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板塊漂移學說」,是不是指板塊漂浮在海洋之上移動呢?

2020-12-12 地理沙龍號

人類對於地球和宇宙的認識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的進步,認識也不斷的深入,但是對於我們人類個體而言,可能並不會馬上和那些科學認識達到同一高度。比如說,就在當下這個時代,在美國這樣一個發達國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民眾認為「地球是平的」,而不相信地球是一個球體。所以,也確實有相當一部分人可能不會相信有關「板塊學說」的相關理論。

比如,在本題當中提問者認為,所謂的板塊漂移學說是指,板塊漂移在海洋上,這個其實確實是不正確的,板塊構造學說中所說的「板塊」是指巖石圈的組成部分,而海洋是位於巖石圈上方的,也就是位於板塊上方的,那麼我們把海水抽乾,也就是看到了海底的板塊表層,也就是說我們看到了包圍在我們地球周圍的整個巖石圈。那麼,板塊的漂移是怎麼回事呢?板塊漂移學說的研究對象是「巖石圈」,巖石圈是指地殼和上地幔頂部,也就是軟流層以上部分,平均厚度約為100至110千米。

板塊分布圖

而軟流層是指上地幔中,深度在80至400千米之間,是一個基本上覆蓋全球的不連續圈層,這一深度由於大量放射性元素的衰變,從而聚集大量的熱能,導致巖石發生熔化,形成了大量熔融狀的巖漿,軟流層被認為是地球表面火山噴發的巖漿來源地。那麼,所謂的「板塊漂移學說」中提到的板塊是「漂浮」在軟流層之上的,板塊在軟流層上方移動。

而「板塊」一詞的來源,是由於科學家發現地球的巖石圈並不是完整的一塊,而是被許多的斷裂帶分割成一些板塊,就全球大範圍而言,可以分割成六大板塊,分別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並且板塊之間處於相對的運動狀態。板塊之間相互碰撞擠壓,形成消亡邊界,在地表形成山脈、高原、島弧和海溝等地理事物;板塊之間相互張裂分離,形成生長邊界,在地表形成裂谷和海嶺等地理事物。板塊運動對於地球表面宏觀地形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板塊漂移示意圖

相關焦點

  • 板塊構造學說源於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全球分為六大板塊
    板塊構造學說是近幾十年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而來解釋大地構造運動和海陸分布規律較為盛行的一種學說。覆蓋地球表面的巖石圈並不是完整的一塊,而是被斷裂帶分割成六大板塊,分別是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當然六大板塊也不是完整的一塊,六大板塊內部在存在若干的斷裂帶,把六大板塊分割成更小的一些板塊。
  • 大陸漂移學說產生之前有一種路橋論,認為大陸是通過狹小路橋連接
    根據同一個物種有著同一的起源的觀點,這些物種是如何遠渡海洋到達大洋彼岸呢?上個世紀初曾盛行一種「陸橋說」。該學說認為,大洋中曾存在過一 些狹窄的好像橋一般的陸地,稱為「陸橋」,生物正是通過這種陸橋從一 塊大陸來到另一塊大陸的。後來,地殼變動,陸橋被海水淹沒,但我們 仍然可以根據一些分散的小島和水下髙脊找到它們的蹤跡。
  • 湘教版海洋地理第2章第2節板塊構造學說知識點梳理及活動解答
    這些多種多樣的地形是怎樣形成的呢?地質界有三大學說,對此作出了解釋。這三大學說就是大陸漂移假說、海底擴張理論和板塊構造學說。湘教版海洋地理第二章第二節對地質界三大學說作了詳細的闡述。今天木木老師JY就從大陸漂移假說、海底擴張理論和板塊構造學說三個方面,對湘教版海洋地理第二章第二節海底擴張理論與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知識點進行梳理,並對課本的「活動」進行解答。
  • 海洋與陸地也有生老病死的輪迴!
    1912年,他提出了系統性的大陸漂移說概念,1915年出版《海陸的起源》,但是作為先行者遇到的阻力是很大的,當時主流的地質學界瘋狂批評他的這個學說,為了尋找更多的證據,魏格納多次深入格陵蘭島進行科學考察,1930年,他在第三次考察中不幸罹難[1]。
  • 網友問:既然有大陸漂移說,為什麼近代不見板塊在移動?
    地球板塊隨時都在移動,只是短時間內移動距離不明顯而已,比如珠穆朗瑪峰每年會向東北方向移動4cm,高度也會上升0.3cm。地殼主要有六大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比如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擠壓,就形成了珠穆朗瑪峰,在板塊交界處,形成了長長的地震帶,隨時可能發生地震活動。
  • 地理文化未解之謎:大陸漂移的爭論說,以及冰川的形成原因
    隨著海洋地質研究和古地磁研究的深入,多年後,魏格納大陸漂移學說又在新的理論基礎上重新獲得生命力。1954年,研究古代地磁學的英國物理學家布萊克特找到了大陸位移的直接證據。1961年,美國人赫茲依據磁性條帶是沿大洋海嶺對稱分布的這一新發現提出了地幔對流和海底擴張說。
  • 近幾年全球地震頻發,是不是人類的房屋太多引起的地殼變化?
    那麼為什麼地震如此頻發呢?是不是人類建造的高層房屋過於密集而導致?其實不然,我們的活動僅限於地球表面,然而地球的內部遠比我們所製造的建築要大而重的多。地球的平均半徑r=6371km,質量約為5.96×10^24千克,但是即便是地球上最高的建築----王國大廈,它的設計高度為1600米,已經超過了最低的雲層,總投資120億英鎊。即便如此它在地球表面高度的佔比仍然微乎其微。
  • 大陸板塊居然是罪魁禍首!
    關於地球的環境的形成有很多種說法,其中板塊構造學說最為科學家們所接受。1910年,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經過觀察世界地圖,發現各大陸之間似乎可以拼合到一起,由此提出了板塊漂移假說,後來經由許多科學家取證並完善,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板塊構造學說!
  • 地球概況《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
    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大陸漂移說」是由德國天文學家兼氣象學家魏格納於1912年提出的。他通過研究發現南美大西洋海岸與非洲大西洋海岸十分吻合,兩岸的地質構造和古生物也非常相似,於是他認為在2億~3億年前,地球是一個聯合的大陸。
  • 第四屆海洋知識競賽91:什麼叫板塊
    不過,大西洋和印度洋與古老的太平洋不同,它們是在距今2億年以前新生的大洋,它們的洋盆與洋底都是新生的、年輕的,因而它們是兩隻新盆,隨著板塊的運動,或是分離,或是聚合。大西洋與印度洋這兩隻新盆不斷地張開,不斷地變大;而太平洋那隻換了底的舊盆卻在不斷地收縮變小。科學家們通過大陸漂移和板塊學說解釋了地球上的海陸變遷,並能應用大陸漂移學說預測海洋未來5000萬年的變化。
  • 自海洋生成之日起,大陸板塊就不停漂移,它如何漂移成現在這樣
    由於地幔層的巖漿永遠都在流動,受到地幔層的影響,地球的大小地塊也都隨之移動。筆者認為,它們就像人類國家間的關係一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海洋剛剛形成的時候,地球上的那些地塊應該個個都像孤島一樣漂流著,成千上百萬年之後,它們碰撞在一起,隨後又再度分開。
  • 美國史上最大地震56周年:板塊構造學說開始採用
    為紀念美國史上最大地震發生56周年,地震領域知名科普公號「震知卓見」發表文章稱,這次災難也為科學家認識和研究地震提供難得機遇,地質學家開始採用新的理論體系——板塊構造學說,來審視這次地震。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分割成許多構造單元,這些構造單元叫做板塊。
  • 大陸漂移說極簡史
    有的童鞋可能忍不住激動起來:咦,這不就是大陸漂移學說的起源麼?從科學角度來講,這種猜想離「學說起源」還差得很遠。理智的人們很容易看出,安東尼奧的分裂,可以解釋吻合形狀,卻無法解釋它怎麼分裂的;修斯的部分下沉,解釋了古大陸分成若干,但沒法解釋形狀吻合。如此規模宏大的構造運動,你不提供靠譜的動力源、運行機制,在科學上是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的。
  • 臺灣總是發生地震,那中國的臺灣會不會像日本那樣,沉入海底呢?
    東亞大陸衛星圖為什麼我國東部地區與南方地區的最高峰是臺灣的玉山呢?為什麼亞洲東部有許多的山峰集中在日本列島和臺灣島呢?這就不得不從大陸漂移學說說起。1912年,德國地質學家與天文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該學說認為地球內部的巖石為玄武巖,地球表面的巖石則為花崗巖,玄武巖的質地比較軟,花崗巖的質地則比較硬,地球上的大陸就像冰山一樣浮在質地較軟的玄武巖之上,遠古時期,地球上的大陸只有一塊,現在形成的七大洲、五大洋都是由這塊遠古大陸經過漂移之後發展而來的。
  • 什麼是地殼運動的機制,板塊構造學說為何如此盛行
    水平運動引起地殼物質水平位移,使地表巖層在有些地方發生彎曲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有些地方則斷裂張開,形成裂谷或海洋。垂直運動又稱升降運動,表現為地殼的抬升和下沉,從而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陸變遷。在自然界,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其實是相伴發生的。在不同區域和不同時期,兩者長有主次之分。但就全球而言,地殼運動主要以水平運動為主,垂直運動為輔。
  • 冰川融化的另一影響,病毒出現跨海洋轉移,是否會引發海洋災難?
    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地球陸地板塊經過漫長時間的移動之後形成了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局面,各個大陸板塊的分開讓不同大陸上出現了各具特色的物種。而曾經可能是一個整體的海洋在被大陸漂移影響後,也開始出現了區域分塊。所謂的生物融通,指的就是兩個地區互相打通,使得原來地區的生物可以去到另外一個地區生活。按道理說這對生物的多樣性是有幫助的,但是研究人員發現生物的融通出現異常,北大西洋的生物將病毒帶到了北太平洋去,導致那裡的生物出現小規模病毒感染的情況。據了解美國加州已經對這個項目進行了長達15年的研究,他們聲稱已經發現了北大西洋病毒轉移到北太平洋的證據。
  • 大工科研團隊發表板塊起源新說!
    大家熟知的板塊構造學說是近代最盛行的全球構造理論。該學說認為全球的巖石圈主要分為六大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儘管板塊構造運動學說幾乎家喻戶曉,但迄今為止,地球科學界對於板塊構造究竟如何啟動,卻一直沒有很好的解答。
  • 高考地理小專題——板塊構造學說
    (1)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圖示海域中島弧的形成原因。如果該海域存在海溝,最可能分布在島嶼的東側還是西側?(2)圖示地區植被的差異體現了自然帶的何種地帶性規律,該地帶性規律的形成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響?(1)運用板塊構造學說,簡釋秘魯境內高大山脈的成因。(2)概述秘魯地形和氣候類型的分布狀況。(3)秘魯西海岸形成了南北延伸的荒漠帶,從自然地理的角度簡析其成因。
  • 大陸漂移說是怎麼被承認的呢?
    在掌握了諸多證據之後,1915年,魏格納的《海陸的起源》橫空出世,提出了大陸漂移假說。他認為,3億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陸和島嶼是連在一起的超級大陸。從中生代開始,就是差不多恐龍生活的時代,逐漸分裂漂移,一直漂到現在的位置。魏格納的著作被翻譯成英文、法文、中文等廣泛傳播,引起地質圈的軒然大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