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史上最大地震56周年:板塊構造學說開始採用

2020-12-06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3月27日電 (記者 孫自法)56年前的3月27日,美國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灣地區發生9.2級大地震。這是自有地震儀器記錄以來,美國歷史上記錄的最強烈地震,也是全球第二大地震,僅次於1960年智利9.5級地震。

為紀念美國史上最大地震發生56周年,地震領域知名科普公號「震知卓見」發表文章稱,這次災難也為科學家認識和研究地震提供難得機遇,地質學家開始採用新的理論體系——板塊構造學說,來審視這次地震。

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分割成許多構造單元,這些構造單元叫做板塊。

全球的巖石圈分為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共六大板塊。大板塊還可劃分成若干次一級的小板塊。這些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之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

一般說來,板塊內部的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也就是地震易發區域。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也是由板塊相對移動而發生的彼此碰撞和張裂而形成的。

通過研究,科學家們已經可以確定,美國這次9.2級大地震是由於板塊碰撞擠壓造成——太平洋板塊向北美板塊俯衝,在阿留申海溝消減帶沉入地幔。

據「震知卓見」介紹,1964年3月27日,當地時間下午5時36分,美國阿拉斯加州威廉王子灣地區發生9.2級大地震。震源深度在地下25-40千米之間,震中距安克雷奇約150千米,破壞面積達13萬平方千米,有感面積約130萬平方千米。

此次地震造成大面積的工程設施、建築物的破壞和巨大的次生災害。大規模的冰崩、山崩、地裂、泥石流等,使距震中160千米以內的鐵路、公路、城鎮、村莊均遭受劇烈破壞,還使長近1000千米,寬300千米廣闊區域內的地殼產生形變。

此次大地震後,阿拉斯加南部的瓦爾迪茲港灣發生大海嘯。最大海嘯發生在半夜,又正值當地海水漲潮之時,在瓦爾迪茲的入海口處,海嘯波高達30多米。海嘯波到達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夏威夷和日本等地,直至南極,均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壞。

此次地震還產生砂土液化現象,許多重要的鐵路高架橋因橋樁和橋墩沉陷而毀壞。更有甚者,由於底層砂土流失而發生斷裂。部分鐵路因此停止運行長達半年之久。(完)

相關焦點

  • 了解地震分布規律 掌握板塊構造學說
    注意:海嘯是指海底地震、火山噴發、風暴潮或陡崖崩塌等引起海水劇烈起伏,形成強大的波浪,向前推進,將沿海地帶淹沒甚至摧毀的災害。  二、地震的基本要素: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線等。  三、震級和烈度的關係:一次地震,震級只有一個,烈度可有多個。
  • 高考地理小專題——板塊構造學說
    典型例題一:讀「亞歐大陸東岸某地區地質構造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圖示海域中島弧的形成原因。如果該海域存在海溝,最可能分布在島嶼的東側還是西側?(1)運用板塊構造學說,簡釋秘魯境內高大山脈的成因。(2)概述秘魯地形和氣候類型的分布狀況。(3)秘魯西海岸形成了南北延伸的荒漠帶,從自然地理的角度簡析其成因。
  • 什麼是地殼運動的機制,板塊構造學說為何如此盛行
    目前比較盛行的事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說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形成的一種全球構造理論。這個學說認為地球的巖石圈不是整體一塊,而是被一些斷裂構造帶,如海嶺、海溝等,分割成許多單元,叫做板塊。全球巖石圈分為六大板塊,每個板塊又可以劃分為若干小板塊。這些板塊處於不斷運動之中,一般說來,板塊的內部地殼比較穩定,而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躍的地帶,且火山和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這一地帶。
  • 板塊構造學說源於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全球分為六大板塊
    板塊構造學說是近幾十年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發展而來解釋大地構造運動和海陸分布規律較為盛行的一種學說。覆蓋地球表面的巖石圈並不是完整的一塊,而是被斷裂帶分割成六大板塊,分別是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當然六大板塊也不是完整的一塊,六大板塊內部在存在若干的斷裂帶,把六大板塊分割成更小的一些板塊。
  • 湘教版海洋地理第2章第2節板塊構造學說知識點梳理及活動解答
    這三大學說就是大陸漂移假說、海底擴張理論和板塊構造學說。湘教版海洋地理第二章第二節對地質界三大學說作了詳細的闡述。今天木木老師JY就從大陸漂移假說、海底擴張理論和板塊構造學說三個方面,對湘教版海洋地理第二章第二節海底擴張理論與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知識點進行梳理,並對課本的「活動」進行解答。
  • 全球最大地震60周年 專家強調加強抗震設防是關鍵
    中新社北京5月22日電 (記者 孫自法)2020年5月22日是有儀器記錄以來全球震級最大地震——智利9.5級大地震發生60周年紀念日。中國地震局公共服務司稱,這次地震創下震級最大、影響範圍最大且最嚴重地震海嘯這兩個世界之最。
  • 全球三大地震帶 兩大地震帶影響我國
    根據全球構造板塊學說,全球有三大地震帶,其中兩大地震帶影響我國。 貴州大學地質構造學教授杜定全說,根據全球構造板塊學說,地殼被一些構造活動帶分割為彼此相對運動、大小不一的板塊。
  • 所謂的「板塊漂移學說」,是不是指板塊漂浮在海洋之上移動呢?
    比如說,就在當下這個時代,在美國這樣一個發達國家中,還有相當一部分民眾認為「地球是平的」,而不相信地球是一個球體。所以,也確實有相當一部分人可能不會相信有關「板塊學說」的相關理論。比如,在本題當中提問者認為,所謂的板塊漂移學說是指,板塊漂移在海洋上,這個其實確實是不正確的,板塊構造學說中所說的「板塊」是指巖石圈的組成部分,而海洋是位於巖石圈上方的,也就是位於板塊上方的,那麼我們把海水抽乾,也就是看到了海底的板塊表層,也就是說我們看到了包圍在我們地球周圍的整個巖石圈。那麼,板塊的漂移是怎麼回事呢?
  • 中國史上最大一次地震,相當於11個唐山大地震,餘震持續3年
    提起中國歷史上的地震,首先進入腦海的一定是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中國地理位置特殊,幅員遼闊,一些地方更是地質構造活躍,地震頻發。因此,中國古代就已經發生過許多大地震了。早在東漢時期,中國歷史文獻中就有關於大地震的記載。《後漢書-五行志》中記載:地震裂,城郭、室屋多壞,壓殺人。
  • 回顧史上最大一次地震,相當於11.2個唐山大地震,餘震持續了3年
    提起中國歷史上的地震,首先進入腦海的一定是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中國地理位置特殊,幅員遼闊,一些地方更是地質構造活躍,地震頻發。因此,中國古代就已經發生過許多大地震了。早在東漢時期,中國歷史文獻中就有關於大地震的記載。《後漢書-五行志》中記載:地震裂,城郭、室屋多壞,壓殺人。
  • 墨西哥南部發生7.5級地震,為什麼太平洋沿岸國家地震多發?
    墨西哥是一個地震災害十分多發的國家,在1985年墨西哥的首都墨西哥城發生了8.1級地震,造成了上萬人的死亡。我們發現,不僅僅是墨西哥,許多太平洋沿岸的國家,如日本、智利、紐西蘭、印度尼西亞、美國等國家,都是地震災害頻發的國家。這就奇怪了,為什麼太平洋沿岸的國家會多發地震呢?看起來似乎確實如此,我們發現大西洋沿岸的國家和地區,包括北美和南美東部、歐洲以及非洲西部地區地震數量明顯較少。
  • 美國西海岸板塊支離破碎!科學家警告:或引燃整個北美火山地震帶
    科學前沿觀天下 篤學明理洞寰宇 胡安·德富卡板塊(Juan de Fuca Plate)位於美國西部,曾是北美地區非常巨大的一部分。但近千萬年來,胡安·德富卡板塊持續被「吞噬」、「撕裂」,消減於旁邊的法拉龍板塊(Farallon Plete),已成為地球最小板塊之一。
  • 東京地震,那些因地理位置產生的自然現象城市,自然規律無法改變
    今天早晨7點30分前後,日本東京以北發生一次有感地震,震源深度約48公裡,美國定震級4.8級,日本氣象廳定最大震度4。東京都市圈受地震影響明顯有明顯震感。我們都知道日本是一個經常發生地震的國家。 日本大致處在23°N~46°N之間,國土南北狹長,大部分處在北溫帶。
  • 近幾年全球地震頻發,是不是人類的房屋太多引起的地殼變化?
    全球地震頻發的原因並沒有這麼簡單,它存在著多種因素。據統計,地球上每年約發生500多萬次地震,即每天要發生上萬次的地震。其中絕大多數太小或太遠,以至於人們感覺不到。我國有多條地震帶,四川、臺灣是地震頻發地,在2019年,我國有資料統計6級及以上地震發生過3次,分別是4月18日臺灣花蓮縣海域6.7級地震,震源深度24公裡;4月24日西藏林芝市墨脫縣6.3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裡;6月17日臺灣花蓮縣海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6公裡,2020年初臺灣又經歷4.7級地震。那麼為什麼地震如此頻發呢?是不是人類建造的高層房屋過於密集而導致?
  • 世界上主要的火山地震帶分布在哪裡?如何形成的?
    世界上最主要的火山地震帶有兩個,一個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一個是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這兩個地方在哪裡?我們可以通過地圖看出來。為什麼主要在這兩個地方?我們來具體說一說原因。這要從板塊構造學說說起。
  • 地質專家:導致這次地震的發震構造位於映秀斷裂帶
    地質專家:導致這次地震的發震構造位於映秀斷裂帶 2008年05月28日 14:56 來源:科學時報   此次國土資源部派出的調查組由中國地質科學院副院長董樹文帶隊,包括構造地質專家、工程地質專家和災害地質專家在內的調查組一行於5月18日趕抵北川縣城。  在北川地區,調查組地質專家發現,地震產生的地表破裂構造明顯,主要表現為地震鼓包、擠壓脊和張裂隙等,這些破裂構造使道路發生拱曲破壞,使橋梁垮塌或移位,地震破裂構造也見於河道。
  • 板塊邊界,是什麼樣子的?
    板塊是板塊構造學說所提出來的概念。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巖石圈並非整體一塊,而是分裂成許多塊,這些大塊巖石稱為板塊。板塊之中還有次一級的小板塊。板塊在軟流層之上運動,由地幔對流柱產生驅動力而運動。1968年法國的勒皮雄根據各方面的資料,首先將全球巖石圈分為六大板塊,即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 環太平洋板塊邊界的板塊活動最為活躍,故此地震作用和火山作用也最為頻密。
  • 科學家探究構造板塊內巖漿來源
    一項研究發現,在構造板塊內的火山地點的巖漿很可能起源於上地幔的熾熱的層,而非來源於地球核心的狹窄的上升地幔柱。
  • 全球主要地震活動帶
    根據全球構造板塊學說,地殼被一些構造活動帶分割為彼此相對運動的板塊,板塊當中有的塊大,有的塊小。大的板塊有六個,它們是: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板塊。全球大部分地震發生在大板塊的邊界上,一部分發生在板塊內部的活動斷裂上。
  • 全球地震帶分布(圖)
    根據全球構造板塊學說,地殼被一些構造活動帶分割為彼此相對運動的板塊,板塊當中有的塊大,有的塊小。大的板塊有六個,它們是: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板塊。全球大部分地震發生在大板塊的邊界上,一部分發生在板塊內部的活動斷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