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已過,馬上便要到清明了。清明除了是我們祭祀的節日,清明前後,也是茶農們忙碌的時節。明前茶,貴如金。自從唐代茶聖陸羽改良了茶的飲用方法之後,古代的文人墨客都愛喝綠茶。老茶客都知道,綠茶講究的便是鮮、嫰、翠,因此這明前茶便飽受大家的喜愛。
所謂的明前茶,是指在清明前採摘的第一發嫩芽,經過漫長的冬季,茶樹沉澱了足夠了營養,再加上剛過冬季,新春時溫度比較低,茶葉生長緩慢,受到的蟲害較少,茶葉的產量非常少,在質量上也能夠得到一定的保證。這時候的茶葉,葉芽細嫩,顏色翠幽,味道甘醇,香氣悠長。
春天是非常適合遊玩的時節,百花盛開,春風和煦。正是春日遊,杏花吹滿頭。自古以來,春天都是令人喜愛的季節,古代詩人尤其喜歡。而古代文人們遊玩聚會,通常都少不了茶,正所謂琴棋書畫詩酒茶,茶已經成了詩人生活的一部分,地位已經提升到詩書的檔次了。因為喝茶能增加人的情趣,你看蘇東坡寫的「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是多麼的愜意豁達,引得無數才子佳人痴迷不已。
古代才子佳人喝茶飲酒,必有佳作,這茶也是他們嘆詠的對象。要說起這寫茶的詩,有一首不得不說,那便是唐代詩人元稹的寶塔詩,這個元稹就是那個「曾經滄海難為水」的元稹,他和白居易交情深厚。他這首寫茶的詩,從一字至七字對仗極為工整,讀起來朗朗上口,韻律和整,節奏明快。外形就像寶塔一樣,底寬上尖,逐漸遞減。
有一年,白居易去洛陽為官,白居易在長安時,人緣非常好,朋友很多。大家看他要走了,於是紛紛擺上酒宴,給白居易送行。古代文人雅士,這聚會必然會吟詩作對,沒辦法人家就好那一口。白居易作為主角,這個時候靈機一動,玩起了一個遊戲,以一字至七字為題,寫一首詩,必須題材和韻律相合。然後白居易就先做了一首給大家示範。既然是寫詩,白居易自己便以「詩」為題,坐了一首寶塔詩。全詩如下:
詩。
綺美,瑰奇。
明月夜,落花時。
能助歡笑,亦傷別離。
調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天下只應我愛,世間唯有君知。
自從都尉別蘇句,便到司空送白辭。
其實這種題材的詩並不是白居易獨創,早在隋朝年間,就出現了這種一七體詩。這種詩不但要合題又要押韻,要求指定一個事物當題目,然後以這個題目為韻腳,一韻到底。比如白居易作的這首詩,從第一句中的「詩」,到第二句最後一個字「奇」,然後分別是「離」「悲」「知」「辭」,這就是一韻到底,而且要求左右兩邊對仗工整,比如「美」對「奇」,「天下」對「世間」諸如此類。這種詩要說難也不難,說容易也不容易,因為是要求臨場所作,看的就是大家在短時間的才思,急切之間能否作出好的佳作。白居易喝了一杯酒,環視眾人,只見大家都在沉吟,他笑頷頻頻,得意不已。而此時他的好朋友元稹,看著酒桌上的茶,腦中靈光乍現,忽有所得,輕聲吟道: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
這首詩比起白居易那首,有過之而無不及,以茶為題,對仗也是極為工整,一韻到底。第一句就是點明出題是茶;第二句是寫茶葉特點,茶葉香又嫰;第三句是寫茶非常受人喜愛;第四句是寫煮茶的過程,因為古代飲的是餅茶,所以先要用白玉雕成的碾把茶葉碾碎,再用紅紗製成的茶羅把茶篩分;第五句寫了茶葉衝泡後的特點;第六句寫了人們飲茶的樂趣,晚上有晚上的樂趣,早上有早上的情致,睡起有茶飴有飯,行看流水坐看雲;最後一句寫喝茶的妙用,喝茶能使人精神飽滿,緩解疲勞,又能幫助醒酒。
這首詩不但外形獨特新穎,而且韻律相合,在內容上,將茶葉的形態、特點、茶的妙用,都很好的概括進去了,用詞豐富,茶葉的色香味都描寫的生動異常,不愧是一首上層佳作。後人在寫茶方面很少能有超越的,於是流傳至今,被無數後人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