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香港5月12日電(記者郜婕)近年來,在春夏之交的「香港藝術月」,越來越多街頭塗鴉作品在香港的建築外牆、店鋪大門、公共運輸工具上亮麗綻放。
這些走在街上轉角就可能遇見的畫作,出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藝術家之手,讓鋼筋水泥間的街道越來越像風格多元的「戶外畫廊」,拉近藝術與人們的距離,也為這座城市保留一些值得留下的記憶。
(小標題)「香港的牆」成為城市名片
由賈森·登布斯基創辦的組織HKWalls(意為「香港的牆」),是這場「扮靚」香港行動的參與者之一。
登布斯基生長於街頭塗鴉的發源地美國,2009年大學畢業後來到香港,從事建築設計之餘常遊走街頭,用相機記錄各式塗鴉。他有時會跟隨藝術家溜進廢棄的大樓,看他們作畫。他遺憾這些以非法方式匆匆創作的畫作無人欣賞,希望為藝術家創造可以合法創作、作品可為公眾欣賞的機會。
2014年,登布斯基與朋友合作成立HKWalls,在他所住的上環發起「香港街頭藝術節」。他們一家家走訪店鋪,說服店主「捐出」店面外牆,讓藝術家在牆上作畫。
如今,這一活動已連續舉辦6年,每年匯聚來自本地及世界各地的數十位藝術家,作畫地點拓展到香港島和九龍多處。今年的「香港街頭藝術節」作品主要集中在灣仔。
有了合法創作塗鴉的機會,藝術家們作畫的時間更充裕,作品細節更豐富,更具觀賞性,逐漸形成了登布斯基口中的「城市風景」。近兩年,這些作品成為不少年輕人打卡、凹造型的「聖地」。
這些融匯不同風格的街頭塗鴉,也被香港旅遊推廣機構當作「城市名片」,用於對外推廣香港的多元文化和創意旅遊。
隨著時代變遷,街頭塗鴉已逐漸演變得更具多元創意和「正能量」。登布斯基說,從全球來看,人們正逐漸認可這種藝術形式和街頭藝術家的創作價值。而通過香港這個「門戶」,越來越多中國及亞洲的街頭藝術家得到向世界展示才華、獲得認可的機會。
(小標題)「通渠佬」混搭街頭藝術
今年的「香港街頭藝術節」邀請來自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近50名藝術家,在灣仔多座建築的外牆和一些電車、巴士的車身上,創作了超過40幅塗鴉作品。其中一輛以本地街頭塗鴉者「渠王」作品裝飾的電車,勾起了不少港人的回憶。
說起香港街頭塗鴉的歷史,人稱「渠王」的嚴照棠是不得不提的人物。他15歲到香港謀生,靠當通下水道的「通渠佬」養活一家人。為了拉活,他從近半個世紀前就開始街頭塗鴉,內容主要是關於通下水道的簡單廣告語、作為署名的「渠王」二字和一串電話號碼。
多年來,他在香港街頭巷尾的牆面、燈柱、井蓋上寫下了不知多少「渠王」。那串數字也從最初的固定電話號碼,變成傳呼機號,再到如今的手機號。「渠王」成為他廣為人知的名號,也成為港人的「集體記憶」。
「渠王」沒覺得自己是藝術家,一直堅持街頭塗鴉是因為「要搵嘢做(找活幹),沒辦法」。
隨處塗鴉並不合法,「渠王」為此沒少被罰款。他的作品和經歷,對比從各地來港參與「香港街頭藝術節」的藝術家,呈現一種過去與現在、香港與世界的有趣「混搭」。
這種「混搭」,正是登布斯基看中的。他說,香港的街頭塗鴉既有像「渠王」的廣告那樣極具本地特色的作品,也有世界各地藝術家留下的各式印記,體現著這座城市多元文化交融的特點。
(小標題)店門作畫講述「香港故事」
香港近來出現不少把街頭塗鴉與文化旅遊等元素相結合的活動,藉以推動創意旅遊,保育歷史文化。已經開展3年的「城市閘志」就是一項。
「城市閘志」每年選定一兩個社區的約20家特色店鋪,由藝術家在其卷閘門上作畫。畫作完成後,主辦方組織導賞團,還在手機應用程式中藉助增強現實(AR)、全景攝影等技術,提升觀賞體驗。
主辦方香港青年藝術協會總監曾慧敏強調,「城市閘志」著重作品「貼地」,拉近藝術與大眾的距離,不僅為店鋪「畫一幅裝飾畫」,更要「以畫講述店鋪故事,反映社區的歷史和發展」。
「越來越多人認識到,藝術是一種軟實力,可以吸引人們來了解一個地區,幫助保育那裡的歷史文化。」她說。
為了更好「講故事」,每年活動的前期準備需要9個月左右。計劃經理要做歷史文化調研,也要行走社區以確定店鋪和導賞路線,更要與店主、街坊深入交流以挖掘故事。畫家創作前也要實地走訪,與店主交流。
找到合適的店鋪並挖出故事並不容易。曾慧敏說,去年在油麻地,為了與一家上海理髮鋪合作,計劃經理梁梓豪「每天路過5次」、堅持了一段時間才與店主混熟。他因此培養出「街坊情」,現在定期去那家店理髮。
曾慧敏說,「城市閘志」開展幾年來,她和同事愈發為「家在香港」而驕傲。他們找到很多體現「香港精神」的故事,比如在昔日製衣業中心深水埗,隨著製衣廠遷走,產業鏈的各環都要應變,逐漸演變成現在以創意設計為主。
「時移世易、經濟轉型之下,不少店主緊守崗位、變通求生。我覺得這種精神值得記錄下來,讓下一代明白並傳承。」她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