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年間(1552~1566年),一名宮廷御醫因得罪奸臣嚴嵩,連夜出逃。後輾轉來到福建漳州府,在府城東門外的璞苑山巖削髮為僧,隱姓埋名,出逃之時,順帶出幾個秘方,彼時,璞苑山巖就是一間小廟,所謂巖,在漳州一般就是小廟的意思,如林前巖,雲洞巖,靈通巖,璞苑山是璞苑社後山,璞苑社就是如今漳州的璞山。這御醫成了和尚,自然而然也成了璞苑山巖的唯一掌門人,閩南民風素以剽悍尚武著稱,跌打損傷在所難免,和尚便按宮廷藥方精心炮製,煉製出一種藥丸。該藥丸主要成分為天然牛黃、天然麝香,熊膽,蛇膽等八味名貴中藥材,即稱為「璞苑八寶丹」。
漳州府在從前管轄範圍極廣,古時漳州人惹了官司或天災什麼的就喜歡往海外跑,不是過臺灣就是下南洋,由於璞苑八寶丹的神奇功效,出去海外的人也都還隨身帶著,到了清朝,璞苑山巖也有了幾個和尚,秘制出的璞苑八寶丹很多都寄售在茶葉店,比如漢苑茶莊,但煉製秘方始終掌握在掌門人手中,璞苑八寶丹藥信和藥謹始終也掌握在掌門人手中。清末民初,璞苑山巖最終因年久失修倒塌了,最後一個和尚釋延侯,法名如添大師,俗名黃攏獅,不得不還俗下山在璞苑社住了下來,收了幾個徒弟,並與馨苑茶莊老闆李珠湊合著過日子,在釋延侯過世之後,李珠註冊商標馨苑藥局,生產僧帽牌片仔癀八寶丹,高峰註冊了高峰藥局,生產王牌片仔癀八寶丹,首徒嚴全州繼承釋延侯衣缽卻依舊在璞苑社,沒有註冊商標,在家裡自製璞苑八寶丹。在解放前後,漳州的各個藥鋪藥局幾乎都有出售片仔癀八寶丹。解放後,馨苑藥局併入漳州製藥廠,李珠把秘方貢獻給政府。片仔癀八寶丹成為漳州製藥廠的拳頭產品。本人有幸見過藥信及這張道光初年用硃砂書寫的信物。
片仔癀是譽滿中外的名貴中成藥,為「漳州三寶」之一。朋友何先生珍藏有一盒1954年生產的「璞山巖馨苑號」片仔癀,這盒歷經65年的片仔癀實物依然保存完好,十分難得。
該片仔癀採用紙盒包
該片仔癀採用紙盒包裝,包裝盒的正面中間「僧帽商標」十分醒目,周圍採用紅色印刷,上方環書:「璞山巖馨苑號」,左右印有「解毒消炎、順氣退熱」字樣;背後是片仔癀的簡要說明。盒子拆開處加貼有防偽單。盒內片仔癀顆粒為隨園形,由說明書包裝。從片仔癀藥粒的外觀上觀察,表皮已形成老舊包漿,但品質完好,上面加蓋有當時的字號。
說明書的內容分上下兩部分,上方正中是雙獅託著的僧帽商標圖案,左右豎印四列,內容是:「漳州市璞山巖,馨苑片仔癀,僧帽商標,預防假冒。」下方印有啟事、註冊證內容、服用說明等四欄。第一欄是「更換片仔癀仿單緊要啟事」,內容有「本巖自明朝開設漳州璞山巖,歷今三百餘年,法製片仔癀及七釐散、秋石丹,均遵古法制,銷售國內外,尤以南洋群島最為暢銷,今為便利顧客識別並防止假冒起見,自一九五三年十一月起改用本仿單,光顧諸君敬希認明本巖圖章與僧帽商標及中央人民政府私營企業局註冊證外,倘與本仿單不同,悉為偽藥,諸希各界注意及之。」第二欄是「中央私營企業商標註冊證」,內容是「本號八寶丹(片仔癀),經中央人民政府私營企業局於一九五二年七月一日核准,註冊專用權並發註冊證,列一四八八四號,註冊人僧鼎懷商標,名稱「僧帽」,使用商品第十六項中藥類八寶丹(片仔癀)。局長:許滌新,副局長:千家駒。第三欄是「片仔癀簡要說明」,內容有功能,用量及服法等。第四欄註明:「孕婦忌服」字樣。底下是「福建省漳州製藥廠出品」。從這盒片仔癀其包裝和盒內片仔癀的形狀可以看出當年片仔癀的生產就已具有強烈的品牌意識和防偽功能。
片仔癀名聞天下,但其真正出處史無詳載。相傳明萬曆年間(另一說是嘉靖年間),有一位由宮庭流落到漳州的太醫在漳州璞山巖出家為僧,這位太醫採用宮廷配方及其獨特工藝研製出片仔癀。該藥對跌打損傷,消腫止痛具有獨特療效,因而在民間享有聲譽。
片仔癀的「癀」在閩南方言中指的是「熱、毒、腫、痛」等症狀,所說舊時片仔癀在使用時,可切成片狀,患者只需服用一片就可以退癀,所以被稱譽為片仔癀。隨著該藥的暢銷,片仔癀也成為璞山巖寺的金字招牌,寺僧將其視為傳家寶代代相傳,其製作密方絕不外傳。民國初期,由於社會動蕩,璞山巖寺日漸式微,璞山巖傳人釋延侯逐還俗,娶了漳州東門「馨苑」茶莊李珠為妻,片仔癀的秘方傳至民間。因片仔癀的特殊療效,隨著華僑移居南洋,片仔癀也流傳到東南亞各地,廣獲讚譽。
1956年,政府對個私企業進行改造,漳州「馨苑」與「同善堂」「天益壽」等8家藥店合併成立公私合營同善堂聯合製藥廠,1957年改名公私合營漳州製藥廠,1966年改制為地方國營漳州製藥廠,原片仔癀「璞山巖馨苑號」重新註冊為「荔枝牌」商標,片仔癀的生產走上新的發展道路。
從明朝的宮廷秘方到鎮寺之寶,再到今天的國寶名藥,片仔癀的歷史演變一直受到地方文史界的關注。這顆65年前片仔癀的發現,可以了解到早期片仔癀生產銷售的情況,其說明書中記載的內容,對考證片仔癀的歷史提供了一份詳實的依據,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