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轉山西——忻州篇

2020-09-29 達海旅遊

晨霧中的五臺山

忻州

山西有這樣一個地級市,東接河北,西接陝西,橫跨山西的東、西省界。這就是忻州市。

忻州市位於山西省中北部,北倚長城與大同、朔州為鄰,西隔黃河與陝西、內蒙相望,東臨太行與河北接壤,南屏石嶺關與太原、陽泉、呂梁毗連。

忻州境內有佛教聖地五臺山,「九塞尊崇第一關」的雁門關,萬年冰洞蘆芽山,黃河老牛灣,禹王洞等知名旅遊景點,還擁有「摔跤之鄉」、"中國八音之鄉"、「中國雜糧之都」、「雙擁模範城」、「中國觀光旅遊投資競爭力百強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代縣」、「中國最佳生態休閒旅遊示範城市」、「國家智慧城市」等城市名片。

今天我帶大家走進忻州,看看忻州美麗的風景,風味可口的美食,獨特的民俗文化。

忻州美食美景地圖

風景名勝篇

  • 五臺山

五臺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以濃鬱的佛教文化聞名海內外。五臺山保存有東亞乃至世界現存最龐大的佛教古建築群,享有「佛國」盛譽,五臺山由五座臺頂組成,珠聯璧合地將自然地貌和佛教文化融為一體,典型地將對佛的崇信凝結在對自然山體的崇拜之中,完美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成為持續1600餘年的佛教文殊信仰中心――一種獨特而富有生命力的組合型文化景觀。

《名山志》載:「五臺山五峰聳立,高出雲表,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五臺山是中國青廟黃廟共處的佛教道場,有宗教活動場所86處,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來參拜。著名的有: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南山寺、黛螺頂、金閣寺、萬佛閣、碧山寺等。與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迦並稱為世界五大佛教聖地。

地址: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臺懷鎮,中心地區距太原市230千米,距忻州市150千米

時間:全天24小時開放

景區門票

1、全票168元/人次,八折優惠價134元/人次;

2、半票84元/人次,6周歲(不含)--18周歲(含)未成年人,全日制大學本科以下學歷學生憑合法有效證件半票優惠;

3、免票人群:6周歲(含)以下或身高1.2米(含)以下兒童、殘疾人、現役軍人、傷殘人民警察、記者、國家一級以上作家和攝影家、旅行社經理、團隊司機和年滿60周歲的老年人憑合法有效證件免票,僧人或戒牒證免票;

4、旅遊觀光車票:50元/人次;

5、旅遊人身意外傷害保險:5元/人(自願)。

青翠濃鬱的五臺山

菩薩頂

位於山西省五臺山臺懷鎮的靈鷲峰上,寺廟整體金碧輝煌,絢麗多彩,是歷代皇帝朝拜五臺山時的行宮,具有典型的皇家特色。傳說為文殊菩薩居住之處,又名文殊寺,也稱真容院,大文殊寺;為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寺前一百零八級石階,向上迎面是一座木牌坊,上書「靈峰勝景」四個大字。佛家認為,人有一百零八煩惱,解脫煩惱之道稱為「法門」。寺前的每一級臺階就象徵著一個「法門」,踏上一級臺階,就意味著解脫一種煩惱,石階盡處就是超凡脫俗的佛土。菩薩頂主要殿宇,都用黃、綠、藍三彩琉璃瓦覆蓋。康熙御製碑,立於前院之中。乾隆御碑,矗立在東院,為方形巨石雕成,碑身高達六米,四面各寬一米,碑文分別用漢、蒙、滿、藏四種文字鐫刻,是五臺山最高大的石碑。

菩薩頂

顯通寺

位於山西省五臺山臺懷鎮北側,是五臺山規模大、歷史悠久的寺院,也是五臺山五大禪處之一、全山寺院之首,與洛陽的白馬寺同為中國最早寺廟。該寺始建於東漢永平年間(公元69年),初名大孚靈鷲寺。北魏孝文帝時擴建,唐代重修,並更名「大華嚴寺」。明初重建,太祖賜額 「大顯通寺」。1982年,國務院將顯通寺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存建築為明清兩代所修,寺宇面積八萬餘平方米,各種建築四百餘間。中軸線上殿堂七重,自前至後分別為觀音殿、文殊殿、大佛殿、無量殿、千缽殿、銅殿、藏經殿。無量殿來說,高達21米,沒有一根梁木,全用磚塊砌成,外簷磚刻鬥拱花卉,內雕藻井懸空,形似花蓋寶頂,建造奇特。殿內的《華嚴經》字塔,為白綾所組成,上書60多萬字的《華嚴經》,蠅頭小楷,工整秀麗。銅殿三間見方,高達五米,外面雕鑄著花卉人物,飛禽走獸。

顯通寺銅殿

顯通寺無量殿

顯通寺銅塔

塔院寺

位居臺懷鎮中心,以五臺山的標誌大白塔而得名。這座大白塔高達75.3米,周圍為83米,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歷代屢經修造,明代又重建。據記載,大白塔內中藏有印度阿育王所造的舍利塔,所以佛教徒到五臺山首先都要朝拜這一聖跡。塔院寺內還有座文殊塔,傳說塔內藏有文殊菩薩的頭髮。

塔院寺

佛光寺

坐落在佛光山的山腰,有「亞洲佛光」的美稱。寺院依山而建,東、南、北三峰環抱,規模宏大,其建築、塑像、壁畫和墨跡被譽為「四絕」。佛光寺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年間,唐武宗會昌滅佛,寺廟被毀。唐大中十一年,主殿東大殿得以重建。佛光寺是現存唐代木構建築的範例,在建築史上有突出的地位。東大殿內佛壇上有唐代彩繪泥塑佛像三十五尊,體態豐滿,栩栩如生。壁畫大多是唐代的原作,也有宋代和明代的,都是不可多得的藝術佳作。文殊殿為五臺山尚存的唯一金代建築。

地理位置:忻州市五臺縣豆村鎮佛光村

開放時間:8:00-18:30

門票價格:15元

東大殿居高臨下,雄偉古樸,氣勢壯觀,是五臺山最大佛殿之一,無論在構造做法上,還是在造型比例上,都集中地反映了唐代木結構建築的特點,在我國乃至世界建築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

東大殿

文殊殿

南禪寺

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西南的陽白鄉李家莊附近的陽白溝小銀河的北岸,距東冶鎮8公裡。距今1200多年。寺宇坐北向南,佔地面積3078平方米。寺內主要建設有山門(觀音殿)。東西配殿(菩薩殿和龍王殿)和大殿。組成一個四合院式的建設。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殿為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一座唐代木結構建築,寺中唐代雕塑精湛,堪稱唐代雕塑藝術的珍品,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和藝術價值。

南禪寺在中國佛教史上有特殊意義。唐武宗會昌滅佛,只有南禪寺逃脫了這次劫難,幸運地獨存於五臺山,因而也就成了現存最古老的木質建築。這座古剎小巧玲瓏,其中的大雄寶殿,據梁上的墨跡記載,修建於唐德宗建中三年,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保存著典型的唐代建築風格。殿內佛壇上,有佛、菩薩、弟子、童子、天王等唐代彩塑十七尊,容貌豐潤,面目傳情,神態逼真,線條流暢,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為不可多得的瑰寶。

開放時間:07:30-18:00

地理位置: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陽白鄉李家村

門票價格:10元

南禪寺

南山寺

枕山而建,鑿坡為級,凡一百零八個臺階,披雲掩綠,形若天梯。它們的建築各有特色,而又都以雕刻為世人所稱道。南山寺建在山腰上,臺階上面是高大的漢白玉牌樓,後面七層金碧輝煌的殿宇,由下而上層層高起,古樹掩映,泉水縈繞。寺門前是細緻精巧的磚雕構成的影壁,寺內從圍牆到欄杆處處漢白玉浮雕,有花鳥蟲獸,有歷史人物,有佛經故事,千姿百態,生動傳神。

南山寺

羅睺

是五臺山保存完好的十大黃廟之一和五大禪寺之一,寺內兩幢木構小樓以接待十方客人而聞名。位於五臺山臺懷鎮顯通寺和十方堂之間,始建於唐代。唐代時,羅睺寺是大華嚴寺(今顯通寺)的十二院之一,名為善住閣院。

羅睺寺

碧山寺

始建於明英宗天順年間,當時稱普濟寺,此廟宇地處北臺葉鬥峰之下,故亦名北山寺,寺周「群峰凝碧」,因而又稱碧山寺。現在的全稱是「碧山十方普濟禪寺」。古人有遊普濟寺詩云:「落日碧山寺,蕭然古澗邊。白雲生翠崦,明月下寒泉。」碧山寺有一大傳統,凡是出家僧尼和居士信徒到了碧山寺,一律免費食宿,任何人無權逐客。啟程時如果缺少川資路費,寺中還得周濟盤纏,碧山寺這種廣濟十方僧人的做法,非常為人們所樂道和讚賞,因此人們亦稱碧山寺為「廣濟茅蓬」。茅蓬是寺院的謙稱。

碧山寺

殊像寺

在山西五臺山懷鎮西南1公裡處,殊像寺也是五臺山五大禪林之一,因寺內供奉著文殊菩薩而得名。它 創建於東晉(公元317-420)初年,唐代(公元618-907)重建,元泰定二年(1325)又予重建,後毀於大火。明代弘治九年(1496)再建,萬曆年間(1573-1620)又予重修,寺內有重修碑記。殊像寺,最著名的建築是文殊閣(大殿),現存殿宇為明弘治二年(1489)由鐵林果禪師主持修建的。大殿面寬五間,進深三間,重簷九脊歇山頂,是五臺山臺懷中心區最大的殿宇。殿內正中佛臺上供奉的文殊騎獅塑像,高近十米,是五臺山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

殊像寺

圓照寺

坐北朝南,建在靈鷲峰山腰北仰菩薩頂、廣宗寺,南瞰顯通寺、塔院寺,東眺黛螺頂、善財洞,西望壽寧寺、三塔寺,居群宇之中心,傲天地崔嵬。平面布局南北長,東西窄,依山勢而建,呈一棗核形,佔地面積12600餘平方米,共有各種建築物八十多間。位於顯通寺鐘樓對面,古稱普寧寺。明永樂初年,印度高僧室利沙來到中國宣揚佛法,為了紀念他,明宣宗下旨在五臺山修建了這座寺廟。

圓照寺

龍泉寺

坐落在九龍崗環抱中,三座院落橫向排列,而自成與眾不同的格局。臺階兩旁石欄杆上,都雕刻著猴、鳥、花、桃等。山門前有漢白玉石獅一對,勾欄拱橋一座,兩側矗立著旗杆,雕工都屬上乘。最令人矚目的,是漢白玉的石牌坊,被譽為龍泉寺一絕。從基石到瓦頂,都精雕細刻而成。上面雕琢著端莊的佛像,石柱上盤著刻工精美的蛟龍,還有奇花異卉、飛禽走獸等。照壁中間鑲嵌著巨石雕刻,據說是南海觀音殿圖,構圖嚴謹,匠心獨運。

龍泉寺

黛螺頂

黛螺頂是五臺山歷史悠久,聞名遐邇,別具一格的一座古剎。歷史上依次名為青峰頂、佛頂庵、大螺頂、黛螺頂。明代釋鎮澄《清涼山志》卷第七、第九,「異眾感通,松說苦空」有記載道:「唐釋法念,棲禪青峰,庵南,有大松若舍,可蔽風雨。法念常坐其間,若昧不昧,見僧作老比丘形,說苦空法。既寤,乃聞秋聲瑟瑟,不勝其悲,因呼為苦空壘。古碑猶存。」青峰即黛螺頂,庵,即小廟。唐代有僧人釋法念,在此修行,並有小廟。根據《清涼山志》的記載,黛螺頂的歷史從唐代就開始了。黛螺頂山門背後現存明萬曆二十年仲秋的石碑也有記載:「……乳峰狀若旋螺,圓淨可愛,俗呼為大螺頂,志曰青峰是也,……傳載古有神木,比丘法念,棲託於此。」

黛螺頂的後殿大雄寶殿前,今有一松一柏,松在北,柏在南,圍粗一丈,俏拔挺立,直入藍天,這就是乾隆皇帝詩中的「階下千年不老松」,即唐朝僧人法念的修行處,寺內的古松見證了黛螺頂的歷史。

步行登山
  1. 到達臺懷鎮後,乘坐觀光車(車費與門票統一銷售)到達黛螺頂山腳下,沿著石臺階道路登山到達黛螺頂,這條路也叫「大智路」,共有一千多個石階,根據各自體力,耗時約40-70分鐘不等。
  2. 北坡還有一條步行登山路,坡度比較平緩,但有點繞遠,距離相對較長些。

3.面向黛螺頂遊覽車售票處左側,有一條馬道,從馬道上去,大約走一二百米有一處臺階,臺階上去為石頭壘起的坡道,這樣往上走可以省下一點時間(大約30分鐘就到)。

門票信息:8元/人(門票)

索道客運票價

單程:中準價42元/人 旺季(4月1日-10月31日)50元/人 淡季(11月1日-次年3月31日)30元/人

全程:中準價72元/人 旺季(4月1日-10月31日)85元/人 淡季(11月1日-次年3月31日)55元/人

黛螺頂

金閣寺

位於山西省五臺縣五臺山南臺之北,中臺之南,除五座臺頂的寺廟建築外,金閣寺所處的地勢最高,海拔1900米,距臺懷鎮約15公裡。金閣寺,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金閣寺,與中國密宗的傳播和密宗創始人之一的不空法師有極密切的關係。金閣寺建造過程中,由於當時不空深得朝野的傾心崇奉,全國通力支持,上自皇親國戚文武百官,下至平民百姓紛紛布施,唐代宗甚至下沼命全國十節度使助緣建寺,化緣僧分赴全國各地為建造金閣寺募集布施,工程歷五年而竣。

金閣寺

五臺山由東西南北中五大高峰組成,據說代表著文殊菩薩的五種智慧:大圓鏡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以及五方佛:東方阿閦佛,西方阿彌陀佛,南方寶生佛,北方不空成就佛,中央毗盧遮那佛。

日出五臺山

望海峰

東臺名望海峰,海拔2795米,東臺頂上「蒸雲浴日,爽氣澄秋,東望明霞,如陂似鏡,即大海也,」故冠此名。由於海拔高,臺頂氣溫低,盛夏時節,仍須穿棉衣。中國佛協前會長趙樸初填詞贊曰:「東臺頂,盛夏尚披裘。天著霞衣迎日出,峰騰雲海作舟浮,朝氣滿神州。」

望海峰

掛月峰

西臺名掛月峰,海拔2773米,西臺峰「頂廣平,月墜峰巔,儼若懸鏡,因以為名。」有詩讚曰:「西嶺巍峨接遠蒼,回瞻鄉國白雲傍。孤峰嶺翠連三晉,八水分流潤四方。晴日野華鋪蜀錦,秋風仙桂落天香。當年獅子曾遺蹟,巖谷常浮五色光。」

掛月峰

錦繡峰

南臺名錦繡峰,海拔2485米,此峰「頂若覆盂,圓周一裡,山峰聳峭,煙光凝翠,細草雜花,千巒彌布,猶鋪錦然,故以名焉。」著名詩人元好問賦詩讚曰:「沈沈龍穴貯雲煙,百草千花雨露偏。佛土休將人境比,誰家隨步得金蓮?」

錦繡峰

葉鬥峰

北臺名葉鬥峰,海拔3061米,五臺最高,有「華北屋脊」之稱,其臺「頂平廣,圓周四裡,其下仰視,巔摩鬥杓,故以為名。」康熙皇帝賦詩讚曰:「絕磴摩群峭,高寒逼鬥宮。鐘鳴千嶂外,人語九霄中。朔雪晴猶積,春冰暖未融。憑虛看陸海,此地即方蓬。」

葉鬥峰

翠巖峰

中臺翠巖峰,海拔2896米,其臺「頂廣平,圓周五裡,巔巒雄曠,翠靄浮空,因以為名。」有詩讚曰:「群峰面面擁奇觀,朝雨和煙積翠巒。策杖千山渾不倦,披裘六月尚餘寒。蒼崖碧嶂周遭合,古木黃沙四望寬。雲霧漸看山半起,卻疑身已在雲端。」

翠巖峰

五爺廟

又稱五龍王殿,是坐北向南建築。五爺廟創建於清代,民國年間重修時,增建了殿外前庭。殿內除了供金臉龍王老五外,在他背後也左右排列了大爺、二爺、龍母、三爺、雨的塑像。

民間傳說五爺本來是黑臉,但文殊菩薩為了廣濟眾生,化成了五龍王,所以黑臉變成了金臉。文殊菩薩化成的五龍王很喜歡看戲,所以在五龍王殿的對面便修了一座古式戲臺,專門為五爺演戲。

佛事活動

跳布扎

跳布扎是每年的農曆六月十五前後,起源於西藏,是五臺山黃教舉行的重大佛事活動。在活動前一天,寺內喇嘛就開始念護法經,跳金剛舞,在菩薩頂「鎮鬼」;十五日,百餘名有身份的喇嘛走出菩薩頂,穿街繞巷,最前邊架著彌勒菩薩像,其後大喇嘛坐轎,二喇嘛騎馬,其餘僧眾吹奏廟堂音樂,前往羅睺寺去「跳神」;十六日,又在菩薩頂「斬鬼」,大、二喇嘛穿戴皇賜服飾,外列僧人頭戴面具裝扮28宿,就地畫圓,按圓行步,並輔以身形手勢。通過此活動以驅除邪惡,迎來吉祥安泰。

騾馬大會

每年農曆六月舉辦,期間舉行大型佛事活動、民間文化活動、騾馬牲畜交易大會。朝會活動內容豐富,其主要一項是四方僧侶雲集臺懷鎮做道場、誦經,使五臺山充滿了神秘的宗教色彩。

1982年,五臺山以山西五臺山風景名勝區的名義,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歷年來獲得了「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中華十大名山」之一、「國家地質公園」、「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世界文化景觀遺產」等榮譽。

秋來五臺山

  • 雁門關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雁門關又名西陘關,以「險」著稱。「九塞尊崇第一關」雄關地勢險惡,高居勾注山上,是大雁南下北歸的主要中部通道之一。與寧武關、偏關合稱為「外三關」。雁門關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代縣縣城以北約20千米處的雁門山中,是長城上的重要關隘,雁門山,古稱勾注山。相傳每年春來,南雁北飛,口銜蘆葉,飛到雁門盤旋半晌,直到葉落方可過關。故有「雁門山者,雁飛出其間」的說法。

雁門關

落日蒼涼

  • 管涔山

位於寧武縣東寨鎮,含五寨、神池、岢嵐、靜樂等部分縣區,由大石洞、鞦韆溝、馬家莊、高橋窪、閻家村和懷道林場的部分區域組成,南北長42千米,東西寬22千米,總面積4.423萬公頃,森林面積2.27萬公頃,林木總蓄積量為管涔林區的40%,約為208萬立方米,覆被率73.7%。公園內有旅遊景點50多處,動植物資源豐富,被稱為「雲杉之家」和「華北落葉松故鄉」,棲息著褐馬雞、金錢豹、梅花鹿、金雕等國家一類保護動物。

管涔山

  • 禹王洞

位於忻州市城南20千米的繫舟山腰,相傳禹王治水時在此居住故名,舊志稱仙人洞。洞外山勢雄偉,風景秀麗;洞內九曲迴環,奇筍怪石。洞內寬處可容六七百人,窄處僅一人能夠通過,到處可見石花、石瀑、石筍、石佛、石塔、石柱、石鐘乳等。據明萬曆《忻州志》載,洞可通往河北平山縣。1992年,忻州市政府和當地駐軍聯合開發這一旅遊資源,修築盤山公路、索道,整修山洞700餘米,設禹王宮及3廳10洞50多個景點,其中有「群獅迎賓」、「金龜出洞」、「二仙對弈」、「瑤池仙境」、「蓬萊仙島」、「鎮海寶塔」、「禹王觀瀑」等。

禹王洞

  • 蘆芽山

位於寧武縣中部,總面積為321平方千米,是集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自然保護區、國家水利風景區及中國民間文化旅遊示範區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是三晉母親河、華北水源地、華北落葉松故鄉、雲杉之家,也是國內的毗盧佛道場和世界珍禽褐馬雞的主要保護地。

蘆芽山景區,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佛教名山,毗盧佛道場。內有300萬年前的國家地質公園萬年冰洞,有中國華北地區罕見的水平聯洞型棧道,是世界罕見的生態基因庫。

景區薈萃了「山、石、林、草、洞、湖、泉、谷、廟、關」十大系列的旅遊產品,是集國家地質公園、國家森林公園、國家自然保護區、國家水利風景區及中國民間文化旅遊示範區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

景區以蘆芽山(太子殿主峰)為中心,包括馬侖草原、小蘆芽山、萬年冰洞、千年地火以及懸崖棧道、天池湖群和情人谷等諸多景點。

蘆芽山

蘆芽山雲海

馬侖草原

蘆芽山的秋天

萬年冰洞

  • 老牛灣

位於山西省和內蒙古的交界處,以黃河為界,南依山西的偏關縣,北岸是內蒙古的清水河縣,西鄰鄂爾多斯高原的準格爾旗,是一個雞鳴三市的地方。這裡是長城與黃河握手的地方,是中國最美的十大峽谷之一。整個老牛灣旅遊區由三灣一谷組成,分別是包子塔灣,老牛灣、四座塔灣和楊家川小峽谷。

黃河老牛灣

  • 閻錫山故居

位於定襄縣東北22公裡處的河邊村(原屬五臺縣),始建於1913年,歷24年完工。整個建築群坐東向西,原有近30座院落,1000餘間房屋。舊居分為上下兩院,前後為東西花園。東花園的建築以中國傳統的晚清宮殿式建築為主,大門為古牌樓式,穿過假山就到了第一院,這裡的地面全由鵝卵石和青磚砌成幾何圖案,對面是高大的二層樓。穿過過道是二院,二院的正廳是三間大房,供閻氏家族議事及會議使用。三院的宮殿式大樓高大宏偉,登樓可遠眺全村景致。閻錫山舊居是民國初年仿古建築中的傑作,極具歷史價值。

閻錫山故居現為河邊民俗博物館。河邊民俗博物館利用閻錫山故居創立於80年代,館內陳列品以民俗文物為主,按照農、食、住、行、娛、信為內容的六大系列布局,包括民間麵塑、刺繡、雕刻、飲食、信仰、婚俗和元宵節民俗一條街等共58個陳列室,總面積1980平方米,這些展室的陳列,相互之間既相對獨立,又交叉關聯,生動地反映了晉北清末民初獨特的民俗文化和異彩紛呈的民間藝術。

閻錫山故居

  • 鳳凰山

古稱標山,地處晉北旅遊樞紐腹地,位於忻府區、定襄縣、原平市交界的湯頭溫泉開發區。山西定襄鳳凰山生態旅遊區是中國首個複式旅遊景區,主區域由萬畝生態植物園和千年神湯都溫泉樂活園組成,集溫泉養生、生態旅遊、休閒度假以及完善的住、餐、購、會議配套服務於一體。是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中國最佳鄉村旅遊目的地,山西省首批循環經濟試點園區,國家三星級休閒農業創建單位。

鳳凰山風景區

  • 邊靖樓

位於山西代縣縣城內,人們俗稱之為鼓樓。

邊靖樓外觀雄偉、大方、古樸,樓基高聳,梁架精巧,結構嚴密、合理、歷經數百年風雨侵蝕和多次地震衝擊,至今完好無損。邊靖樓,南北城券洞穿過,樓基高達13.3米,基頂長43米,寬33米,城臺基底長49.9米、寬40米。樓身高26.7米,樓頂為歇山式。樓內面寬7間,深5間,四周圍廊,三層於勾欄下加設平座。

邊靖樓建於明代洪武7年(公元1374年),明成化7年(公元1471年)火焚後增臺重建。樓上懸掛有「聲聞四達」、「威鎮三關」、「雁門第一樓」等三塊額牌匾。

邊靖樓

  • 阿育王塔

坐落在山西代縣城內古城圓果寺內,俗稱白塔。與邊靖樓遙相對峙,競相爭高。

阿育王塔,始建於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原為木結構,稱「龍興」,唐會昌二年(公元842年)滅佛塔大中元年(公元847年)重建,改「龍興」為「圓果」。阿育王塔,塔平面為圓形,磚砌,周長60米,高40米。作覆仰蓮瓣及重澀混肚與方澀的須彌座式,雕刻著各種花飾、荷瓣和印度的「陀羅尼經」。塔身上施曲尺形彌座,座上承剎杆。原有磚作相輪十三層,兩層已毀,上覆蓋盤,中裝金頂寶珠。造型秀美,雄健挺拔,雕藝高超,為我國藏式塔中之佳作。

阿育王塔

  • 奇村溫泉

位於忻州市西北20千米金山腳下的奇村,泉眼深達26米,水溫高達63℃,含氡量達83.6~127埃曼/升,為硫酸鈣型,同時含有硫化氫、矽酸等多種礦物質,故稱為複合泉。以對人體多種皮膚疾病均有療效而聞名。奇村溫泉珍貴、奇特,泉中含多種對身體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礦泉按醫療作用的大小分為12類,其中氡泉成首,素有「泉之精」的美稱。氡為鐳射氣,有較高的醫用價值。硫化氫能補育細胞分裂所需的琉基,治療皮膚病、糖尿病,為其它礦泉所不及。

奇村溫泉療養區

美食土產篇

  • 臺蘑

五臺山蘑菇簡稱,臺蘑是一種營養極高的食用菌類作物,又稱「天花菜」。元代吳瑞《日用本草》中有這樣的記述:天花菜出自山西五臺山,形如松花而大,香氣如簟,白色,食之甚美。唐宋時就被選做宮廷菜,是山西傳統的著名特產。臺蘑的特點:呈傘形,肉質細嫩,色澤乳白,菌體肥大,油性大,香味濃,可烹製成多種葷素名餚,是席上珍品。做出菜來色澤素潔清新,味道鮮美甘甜,口感嫩脆爽滑。 臺蘑除了有很高的營養價值之外,還有很好的醫療功效,長期食用可延年益壽,而且能產生對病毒的抗體,增加對感冒等病毒性疾病的抵抗力;還能起降低膽固醇,防止動脈硬化、腎臟病、膽結石、糖尿病、肝硬化等作用。

五臺山蘑菇

  • 原平酥梨

果實近圓柱形,色澤金黃美 觀,肉質細嫩酥脆,皮薄汁多,甜美可口,具有酥、脆、香、甜四大特點。且具有耐儲存的特點,果形大,平均單果重250克, 收穫季節在正八月十五前後,能貯藏到次年4--5月份,主要產於子幹。

原平酥梨

  • 繁峙黃芪

繁峙黃芪也稱恆山黃芪,被譽為「黃芪王」。根入藥,味甜,性溫和,具有瀉陰火、益正氣、壯脾胃、去肌熱、排膿止痛、活血醫瘡等功能。

繁峙黃芪

  • 海紅果

源自山西省晉西北的河曲縣,別稱海紅之鄉。在此落戶已有800餘年歷史的海紅樹,是一種經過多年優勝劣汰由野果變家果後惟一保持管理粗放型的優選稀有樹種。海紅樹的果實形似山楂的小果,名叫紅果,當地群眾稱之為海紅子。現主要產地:河曲、內蒙準格爾旗、陝西府谷。

海紅果

  • 保德油棗

保德油棗已有380多年的栽培歷史。傳說在該縣潘家鄉有棵老油棗樹,清代康熙皇帝出巡時曾吃過這棵樹上結的棗,並留言:「一窮二白的保德州,唯有鯉魚大油棗」。自此,保德油棗便成了貢品,每到秋季收棗的時候,地方官就向老百姓徵收鮮棗進京上貢。個大、皮薄、肉厚、核小,汁多、味甜、色澤深紅,油光閃亮,含糖57.9%,幹制的油棗富有彈性,用手掰開拉出3-4釐米的油絲,耐 貯耐運。最有名的要數加工後的「無核糖棗」,深紫油潤、皮薄紋細、形大無核、棗肉肥美細膩,有一種特殊香味,成品裝入塑膠袋中密封。易貯藏、而運輸,暢銷全國各地,遠銷日本、泰國、緬甸、馬來西亞等國。喜好食甜食的朋友可別錯過喲。

保德油棗

  • 原平中陽木瓜杏

中陽杏栽培始於明代。有200多年的栽培歷史。中陽杏的品種繁多尤以木瓜杏為最。其特點是個大、形圓、肉厚、核小、汁多,香甜濃鬱、裡外透黃。瓤帶金絲,屬粘核甜仁,果實陽面有紅暈。單果重46——62克,大的可達70多克。中陽杏營養豐富,是健身強體,延年益壽的佳品。在醫藥上具有祛痰平喘、止渴生津、開胃潤腸的作用。目前,中陽共有杏樹800多畝,年產量1000噸左右,是大杏的定點生產基地。在中陽鄉辦起了果脯加工廠,主要加工杏幹、杏醬、杏脯、杏罐頭等。這些加工品不僅國內走俏,而且遠銷西歐、日本、蒙古、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原平中陽木瓜杏

  • 沙棘

俗稱醋柳、酸刺,果實呈橢圓形,橙黃色,有「維生素之王」之稱。忻州市的分布面積有100多萬畝,在轄區東西部都有分布,主要區域在岢嵐、寧武、靜樂山區,面積達50—60萬畝,年產鮮果3000萬公斤左右。佔山西省的五分之一。沙棘果中含11%的脂肪(籽中含4%),可以製作航空食品用油。

沙棘

  • 原平鍋魁

原平鍋魁因歷史上奪當地爐食之魁而得名,其狀若塊,約三寸長,寸許寬,卷邊滾圓。根據包餡與不包餡可以分成空心鍋魁和實心鍋魁兩種。包餡的稱空心鍋魁。應市的多是甜餡鍋魁,最上乘的是玫澄鍋魁。鍋魁餅面橙黃色,具有香、甜、酥、脆的特點,加之包餡的不同,又各具風味。

原平鍋魁

  • 崞陽麻葉

崞陽麻葉製作方法比較複雜,選用精製麵粉、發酵粉和糖劑,輔助油、鹽、鹼、礬等,加水按一定比例配製攪拌成鬆軟麵團,用刀雎切成約半兩重的小面塊,拉長兩根扭兩圈,放入油鍋中炸到金黃色撈出即可食用,油料一般選用晉西北的胡麻油。崞陽麻葉手藝形成於清末,到建國初期幾近失傳。

崞陽麻葉

  • 忻州酸飯

味如酸奶,黃亮堅韌,又能清熱解渴,用心製成酸湯,將米放入,在15℃以上溫度下浸泡4至8小時後澄出即做成酸粥。做成稀飯叫酸稀粥,從沸湯中撈而食飯粒者叫酸撈飯,它是以糜米為主食的人的創造,同時也是食用糜米的上好方法。

忻州酸飯

  • 開河魚

開河魚是晉西北九曲十八彎河曲縣著名特色菜。開河魚不僅色澤明亮,肉質細膩,味道鮮美,更有大補元氣、通絡發散之功效,其鯉魚更佳,為歷代上貢佳品。據古《河曲縣誌》記載,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年間,當地官吏每年春天都要將金絲鯉魚上貢給皇帝。

開河魚

  • 神池燉羊肉

神池羔羊肉味將羊肉切成塊狀,放大蔥、大蒜、鮮姜、精鹽、花椒和整體紅辣椒等佐料,大火燒開文火燉熟。其特點是:色澤紅潤、氣味純正、香而不膩,鮮嫩適口,無絲毫羊羶氣,獨具神池地方風味。

神池燉羊肉

  • 神池胡油

神池胡油色澤純黃而透明,味道清香,久放不沉澱,煎、炸食物上色快。據科學鑑定,胡油含有的油酸和亞油酸,是食物中不可缺少的營養素和生理上必需的脂肪酸。久食可防治高血壓、血管硬化等疾病。胡油碘價甚高,故乾燥性甚強,廣泛用於製造油漆和高級油墨,用以印製鈔票和郵票;胡油亦含有亞麻膠,用於製革、醫藥和國防工業。

神池胡油

  • 神池月餅

神池月餅以白面、胡油、食糖為主要原料,拌以玫瑰、青紅絲、核桃仁、花生米、葡萄乾、芝麻等輔料加工而成。具有甜而不膩、酥而不散,久放不餿之特點,每到中秋時節遠銷忻州市各縣及太原、大同、朔州、北京等地。神池也被譽為「月餅之鄉」。

神池月餅

  • 神池麻花

神池麻花以麵粉、胡油、糖等為原料,用胡油炸成。其入口脆而甜,酥而香,黃裡透紅,色味俱佳。其著稱甚久,南至太原,北達內蒙,遠近聞名。

神池麻花

  • 繁峙疤餅

疤餅具有悠久歷史,因餅上遍布疤痕而名,亦名籽餅。其用料有白面、葫油、白糖、雞蛋及 蘇打等。其味香甜,其質酥脆,為別具一格的風味小吃,名聞遐邇。

繁峙疤餅

  • 代縣燙麵餃

燙麵餃是代縣人常吃的麵食之一。因其要用滾燙的水來和面,故稱為「燙麵餃」。其特點是餃皮兒很筋道,皮薄餡大,色澤如玉,鮮香不膩。

代縣燙麵餃

  • 代州熬魚

代州熬魚的做法始於五六十年代的代縣、雁北一帶,其特點是魚骨酥軟、肉嫩味美、口味極佳。

代州熬魚

  • 定襄蒸肉

粉蒸肉是「晉式三蒸」中起源最早的山西名菜,可謂「三晉第一蒸」。「蒸」之烹技,淵源流長,陶寺遺址出土的陶甑,表明距今4000多年前山西已「蒸谷為飯」(《古史考》),至今平定等地仍用陶甑,晉南民間以其蒸糕,稱「甑糕」。《千鼎集·伊尹蒸考》有「雪鵠之蒸」,說明夏商時已有蒸肉而食。《周語》記,周定王設宴,晉襄公任相禮,以「餚蒸」款待士會。晉地民間襲此「宴禮」,改為加米與肉相蒸,成粉蒸肉,傳承至今,成為山西傳統「行菜」之一、民間宴席的底座菜。

粉蒸肉在山西省忻州定襄一帶,有其獨特的吃法。是採用特殊方法精製而成,以精瘦豬肉為主,加入土豆泥、澱粉和麵粉,拌以調味料蒸製,食用時加熱切成塊,味香迷仙甚是獨特,被稱為「忻州蒸肉」」「定襄蒸肉」或「山西蒸肉」,是當地過去「九簋八盤」宴席的主打菜。相傳,1934年蔣介石夫婦由南京抵山西定襄縣河邊村拜訪閻錫山,閻錫山在閻府用當地的特色佳餚「五簋八盤」宴請了蔣介石夫婦,四盤中的一盤就是定襄蒸肉,蔣介石夫婦首次品嘗了具有濃鬱地方色彩的美食,席間,蔣夫婦對此讚不絕口,聲稱閻府家宴別具一格,堪稱一絕。

定襄蒸肉

  • 面窩窩

莜麵栲栳栳,是山西十大麵食之一。其中忻州的做法最典型:將莜麵加一倍開水或冷水和制,用手掌在光滑的板面上推一個,食指卷一個,做成如「貓耳朵」似的筒狀形,長寸許、薄如葉、色淡黃。

莜麵窩窩

  • 保德碗託

保德碗託是山西省忻州保德縣的一種漢族傳統小吃。風味獨特,為小吃之上品。碗託,顧名思義是將蕎麥麵製成的糊放入碗中,上籠蒸熟晾涼後,拔出一個和碗形狀相似的「託」來。地道的保德「碗託」用的蕎麥麵,是把粗的、黑的篩去,留下白的、細的,稱為「上蕎面」。保德縣盛產蕎麥,所制蕎面碗託,觀之晶瑩光亮,粉白微青,質地精細,柔軟,光滑,細嫩,清香利口。

保德碗託

  • 砍三刀

砍三刀,又名油食兒、油布袋,色呈金黃,綿甜利口,是流傳於山西太行山區的河北平山、井陘及山西五臺山一帶人春節期間的漢族麵食小吃之一。因炸制時,為使麻油滲入其中,要在上面砍三刀,故稱「砍三刀」,又因其吃起來油香四溢,故又稱「油布袋」。每年年關,家家製作,戶戶蒸食,代代相傳,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五臺勞動人民生活貧困,常年以玉米為主食。為了改變這種單調乏味的飲食,五臺人便創製了一種粗糧細作的食品。

砍三刀

  • 高粱面魚魚

高梁面魚魚在晉北的忻州、定襄、五臺、原平、代縣一帶是家常飯。主婦們將和好的面擠成棗樣大小的劑子,兩手同時從大案兩頭搓起,成細若香頭的小魚,蒸好澆上湯菜食之。若是時間緊,來不及搓魚,便捏成很薄的紅面殼殼。要麼掰成塊加菜拌食、要麼切條,用雞蛋、酸菜炒食,同樣令人垂涎。過去村裡孩子玩餓了,取一個紅面殼殼,在裡邊倒一點鹽醋,滴一點食油,從邊上掰一塊蘸點鹽醋吃,吃到最後,鹽醋、殼殼來個一口香,老百姓叫「油鹽蘸窩窩」。

高粱面魚魚

  • 代州面麻片

代州面麻片,歷史悠久,以片薄、質脆、香甜可口著稱,已有近百年歷史。代州城有名的商號「聚星瑞」、「興盛齋」、「富成齋」、「天興昌」、「巨盛齋」、「福盛魁」等,主營面麻片,並向州外推銷,享譽山西。據說,清朝末年,一位在江蘇做官的代州人特別喜歡吃江蘇的麻片。告老還鄉時,便帶了一名專做麻片的廚師回鄉,在家做麻片,供自己食用。後來這位廚師將其技藝傳給了代州人,經代州人的改進,製成了獨具特色的代州麻片。

代州面麻片

  • 忻州瓦酥

忻州瓦酥形狀似瓦,故名"瓦酥"。瓦酥製作歷史悠久,始於明末清初。在清朝時,慈禧太后品嘗後,龍顏大開,賜名為"龍鳳瓦酥"。瓦酥以其質酥脆,味香鬱,堪稱爐食中一絕。鮮食酥沙,鬆軟;乾食酥脆、甘香;常食健胃壯身。曾被山西省商業系統評為最佳食品,聲譽遠達太原、大同、河北、內蒙古等地。1981年被列為山西省名特產品;1996年榮獲國際最高金獎和"對人類特殊貢獻獎"。

忻州瓦酥

民間藝術與風土人情

  • 撓羊賽

忻州摔跤已有800年的歷史,當地將其俗稱「撓羊」、「跌對」。「撓羊賽」顧名思義,「撓」即「扛」之意;撓羊也,就是扛起羊。扛起羊意味勝利與力大,是一種宣告、展示與炫耀。撓羊賽其實也就是摔跤賽。只是,這種比賽最初不是在體育場館內,而是在田間地頭進行。

  • 蔣村麻紙

蔣村麻紙約始於明代。特點是:薄、韌、耐、是傳統的經濟實用民間用紙,用它糊窗戶,隔風不隔音,防寒又明亮,雨打不易爛,風吹不易破。用它記帳寫字,不走墨,耐搓揉,可長久保存;用它打頂棚,筋骨堅韌,拉扯不斷。原料是:麻蠅(廢繩子),紙巾(廢紙),從原料到成品經歷工序為:揀(剁)麻分紙、洗麻(紙)、餾麻(紙)、脫灰、碾漿、操紙、曬紙等。

  • 代縣麵塑

麵塑,又叫面花,是民間節日中作為饋贈、祭祀、喜慶、裝飾的物品或標誌而出現的有意味的食品。代州麵塑最有特色的為「寒燕兒」、「面人」、「花糕」。「寒燕兒」出現在清明節。

  • 寧武淨身節

2012年2月1日,農曆正月初十,寧武縣馬營海附近的馬營村,一項特殊的民俗文化活動馬營冬季潑水節活動隆重舉行。每到節日,全村男女老少身穿盛裝齊聚街頭,相互潑水淨身祝福,就連牲畜也會受到潑水的特殊禮遇。

  • 炕圍畫

炕圍畫作為山西地方文化中一支地域性很強的造型藝術形式,在山西許多地方均有分布。 炕圍畫在寧武也叫牆圍畫,俗稱「炕圍子」,是農村老百姓為防止炕周圍牆面脫落損壞、蹭髒衣服被褥、同時為美化居住環境而創造的一種藝術裝飾形式。

  • 靜樂剪紙

靜樂剪紙被中國美術館收藏達百餘件,集入《山西民間剪紙》中80多件,有不少傳統精品曾在英、法、韓、日等國家和地區參展。《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和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等新聞媒體都曾為靜樂民間剪紙作彩報導。

  • 鳳秧歌

鳳秧歌又名過街秧歌,也叫份秧歌,產生時間久遠,是原平獨有的一種民間歌舞形式。男角都是武士打扮,女角都打扮成古代村姑模樣,手拿小鑼,邊扭邊行。鳳秧歌的表演有三種形式:踩街、踩圈、開軲轆。鳳秧歌多於農曆十四至十六在本村分「上院」、「踩街」、「攆旺火」三種形式進行表演。傳統節目有80餘個,大部分反映農村生活和生產。1955年民間藝人李二俊率隊赴京參加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匯演;1991年9月參加在山西省舉辦的全國第二屆民間藝術節期間;2005年在中央電視臺《魅力12》欄目中亮相;2006走進「星光大道」;2008年2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舞蹈類·秧歌」之中;2010年5月,獲得由文化部主辦的廣場舞類的最高獎項「群星獎」。

靜樂剪紙

忻州,相傳漢高祖北上抗匈奴,兵困平城(今大同),脫圍時大軍南撤,到忻口方擺脫追兵。高祖破愁而笑,六軍欣然如歸,因「欣」通「忻」,忻州之名由此而生。古稱「秀容」,簡稱「忻」,別稱「欣」。位於山西省中北部,北倚長城與大同、朔州為鄰,西隔黃河與陝西、內蒙相望,東臨太行與河北接壤,南屏石嶺關與太原、陽泉、呂梁毗連。橫貫山西東西,地大物博,民俗風情獨特,土特產眾多,風景名勝數不勝數。篇幅有限只能給大家介紹到這裡,大家有機會去親自走一走,去發掘吧!!!

星空下的忻州

下期預告:呂梁


磧口

相關焦點

  • 山西景點—忻州篇
    忻州(簡稱:忻),古稱秀容,山西省轄地級市,國家衛生城市(區)、國家智慧城市,有「中國雜糧之都」、「摔跤之鄉」等美譽,素有「晉北鎖鑰」之稱。北鄰大同、朔州、呼和浩特,南毗太原、呂梁、陽泉,西隔黃河與陝西榆林、內蒙古鄂爾多斯相望,東倚太行山與河北石家莊、保定接壤;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去忻州必打卡的景點有哪些。
  • 舌尖上的山西——食在忻州篇,到忻州千萬不要錯過的6道美食小吃
    忻州可以說是典型的「美食之城」,對於那些愛好美食的旅遊愛好者來說,到忻州賞美景品美食最好不過了。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是忻州6大美食小吃,每一個都極具當地特色,您到忻州一定要去嘗嘗,最少也忒吃上個三五樣再走,要不多虧啊。
  • 藍天旅遊戶外俱樂部國慶節玩轉山西升級版(忻州古城+藏山+大汖古村)純玩三日遊
    藏山是「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坐落於太行山西麓,陽泉市盂縣城以北約20公裡處的長池鎮,因春秋時期藏匿趙氏孤兒得名。     中午12點午餐後集合,前往忻州地區最好的4A神湯溫泉, 以忻州神湯溫泉水質條件、礦物質含量、醫療價值等衡量,世界上僅發現四處,除一處在日本外,其餘三處均在中國,即:江西廬山,湖南灰湯,山西忻州溫泉。神湯溫泉水含氡量超過華清池,並含有多種礦物質微量元素,能治療慢性風溼性關節炎等多種疾病,療效達87[%],為理想的療養場所。
  • 山西忻州奼紫嫣紅春滿園
    3月31日一場難得的春雨過後,4月山西忻州氣溫又開始回升,各地迎春花、桃花次第開放,一副萬紫千紅的春天景象。中國氣象報通訊員王建民報導 3月31日一場難得的春雨過後,4月山西忻州氣溫又開始回升,各地迎春花、桃花次第開放,一副萬紫千紅的春天景象。中國氣象報通訊員王建民報導
  • 山西忻州「長城之夜」,展示山西歷史、人文與自然風光
    此次山西省旅遊發展大會以「華夏古文明 山西好風光——長城博覽在山西」為主題,「長城之夜」則緊緊圍繞「突出長城,兼顧太行與黃河」三大板塊,呈現山西與忻州的魅力。「長城之夜」活動以長城為主題,結合燈光秀、移動屏、視頻節目、現場演出等,在展現山西與忻州山水風光與歷史的同時,呈現出「山西人」的人文情懷與精神內涵,展現了山西文旅新形象。
  • 山西忻州:盛會激情濃 喜迎八方客
    初秋的忻州魅力無限,熱情的忻州張開雙臂。山西省第六次旅遊發展大會開幕在即,又恰逢忻州市奮力向全國文明城市衝刺,文明的新風,輪番的活動,攪熱了古老的秀容。夜幕下,雄壯的北城樓在五色燈光的映襯下,如入幻境。
  • 請接收來自山西•忻州的特產!
    2020年11月13日上午,在國家級山西忻州雜糧市場(五臺)冷鏈倉儲物流基地隆重舉行「山西·忻州—韓國·釜山港農產品國際冷鏈物流貨櫃首發儀式」。市人大副主任、五臺縣委書記王繼明致辭,市政府裴峰副市長作重要講話並宣布山西·忻州—韓國·釜山港農產品出口國際冷鏈物流貨櫃運輸正式啟動。
  • 山西忻州方言與呼和浩特市舊城話對比
    國慶節在忻州河曲戰友家住了兩天那叫個舒心呀。平房大炕,想坐了,想躺了隨便。在大通頭炕上睡覺、吃飯、耍撲克、下象棋、灰叨拉(瞎聊天)全有了。炕上大方桌子上擺著茶水、鍋虧(一種烙餅)、水果,還有我從內蒙帶來的奶食,應有盡有,覺得現在過的日子太舒坦了。
  • 山西旅發大會,為什麼選址忻州?
    9月9日至9月10日,2020年山西省第六次旅遊發展大會在山西忻州舉辦。此外還獲「國家5A級旅遊景區」「山西十大旅遊品牌」等稱號。神池月餅被認定為「山西名小吃」「山西名點」,以其「皮酥餡香、口味濃鬱、鬆軟不膩、久存不變」的特色,其製作技藝入選山西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擴展項目,贏得了晉陝蒙一帶民眾的喜愛。
  • 山西八一廣場、忻州古城、澤州公園…變了!
    這兩天,忻州古城處處懸掛著一面面鮮豔的五星紅旗,使得整個古城都變成了紅色的海洋,忻州人民將在喜慶祥和的氣氛中,迎來第71個國慶佳節。圖源:黃河新聞網-忻州頻道……其實山西不止你看到的這麼趁著國慶中秋小長假歡迎來山西玩 山西是一座極具現代化又不失古典氣息的文化大省
  • 古城忻州「長城之夜」:多維展現山西魅力
    忻州市委副書記、市長朱曉東表示:「站在新的起點,我們忠實踐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按照省委『四為四高兩同步』總體思路和要求,下定決心蹚新路,錨定轉型不放鬆,讓美麗忻州迸發出更大活力。」本次山西省旅遊發展大會以「華夏古文明 山西好風光——長城博覽在山西」為主題,而「長城之夜」則緊緊圍繞「突出長城、兼顧太行與黃河」三大板塊來推進內在敘事,既立足忻州,又覆蓋全省,全方位、立體地呈現山西與忻州的魅力。「有山、有水、有歷史、有人,「長城之夜」向全國展現了山西文旅新形象。
  • 山西忻州雲中河:打造我省首家「冰上項目訓練基地」
    「滑向北京冬奧 助力旅發大會」——忻州雲中河大眾冰雪季啟動儀式於近期在忻州市雲中河景區舉行,副省長張復明,省政府副秘書長丁紀崗出席,省體育局局長趙雁峰為省冰雪中心「冰上項目訓練基地」——忻州雲中河滑冰館授牌。
  • 八小時直播忻州 2020年山西旅發大會助力山西特產走出去
    9月8日,2020年山西省第六次旅遊發展大會先導活動「八小時直播忻州暨9·9忻州雲廟會」正式線上啟動。「八小時直播忻州」活動在14:00至22:00期間進行,7位高人氣抖音主播在八小時內接力不間斷直播,介紹忻州美景,帶貨忻州本地特產,助力忻州電商發展。八小時內,抖音平臺的八個直播帳號累計曝光353萬餘次,點擊次數超過20萬次;超過20萬人進入直播間,關注忻州,了解忻州風貌與特色產品。
  • 玩轉山西——朔州篇
    右玉燻雞右玉燻雞是山西傳統的漢族名吃。右玉縣是山西著名的優良雞種。右玉邊雞是國內著名的優良雞種之一,這種雞,生長快,肉質極其鮮美,是烹製雞餚的上乘原料。走出這個西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攬經商天下的歸化與綏遠(統稱歸綏)、庫倫和多倫、烏裡雅蘇臺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區。「殺虎口」還是通往蒙古恰克圖和俄羅斯等地經商的重要商道。右玉精神右玉縣地處晉蒙兩省(區)交界,是山西的北大門。
  • 山西忻州秀容古城漫步體驗
    民俗表演——來自山西忻州古城秀容印象公眾號 我們沿著南北大街一直向北走可以看到一座座的主題院落站在泰山廟飯店門口就可以嗅到巷內小吃的香氣,向巷內望去,全都是只有在山西才能吃到過癮的小食店,店門口的招牌上下交錯,光是看到這些琳琅滿目的招牌就已經讓人垂涎三尺:特色刀削麵、驢蹄子面、肉夾饃、銅鍋豆腐腦、保德油糕、手工搓搓、保德碗託、忻州麵皮、手打蝦滑、山藥豆面、抿面……數不勝數的美食上演著舌尖的誘惑。
  • 山西一座「絕佳」的避暑縣城,神奇冰洞萬年不化,就在忻州
    眾所周知,山西近年來的經濟實力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升,這是有目共睹的,雖然山西的經濟發展與其他省份仍有較大差距,但隨著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融合,山西將越來越緊密地融入到周邊各大經濟圈的發展中,而且山西的歷史地位不容忽視,所以山西的旅遊業如火如荼,「中國三千年文明看山西」,於是越來越多的人來山西旅遊
  • 2020山西旅發大會9月9日「敲定」忻州
    本次大會以「華夏古文明,山西好風光——長城博覽在山西」為主題,採取「1+3+N」的模式,「1」為主題大會,即:2020年山西省第六次旅遊發展大會;「3」為三場配套活動,即2020山西文化旅遊投融資項目洽談會、中國(山西)長城文化旅遊露營活動
  • 左手雁門關,右手五臺山,山西這個低調的小城叫忻州
    秋季是一年四季中最適合旅行的季節,本期大衛行攝來到了秋高氣爽的山西。,「表裡山河」是山西的專屬名詞,忻州就像是一個縮小版的山西,這裡山水縱橫,歷史悠久。我們到達忻州的第一站就是參加忻州古城的長城之夜,這是第六次山西旅遊發展大會的特別節目。
  • 山西忻州石灰粉多少錢一斤【玄武】
    山西忻州石灰粉多少錢一斤【玄武】山西忻州石灰粉多少錢一斤【玄武】張家口遠大石灰經營,生石灰、熟石灰、罐灰,袋灰,散灰山西忻州石灰粉多少錢一斤【玄武】張家口遠大石灰經營,生石灰、熟石灰、罐灰,袋灰,散灰
  • 山西發展「最窮的3個縣」,一個是大寧縣,一個是在山西忻州
    山西發展「最窮的3個縣」,一個是大寧縣,一個是在山西忻州,對中國中部地區的省和城市發展來說,其大多數城市省和城市在積極提高經濟中,許多城市發展也處於非常強大的狀態,特別是在一些經濟發達的省,是由這些城市表現出的活力和它們的發展等多方面因素決定的,都是其城市在我國有突出存在感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