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
「大陸漂移說」是由德國天文學家兼氣象學家魏格納於1912年提出的。他通過研究發現南美大西洋海岸與非洲大西洋海岸十分吻合,兩岸的地質構造和古生物也非常相似,於是他認為在2億~3億年前,地球是一個聯合的大陸。由於地球自轉產生的潮汐摩擦力和離心力,後來這塊大陸分裂並漂移,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海陸格局。20世紀60年代,人們提出的「板塊構造說」又把「大陸漂移說」向前推進了一步,認為全球由6大板塊(歐亞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組成。這6大板塊是漂移的,如喜馬拉雅山就是由於歐亞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相互碰撞而形成的。近1萬年來,喜馬拉雅山升高了500米,平均每年升高5釐米。
板塊
地球的地殼厚度不同,海洋下較薄,大洲處較厚。地殼由幾個實體板塊構成,各自在熱地幔上漂浮。理論上稱它為板塊說。它被描繪為具有兩個過程:擴大和縮小。擴大發生在兩個板塊互相遠離,下面湧上來的巖漿形成新地殼時。縮小發生在兩個板塊相互碰撞,其中一個的邊緣部分伸入到另一個的下面,在熾熱的地幔中受熱而被破壞。在板塊分界處有許多斷層,大洲板塊間也有碰撞。地殼被分為八大板塊:北美洲板塊(北美洲、西北大西洋及格陵蘭島)、南美洲板塊(南美洲及西南大西洋)、南極洲板塊(南極洲及沿海)、亞歐板塊(東北大西洋、歐洲及除印度外的亞洲)、非洲板塊(非洲、東南大西洋及西印度洋)、印度與澳洲板塊(印度、澳大利亞及大部分印度洋)、納斯卡板塊(東太平洋及毗連南美部分地區)、太平洋板塊(大部分太平洋及加利福尼亞南岸)。還有超過20個小板塊,如阿拉伯板塊、菲律賓板塊。地震經常在這些板塊交界處發生。
海洋
海洋面積佔地球總面積的71%,約3.6億平方千米。海洋是一個寶庫,據估算,如果把整個地球上的海水加以提煉,可得到550萬噸黃金、4億噸白銀、40億噸銅,137億噸鐵、41億噸錫、27億噸鋇、70億噸鋅、137億噸鉬和137億噸鋁。海水中含量最多的是氯化鈉,據計算,1立方千米海水中,含有3000多噸氯化鈉。
在全世界的大海中,面積超過200萬平方千米的有8個,超過300萬平方千米的只有3個,超過400萬平方千米的只有珊瑚海1個。
海水運動的形式
海水運動表現出多種形式,主要有波浪、潮汐、洋流三種。
風浪是最常見的一種波浪。在風力作用下,海面波濤起伏。風速越大,波浪規模越大,能量越大。海嘯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發或風暴引起的巨浪,它能毀壞沿海建築,夷平村鎮,破壞力極大。
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陽引力作用下發生的周期性漲落現象。一天中,通常可以觀察到海水漲落兩次。古人將白天的海水漲落稱為潮,夜晚的海水漲落稱為汐。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較穩定地沿著一定方向進行大規模的流動,叫做洋流,又叫海流。洋流具有非常大的規模,例如,墨西哥灣暖流的流量相當於世界陸地徑流總量的20多倍。表層洋流平均流速約每秒1米,越向深處流速越小,至180米深處,幾乎已無表層洋流的跡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