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地幔層的巖漿永遠都在流動,受到地幔層的影響,地球的大小地塊也都隨之移動。筆者認為,它們就像人類國家間的關係一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海洋剛剛形成的時候,地球上的那些地塊應該個個都像孤島一樣漂流著,成千上百萬年之後,它們碰撞在一起,隨後又再度分開。或許這樣的過程重複了很多次,直到形成了我們今日所熟知的地球。德國科學家魏格納認為,地球上的這些大陸最近一次聚合在一起是在二點二五億年前,他將其命名為聯合古陸,我們可以在聯合古陸的地圖中隱約找出美洲。
筆者也仔細觀察了聯合古陸地圖,覺得一般人除了能隱約找出美洲之外,也就能夠勉強找出非洲大陸和澳大利亞,而一般人完全不知道我們今日的歐洲和亞洲到底是聯合古陸的哪塊。聯合古陸緊湊地聚集在今日的大西洋位置,其餘的大片海域都叫聯合古洋,是今日太平洋的雛形。只有古代非洲大陸的東側有一片被零散的島嶼包圍的海域,被魏格納稱為古地中海。古地中海的區域比現代地中海的區域要大得多,並且也並不處於現代地中海的位置,古地中海在地球上的位置是在今日地球的東南亞地區。
以地球存在的時間長度來說,這段聯合古陸時期穩定的時間並不長,在僅僅二點二億年前,聯合古陸就已經開始分裂了。那時移動速度最快的是北美大陸,它脫離了南美和非洲,向西北方向移動,它逐漸擴大的裂隙逐漸形成了大西洋。在這個時期,北美洲和歐洲已經尚未完全成型的亞洲形成了勞亞古陸,剩下的部分被稱為岡瓦納古陸。而在聯合古陸時期,包圍著古地中海南部的零散島嶼,到了這個時期也有的漂流到了北面,形成了後來的亞洲大陸,也有的和非洲結合在了一起。
等到了一點七億年以前,岡瓦納古陸也開始解體了。有一段時期,南美洲大陸板塊和非洲大陸板塊是一起向東北方向移動的。而在聯合古陸時期起就一直在非洲大陸南部的印度,此時反而獨自向北部的古地中海漂移。在這之後的三千五百萬年,也許是由於地幔層巖漿的流動方向有所改變,南美洲板塊突然改變了移動方向,以較快的速度向西南移動,北美洲板塊和它的速度相仿,只不過漂流的方向更偏西北一些。而非洲大陸板塊的漂流速度很慢,於是南美洲和非洲的接壤處斷裂了,後世的考古學家就是在兩地曾經的接壤處發掘出了相同的恐龍化石。
雖然非洲大陸板塊向北方移動,然而非洲大陸的西部突出的位置幾乎沒有移動。與其說非洲大陸板塊是在向北方移動,不如說它是在以西部為圓心向北方旋轉。這時的非洲大陸是一片被海洋包圍的大陸,不和其它的任何大陸或島嶼接壤。在南美洲大陸和非洲大陸的斷裂處,形成了今日南大西洋的雛形。由於今日的南美洲大陸仍在漂移,據說漂移的速度約等於人類指甲生長的速度,所以大西洋的面積仍在擴大。相比之下,在聯合古陸時期被稱作聯合古洋的太平洋在地圖上的面積就變得越來越小了。
這個時候筆者發現,古地中海的大部分海域已經不復存在。它從一開始被北方的大陸和其它三面的島嶼包圍的區域,漸漸變成了不被東面的島嶼包圍的區域。再後來變成了非洲大陸和亞歐大陸之間狹長的一條,最後就連這狹長一條也被今日稱作南歐的地區封閉了。這讓今日的地中海看起來仿佛和聯合古陸時期的古地中海一點關係都沒有。而向北漂移的印度終於和亞洲大陸板塊相撞,形成了喜馬拉雅山脈。澳大利亞原本與南極大陸相連,由於印度洋的洋中脊向南部延伸的現象,促使澳大利亞向東北方向漂流。將您的知識分享到評論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