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甫:隋唐時期的吐蕃,從和親到徵伐再到會盟

2020-12-15 澎湃新聞

吐蕃即今天藏人的先民,本為西羌的一支。「蕃」是藏語,為吐蕃人自稱。吐蕃人原居雅隆河流域(今西藏山南地區),後來擴展到拉薩河流域。吐蕃有城居,能製造金、銀、銅器等,主要從事高原畜牧,養犛牛、豬、犬、羊、馬等,也從事高原農業,種植青稞、豌豆、小麥、蕎麥等。有燒炭、冶鐵、制膠、毛織等手工業。吐蕃有截發、黛面、黑衣居喪的習俗,喜用赭紅色塗面;信奉苯教(薩滿教一類的原始宗教)。

隋唐時期的吐蕃

隋朝時,吐蕃進入部落聯盟社會。其君長稱讚普,輔相稱大論、小論。貞觀三年(629)松贊幹布繼贊普位後,繼承父祖的事業,徵服了蘇毗、羊同,統一了西藏高原。松贊幹布建都邏些(今西藏拉薩),釐定法律、職官、軍事制度,創立文字、曆法,統一度量衡,建立起以贊普為中心的集權制國家。

吐蕃建國以後,積極向外擴展勢力,擊敗青海高原上的吐谷渾和党項,並向唐求婚。貞觀十四年(640),唐以宗女文成公主嫁松贊幹布,雙方結成了和親關係。貞觀二十二年(648),吐蕃出兵幫助唐朝使者王玄策平定中天竺內亂。永徽元年(650)松贊幹布死後,連續兩任贊普都是年幼繼位,吐蕃的軍政大權由世襲大相職務的祿東贊(噶氏)家族長期把持。大相祿東贊當政期間,撫服邊地,規定賦稅、法律,區分「桂」(武士)、「庸」(奴隸)等級,清查戶籍,進一步推動了吐蕃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的發展。此後吐蕃開始向青藏高原以外的地區擴展勢力。龍朔三年(663),吐蕃攻佔吐谷渾,直接威脅唐朝的河隴地區。鹹亨元年(670),吐蕃敗唐軍於大非川(今青海共和縣西切吉平原),最終吞併了吐谷渾。不久,吐蕃又攻陷唐安西都護府治所龜茲,迫使唐放棄安西四鎮。同時,吐蕃陸續兼併唐劍南道管轄下的諸羌羈縻州。此後唐蕃為爭奪西域進行了多次戰爭。長壽元年(692),武周大破吐蕃,收復安西四鎮。聖歷二年(699),吐蕃贊普都松芒贊擊敗祿東贊之子論欽陵,結束了噶氏家族長期專政的局面。

這一時期,吐蕃西北的勃律(今克什米爾巴基斯坦控制區)分裂成大、小二國,大勃律直接役屬吐蕃,成為後來吐蕃北上爭奪西域的通道。長安二年(702),吐蕃遣使與武周修好。景雲元年(710),唐以金城公主嫁吐蕃贊普赤德祖贊,並把河西九曲之地作為金城公主的湯沐邑割給吐蕃,此後吐蕃便以此為基地進攻唐境,迫使唐朝加強河西隴右地區的防務。

赤德祖贊統治時期(704—754),對內改革官制,在新佔領區設諸道節度使,整頓財政,強化軍制;對外與突騎施共謀西域,但被唐擊退。開元二年(714)、開元十七年(729),唐蕃先後舉行了兩次會盟,但不久又重新開始交戰。天寶十載(751),唐與南詔關係惡化,南詔叛唐依附吐蕃,雙方結成聯盟。天寶十三載 (754),赤德祖贊被弒,次年,其子赤松德贊繼位。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調邊兵入關平叛,河隴、西域兵力空虛,吐蕃趁機大舉進攻,佔有河西、隴右廣大地區,並於廣德元年 (763)一度佔領長安。因為河隴失陷,唐西域安西、北庭地區與中央政府的聯繫被切斷。建中四年(783),唐蕃舉行清水會盟,不久即被吐蕃破壞。貞元三年(787),吐蕃又製造了平涼劫盟事件。貞元五年(789)以後,吐蕃陸續佔領了唐朝的西域地區。此時吐蕃西抗大食,北敵回鶻,南接天竺,東南控制南詔,國力達到了極盛。 但貞元(785—805)以後,吐蕃由於長期的對外戰爭,內部矛盾激化,勢力削弱;同時唐朝也調整了政策,與回鶻、南詔通好,使吐蕃陷於孤立。於是在長慶元年至二年(821—822),吐蕃與唐朝互派專使先後會盟於長安和邏些,唐承認吐蕃對河隴地區的佔有,吐蕃保證不再擾邊。長慶三年(823)所立的記錄這次會盟的「唐蕃會盟碑」,至今還矗立在拉薩大昭寺前。此後雙方使節往還,相互和好,吐蕃的經濟文化也有所發展

吐蕃的領袖

松贊幹布

松贊幹布(604—650),吐蕃王朝的創立者。本名棄宗弄贊,一作棄蘇農。松贊幹布為其尊號,意為「嚴正沉毅」。西藏山南地區瓊結人。其父祖為部落首領,擴充勢力至拉薩河流域。629 年繼為贊普(蕃語意為「雄強丈夫」),遷都邏些,削平內亂,降服蘇毗、羊同等部,統一青藏高原,在大相祿東贊的協助下建立集權統治。推廣灌溉,發展農牧業生產,命吞米·桑布扎制定文字,頒行「大法令」以處理吐蕃社會各群體階層間關係,創設行政制度和軍事制度,統一度量衡和課稅制度,從中原及泥婆羅(今尼泊爾)、天竺等地引進發達文化、技術,使吐蕃社會得到迅速發展。貞觀八年(634),始遣使朝唐,唐太宗遣行人馮德遐往撫。復遣使賚幣求婚。貞觀十五年(641),唐以文成公主妻之,親迎於河源(今青海共和)。高宗嗣位,擢駙馬都尉、西海郡王,進封王。永徽元年(650)卒,高宗為舉哀,遣使者吊祠。藏族民間以之為觀音化身。

祿東贊

祿東贊(?—667),姓噶(Mgar,漢文史料亦作蒆)氏。吐蕃大相。貞觀十四年(640),贊普使之來迎文成公主,進對合旨。次年,唐擢為右衛大將軍,使護文成公主至吐蕃。唐太宗伐遼東還,來賀。永徽元年(650),贊普卒,贊普孫年幼繼位,國事皆委東贊。當政期間,撫服邊地,規定賦稅、法律,區分武士、奴隸等級,清查戶籍,對吐蕃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的創立和發展起了重大作用。晚年曾長期在吐蕃、吐谷渾邊境經營。性明毅,用兵有節制,吐蕃倚之,遂為強國。乾封二年(667)卒,其子欽陵、贊婆等復專其國。

吐蕃的制度

吐蕃有一套比較完備的制度。設置各級官府,贊普以下有大相(管行政)、都護(管屬部、對外徵討)、內相(管內部事務)、整事(管司法)等各類官員,官員名字前常有「論」(宦族/王族)、「尚」(戚族/後族)字,其品階有六等,用瑟瑟(翡翠)、金、鍍金、銀、銅、鐵等六種臂章表示。在軍事上吐蕃設立「如」(部)、「東岱」(千戶府)等軍政組織;有嚴酷的刑律「十善法律」。吐蕃人重戰死,世代戰死的家族被尊為高門。松贊幹布時期,依據梵文創製了有三十個字母的拼音字母,即藏文;佛教傳入,在王室的大力扶持下迅速發展,並與苯教發生衝突。赤松德贊任贊普時(755—797),佛教成為吐蕃的主要宗教,王朝開始設置「卻論」(僧相), 開創了僧人掌政的先河。赤祖德贊時(約815—836),還規定了一人出家為僧,七戶平民供養的制度。

西藏山南瓊結縣木惹山下的藏王墓,是吐蕃贊普的王陵區,現存八座吐蕃王陵。編為五號的是松贊幹布陵墓,位在瓊結縣城西半公裡左右的雅礱河畔,巨大的封土堆顯示出當年建墓的規模之大。藏王墓地形的選擇和主墓前作左右兩翼式的布局以及墓碑的形制和紋飾等,都一如唐制。這裡的石獅與西安附近的乾陵石獅有許多共同之處,無論外形的塑造,還是花紋的雕琢,乃至擺設的位置,藏王墓都在模仿唐陵。現存藏文歷史文獻很豐富,有歷史、教法史、寺志等。早期藏文文獻主要為三類: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吐蕃簡牘綜錄、吐蕃金石錄。

吐蕃習俗

藏族古代社會風俗之一。其地氣候大寒,多霆、電、風、雹,積雪,盛夏如中原春時,山谷常冰。人多老壽至百餘歲者。以氈及毛皮為衣,好以赭塗面。婦人辮髮而縈之。其器曲木而皮底,以氈為盤,捻麨為椀,實以羹酪,並而食之。接手飲酒。其人或隨畜牧而不常其居,然頗有城郭。其都城號為邏些。屋皆平頂,高至數丈。其稼有小麥、青稞麥、蕎麥、豆。

其獸,犛牛、名馬、犬、羊、豕,天鼠之皮可為裘,獨峰駝日馳千裡。其寶,金、銀、錫、銅。其死,葬為冢,墍塗之。居父母喪,斷髮、黛面、墨衣,既葬而吉。重兵死,惡病終。以累世戰沒為甲門,敗懦者垂狐尾於首以示辱,不得列於人。其宴異國賓客,必驅犛牛,令客自射牲,乃敢供饌。其俗重鬼右巫,事羱羝為大神。喜浮屠法,習咒詛,國之政事,必以僧人參決。多佩弓刀。飲酒不得及亂。婦人無及政。貴壯賤弱,母拜子,子倨父,出入前少而後老。其鎧冑精良,衣之周身,竅兩目,勁弓利刃不能甚傷。其四時,以麥熟為歲首。其戲,圍棋、六博。其樂,吹螺、擊鼓。其語頗有華言方音,其字似婆羅門(今印度)。其君臣自為友,五六人曰共命。君死,皆自殺以殉,所服玩乘馬悉埋之。仍於墓上起大屋,立土堆,插雜木為祠祭之所。

本文摘錄自《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國 開明開放》,王小甫著,中信出版社2017年10月,澎湃新聞經授權轉載。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唐朝與吐蕃長慶會盟的背後,舅舅與外甥之間恩恩怨怨的糾纏
    ——王堯《唐蕃會盟碑疏釋》唐朝與吐蕃長慶會盟的背後,舅舅與外甥之間恩恩怨怨的糾纏唐代吐蕃國自西勃興,與唐王朝敵國對峙,分庭抗禮。時而進犯,時而求婚;時而掠地,時而請和。而唐廷則或徵伐防禦,亦或綏靖安撫。
  • 王小甫作品精選,《唐、吐蕃、大食政治關係史》評分高達8.2
    《唐、吐蕃、大食政治關係史》豆瓣評分:8.2作品簡介:作者廣泛利用了包括敦煌、吐魯番出土的漢、藏文書在內的第一手資料,並從阿拉伯文史籍以及《阿拉伯輿地叢書》(BGA),中做了大量摘譯,從而在許多問題上提出了值得注意的見解或對前人成說有所突破。
  • 清朝的「和親」政策:對比漢唐,滿蒙聯姻有哪些過人之處?
    一、漢唐時期和親的缺點 在介紹清朝與漢唐時期和親政策的差別以前,我們先要看一看,漢唐時期的和親有哪些缺點。 1、單向的和親 漢唐兩朝的和親,多是中原王朝出嫁公主,讓匈奴和吐蕃的首領成為中原王朝的「女婿」。
  • 為什麼在唐朝最鼎盛的時期,沒有選擇去收復吐蕃政權?
    盛唐的概念在文學上指的是唐玄宗「開元盛世」的30來年,史學上的界定則是唐高宗到唐憲宗(649—820)的170餘年,正值唐蕃對決時期,此問當不在文學範疇。全盛時期的唐帝國無論經濟、軍力和人口數量都要大大超越吐蕃,但由於主客觀原因,與吐蕃的交鋒並不順利,也一直未能顛覆吐蕃政權。
  • 從子婿之禮,到舅甥之誼,唐朝和吐蕃輩分關係上的變化
    不過,有多少人注意過大昭寺門前矗立的唐蕃會盟碑?這通石碑從公元821年(唐穆宗長慶元年;吐蕃彝泰七年)開始,便矗立於此。目睹了1198年的風霜變化、日升月落,是漢藏兩大民族團結友好的歷史見證。很多人都知道,唐蕃會盟碑也叫「舅甥會盟碑」。
  • 匈奴強大,王昭君遠嫁和親可以理解;唐朝那麼強,為何和吐蕃和親
    和親是一種有效對付遊牧民族的做法,歷史上最有名的和親,莫過於漢朝的王昭君和唐朝的文成公主。王昭君遠嫁匈奴可以理解,畢竟匈奴可是很強大的。但文成公主嫁給的是吐蕃王朝,唐朝不是很強嗎?怎麼會怕吐蕃呢?到了漢朝,發明了一個方法,就是和親。對於中原王朝來說,只要一個公主就可以換取和平,實在太划算了。而對於遊牧民族,能娶到一個大國的公主,可以得到一堆豐厚的嫁妝,重點是還能通商貿易,打仗搶劫就是為了過好的生活嘛,這和親不但有面子還有裡子。
  • 高中歷史《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說課稿
    本課是部編版高中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冊第二單元第6課的內容,主要介紹了隋唐前後兩個時期,通過對統治者開明政策的了解,展現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盛世景象;而唐朝中央政權的強大以及漢族與各民族友好交往,則成為唐代民族關係的特色;中央和地方關係的變化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朝代的更迭。因此本課在歷史學習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 文成公主和親吐蕃,9年後松贊幹布去世,獨居30年,患天花去世
    文成公主是歷史上著名的和親公主,為大唐和吐蕃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但很多人並不知道的是,就她個人來說,她的一生是很悽苦的,不遠千裡背井離鄉遠嫁吐蕃,她和松贊幹布的婚姻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僅僅過了九年,松贊幹布就去世了,之後文成公主在吐蕃開始了獨居生活。
  • 和親吐蕃的唐家女,自認嫁了個偉丈夫,婚後的生活又是怎麼樣的?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國王和親的事例,就其態勢而言不外平兩種情況:一種是國力衰弱,以和親委曲求全,以結好蕃邦, 另一種則是國力強盛,威震四海,以和親安撫邊遠之邦,有賜婚的意味。漫 漫 唐 蕃 古道 天吐蕃就是現在的西藏,唐代以前和中土沒有來往。
  • 唐朝為何那麼多和親公主,和親是否真的有效果?
    在唐朝時期,和親的公主有很多,是由皇帝許配給對方頭領的。當然皇帝的後宮沒那麼能生,就算能生也會被後宮的爭鬥消磨,最後剩下長大成人的公主並不多。所以皇帝的主意便打到宗親大臣那邊去了,由皇帝賜公主名位,代表王朝出嫁和親,這就是所謂的假公主。周圍的頭領也不介意和親者到底是誰,只要頂著公主的名號就行,雙方都默認了此行為。
  • 西藏的前世今生:薩班與闊端,吐蕃與中國
    他們在這裡刀耕火種、繁衍生息,逐漸發展到了石器時代,並分散成一個個原始部落,奠定了西藏原始社會的雛形。公元6~7世紀,中原王朝結束了自漢末以來的數百年紛爭,迎來了第二個大一統的歷史時期——隋唐。「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一顆來自東方的星辰冉冉升起,照耀在世界的頂端,四方納貢、八荒稱賀,盛極一時。
  • 文成公主吐蕃和親,皇帝幫她選擇了終身,歷史幫她決定了情感走向
    記得很小的時候,家裡有一本小人書,內容就是文成公主和親的事情。配圖說明唐太宗李世民和獨孤皇后要將最寵愛的閨女文成公主遠嫁吐蕃,非常傷心,老兩口摟著綺年玉貌的公主唏噓。離我們最近的和親,是發生在曹雪芹的《紅樓夢》裡,能幹的三姑娘賈探春被王族認做乾女兒,然後「一帆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清朝的和親,皇親國戚家的女孩子大部分被派到蒙古草原,滿蒙聯姻,曹雪芹語焉不詳地把探春弄到了海域,也不知道是哪位尊駕。
  • 文成公主風光和親吐蕃,她過得真的幸福嗎?從這裡看出她的可憐
    導讀:文成公主風光和親吐蕃,她過得真的幸福嗎?從這裡看出她的可憐 我們在初中的時候都學過歷史,相信大家也都知道,文成公主嫁入吐蕃之後改變吐蕃的故事被一直歌頌至今,那麼文成公主她嫁過去的日子真的過得幸福嗎?
  • 西藏現存吐蕃時期建築,最早的土木結構建築,大昭寺
    始建於七世紀吐蕃王朝的鼎盛時期,建造的目的據傳說是為了供奉一尊佛像。大昭寺共修建了三年有餘,因藏語中稱&34;為&34;,稱&34;為&34;,為了紀念白山羊的功績,佛殿最初名為&34;,後改稱&34;(經堂),又稱&34;(佛堂),全稱為&34;,意即由山羊馱土而建的。&34;的名字據說與始於15世紀的&34;有關。
  • 彭曉靜:吐蕃統治敦煌時期禪宗的流傳與影響
    敦煌研究院民族宗教文化研究所館員彭曉靜發表了題為《吐蕃統治敦煌時期禪宗的流傳與影響》的主題演講,論文全文如下:敦煌是河西走廊西端的門戶,中西經貿、文化交匯的孔道。由於地理位置特殊,敦煌自公元前126年建郡起,一直是歐亞多元文明與多重交通網絡的交匯點。佛教由印度、西域經此東傳中原,發展到隋唐時期,其佛教文化臻至極盛。
  • 唐朝與吐蕃關係小史
    經過多年的部族兼併戰爭,勢力已經擴張到拉薩河流域。唐朝的目標實現了,吐谷渾經歷了隋唐兩代和吐蕃人的不斷打擊,最終土崩瓦解(據說當代青海省的土族,即為當年吐谷渾人的直系後裔)。吐谷渾的衰落並不代表党項人獲得了崛起的機遇,因為強大的吐蕃人,還沒在歷史舞臺上充分展示和「盡興」呢。
  • 洪漠如:尋茶,我為什麼要到雪域?
    雪域高原上,地理空間分布呈碎片化,為何歷史上的吐蕃王朝瓦解之後,就很難再真正有效的以行政方式來統治雪域。這與地理空間特徵有很大的關係,因為這種地理空間,在那個時期,很難有效的大規模集中賦稅中央集權。被雪山環繞的高原城市於是,在碎片化的版圖中,雪域高原上自己實踐出了一套以信仰為中心的政治體系。
  • 為何還要派文成公主和親?恥辱的勝利
    導語:盛唐時期,真的沒有幾個王朝是唐王朝的對手,甚至連縱深700多年的高句麗都被唐王朝給滅了,可就是吐蕃王朝,始終是唐朝的心腹大患。唐朝多次與吐蕃發生過戰爭,不論歷史學家是怎麼下定論的,看結局我們就會知道。唐朝前後派遣了多位公主前往吐蕃和親。
  • 吐蕃王朝因何快速崛起?
    東亞的歷史氣候,經歷了三個完整的「溫暖—寒冷」變化周期:第一個溫暖周期出現在仰韶文化時期,稱為仰韶暖期,與之對應的是西周冷期;第二個溫暖時期出現在秦漢,稱為秦漢暖期,對應魏晉南北朝冷期>;第三個溫暖時期則在隋唐出現,稱為隋唐暖期,對應明清小冰期。
  • 入藏和親的文成公主,丈夫松贊幹布去世後,她的結局如何?
    文成公主進藏,是中國歷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和親。其實當時的唐朝十分的強大,根本不屑用和親的方式,去解決問題。中間到底出現了什麼事情,讓唐朝妥協,把文成公主嫁給了松贊幹布。吐蕃成立的時候,正是唐朝最為繁盛的時期,「貞觀之治」讓周圍的國家,都知道了大唐的繁榮程度,他們十分敬仰中原地區的文化和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