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寄鄭起侍郎》清明時節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門。水隔淡煙修竹寺,路經疏雨落花村。天寒酒薄難成醉,地迥樓髙易斷魂回首故山千裡外,別離心緒向誰言。
詩基本上還是中晚唐的格調,所用意象也很常見,但抒情性比較強,句法上頗為老到,有較強的畫面感,整個意境很和諧。首聯寫出行郊原時所見節日風俗,點出題面「寒食」之意。寒食節後兩日為清明節,所以寒食、清明每每並舉。據《東京夢華錄》和《夢粱錄》記載,宋代清明節有插柳於門上的習俗,「柳映門」正寫這種風俗,但詩人加上「寂寂」二字,已經使客觀的節物點染上了作者的主觀情緒,為全詩寫客居思家奠定了情感基調。
「水隔」一聯具體寫郊行所見景物,隔水有寺廟,掩映於竹林之後;一路經行,遇有村落,村中有花,在疏雨中凋落。這是詩人所見清明風物,雖屬常見,但寫得很特別,「寺」與「村」是沿途所見的注意力中心,在詩中卻是經過長時間的延宕之後才出現。
所以陳衍說這兩句「句調特別」(《宋詩精華錄》卷一)。第三聯寫高樓飲酒傷懷之情,是楊徽之的名句,宋太宗曾挑出楊徽之的十聯詩寫到屏風上,其中就有這一聯。「天寒」應上聯「疏雨」,寒食節在春三月,逢雨每覺微寒;又作者客居在外,遇佳節而起故園之思,故更易生「寒」意。
從題目中寄友人之意來看,更有索寞無友,自斟自酌、意興闌珊之感,故雖有酒,也味薄難以暢飲成醉。「地迥樓高」是說登樓遠望,睹佳節風物而神傷至極,與末聯「故山」相參讀,這裡有暗用王粲《登樓賦》之意,欲以酒自醉而不能,則遠望更易斷魂。
清明細雨,客行思家欲以酒澆愁,本是詩中常有的表現,著名的如杜牧的《清明》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便是廣為傳誦的一首。楊徽之此詩承杜牧詩意而寫得更加富於情韻,尤其中間二聯,寫行路所見淡煙修竹、疏雨落花之時景,非常優美,寫買酒澆愁,則比小杜詩更為搖曳深切。
末聯承上聯末「斷魂」一語,點明斷魂正在於懷念故山、欲歸而不能;「向誰言」並照應題面中寄友人之意。總體而言章法雖無大起大落,但轉折還是較明顯,如第二、三聯之間,第二聯寫景追求警策,五六句法比較渾成,對偶不僅工整,而且還有迴環照應的效果,正是中晚唐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