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首送別詩,滯留而不能歸,樂景寫哀情,思鄉之情幾欲發狂

2021-01-09 讀書的沫沫

送別詩在古代特別盛行,尤其是唐代。原因很多,具體說來有以下幾種:一是中國的版圖很大,而交通卻極其不發達。古人一旦分別,就很難重逢;加上行旅艱險異常,生離很多時候就意味著死別,因此特別珍重最後相聚的時光,並以不朽之詩來表達惜別之情、關切之意、勸勉之心。

二是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一直以來,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只有一個,那就是國都。士人想要建功立業揚名後世,就不得不離開家鄉遠赴京師,而一旦離開,就很難再回歸故裡了。並且,由於皇帝昏庸、宦官專權、外戚幹政、朋黨之爭等君主集權制本身無法克服的問題,貶謫對於士人來說就成了人生常態,這種無根感和漂泊感不斷刺痛著詩人敏感而脆弱的神經,因此也就特別看重宦遊情誼。

三是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的社會動蕩。大到朝代更替農民起義,小到宮廷政變地方叛亂,都會造成社會的動蕩不安,使得很多士人背井離鄉四處逃難,處於這種境遇的詩人心情更是沉痛。安史之亂造成中原大地動蕩不安,迫使許多詩人南下,杜甫如此,李益如此,司空曙亦如此,而這一點正是《峽口送友人》一詩的背景。

峽口送友人(唐·司空曙)

峽口花飛欲盡春,天涯去住淚沾巾。 來時萬裡同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唐·雍陶)

劍南風景臘前春,山鳥江風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較遠,自緣身是憶歸人。

這是兩首送別詩。《峽口送友人》與《送蜀客》這兩首詩的對比很有趣,一個是中原人滯留蜀地而不能歸,一個是蜀人滯留中原而不得還。兩人都是送老鄉回故裡,送別中便自然蘊涵著思鄉之意,這也是兩首詩比較別致的地方。客中送客本來就不是滋味,更何況是送老鄉呢?離別自然是傷感的,有家不能歸更是沉痛!這種有家不能歸的沉痛,我們可以從將要回家的人的喜悅中體味,「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捲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

看看杜甫那種狂歌縱酒的神態,我們就可以推知司空曙和雍陶的沉痛,「今日翻成送故人」,一個「翻」字蘊涵著多少無奈和辛酸!「把酒送春無別語,羨君才到便成歸」(朱弁),送春也罷,送人也好,盡在一個「羨」字! 兩首詩還有一個共同之處,送別的時間都在春天,不同的是一首是早春;一首寫晚春。司空曙寫他鄉之春,因此不覺其美,只感其殘,用春殘從正面烘託自己的沉痛和無奈,所以不免要「天涯去住淚沾巾」;雍陶想家鄉之春,於是極寫其美,以反襯現實之無春。

正如王夫之在其《姜齋詩話》中所言「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而對於司空曙來講,家鄉之春不敢思,而他鄉之春又無心細賞,因此只好對著飛花而黯然神傷了。即使回去又如何呢?見到的不過是「曉月過殘壘,繁星宿舊關。寒禽與衰草,處處伴愁顏」(司空曙《送別詩》)的悽涼景象而已,這是司空曙想像的友人回到家鄉的情景,司空曙實在是愁腸百結,矛盾重重,留也愁,歸更憂,正所謂「須知胡馬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杜牧)。

相比較司空曙,雍陶雖有美麗的家鄉可以懷戀,看似是一種安慰,但卻不能回去,只得待在無春的他鄉,更感沉痛,於是以麗景寫哀情,寫那最值得詩人懷念的「臘前春」,這實在是抓住了雍陶家鄉的特點,那蠟梅得雨後的嬌顏。「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陸凱),這枝春就是蠟梅。不知雍陶的老鄉會不會回到家鄉以後給他寄來一枝,以慰相思。然而,由於路途遙遠且艱險,等老鄉到時,蠟梅已經開過了吧。總之,春天正是南人思歸的季節,「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雍陶不能回答,王安石也不能回答。

相關焦點

  • 高考詩歌鑑賞為何不考「借景抒情」,而偏愛考察「樂景寫哀情」?
    無論是「因情尋景」的「比」,還是「緣景生情」的「興」都使得「景」與「情」的關係密不可分,所以在詩歌鑑賞中最為常見的變現手法便是「借景抒情、融情於景」。小學、初中考試比較容易涉及到「借景抒情」,但是到了高中,考試古詩景情關係的時候就再難見到「借景抒情」了。反而「以樂景寫哀情」卻屢見於考試答案當中。下面略舉數句古詩加以說明。
  • 讀韋莊的《菩薩蠻》,以樂景寫哀情,抒發心中的思歸之情
    在該首詞當中,詞人集寫景、抒情於一體,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景與情相互交融。同時,詞人也運用了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極具巧思,他筆下所描繪的洛陽春景越是美好,反而越凸顯出詞人心底的落寞與思歸心緒,正所謂樂景襯哀情,樂景越樂,哀情越哀,將這一手法運用到了極致。而聯繫該詞的創作背景與詞人的身世遭遇來看,也能對該詞當中所蘊含的情感有一個更好地理解。
  •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什麼是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
    前言閱讀古詩詞時,常常見到賞析中有「以樂寫哀」或者「以哀寫樂」的說法,這八個字是什麼意思呢?這八個字,在清朝王夫之的《姜齋詩話》中可以見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 從詩經到宋詞 簡析10首送別詩 看看古人怎樣寫好送別詩詞
    一、詩經裡的送別詩早在詩經裡就有好幾首以送別為主題的作品,如《燕燕》、《渭陽》、《崧高》、《烝民》、《韓奕》等。幾首詩各有特色,老街就簡單聊一聊前兩首。1、《國風·邶風·燕燕》燕燕於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於野。
  • 辛棄疾最苦悶的一首鷓鴣天,以樂景寫哀情,令人感動
    清人王夫之曾經在《姜齋詩話》中說過:「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的確如此,很多大詩人大詞人,都喜歡用這種手法。但是,如果用的不好,效果未免大打折扣,而好的詩詞用這種手法,卻讓人看不到雕琢的痕跡,反而更顯真情。
  • 最經典的唐代送別詩6首!離別之情,甚是感人!
    最經典的唐代送別詩6首,離別之情,甚是感人。1、《奉濟驛重送嚴公四韻》杜甫遠送從此別,青山空復情。著名的送別詩。王勃當時供職長安,而他的朋友杜少府則被外放到蜀州當縣尉。好友離別,傷心自然難免,但與別的送別詩不同,這裡沒有淚,沒有酒,有的只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豪邁。3、《重送新安劉員外》嚴維秋江渺渺水空波,越客孤舟欲榜歌。
  • 王勃的這首詩,僅僅只有二十個字,卻滿滿的都是思鄉之情!
    這便是王勃的偉大之處,無論是寫詩,還是寫駢文,那都是堪稱一絕。那麼說起王勃的詩,雖然一些知名度並不是很高,但是同樣的很是值得一讀,小編今天就要與大家分享,王勃一首比較冷門的詩作,那便是他的《山中》,在這首詩中,儘管沒有高超的表現手法,在這首詩中沒有了兒女情長,卻是多一份對於故鄉的思念之情,很是值得一讀。
  • 讀杜甫的《春望》,以樂景寫哀情,感傷時局感傷自身
    這是唐朝著名的詩人杜甫題下的一首詩,全詩言簡意賅,感情真摯,寄託了詩人深厚的憂國之情,以及詩人心中深刻的思家之意,既有感傷時局的部分,亦有感傷自身的地方,集寫景、敘事與抒情於一體。在風格上,該詩基調悲鬱沉重,格調悽涼悲壯,所敘述的事是正在發生的,所抒發的情是心中所感的,所描繪的景是眼前所見的,將現實主義風格運用到了極致。
  • 讀賈至的《春思》,以樂景訴哀情,抒發心中難以排遣的逐客之愁
    這是唐朝時期的詩人賈至題下的一首春日小詩。在該詩當中,詩人運用了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率先描繪了春日時候的勝景,烘託出明麗、溫煦的氛圍,仲春之際,綠草茵茵,楊柳垂下的柳枝迎風搖曳,柳樹上長滿了鵝黃色的柳絮,桃花灼灼盛開,李子樹的花朵散發出的花香飄蕩在空氣當中,花香撲鼻。詩人運用清麗雋永的筆觸將自己所見所聞所感的春日勝景描繪了出來,顯得格外清新自然。
  • 蘇軾這首詩,千迴百折的情感波瀾,觸景生情,表達了作者思鄉之情
    蘇軾這首詩,千迴百折的情感波瀾,觸景生情,表達了作者思鄉之情這首詩創作的作者是蘇軾,是北宋的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等等,他的這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這首詩是蘇軾的思鄉之情,創作於元豐四年春天的一個傍晚,詞人在臨皋亭上倚欄觀江,便將這美好的景色記錄了下來。小編下面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這首詩的大概的意思,夕陽美麗的景色倒影在手中的玉杯裡,青山綠樹把一杯玉液都已經染綠了,詩人認得這個杯中的瓊漿是故鄉岷山和峨眉山上的積雪融化而開的。
  •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從這幾首古詩詞中感受古人的思鄉之情
    悠悠遊子心,濃濃思鄉情思鄉之情是千百年詩人們運用最多的題材之一。在古代,交通極為不便,馬是最快的交通工具。但並不是人人都有馬騎,像陸遊就是騎驢入川的,還有乘船、坐轎,都很慢,由此可見古代遊子回鄉是一件很艱難的事。
  • 李白的這首送別詩寫得如此壯美雄健,它是送別的誰
    我們欣賞唐詩宋詞,其中就有很多送別的詩。送別的詩一般都有主人和客人,或者還有餞行、祝酒之類的。但是我們讀李白的這首詩題目裡有送別二字,但是詩裡卻沒看到一個人,這算不算是送別詩,如果是,那到底是誰送誰呢?這首詩就是《渡荊門送別》。詩人從四川出發,到外地漫遊。
  • 如果說《滕王閣序》抒發了王勃的理想抱負,這首詩則充滿傷感之情
    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在21歲的時候,在去交趾(今天的越南)看望父親的途中,路過滕王閣,當時正在舉辦文人雅集,王勃便毛遂自薦,即興發揮寫了一首《滕王閣序》,眾人交口稱讚,於是這篇千古名作《滕王閣序》也流傳至今。
  • 唐代兩首著名的送別詩,飽含著濃濃的依依惜別之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唐 李白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賞析】「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這兩句點明了送別的時間、地點以及朋友要去的地方,是敘事。這兩句詩寫與朋友告別時的時間、地點和環境氣氛。時間是清晨,地點是渭城的旅店,環境清爽宜人。「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這兩句詩寫告別時的情景,詩人不寫飲酒的場面,也不寫依依惜別的心情,只寫酒桌上勸慰的話,來表達留戀之情,表達對元二孤身去荒僻之處的同情、關切,勸慰朋友旅途多多珍重。語氣充滿深情,略帶惆悵卻又不失雄壯。
  • 杜甫「以詩為畫」的2首絕句,生動靈秀,躍然紙上,全是千古名句
    其實,不僅王維的詩如此,詩聖杜甫的很多詩,也是如此,詩論家陶虞開在《說杜》一書中便指出了這一特點,說杜甫的很多詩,是「以詩為畫」。我想,能夠滿足這一評價的杜詩很多,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便是他的《絕句二首》,簡單的語言下,充滿了詩情畫意。這兩首詩,作於廣德二年的暮春,當時杜甫漂泊西南,人在四川成都的草堂。
  • 因一首詩留下一個表達思鄉之情的典故,千古流傳,文化人都知道
    張儼死後不久,東吳就被西晉所滅,作為亡國之人的張翰雖然有才華,善於寫文章,但是身受亡國之痛,佯狂避世,不願意受禮法約束。他本無意於功名,但為時勢所逼不得已到洛陽做了幾年官,自然覺得很不適應。其時「八王之亂」初起,齊王對他有籠絡之意,他就更感到不可久留了,「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蓴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裡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晉書》本傳)並即興吟成《思吳江歌》一詩。
  • 送別老朋友,開玩笑的同時狠贊了對方,雖是離別,卻毫無傷感之情
    ,開玩笑的同時狠贊了對方,雖是離別,卻毫無傷感之情04:14來自郝人讀詩詞李白一生交友無數,送別也無數,所寫的送別詩有上百首之多。#郝乙書法#一般情況下,送別詩總有傷感之情但李白有一首送別詩,全詩中毫無傷感之情,反而是以開玩笑的口吻訴說離別,讀來讓人眼前一亮,這就是李白寫於公元744年的《送賀賓客歸越》。「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鏡湖裡水波清澈蕩漾,你這個四方狂客回鄉後,盡情地去蕩舟瀟灑吧。如果被山陰的道士遇見,估計他也會去找你,用白鵝換你的《黃庭經》。
  • 五首關於鄉愁的古代詩詞,讀後不知是否觸發您的思鄉之情?
    關於鄉愁的詩詞太多了,現代詩中有餘光中的《鄉愁》,很是有名,在此不過多介紹,且以五首關於鄉愁的古詩,與諸君一起望遠懷鄉吧。一、唐代張九齡《西江夜行》遙夜人何在,澄潭月裡行。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念歸林葉換,愁坐露華生。 猶有汀洲鶴,宵分乍一鳴。六甲番人解讀:張九齡被譽為「嶺南第一人」,對於嶺南文化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他的故鄉在韶州曲江,也就是現在的廣東韶關市。這首懷鄉之作素練質樸,而思鄉之情,切切難忘。
  • 讀溫庭筠《利州南渡》,以樂景道哀情,借用典故抒發心中退隱之志
    在該首詩當中,詩人運用了以樂景寫哀情的手法,率先描繪出一幅美麗的自然風光圖,使人領略到湖光山色之美,這也是詩人所目睹的秀麗風景。但是面對這般美妙的自然風光,詩人卻無心欣賞美景。這是因為當時的詩人正處於極度失意的境遇當中,懷才不遇,報國無門,他空有滿腹才思卻不被重用,屢試不中,沒有施展自身才能的機會,一生堪稱鬱郁不得志。
  • 辛棄疾送別朋友的時候,一連寫了兩首詞作,流露出詞人怎樣的情感
    而在離別之際,人們往往會鄭重地設酒餞別、折柳相送,有時還要以吟詩作詞、寫文章等形式話別,總之就是對送別之人的依依不捨、還有給予的厚望。抒發離別之情的詩歌或者詞賦,就是餞別詩詞,文章就是「贈序文」。如我們非常熟知的《送元二使安西》,就是王維送別好友的時候,寫的一首餞別詩;《送李願歸盤谷序》,就是韓愈送別李願2寫的一篇贈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