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西藏旅遊的人不去拉薩,您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去了拉薩的沒去過大昭寺,您去的是個假拉薩吧?
不過,有多少人注意過大昭寺門前矗立的唐蕃會盟碑?
這通石碑從公元821年(唐穆宗長慶元年;吐蕃彝泰七年)開始,便矗立於此。目睹了1198年的風霜變化、日升月落,是漢藏兩大民族團結友好的歷史見證。
很多人都知道,唐蕃會盟碑也叫「舅甥會盟碑」。
此名源於碑文正面鐫刻的,「大唐文武孝德皇帝與大蕃聖神贊普舅甥二主商議社稷如一,結立大和盟約,永無淪替,神人俱以證知,世世代代使其稱讚,是以盟文題之於碑也。」——王堯《唐蕃會盟碑疏釋》
唐代吐蕃國自西勃興,與唐王朝敵國對峙,分庭抗禮。時而進犯,時而求婚;時而掠地,時而請和。而唐廷則或徵伐防禦,亦或綏靖安撫。這種戰和交錯的局面約略持續了二百餘年。
唐朝與吐蕃自從783年清水之盟之後30多年唐蕃之間未再和盟,吐蕃進攻唐朝本土的戰役盡數遭到失敗,而唐朝在西域的北庭、安西兩大都護府也在這段時期被吐蕃相繼攻陷,稍後唐朝的盟友回鶻馳援西域,收復了北庭地區。經過包括維州會戰、鹽州之圍在內的多次大戰之後,吐蕃國力不斷被唐、回鶻、大食削弱,而唐朝卻進入了元和中興,吐蕃這才有了重新議和的意圖。
長慶元年(821年)十月,唐蕃最後一次會盟於長安西郊。吐蕃會盟專使為禮部尚書論訥羅,唐朝派宰相崔植、王播、杜元穎等17人與盟。822年五月,唐朝和盟專使劉元鼎率領使團去吐蕃,與吐蕃以缽闡布·勃闌伽允丹為首的官員在邏些東郊會盟。會盟畢,吐蕃遣使隨劉元鼎至長安,又派人到大夏川召集東道將領100多人宣讀盟文,要求他們信守不渝。
長慶三年(823年),唐朝和吐蕃分別在長安和邏些建碑,刻盟文及與盟人名於其上以紀其事。雙方在盟文中重申「和同為一家」的舅甥親誼,決心今後「社稷葉同如一」,「各守本境,互不侵擾」,「煙塵不揚」,「鄉土俱安」。還規定了唐蕃雙方人員往來路線和供應辦法等具體事項。在現存唐蕃會盟碑的背面,還記述了唐蕃和盟關係的始末:對唐朝文成、金城公主先後嫁到吐蕃,唐蕃間長期和戰不定的形勢作了回顧;對極力主張與唐和盟的赤祖德贊作了充分的肯定。對唐蕃雙方人民而言,會盟反映了他們想望結束戰爭的共同願望,符合他們的共同利益。自706年至822年的100多年間,吐蕃與唐朝共會盟8次,長慶會盟是最後一次會盟,亦稱「甥舅和盟」(唐朝為舅,吐蕃為甥)。
曠日持久的唐蕃戰爭對於吐蕃越來越不利,最終甥舅之間實現了最後一次和平會盟,但也僅維持了20餘年。兩國還在做最後的較量,會昌四年(844)唐廷以回紇衰微,吐蕃內亂,議復河、湟四鎮十八州,儲備兵器、軍糧,偵察吐蕃邊防屯兵眾寡,以為收復之備。大中年間(847-859)沙州漢人張議潮掀起回歸唐朝的起義,唐朝便趁吐蕃內亂盡復河西故地,吐蕃也在內憂外患下分裂為百餘部落,從此消停了一千多年。
內容參考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