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寫寒食郊外之景,抒發思家之情,是歷代傳誦的一首名作

2020-12-25 國美愛文化

《寒食寄鄭起侍郎》清明時節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門。水隔淡煙修竹寺,路經疏雨落花村。天寒酒薄難成醉,地迥樓髙易斷魂回首故山千裡外,別離心緒向誰言。

詩基本上還是中晚唐的格調,所用意象也很常見,但抒情性比較強,句法上頗為老到,有較強的畫面感,整個意境很和諧。首聯寫出行郊原時所見節日風俗,點出題面「寒食」之意。寒食節後兩日為清明節,所以寒食、清明每每並舉。據《東京夢華錄》和《夢粱錄》記載,宋代清明節有插柳於門上的習俗,「柳映門」正寫這種風俗,但詩人加上「寂寂」二字,已經使客觀的節物點染上了作者的主觀情緒,為全詩寫客居思家奠定了情感基調。

「水隔」一聯具體寫郊行所見景物,隔水有寺廟,掩映於竹林之後;一路經行,遇有村落,村中有花,在疏雨中凋落。這是詩人所見清明風物,雖屬常見,但寫得很特別,「寺」與「村」是沿途所見的注意力中心,在詩中卻是經過長時間的延宕之後才出現。

所以陳衍說這兩句「句調特別」(《宋詩精華錄》卷一)。第三聯寫高樓飲酒傷懷之情,是楊徽之的名句,宋太宗曾挑出楊徽之的十聯詩寫到屏風上,其中就有這一聯。「天寒」應上聯「疏雨」,寒食節在春三月,逢雨每覺微寒;又作者客居在外,遇佳節而起故園之思,故更易生「寒」意。

從題目中寄友人之意來看,更有索寞無友,自斟自酌、意興闌珊之感,故雖有酒,也味薄難以暢飲成醉。「地迥樓高」是說登樓遠望,睹佳節風物而神傷至極,與末聯「故山」相參讀,這裡有暗用王粲《登樓賦》之意,欲以酒自醉而不能,則遠望更易斷魂。

清明細雨,客行思家欲以酒澆愁,本是詩中常有的表現,著名的如杜牧的《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便是廣為傳誦的一首。楊徽之此詩承杜牧詩意而寫得更加富於情韻,尤其中間二聯,寫行路所見淡煙修竹、疏雨落花之時景,非常優美,寫買酒澆愁,則比小杜詩更為搖曳深切。

末聯承上聯末「斷魂」一語,點明斷魂正在於懷念故山、欲歸而不能;「向誰言」並照應題面中寄友人之意。總體而言章法雖無大起大落,但轉折還是較明顯,如第二、三聯之間,第二聯寫景追求警策,五六句法比較渾成,對偶不僅工整,而且還有迴環照應的效果,正是中晚唐的風格。

相關焦點

  • 一首七言絕句,一句人面桃花廣為傳誦,詩人也憑藉這首詩名垂千古
    崔護是唐代末期的詩人,《全唐詩》中收錄了他創作的六首詩,都是非常優秀的作品,其中最廣為人知的當屬《題都城南莊》,崔護本人也憑藉這一首詩名垂千古。 題都城南莊 唐·崔護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這首七言絕句的大意為:去年春天,在這扇門裡,姑娘的面容與鮮豔的桃花相映。如今再次來到這個地方,姑娘不知道去哪了,只有桃花依然在春風中盛開。全詩寫了兩個場景,「尋春遇美」與「重尋不遇」。「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 杜甫晚年的一首「雪詩」,道盡家國之思,後世評價:無人能及
    他曾寫下一首詩,道盡家國之思,蒼涼悲壯,入選《唐詩三百首》,後世評價:無人能及。這首詩名為《野望》。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裡橋。海內風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所以這看似簡簡單單的兩個意象,實際卻為後文的家國之思埋下了伏筆。頷聯兩句充分表現了詩人對家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帶著妻兒一路漂泊到了蜀中,在朋友的幫助下,才在成都定居下來。
  •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從這幾首古詩詞中感受古人的思鄉之情
    如果離家幾千裡,沒有交通工具的甚至走上半年一年都不奇怪,所以古人的思鄉之情更甚於今人。今天小編為大家精選了幾首抒發遊子思念故鄉,懷念家人之情的詩歌,請大家欣賞。靜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王之渙最寫景的一首詞,雖然只有20字,確卻抒發作者寬廣之胸襟
    可惜他的詩歌散失嚴重,傳世之作僅六首。雖然王之渙今僅存六首詩,但是他有兩首詩極負盛名。一首便是是《登鸛雀樓》,下面讓我們來具體欣賞一下「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夕陽在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前進。
  • 4首詩4首詞,這8首寫荷花的千古名作,驚豔了整個夏天
    千百年來,寫荷花的詩詞作品千千萬萬,但是能夠真正流傳下來,受到後人認可和傳頌的佳作卻並不太多,今天,就讓我來一起來看一下8首寫荷花的詩詞名作。這些詩詞作品中,幾乎每一首都有名句,每一首都深受後世讀者的喜愛。
  • 唐代這位詩人生於隱士之家,才氣高詩名大,一首思鄉詩讓人念家
    就古代的詩歌內容來說,思鄉詩可能是最多的。因為但凡有所成就、有所詩名的詩人,大都要遠離家鄉才能成就自己的詩名。而作為最能直接抒發詩人感情的思鄉詩,自然在詩人的作品中受到青睞。戴叔倫·題稚川山水這首詩的題目《題稚川山水》,是一首典型的思鄉詩,從「隔水青山似故鄉」一句中直接可以看出。而這首詩的作者,就是出自隱士之家的唐代詩人戴叔倫。
  • 夕陽下倦鳥歸巢,詩人長途跋涉抒發思鄉之情,一首唐詩回味無窮
    因為這表達的是普通人最普通的情感,尤其是那些古代遊子,他們和今天的我們一樣,為了學業為了前途而選擇背井離鄉長途跋涉。不過對比今天便利的交通和通訊方式,他們當年只能把對於故鄉的思念之情都傾注在詩詞當中。哪怕是起了一點風,哪怕是看到夕陽之下的倦鳥歸巢,都讓他們想起曾經多時未歸的故鄉。
  • 如果說《滕王閣序》抒發了王勃的理想抱負,這首詩則充滿傷感之情
    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在21歲的時候,在去交趾(今天的越南)看望父親的途中,路過滕王閣,當時正在舉辦文人雅集,王勃便毛遂自薦,即興發揮寫了一首《滕王閣序》,眾人交口稱讚,於是這篇千古名作《滕王閣序》也流傳至今。
  • 韓愈很冷門的一首詩,短短20字,卻把惜別之情寫得感人肺腑
    韓愈,字退之,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是我國唐代著名的文學家。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雖然韓愈的文學成就主要在他的文章上,但是在詩歌領域亦是一代大家,對後代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
  • 草聖張旭的詩《山行留客》:以出世之語寫入世之思,情濃理更深
    這首題為《山行留客》的詩是唐代書法家、詩人張旭的作品。不少人只知張旭是唐代大書法家,草聖,卻不知道他的詩也寫得這麼富有韻味,耐人咀嚼。全詩通過淺顯的描寫,抒發了對客人的真摯情誼,表達了無論欣賞風光還是做別的什麼事情,都不能半途而廢、淺嘗輒止,無論遇到什麼樣的問題和困難,都不應該輕言放棄的哲理,是以出世之語寫入世之思,情濃理更深。
  • 讀韋莊的《菩薩蠻》,以樂景寫哀情,抒發心中的思歸之情
    這是晚唐時期著名的詞人韋莊題下的一首思歸詞篇。全詞符合詞人一貫來的風格,含蓄蘊藉,低回婉轉,情真意切,耐人尋味。在該首詞當中,詞人集寫景、抒情於一體,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景與情相互交融。同時,詞人也運用了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極具巧思,他筆下所描繪的洛陽春景越是美好,反而越凸顯出詞人心底的落寞與思歸心緒,正所謂樂景襯哀情,樂景越樂,哀情越哀,將這一手法運用到了極致。
  • 李白的一首相思詩,大膽又直白,寫盡相思之苦!
    從「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到「暮從碧山下,山月隨人歸」,再到「山花如繡頰,江火似流螢」,李白的所有詩句都帶著飄飄仙氣,連詩中的山山水水都沾染了太白的仙氣,真是風骨神仙籍裡人,詩狂酒聖且平生。李白把自己一生所思所想都以詩的形式告訴世人,他真正做到了留得千秋萬古名。
  • 哪一首詩寫清明節水平最高?最全清明節詩詞賞讀!
    這首詩二聯對仗工穩灑脫,三聯寫景細緻,尾聯由「駐童顏」可看出作者仕途失意,想隱居求安的思想。寒食(唐·韓翃)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這是一首描寫「寒食節」的經典作品,作者以小見大寓諷於淡。首聯鋪陳寒食節的景色,極有畫面感。而其視角也是由大到小,由勾勒到細摹的漸變過程。
  • 小詩人在牆壁上寫了首謾罵詩,全文無一髒字,卻年年入選小學課本
    可在中華詩歌百花園裡,除了常見的正體詩詞以外,還有一種特殊的題材,名為「牆頭詩」,顧名思義,就是寫在牆壁上的詩。像歷史比較有名的《梁園吟》就是詩仙李白寫在牆壁上的佳作,憑藉這一首即興而作的「牆頭詩」,李白成功引起宰相孫女傾慕!當然,除了李白這樣大詩人外,在古代還有很多詩人留下了牆頭詩,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堪稱牆頭詩之冠的《題臨安邸》。
  • 五首經典的古詩詞,寫清明時節的情、意、景,優美且如水般清涼!
    五首經典的古詩詞,寫清明時節的情、意、景,優美且如水般清涼!時光轉眼即逝,轉眼之間又是一年清明時節,在這裡小編為大家準備了五首經典的古詩詞,都是寫清明時節的情、意、景,十分的優美,讀之更如水一般清涼,在次與大家共賞美詞,賞一段春分時期的美景! 第一首:《清明》,唐代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 白居易這首肉麻情詩不顧格律,沒有典故和比喻,卻成一首千古名作
    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白居易的一首簡單直接的肉麻情詩,詩名《夜雨》。這是40歲(虛歲)的白居易為初戀湘靈所寫,此時他們已分手8年,但詩王卻仍對她念念不忘。全詩不顧格律,沒有典故,也沒有比喻,通篇大白話卻成了一首愛情名篇。
  • 兩首送別詩,滯留而不能歸,樂景寫哀情,思鄉之情幾欲發狂
    送別詩在古代特別盛行,尤其是唐代。原因很多,具體說來有以下幾種:一是中國的版圖很大,而交通卻極其不發達。古人一旦分別,就很難重逢;加上行旅艱險異常,生離很多時候就意味著死別,因此特別珍重最後相聚的時光,並以不朽之詩來表達惜別之情、關切之意、勸勉之心。二是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 劉禹錫很有氣勢的一首詩,只是開篇10字,便氣吞山河,響徹古今!
    或是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懷人之思;或是李白「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鄉土之思;或是張若虛「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哲學之思。不同的文人,不同的心境,月亮表現出的意蘊也就不同。
  • 從詩經到宋詞 簡析10首送別詩 看看古人怎樣寫好送別詩詞
    前言送別本是敘述一件事情,但是寫好送別也要用好情、景二字。處理好情和景的融合以符合整首詩的立意,是詩詞創作的章法安排。 同時在具體每一句或每一聯的情景描寫中,句法、字法的應用也能顯示作者的功力。「敘述送別這件事的過程中,如果能做好情景交融以抒發作者感受並引起讀者的共鳴,就是好作品。老街列舉幾首古人優秀的送別詩,看看古人是怎麼做到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順便練習幾首交流。
  • 範仲淹的這首詩,沒有一個生僻字,卻是發人深思的千古名作
    說到範仲淹,你或許會想到他在散文《嶽陽樓記》中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又或者是詞作《漁家傲·秋思》中的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徵夫淚。事實上,除了散文和詞之外,範仲淹的詩也有很高的成就。範仲淹的詩,不僅繼承了孟子的「浩然之氣」,也繼承了白居易的「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