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塊構造學說源於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全球分為六大板塊

2020-12-11 地理沙龍號

板塊構造學說是近幾十年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而來解釋大地構造運動和海陸分布規律較為盛行的一種學說。地球的內部結構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其中地殼的厚度最薄,全球地殼的平均厚度約為17千米,在地球地表以下大約100至110千米深處存在著一個不連續的分布熔融狀物質的區域,稱為「軟流層」,在地質學上通常把軟流層以上部分,稱為「巖石圈」。

覆蓋地球表面的巖石圈並不是完整的一塊,而是被斷裂帶分割成六大板塊,分別是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當然六大板塊也不是完整的一塊,六大板塊內部在存在若干的斷裂帶,把六大板塊分割成更小的一些板塊。這些板塊處於相對的運動狀態,板塊的相互運動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板塊之間相互碰撞擠壓,稱為「消亡邊界」;第二種是板塊之間相互張裂分離,稱為「生長邊界」。

板塊之間的相互運動,不斷塑造著地表的形態,形成的當今世界的宏觀地形。不同板塊邊界類型會形成不同的地表形態,在板塊的消亡邊界,比如陸地板塊和陸地板塊之間相互碰撞擠壓,從而隆起形成高大的褶皺山脈和高原,比如由於南亞次大陸和亞歐板塊相互碰撞,隆起了巨大的青藏高原和喜馬拉雅山脈、橫斷山脈等山脈。在海洋板塊與陸地板塊相互碰撞擠壓的區域,會形成海溝、島鏈和海岸山脈等,比如在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之間的碰撞地帶,形成了世界上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

青藏高原地區斷層分布圖

在太平洋板塊、南極洲板塊和美洲板塊之間的相互碰撞擠壓,形成了世界上最長的山系「科迪勒拉山系」,分別是位於北美洲的落基山脈和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脈。在板塊的生長邊界,比如在海底板塊的張裂邊界,由於板塊相互分離,地下的巖漿就會順著裂隙上升並噴出地表,形成火山噴發,最終形成了一系列海底的山脈,我們稱為大洋「海嶺」。如果在陸地內部板塊出現張裂,陸地向兩側分離,從而形成「裂谷」,在非洲的東部地區存在世界上最長的裂谷帶,稱為「東非大裂谷」。

東非大裂谷

相關焦點

  • 湘教版海洋地理第2章第2節板塊構造學說知識點梳理及活動解答
    海底地形也有大陸架、大陸坡、海溝、大洋盆地、洋中脊(海嶺)等五種基本類型。這些多種多樣的地形是怎樣形成的呢?地質界有三大學說,對此作出了解釋。這三大學說就是大陸漂移假說、海底擴張理論和板塊構造學說。湘教版海洋地理第二章第二節對地質界三大學說作了詳細的闡述。
  • 所謂的「板塊漂移學說」,是不是指板塊漂浮在海洋之上移動呢?
    所以,也確實有相當一部分人可能不會相信有關「板塊學說」的相關理論。比如,在本題當中提問者認為,所謂的板塊漂移學說是指,板塊漂移在海洋上,這個其實確實是不正確的,板塊構造學說中所說的「板塊」是指巖石圈的組成部分,而海洋是位於巖石圈上方的,也就是位於板塊上方的,那麼我們把海水抽乾,也就是看到了海底的板塊表層,也就是說我們看到了包圍在我們地球周圍的整個巖石圈。
  • 了解地震分布規律 掌握板塊構造學說
    注意:海嘯是指海底地震、火山噴發、風暴潮或陡崖崩塌等引起海水劇烈起伏,形成強大的波浪,向前推進,將沿海地帶淹沒甚至摧毀的災害。  二、地震的基本要素: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線等。  三、震級和烈度的關係:一次地震,震級只有一個,烈度可有多個。
  • 什麼是地殼運動的機制,板塊構造學說為何如此盛行
    地殼在不斷的運動,按照地殼運動的性質和方向,可以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兩種類型。水平運動引起地殼物質水平位移,使地表巖層在有些地方發生彎曲隆起,形成巨大的褶皺山系;有些地方則斷裂張開,形成裂谷或海洋。垂直運動又稱升降運動,表現為地殼的抬升和下沉,從而引起地表高低起伏和海陸變遷。
  • 高考地理小專題——板塊構造學說
    典型例題一:讀「亞歐大陸東岸某地區地質構造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圖示海域中島弧的形成原因。如果該海域存在海溝,最可能分布在島嶼的東側還是西側?參考答案:(1)處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消亡邊界,大洋板塊俯衝到大陸板塊之下,大陸板塊受擠壓上拱,形成島嶼;東側(2)垂直地帶性;熱量;水分。
  • 美國史上最大地震56周年:板塊構造學說開始採用
    這是自有地震儀器記錄以來,美國歷史上記錄的最強烈地震,也是全球第二大地震,僅次於1960年智利9.5級地震。為紀念美國史上最大地震發生56周年,地震領域知名科普公號「震知卓見」發表文章稱,這次災難也為科學家認識和研究地震提供難得機遇,地質學家開始採用新的理論體系——板塊構造學說,來審視這次地震。
  • 大陸板塊居然是罪魁禍首!
    關於地球的環境的形成有很多種說法,其中板塊構造學說最為科學家們所接受。1910年,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經過觀察世界地圖,發現各大陸之間似乎可以拼合到一起,由此提出了板塊漂移假說,後來經由許多科學家取證並完善,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板塊構造學說!
  • 第四屆海洋知識競賽91:什麼叫板塊
    世界上的三大洋,即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都在不斷換底,它們的洋底都在不斷地更新。不過,大西洋和印度洋與古老的太平洋不同,它們是在距今2億年以前新生的大洋,它們的洋盆與洋底都是新生的、年輕的,因而它們是兩隻新盆,隨著板塊的運動,或是分離,或是聚合。大西洋與印度洋這兩隻新盆不斷地張開,不斷地變大;而太平洋那隻換了底的舊盆卻在不斷地收縮變小。
  • 大陸漂移學說產生之前有一種路橋論,認為大陸是通過狹小路橋連接
    早在19世紀,有的人已經開始發覺,本來兩塊相隔萬裡的大陸卻能完美契合,甚至切合的地方物種都是同屬的。根據同一個物種有著同一的起源的觀點,這些物種是如何遠渡海洋到達大洋彼岸呢?上個世紀初曾盛行一種「陸橋說」。
  • 臺灣總是發生地震,那中國的臺灣會不會像日本那樣,沉入海底呢?
    東亞大陸衛星圖為什麼我國東部地區與南方地區的最高峰是臺灣的玉山呢?為什麼亞洲東部有許多的山峰集中在日本列島和臺灣島呢?這就不得不從大陸漂移學說說起。1912年,德國地質學家與天文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學說」,該學說認為地球內部的巖石為玄武巖,地球表面的巖石則為花崗巖,玄武巖的質地比較軟,花崗巖的質地則比較硬,地球上的大陸就像冰山一樣浮在質地較軟的玄武巖之上,遠古時期,地球上的大陸只有一塊,現在形成的七大洲、五大洋都是由這塊遠古大陸經過漂移之後發展而來的。
  • 近幾年全球地震頻發,是不是人類的房屋太多引起的地殼變化?
    全球地震頻發的原因並沒有這麼簡單,它存在著多種因素。據統計,地球上每年約發生500多萬次地震,即每天要發生上萬次的地震。其中絕大多數太小或太遠,以至於人們感覺不到。地震成因一般是由地球本身的運動造成的,最受廣大人民認的就是板塊運動。說起板塊運動學說,就不得不提起德國氣象學家魏格納。1910年的一天,魏格納偶然發現大西洋兩岸的輪廓極為相似,由此開啟了板塊構造學說的新時代。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
  • 地理文化未解之謎:大陸漂移的爭論說,以及冰川的形成原因
    1912年魏格納發表論文,提出了「大陸漂移說」三年後他出版了《大陸與海洋的起源》,這本書引起了地質界的轟動。大陸漂移學說認為,在距今2億年前的古生代時期,世界各大陸是彼此相連的,即全球只有一塊名叫「泛大陸」的原始大陸,泛大陸周圍的汪洋大海被稱為「泛海洋」。後來到了中生代,在地球自轉的離心力和天體的引潮力作用下,原始大陸被分成若干塊,這些分裂出來的大陸塊形成彼此分隔的大陸、島嶼。
  • 大陸曾經是一整塊的嗎?
    比如,今天的非洲、南美洲、印度、澳大利亞、南極洲等地的大陸環境和氣候雖然迥異,但它們的石炭紀和二疊紀地層中都廣泛保存著同種化石,包括一種生長於寒冷氣候條件下的舌羊齒植物化石,以及一種生活在淡水或微鹹水中的中龍化石;北美洲紐芬蘭一帶的褶皺山系與西北歐的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褶皺山系相對應,都屬早古生代造山帶;非洲南端和南美洲阿根廷南部晚古生代構造方向﹑巖石層序和所含化石相都出奇一致。
  • 互相矛盾的海底擴張和地幔柱,該信誰?
    ., 2000) 02 眾所周知,現代板塊學說把洋中脊分為快速、慢速和超慢速擴張洋中脊,東太平洋洋脊屬於快速擴張的洋中脊,運動速度達13 cm/yr(萬天豐2011)。通常深部地幔的水平位移量一般僅為n mm/yr,絕對都小於2 cm/yr(Minster and Gordan,1978)。
  • 很多人都不知道,曾經的地球只有一塊大陸!
    這個問題其實就是著名的大陸漂移學說!其認為地球上所有大陸在中生代以前曾經是統一的巨大陸塊,稱之為泛大陸或聯合古陸,中生代開始分裂並漂移,逐漸達到現在的位置。大陸漂移學說的最早提出!大陸漂移學說最早是1910年德國地質學家阿爾弗雷德魏格納提出的,但當時他的學說卻讓人無法相信,因為當時主流是以垂直運動為主要主張的固定論佔據地學。所以直到阿爾弗雷德魏格納去世也沒能讓人們接受他的理論。
  • 板塊邊界,是什麼樣子的?
    板塊是板塊構造學說所提出來的概念。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巖石圈並非整體一塊,而是分裂成許多塊,這些大塊巖石稱為板塊。板塊之中還有次一級的小板塊。板塊在軟流層之上運動,由地幔對流柱產生驅動力而運動。1968年法國的勒皮雄根據各方面的資料,首先將全球巖石圈分為六大板塊,即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 環太平洋板塊邊界的板塊活動最為活躍,故此地震作用和火山作用也最為頻密。
  • 大陸漂移說極簡史
    所以,「原始大陸分裂說」自然就按捺不住——1895年,旅居巴黎的美國佬安東尼奧,用法文寫了本書:《創世紀及其未解之謎》,提出了大陸橫移的想法。同時期,奧地利地質學家修斯發現,南半球各大陸的巖層非常一致,認為它們可能同屬一塊古大陸:岡瓦納古陸。其他部分沉到了海底,留下的就分成了現在的大陸塊。有的童鞋可能忍不住激動起來:咦,這不就是大陸漂移學說的起源麼?
  • 地球概況《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
    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大陸漂移說」是由德國天文學家兼氣象學家魏格納於1912年提出的。他通過研究發現南美大西洋海岸與非洲大西洋海岸十分吻合,兩岸的地質構造和古生物也非常相似,於是他認為在2億~3億年前,地球是一個聯合的大陸。
  • 大工科研團隊發表板塊起源新說!
    大家熟知的板塊構造學說是近代最盛行的全球構造理論。該學說認為全球的巖石圈主要分為六大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儘管板塊構造運動學說幾乎家喻戶曉,但迄今為止,地球科學界對於板塊構造究竟如何啟動,卻一直沒有很好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