨大的肉食性恐龍,成年的棘龍體長達到20米左右,此外,棘龍還是唯一一種具備遊泳能力的肉食性恐龍,這意味著,在當代大陸中棘龍不但是陸地上的頂級掠食者
  • 【遊俠導讀】科學家最近在澳大利亞發現了一塊恐龍化石,研究後發現...
    不過科學家最近在澳大利亞發現了一塊恐龍化石,研究後發現這是一種生活在澳大利亞的恐龍,不過它並非澳洲獨有,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也有它的身影。  根據每日郵報報導,這具恐龍化石是在距離墨爾本附近的山區發現,化石距近大約1.2億年。據當地科學家介紹,這是恐龍踝骨化石,應該為一種名叫角鼻龍(Ceratosauru)的食肉性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