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概況《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

2020-12-12 百家號

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

「大陸漂移說」是由德國天文學家兼氣象學家魏格納於1912年提出的。他通過研究發現南美大西洋海岸與非洲大西洋海岸十分吻合,兩岸的地質構造和古生物也非常相似,於是他認為在2億~3億年前,地球是一個聯合的大陸。由於地球自轉產生的潮汐摩擦力和離心力,後來這塊大陸分裂並漂移,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海陸格局。20世紀60年代,人們提出的「板塊構造說」又把「大陸漂移說」向前推進了一步,認為全球由6大板塊(歐亞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南極洲板塊)組成。這6大板塊是漂移的,如喜馬拉雅山就是由於歐亞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相互碰撞而形成的。近1萬年來,喜馬拉雅山升高了500米,平均每年升高5釐米。

板塊

地球的地殼厚度不同,海洋下較薄,大洲處較厚。地殼由幾個實體板塊構成,各自在熱地幔上漂浮。理論上稱它為板塊說。它被描繪為具有兩個過程:擴大和縮小。擴大發生在兩個板塊互相遠離,下面湧上來的巖漿形成新地殼時。縮小發生在兩個板塊相互碰撞,其中一個的邊緣部分伸入到另一個的下面,在熾熱的地幔中受熱而被破壞。在板塊分界處有許多斷層,大洲板塊間也有碰撞。地殼被分為八大板塊:北美洲板塊(北美洲、西北大西洋及格陵蘭島)、南美洲板塊(南美洲及西南大西洋)、南極洲板塊(南極洲及沿海)、亞歐板塊(東北大西洋、歐洲及除印度外的亞洲)、非洲板塊(非洲、東南大西洋及西印度洋)、印度與澳洲板塊(印度、澳大利亞及大部分印度洋)、納斯卡板塊(東太平洋及毗連南美部分地區)、太平洋板塊(大部分太平洋及加利福尼亞南岸)。還有超過20個小板塊,如阿拉伯板塊、菲律賓板塊。地震經常在這些板塊交界處發生。

海洋

海洋面積佔地球總面積的71%,約3.6億平方千米。海洋是一個寶庫,據估算,如果把整個地球上的海水加以提煉,可得到550萬噸黃金、4億噸白銀、40億噸銅,137億噸鐵、41億噸錫、27億噸鋇、70億噸鋅、137億噸鉬和137億噸鋁。海水中含量最多的是氯化鈉,據計算,1立方千米海水中,含有3000多噸氯化鈉。

在全世界的大海中,面積超過200萬平方千米的有8個,超過300萬平方千米的只有3個,超過400萬平方千米的只有珊瑚海1個。

海水運動的形式

海水運動表現出多種形式,主要有波浪、潮汐、洋流三種。

風浪是最常見的一種波浪。在風力作用下,海面波濤起伏。風速越大,波浪規模越大,能量越大。海嘯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發或風暴引起的巨浪,它能毀壞沿海建築,夷平村鎮,破壞力極大。

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陽引力作用下發生的周期性漲落現象。一天中,通常可以觀察到海水漲落兩次。古人將白天的海水漲落稱為潮,夜晚的海水漲落稱為汐。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較穩定地沿著一定方向進行大規模的流動,叫做洋流,又叫海流。洋流具有非常大的規模,例如,墨西哥灣暖流的流量相當於世界陸地徑流總量的20多倍。表層洋流平均流速約每秒1米,越向深處流速越小,至180米深處,幾乎已無表層洋流的跡象。

相關焦點

  • 大陸漂移說又有驚天發現:東非大裂谷繼續分裂,未來將誕生新澳洲
    隨著科技的發展進步人們對地球的探索和研究也越來越深入,地理學中的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劇烈的地質現象大都發生在距今非常久遠的古代,直到東非大裂谷進入人們的視野。
  • 板塊構造學說源於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全球分為六大板塊
    板塊構造學說是近幾十年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而來解釋大地構造運動和海陸分布規律較為盛行的一種學說。地球的內部結構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其中地殼的厚度最薄,全球地殼的平均厚度約為17千米,在地球地表以下大約100至110千米深處存在著一個不連續的分布熔融狀物質的區域,稱為「軟流層」,在地質學上通常把軟流層以上部分,稱為「巖石圈」。
  • 大陸漂移說極簡史
    1910年,美國地質學家泰勒提出,可能是當初地球俘獲月亮姐姐期間,月亮姐姐給地球自轉加了速,提升了潮汐力,從而把大陸撕開。他還說,大陸這樣漂移,不僅可以撕開,還可以交通擁堵撞在一起,擠出山脈。可以說有點模樣了。但就這,依然無法作為一個學說的起源,因為這位富二代懶得去找證據,瀟灑地放下了。
  • 地球體積一直在變大嗎?大陸板塊居然是罪魁禍首!
    關於地球的環境的形成有很多種說法,其中板塊構造學說最為科學家們所接受。1910年,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經過觀察世界地圖,發現各大陸之間似乎可以拼合到一起,由此提出了板塊漂移假說,後來經由許多科學家取證並完善,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板塊構造學說!
  • 大陸漂移說是怎麼被承認的呢?
    他發現被大洋分割的大陸上,不少動植物化石出現驚人的連續性。例如中龍這種淡水爬行動物,同時在南美洲和非洲玩耍,但他們卻沒有跨越大西洋的技能。甚至,美國阿巴拉契亞山的巖石可以漂洋過海,延伸到挪威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
  • 地理文化未解之謎:大陸漂移的爭論說,以及冰川的形成原因
    1912年魏格納發表論文,提出了「大陸漂移說」三年後他出版了《大陸與海洋的起源》,這本書引起了地質界的轟動。大陸漂移學說認為,在距今2億年前的古生代時期,世界各大陸是彼此相連的,即全球只有一塊名叫「泛大陸」的原始大陸,泛大陸周圍的汪洋大海被稱為「泛海洋」。後來到了中生代,在地球自轉的離心力和天體的引潮力作用下,原始大陸被分成若干塊,這些分裂出來的大陸塊形成彼此分隔的大陸、島嶼。
  • 網友問:既然有大陸漂移說,為什麼近代不見板塊在移動?
    地球板塊隨時都在移動,只是短時間內移動距離不明顯而已,比如珠穆朗瑪峰每年會向東北方向移動4cm,高度也會上升0.3cm。地球由地殼、地幔和地核組成,其中地幔主要是1000~3000攝氏度的熔融巖漿,處於最上層的地殼是不穩定的,會隨著地幔中巖漿的流動而發生位移,當地殼的某處發生斷裂時就會形成地震和火山。地殼主要有六大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
  • 地球演化三大學說,你相信哪個?
    1.大陸漂移學說 德國科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在1912年提出大陸漂移說,被稱為大陸漂移學說之父。魏格納根據大西洋兩岸,特別是非洲和南美洲海岸輪廓非常相似等資料,認為地球在古生代時是一個聯合古陸,由較輕的矽鋁層漂移在較重的矽鎂層上,直至形成今天的海陸分布。
  • 湘教版海洋地理第2章第2節板塊構造學說知識點梳理及活動解答
    海底地形也有大陸架、大陸坡、海溝、大洋盆地、洋中脊(海嶺)等五種基本類型。這些多種多樣的地形是怎樣形成的呢?地質界有三大學說,對此作出了解釋。這三大學說就是大陸漂移假說、海底擴張理論和板塊構造學說。湘教版海洋地理第二章第二節對地質界三大學說作了詳細的闡述。
  • 自海洋生成之日起,大陸板塊就不停漂移,它如何漂移成現在這樣
    只有古代非洲大陸的東側有一片被零散的島嶼包圍的海域,被魏格納稱為古地中海。古地中海的區域比現代地中海的區域要大得多,並且也並不處於現代地中海的位置,古地中海在地球上的位置是在今日地球的東南亞地區。以地球存在的時間長度來說,這段聯合古陸時期穩定的時間並不長,在僅僅二點二億年前,聯合古陸就已經開始分裂了。
  • 大陸漂移說
    特別是巴西東端的直角突出部分,與非洲西岸凹入大陸的幾內亞灣非常吻合。他「騰」地一下從病床上跳了起來,走到地圖前,用手比劃了一下。如果能夠移動這兩個大陸使它們靠攏的話,它們正好就能鑲嵌在一起了。圖片來源於網絡1912年1月6日,在法蘭克福地質學會上,魏格納做了題為「大陸和海洋的起源
  • 很多人都不知道,曾經的地球只有一塊大陸!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著名的大陸漂移學說!其認為地球上所有大陸在中生代以前曾經是統一的巨大陸塊,稱之為泛大陸或聯合古陸,中生代開始分裂並漂移,逐漸達到現在的位置。大陸漂移學說的最早提出!由於在巖漿冷凝至居裡溫度時能夠俘獲當時地球磁場的磁性,因此在洋底的磁異常條帶實際上是對地磁倒轉現象的記錄過程,只有在大洋地殼發生擴張時,這種現象才能夠出現。二、第二個海底的巖漿巖具有越靠近洋中脊越新,越靠近大陸架越老的規律,並且最老不超過兩億年(與之相對應,大陸地殼年齡最老可達三十億年以上)。
  • 所謂的「板塊漂移學說」,是不是指板塊漂浮在海洋之上移動呢?
    人類對於地球和宇宙的認識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的進步,認識也不斷的深入,但是對於我們人類個體而言,可能並不會馬上和那些科學認識達到同一高度。比如說,就在當下這個時代,在美國這樣一個發達國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民眾認為「地球是平的」,而不相信地球是一個球體。
  • 地質學家:地球2.5億年後再現「盤古大陸」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德國地質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學說在今天獲得廣泛肯定。很多人相信,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個大陸,那就是「盤古大陸」。隨著巖石圈板塊的移動,「盤古大陸」分裂開來,形成了今天的各大洲。 依靠當今科技手段的不斷成熟以及全球衛星定位系統的發展,地質學家們現在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 研究發現:地球最早的大陸並非通過板塊俯衝形成
    參考消息網7月9日報導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7月8日報導,澳大利亞柯廷大學牽頭開展的一項研究發現新證據表明,地球上最初的幾塊大陸並非像以前認為的那樣是在類似現代板塊構造環境中俯衝形成的,而可能是由完全不同的過程創造出來的。
  • 兩億年內地球將形成超級大陸!
    澳大利亞科廷大學地質學家已於近期趕赴尼泊爾震區現場考察,搜集地質構造板塊漂移的相關數據。地質學家研究發現,印度板塊、歐亞板塊及其它板塊正在緩慢靠攏。研究人員認為,尼泊爾大地震進一步表明,2億年內地球上將形成一個新的超大陸--美亞大陸。澳大利亞科廷大學地質學家李正祥博士在研究中發現,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正在進一步靠攏。
  • 遠古時代的地球大陸是什麼樣的?
    大陸並不一直都是如今的樣子,但是,地球上確實一直都有大陸。在地球45億年的歷史中,目前地球上展現的7個正式大陸的熟悉形態已經經歷了許多變換。許多科學家認為地球一開始是一個巨大大陸,像一塊骨頭一樣乾燥。板塊構造不斷地改變著大陸塊的位置;一些板塊被分開,形成新的陸地,另一些則相互碰撞,形成了高山,如喜馬拉雅山脈,並結合陸地。在地球歷史的幾個時間點上,所有的陸地地塊都被粘在一起形成了一個超級大陸。最新的這些超級大陸被稱為「盤古大陸」,意思是「所有的土地」。
  • 澳大利亞巖石中的磁性線索表明板塊構造始於30億年前
    澳大利亞巖石中的磁性線索表明,板塊構造開始於30多億年前約30到40億年前地殼的模擬橫截面圖。圖源:亞歷克·布倫納,哈佛大學如果沒有板塊運動,地球上就不會有大陸、山脈,甚至生命本身。新的證據表明,這種地質過程至少在32億年前就開始了,這比我們預期的時間要早得多。
  • 地質學家精確描繪地球未來 各塊大陸將合而為一
    地質學家首次精確描繪出地球"舊貌新顏"  2.5億年後,地球再現「盤古大陸」  德國地質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提出的大陸漂移學說在今天獲得廣泛肯定。很多人相信,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只有一個大陸,那就是「盤古大陸」。
  • 大陸曾經是一整塊的嗎?
    中龍化石綜合了諸多證據,魏格納於1912年正式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並在1915年出版的《陸海的起源》一書中加以完善和發展。魏格納提出,地球上所有大陸在中生代以前曾經是統一的巨大陸塊,稱為泛大陸或聯合古陸;中生代開始,泛大陸分裂並漂移,各個大陸逐漸達到現在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