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海洋生成之日起,大陸板塊就不停漂移,它如何漂移成現在這樣

2020-12-12 昕子說自然

由於地幔層的巖漿永遠都在流動,受到地幔層的影響,地球的大小地塊也都隨之移動。筆者認為,它們就像人類國家間的關係一樣,「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海洋剛剛形成的時候,地球上的那些地塊應該個個都像孤島一樣漂流著,成千上百萬年之後,它們碰撞在一起,隨後又再度分開。或許這樣的過程重複了很多次,直到形成了我們今日所熟知的地球。德國科學家魏格納認為,地球上的這些大陸最近一次聚合在一起是在二點二五億年前,他將其命名為聯合古陸,我們可以在聯合古陸的地圖中隱約找出美洲。

筆者也仔細觀察了聯合古陸地圖,覺得一般人除了能隱約找出美洲之外,也就能夠勉強找出非洲大陸和澳大利亞,而一般人完全不知道我們今日的歐洲和亞洲到底是聯合古陸的哪塊。聯合古陸緊湊地聚集在今日的大西洋位置,其餘的大片海域都叫聯合古洋,是今日太平洋的雛形。只有古代非洲大陸的東側有一片被零散的島嶼包圍的海域,被魏格納稱為古地中海。古地中海的區域比現代地中海的區域要大得多,並且也並不處於現代地中海的位置,古地中海在地球上的位置是在今日地球的東南亞地區。

以地球存在的時間長度來說,這段聯合古陸時期穩定的時間並不長,在僅僅二點二億年前,聯合古陸就已經開始分裂了。那時移動速度最快的是北美大陸,它脫離了南美和非洲,向西北方向移動,它逐漸擴大的裂隙逐漸形成了大西洋。在這個時期,北美洲和歐洲已經尚未完全成型的亞洲形成了勞亞古陸,剩下的部分被稱為岡瓦納古陸。而在聯合古陸時期,包圍著古地中海南部的零散島嶼,到了這個時期也有的漂流到了北面,形成了後來的亞洲大陸,也有的和非洲結合在了一起。

等到了一點七億年以前,岡瓦納古陸也開始解體了。有一段時期,南美洲大陸板塊和非洲大陸板塊是一起向東北方向移動的。而在聯合古陸時期起就一直在非洲大陸南部的印度,此時反而獨自向北部的古地中海漂移。在這之後的三千五百萬年,也許是由於地幔層巖漿的流動方向有所改變,南美洲板塊突然改變了移動方向,以較快的速度向西南移動,北美洲板塊和它的速度相仿,只不過漂流的方向更偏西北一些。而非洲大陸板塊的漂流速度很慢,於是南美洲和非洲的接壤處斷裂了,後世的考古學家就是在兩地曾經的接壤處發掘出了相同的恐龍化石。

雖然非洲大陸板塊向北方移動,然而非洲大陸的西部突出的位置幾乎沒有移動。與其說非洲大陸板塊是在向北方移動,不如說它是在以西部為圓心向北方旋轉。這時的非洲大陸是一片被海洋包圍的大陸,不和其它的任何大陸或島嶼接壤。在南美洲大陸和非洲大陸的斷裂處,形成了今日南大西洋的雛形。由於今日的南美洲大陸仍在漂移,據說漂移的速度約等於人類指甲生長的速度,所以大西洋的面積仍在擴大。相比之下,在聯合古陸時期被稱作聯合古洋的太平洋在地圖上的面積就變得越來越小了。

這個時候筆者發現,古地中海的大部分海域已經不復存在。它從一開始被北方的大陸和其它三面的島嶼包圍的區域,漸漸變成了不被東面的島嶼包圍的區域。再後來變成了非洲大陸和亞歐大陸之間狹長的一條,最後就連這狹長一條也被今日稱作南歐的地區封閉了。這讓今日的地中海看起來仿佛和聯合古陸時期的古地中海一點關係都沒有。而向北漂移的印度終於和亞洲大陸板塊相撞,形成了喜馬拉雅山脈。澳大利亞原本與南極大陸相連,由於印度洋的洋中脊向南部延伸的現象,促使澳大利亞向東北方向漂流。將您的知識分享到評論區吧

相關焦點

  • 大詩人的夢——大陸漂移說的誕生
    魏格納在他的著述裡,以三幅海陸復原圖展示了大陸漂移的圖象:大約在二億多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陸都連接在一起,構成一個超級的聯合古陸(如圖)。其中北面一列大陸叫做勞亞古陸,包括現在的北美、歐洲和亞洲(不包括阿拉伯半島和印度);南面的一列大陸叫做崗瓦納古陸,包括南美、非洲、南極洲和澳大利亞,還加上印度和阿拉伯半島。那時根本沒有大西洋和印度洋,而只有一個泛大洋。
  • 地球概況《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
    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大陸漂移說」是由德國天文學家兼氣象學家魏格納於1912年提出的。他通過研究發現南美大西洋海岸與非洲大西洋海岸十分吻合,兩岸的地質構造和古生物也非常相似,於是他認為在2億~3億年前,地球是一個聯合的大陸。
  • 地理文化未解之謎:大陸漂移的爭論說,以及冰川的形成原因
    具體地說,美洲脫離了非洲和歐洲慢慢向西漂移,越漂越遠,這樣,它們之間就形成了大西洋;非洲原來有一半與亞洲相連,在漂移過程中,它的南端沿著順時針方向略有轉動,漸漸與印巴次大陸分離,在其中間便形成了印度洋;澳大利亞和南極洲則各自脫離了亞洲和非洲向南移動,分別形成了現在的澳大利亞和南極大陸。大陸板塊的漂移奠定了現今海陸分布格局的基礎。
  • 大陸漂移說極簡史
    所以,「原始大陸分裂說」自然就按捺不住——1895年,旅居巴黎的美國佬安東尼奧,用法文寫了本書:《創世紀及其未解之謎》,提出了大陸橫移的想法。同時期,奧地利地質學家修斯發現,南半球各大陸的巖層非常一致,認為它們可能同屬一塊古大陸:岡瓦納古陸。其他部分沉到了海底,留下的就分成了現在的大陸塊。有的童鞋可能忍不住激動起來:咦,這不就是大陸漂移學說的起源麼?
  • 拼圖出奇蹟—大陸漂移來源
    今天,地球人都知道大陸是漂移的,而且現在高精度的GPS可以檢測出每個大陸每年運動多少釐米,這種運動也是造成地球重大災難-地震的罪魁禍首,比如2001年11月14日17時26分崑崙山大地震8.1級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4秒汶川8.0級大地震、2015年4月25日14時11分的尼泊爾8.1級大地震等,正是印度大陸每年以約4~5cm速度向北推擠亞洲大陸造成的後果
  • 恐龍時代的地球面貌之謎
    恐龍時代的地球與現在迥然不同。由於地殼的運動,地球板塊在不停地緩慢移動,經過數億年的時間,新的海洋形成了,大陸的收置改變了,新的山脈隆起了。漂移的大陸地球從內到外由地核、地嫂和地殼三部分構成。地毀的一部分是熔融的,在不停地運動進而帶動地殼板塊的移動。板塊的移動速度大約為每年5釐米,但經過數億年的時光,這足以令各個板塊發生巨大的變化,於地表而言更是滄海桑田。受板塊運動、大陸漂移的影響,在恐龍生活的年代,大陸所在的位置與今天大不相同。運動的山脈在恐龍存活的年代,今天的一些山脈還尚未形成。
  • 第四屆海洋知識競賽91:什麼叫板塊
    htm498.世界大洋未來如何變化?世界上的三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都在不斷換底,它們的洋底都在不斷地更新。不過,大西洋和印度洋與古老的太平洋不同,它們是在距今2億年以前新生的大洋,它們的洋盆與洋底都是新生的、年輕的,因而它們是兩隻新盆,隨著板塊的運動,或是分離,或是聚合。
  • 山水圈【肖素紅的大陸漂移說】
    《大陸漂移說》系列作品,力爭讓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人欣賞到現代中國水墨畫的新面貌。作品運用符號化的筆墨語言,信筆直抒胸中浩然之氣,聊寫大自然雖表面寂靜,內裡卻是不斷湧動、飄忽不定的混沌世界。1.肖老師您好,看了您的作品,有些都很抽象,大部分觀者在沒有輔助材料的解讀下,也許很難理解到作為創作者您的心境,您是如何通過繪畫這個介質和觀者進行溝通互動的呢?大陸漂移這個母題,我已經畫了十五六年,我小時候特別喜歡地理,對地質的構造、板塊的移動、大陸的形成很感興趣,經過一段時間實驗,我故意避開過去傳統的筆法,融入了一些材料肌理平面構成和版畫等手段,創作出了一大批現代水墨作品。
  • |大陸漂移說|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地球
    1.大陸漂移學說德國科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在1912年提出大陸漂移說,被稱為大陸漂移學說之父。魏格納根據大西洋兩岸,特別是非洲和南美洲海岸輪廓非常相似等資料,認為地球在古生代時是一個聯合古陸,由較輕的矽鋁層漂移在較重的矽鎂層上,直至形成今天的海陸分布。
  • 大陸板塊居然是罪魁禍首!
    關於地球的環境的形成有很多種說法,其中板塊構造學說最為科學家們所接受。1910年,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經過觀察世界地圖,發現各大陸之間似乎可以拼合到一起,由此提出了板塊漂移假說,後來經由許多科學家取證並完善,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板塊構造學說!
  • 地理篇:大陸漂移
    這位青年學家的腦海裡突然掠過這樣一個念頭:非洲大陸與南美洲大陸是不是曾經貼合在一起,也就是說,從前它們之間沒有大西洋,是由於地球自轉的分力使原始大陸分裂、漂移,才形成如今的海陸分布情況的?        第二年,魏格納開始搜集資料,驗證自己的設想。
  • 湘教版海洋地理第2章第2節板塊構造學說知識點梳理及活動解答
    海底地形也有大陸架、大陸坡、海溝、大洋盆地、洋中脊(海嶺)等五種基本類型。這些多種多樣的地形是怎樣形成的呢?地質界有三大學說,對此作出了解釋。這三大學說就是大陸漂移假說、海底擴張理論和板塊構造學說。湘教版海洋地理第二章第二節對地質界三大學說作了詳細的闡述。
  • 七大洲四大洋是如何形成的?從地圖看地球幾億年的板塊漂移
    板塊的運動,伴隨著地球生命的產生和進化。那麼在這幾十億年中,地球的海陸狀態是如何變化的呢?我們通過一系列的地圖來看看。雖然地球早在46億之前就形成了,但是最初的地球還是熔爐狀的。在經過了4億年的演變後,地球的溫度才逐漸降了下來。然後在經過了長期的演變,形成了海洋。最早的地球幾乎是沒有陸地的,是名副其實的「水球」。大約在38億年前,海洋中開始出現了最早的生物。
  • 板塊構造學說源於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全球分為六大板塊
    板塊構造學說是近幾十年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而來解釋大地構造運動和海陸分布規律較為盛行的一種學說。覆蓋地球表面的巖石圈並不是完整的一塊,而是被斷裂帶分割成六大板塊,分別是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當然六大板塊也不是完整的一塊,六大板塊內部在存在若干的斷裂帶,把六大板塊分割成更小的一些板塊。
  • 所謂的「板塊漂移學說」,是不是指板塊漂浮在海洋之上移動呢?
    比如說,就在當下這個時代,在美國這樣一個發達國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民眾認為「地球是平的」,而不相信地球是一個球體。所以,也確實有相當一部分人可能不會相信有關「板塊學說」的相關理論。比如,在本題當中提問者認為,所謂的板塊漂移學說是指,板塊漂移在海洋上,這個其實確實是不正確的,板塊構造學說中所說的「板塊」是指巖石圈的組成部分,而海洋是位於巖石圈上方的,也就是位於板塊上方的,那麼我們把海水抽乾,也就是看到了海底的板塊表層,也就是說我們看到了包圍在我們地球周圍的整個巖石圈。那麼,板塊的漂移是怎麼回事呢?
  • 大陸漂移說
    特別是巴西東端的直角突出部分,與非洲西岸凹入大陸的幾內亞灣非常吻合。他「騰」地一下從病床上跳了起來,走到地圖前,用手比劃了一下。如果能夠移動這兩個大陸使它們靠攏的話,它們正好就能鑲嵌在一起了。圖片來源於網絡1912年1月6日,在法蘭克福地質學會上,魏格納做了題為「大陸和海洋的起源
  • 大陸漂移學說產生之前有一種路橋論,認為大陸是通過狹小路橋連接
    早在19世紀,有的人已經開始發覺,本來兩塊相隔萬裡的大陸卻能完美契合,甚至切合的地方物種都是同屬的。根據同一個物種有著同一的起源的觀點,這些物種是如何遠渡海洋到達大洋彼岸呢?上個世紀初曾盛行一種「陸橋說」。
  • 七大洲四大洋是如何形成的?從地圖看地球幾億年的板塊漂移
    板塊的運動,伴隨著地球生命的產生和進化。那麼在這幾十億年中,地球的海陸狀態是如何變化的呢?我們通過一系列的地圖來看看。雖然地球早在46億之前就形成了,但是最初的地球還是熔爐狀的。在經過了4億年的演變後,地球的溫度才逐漸降了下來。然後在經過了長期的演變,形成了海洋。最早的地球幾乎是沒有陸地的,是名副其實的「水球」。大約在38億年前,海洋中開始出現了最早的生物。
  • 湘教版海洋地理第2章第2節板塊構造學說知識點梳理及活動解答
    海底地形也有大陸架、大陸坡、海溝、大洋盆地、洋中脊(海嶺)等五種基本類型。這些多種多樣的地形是怎樣形成的呢?地質界有三大學說,對此作出了解釋。這三大學說就是大陸漂移假說、海底擴張理論和板塊構造學說。湘教版海洋地理第二章第二節對地質界三大學說作了詳細的闡述。
  • 板塊構造學說源於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全球分為六大板塊
    板塊構造學說是近幾十年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而來解釋大地構造運動和海陸分布規律較為盛行的一種學說。覆蓋地球表面的巖石圈並不是完整的一塊,而是被斷裂帶分割成六大板塊,分別是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當然六大板塊也不是完整的一塊,六大板塊內部在存在若干的斷裂帶,把六大板塊分割成更小的一些板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