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最近因為某些事件上了熱搜,這個觀感不錯、風景優美、經濟發達的國家,以往給我們留下的都是人畜無害的感覺,然而,如果大致了解一下澳大利亞建國百年來的歷史,會驚訝地發現,這是一個非常冷血無情且威脅度很高的國家。
一、一戰派兵赴歐參戰
眾所周知,澳大利亞最早是英國的殖民地。澳大利亞人口主體一直是英國移民,盎格魯-撒克遜族群。這個族群非常排斥亞洲人,對東南亞移民特別是華人懷有深刻的戒心,擔心他們的湧入會改變澳大利亞大陸的種族構成,進而引起大陸控制權的變化,所以,澳大利亞形成殖民地聯合政府後,在政治上高度嚴格地忠誠於母國,也就是英國,奉行白人至上主義。
19世紀50年代雪梨發現了金礦,東南亞人和華人陸續循聲而來,引起澳大利亞殖民政府的高度恐慌,一度還引發了排華和迫害華人活動。後來澳大利亞一度實行「白澳政策」,嚴格控制有色人種移民數量。
到1901年澳大利亞聯邦政府成立時,其380萬人口中,白人佔77%還多,英國人和澳大利亞人都慶幸終於保住一塊較為穩固的大陸,沒有被華人滲入。
澳大利亞始終堅持不與亞洲諸國聯繫,經濟、政治、軍事都與遠在萬裡之外的英國保持緊密聯繫。
一戰爆發後,澳大利亞這個年輕的國家,緊隨英國步調,參加了歐陸大戰。當時澳大利亞全國人口僅有500餘萬,但澳大利亞居然徵調40萬軍隊,遠赴歐洲大陸參加戰爭,其中5.9萬人陣亡。
一個新生的國家,居然毫不畏懼地參加幾個世界大國之間的生死搏殺,不得不說,英國的帝國主義好戰思想,確實深刻影響了澳大利亞這個衍生之國。
二、被日本打醒
但是不得不說,戰爭永遠是一個國家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澳大利亞的獨立,是其狂熱地參加世界大戰的直接後果。
一戰後英國被大大削弱,英屬各自治領獨立的呼聲越來越高。其中要求獨立最強烈的便是澳大利亞。
在英國的各大殖民地中,實力最強的是印度,但印度的民族主體一盤散沙,如果不是英國殖民,說不定到現在仍然是幾十個邦互相扯蛋,形成不了統一的國家。所以印度並沒有怎麼要求獨立,反而是全盤繼承了英國政治理念並且文明進化程度非常之高的澳大利亞,率先喚醒了獨立的意識。
一戰結束後國際聯盟成立,澳大利亞作為一戰戰勝國,名正言順地成為國聯成員,與英法美蘇等大國平起平坐,在事實與法理上都擁有了獨立地位。
澳大利亞與英國關係漸行漸遠,從當年親如手足、同氣連枝的宗藩關係——如果可以這麼稱呼的話,變得愈來愈冷淡,對英國屢屢發出的政治號召與軍事援助需求,往往看心情而定。
1922年英國與土耳其發生「查那克」對峙事件,英國緊急要求澳大利亞出兵援助,但澳大利亞權衡利弊後,冷冷地扔給英國一句,出兵的事需要議會批准,容我們好好審議。
到最後,澳大利亞也沒出兵援助。
即便如此,澳大利亞仍然沿續著親英國、隔絕亞洲的政策,經貿往來、外交倒向,英國怎麼辦,澳大利亞會本能地跟著辦。
澳大利亞人已經認識到,隨著澳洲經濟的不斷發展,與近鄰亞洲諸國的往來越來越密切,正所謂遠親不如近鄰,如果一直和亞洲搞不好關係,恐怕會影響澳大利亞的長遠發展。但是怎麼徹底與英國切割呢?澳大利亞需要一個合適的機會。
那麼誰能給這樣的機會呢?日本。
二戰爆發前夕,俄國、德國、法國、日本乃至美國都在東南亞和澳洲謀求海外利益。老大帝國英國這時已經完全無力制約澳大利亞,也無法給澳大利亞提供什麼軍事支持,因為歐洲大陸已經被希特勒搞得狼煙四起,英國人分不出太多軍事力量。
二戰爆發後,日本人向東南亞猛烈進軍,一時間菲律賓、馬來西亞諸國紛紛淪陷。英國首相邱吉爾為了拉攏澳大利亞一同對付日本,承諾為了保住澳洲大陸,可以放棄所有海外利益。
不光口頭表態,英國還在新加坡成立了大英國協國家防務中心,派出「威爾斯親王號」和「卻敵號」兩艘巡洋艦組成遠東新艦隊,駐紮在新加坡海軍基地。
不過,這時的英國已經是破鼓任人捶,在歐洲被希特勒教做人,在亞洲同樣被日本人揍得找不著北,印緬戰場不知坑了中國多少次。
這個所謂的遠東新艦隊,根本沒發揮什麼作用。1941年12月10日,兩艘巡洋艦在馬來西亞東海岸被日本幹掉,新加坡再無英軍力量阻擋日軍。日軍從東北面直逼澳大利亞本土,並派出飛機轟炸了澳北部城市達爾文市。
這是澳大利亞建國以來,本土首次受到攻擊。澳大利亞舉國震驚,迅速進行了戰爭動員,重新增兵,以備日軍侵入。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澳大利亞的可怕之處。
挨了打不怕,力量和敵人不對等也不怕,還不依靠別人,而是舉起拳頭勇敢戰鬥。人貴自立,澳大利亞比同時期那些軟骨頭國家真是不可同日而語。
不過好在日本雖然有心南進,力量卻跟不上。當時日本陸軍幾乎全部主力都被拖在中國戰場,如果要再侵略澳洲,沒有數十萬陸軍決然解決不了問題。
日本軍部海軍、陸軍吵來吵去,最終鬧得不了了之,空襲達爾文市後,沒有再派兵進攻澳大利亞。
躲過一劫的澳大利亞痛定思痛,以往奉行的英國至上原則,看來已經不合時宜了。
一者英國太遠,所謂鞭長莫及,不能因為血緣上的親近關係,就把自己的命運往溝裡送,和亞洲諸強國搞不好關係,以後發展路子根本打不開。
二者英國的巔峰期已過,英國的招牌不好使了,美國和蘇聯才是當今世界的頭牌。
所以二戰結束後,澳大利亞又借著戰勝國的便利,開始尋求新的外交戰略夥伴。
三、澳大利亞參與韓戰與越戰
選誰呢,肯定是美國。
蘇聯的意識形態色彩太濃,澳大利亞害怕共產主義一旦滲入本土,事態將無法控制,所以二戰一結束,澳大利亞立刻與美國成了好兄弟。
美國也非常樂於接受這個年輕的小弟。
不說別的,光是戰爭中的表現,就足以令人側目。澳大利亞二戰時僅有700萬人,卻組建了100萬軍隊,其中有56萬人赴海外作戰。
形象地說,澳大利亞就像一隻刺魨,一受刺激馬上鼓動全身力氣作戰,這種動員能力,這種打仗不要命的勁頭,太狠了。
美國出兵侵略朝鮮半島,澳大利亞也迅速響應,冒著得罪蘇聯、中國、朝鮮的風險,派出5000人的部隊參戰,傷亡達1873人。
澳大利亞與朝鮮全無任何利益瓜葛,卻無理蠻橫地出兵,政治道義上說不通,現實利益上也說不通。參戰唯一顯示出的就是這個歐洲殖民國家的兇悍與殘忍,只要我願意,我想幹什麼就幹什麼。
越南戰爭爆發後,澳大利亞又耐不住寂寞,協同美軍進入越南參戰。
這又是什麼背景呢?彼時英法等老牌帝國主義已經撤出東南亞,徹底放棄了對那裡的控制。東南亞一時間成了國際勢力的真空地帶。
澳大利亞其實也沒有太大野心要北上控制東南亞和南亞,真正擔心的是共產主義中國和越南不斷向南發展,如果將東南亞甚至南亞全部赤化,澳大利亞將被社會主義國家包圍,大事就壞了。
這是澳洲出兵的根本動因。
不過失道者寡助,澳大利亞在越南同樣也沒討到什麼好處,從1965年到1971年,澳大利亞先後派出4.6萬人到越南,傷亡2800餘人。從越南撤退時,一絲一毫政治目的都沒有達到。
但也不能說沒有收穫,經過兩次戰爭的配合,美國對澳大利亞的信任逐步加深,兩國的政治同盟從此固化下來。
從冷戰直到新世紀,澳大利亞與亞洲國家的關係,風向標完全在美國。特別是美日澳印軍事同盟建立後,針對中國的意圖盡人皆知,美澳海軍聯合演習恨不得推到中國家門口來搞,此種情況之下,與中國外交上經常互懟,也是再正常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