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板塊「鑽」到歐亞板塊底下

2020-12-12 四川日報

  • 8848.86米!珠穆朗瑪峰最新身高12月8日公布,而且仍在不斷成長。新華社記者晉美多吉攝


        

      ●珠峰整體向長春或北京方向每年移動約3釐米
      ●在垂直方向,珠峰地區每年隆升約4毫米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首次應用於珠峰峰頂大地高計算
      ●國產儀器擔綱高程測量,國產重力儀首次登頂實測峰頂重力值

      據新華社北京12月8日電(記者王立彬劉華)8848.86米!珠穆朗瑪峰最新身高8日公布,而且仍在不斷成長。
      記者從自然資源部獲悉,2020年珠峰高程測量科學性、可靠性、創新性較2005年明顯提高,主要原因包括北鬥衛星導航系統首次應用於珠峰峰頂大地高計算,國產儀器擔綱高程測量,國產重力儀首次登頂實測峰頂重力值,同時融入國產航空重力儀測量數據,大幅度提升珠峰地區重力似大地水準面模型精度等。
      作為世界最高峰和最年輕山峰之一,珠峰造山運動仍在持續。由於印度板塊「鑽」到歐亞板塊底下,喜馬拉雅山不斷隆升。「處於碰撞前沿的珠峰整體向長春或北京方向每年移動約3釐米;在垂直方向,珠峰地區每年隆升約4毫米。」2020珠峰高程測量技術協調組組長黨亞民說,珠峰需要進行定期測量,理論上10到15年重測一次比較理想。
      此次測量中,我國首次將5G和北鬥結合,利用通信專網和北鬥數據信息化管理平臺,實現高寒高海拔環境下北鬥二號、北鬥三號衛星信號同時接收、實時解析和質量預評估。北鬥與GPS數據融合有效提升了峰頂大地高精度和可靠性;北鬥同GPS大地高成果一致性較好,精度均為±2.0cm。同時,中尼首次聯合構建珠峰地區全球高程基準,峰頂大地水準面差距僅相差7.2cm,成果符合性好。

  • 相關焦點

    • 印度板塊「鑽」到歐亞板塊底下
      由於印度板塊「鑽」到歐亞板塊底下,喜馬拉雅山不斷隆升。「處於碰撞前沿的珠峰整體向長春或北京方向每年移動約3釐米;在垂直方向,珠峰地區每年隆升約4毫米。」2020珠峰高程測量技術協調組組長黨亞民說,珠峰需要進行定期測量,理論上10到15年重測一次比較理想。
    • 連續強震表明:印度板塊對歐亞板塊推擠強烈
      原標題:印度板塊對歐亞板塊推擠強烈   科技日報北京10月27日電 (記者劉莉)根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北京時間2015年10月26日17時09分,阿富汗興都庫什地區發生芮氏7.8級地震。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預報部副主任蔣海昆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結合今年4月尼泊爾發生的8.1級地震,可以看出目前印度板塊對歐亞板塊的推擠比較強烈。」
    • 印度-歐亞板塊碰撞後,青藏高原東北部如何響應?
      2.5億年前,地球板塊就像一塊巨大的拼圖,所有大陸拼貼在一起,科學家們稱它為盤古超級大陸(圖1)。此後,這個大陸逐漸裂解,自約1.5-1.3億年前開始,印度大陸從南半球岡瓦納超級大陸(盤古超級大陸的南半球部分)快速裂離,在恐龍大滅絕之後,和北半球的歐亞大陸開始發生持續擠壓碰撞(圖2),青藏高原逐漸隆升並發生變形。
    • 最新研究:印度與歐亞板塊斷裂帶正積攢能量,或致大地震
      最新研究:印度與歐亞板塊斷裂帶正積攢能量,或致大地震 中國科學報 2016-07-14 11:23 來源:澎湃新聞
    • 中國科學家解釋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分開原因
      中國科學家解釋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分開原因 .3億年前的一期超級地幔熱柱活動,進一步導致了當時地球上兩塊大陸之一的岡瓦納大陸的裂解,並直接造成了印度板塊與澳大利亞板塊、南極洲板塊的分開,印度洋由此形成。
    • 中國科學家解釋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分開原因
      新華網加德滿都10月26日電(記者全曉書)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邊千韜教授26日指出,大約1.5億年到1.3億年前的一期超級地幔熱柱活動,進一步導致了當時地球上兩塊大陸之一的岡瓦納大陸的裂解,並直接造成了印度板塊與澳大利亞板塊、南極洲板塊的分開,印度洋由此形成。
    • 我科學家證實歐亞板塊向東俯衝「造就」臺灣島
      原標題:我科學家證實歐亞板塊向東俯衝「造就」臺灣島 在地質學意義上,我國臺灣島是如何形成的?記者19日從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依據福建及臺灣的歷史地震數據,研究證實臺灣南部和東部存在歐亞板塊向東俯衝於菲律賓板塊之下的現象,這表明臺灣島的形成是歐亞板塊向東俯衝的結果。這一發現,對於理解歐亞板塊形變、歐亞板塊與菲律賓大洋板塊之間相互作用的動力學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 印度板塊中的印度半島脫離了亞歐大陸,將對中國產生什麼影響?
      我們都知道板塊運動其實指的就是在地球表面板塊對於板塊之間的相對運動。在後來被一名叫做勒皮順法國地質學家劃分為了六大板塊,所有的這些板塊,其實都漂浮在一個地幔軟流層之上,它具備著流動性,而隨著軟流層的運動,各個板塊也發生著相應的水平運動。
    • 消失的大陸: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為何少了一半?
      新研究發現,亞歐板塊和印度板塊一半的大陸面積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可能是被地幔吞噬。 若真是如此,這將是一個意外發現,因為地球科學家原以為大陸地殼太輕,不會沉入地幔。地幔是柔韌的地球中間層,地殼位居其上。 羅利和同事在研究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的緩慢碰撞時,發現了地殼消失之謎。6000萬年以來,這兩塊大陸地殼一直在彼此擠壓,致使陸地隆起,形成了喜馬拉雅山脈。研究人員綜合多個數據來源,以弄清楚這兩個大陸板塊在開始碰撞前的原始大小。 這項新研究於9月19日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雜誌網站上。該研究揭示了一個奇怪的失衡現象。
    • 印尼專家:西爪哇6.9級地震為印澳版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引起
      印尼氣象、氣候和地球物理局地震和海嘯中心負責人穆罕默德·裡亞迪(Mochammad Riyadi)稱,當地時間15日23時47分(北京時間16日零時47分)發生在印尼西爪哇的6.9級地震,是由於印度—澳大利亞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造成的俯衝帶活動所引起的。
    • 樹蛙揭喜馬拉雅造山史:板塊碰撞時間在3500萬年前
      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的撞擊模式存在不同假說  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的撞擊事件一直以來被認為是目前地球上最大和最積極的造山運動,多少年來地理學家們均在致力於這方面的研究。這次構造事件直接導致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全球氣候和環境的變化。因此,準確界定兩大陸的碰撞時間和模式,無疑對研究高原隆升、全球氣候和環境的變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研究解析亞洲板塊和印度板塊碰撞後生物交流過程—新聞—科學網
      中科院成都生物所
    • 歐亞大陸板塊撞菲律賓板塊 臺恆春強震2死33傷
      歐亞大陸板塊撞菲律賓板塊 臺恆春強震2死33傷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27日 03:25 來源:中國新聞網 高雄、屏東等地震度均達到5級,恆春鎮中正路一棟四層樓高的正興家具行倒塌,一家八口受困在瓦礫堆中,造成1人死亡,7人獲救,其中母親方淑娟以肉身擁抱著雙胞胞,在27日凌晨零時、1時陸續獲救緊急送醫,惜方淑娟到院仍告不治。屏東南門醫院共湧進因地震受到輕重傷的33名傷員。
    • 地球概況《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
      20世紀60年代,人們提出的「板塊構造說」又把「大陸漂移說」向前推進了一步,認為全球由6大板塊(歐亞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組成。這6大板塊是漂移的,如喜馬拉雅山就是由於歐亞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相互碰撞而形成的。近1萬年來,喜馬拉雅山升高了500米,平均每年升高5釐米。
    • 北歐五國遊之二十八:歐亞和美洲板塊的分界處——辛格維利爾國家公園
      從蓋歇爾間歇泉區服務中心午餐後,乘車約40分鐘後來到辛格維利爾國家公園。千萬年前地殼運動所產生的天崩地裂造成了巨大的裂谷和斷層,產生了板塊漂移。辛格維利爾國家公園剛好位於歐亞板塊與美洲板塊交接處頂部的裂谷中。
    • 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新聞—科學網
      印度大陸與澳大利亞大陸漂移速率圖 記者9月21日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孫衛東課題組最新一項科研成果發現,5200萬年前太平洋板塊由向北俯衝突然轉向變為向西北俯衝,並不是此前學界推測的由于洋殼年齡差異導緻密度差異引發,而是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
    • 歐亞大陸板塊碰撞菲律賓板塊 臺恆春強震2死33傷
      高雄、屏東等地震度均達到5級,恆春鎮中正路一棟四層樓高的正興家具行倒塌,一家八口受困在瓦礫堆中,造成2人死亡,6人獲救,其中方正懋當場被瓦礫壓死,方淑娟以肉身擁抱著雙胞胎,在27日凌晨零時、1時陸續獲救緊急送醫,惜方淑娟到院仍告不治。屏東南門醫院共湧進因地震受到輕重傷的33名傷員。(註:此傷亡數據來源於臺灣TVBS。)
    • 歐亞、北美板塊分裂處,地熱噴發、瀑布縱橫
      從首都雷克雅未克出發,到達第一個景點古火山口大概需要1個多小時的車程, 從古火山口到間歇噴泉需要半個小時車程, 從間歇噴泉到黃金瀑布需要20分鐘,觀賞完黃金瀑布,驅車前往議會舊址,車程1個小時,冰島冬天是準極夜模式,天亮只有4-5個小時,一天的行程有些趕。
    • 歐亞大陸板塊活動頻繁 亞洲3天連發4起強烈地震
      9月以來,歐亞地震帶大陸板塊活動頻繁。 11日上午,中國四川省廣元市青川縣發生4.4級餘震。10日,伊朗南部發生6.1級地震。 9日,中國臺灣宜蘭蘇澳外海發生6.1級地震,是今年以來臺灣遇到的規模最大的地震。  日本強震:7.1級  日本北海道附近海域11日上午發生芮氏7.1級地震,目前尚無人員傷亡的報導。
    • 第四屆海洋知識競賽91:什麼叫板塊
      不過,大西洋和印度洋與古老的太平洋不同,它們是在距今2億年以前新生的大洋,它們的洋盆與洋底都是新生的、年輕的,因而它們是兩隻新盆,隨著板塊的運動,或是分離,或是聚合。大西洋與印度洋這兩隻新盆不斷地張開,不斷地變大;而太平洋那隻換了底的舊盆卻在不斷地收縮變小。科學家們通過大陸漂移和板塊學說解釋了地球上的海陸變遷,並能應用大陸漂移學說預測海洋未來5000萬年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