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亞大陸板塊碰撞菲律賓板塊 臺恆春強震2死33傷

2020-12-12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2月27日電 26日晚間8時26分,南臺灣地牛翻身,全臺灣地區一陣天搖地動,地牛大翻身,測得規模6.7強震,震中位於屏東恆春地震站西偏南方22.8公里海域,深度21.9公裡,這是屏東恆春百年來最大強震。截至目前已有2死33傷。

  臺灣東森新聞報導,在短短14分鐘之內,連續發生3次強震,主震規模高達6.7,搖晃時間長達1分鐘。高雄、屏東等地震度均達到5級,恆春鎮中正路一棟四層樓高的正興家具行倒塌,一家八口受困在瓦礫堆中,造成2人死亡,6人獲救,其中方正懋當場被瓦礫壓死,方淑娟以肉身擁抱著雙胞胎,在27日凌晨零時、1時陸續獲救緊急送醫,惜方淑娟到院仍告不治。屏東南門醫院共湧進因地震受到輕重傷的33名傷員。(註:此傷亡數據來源於臺灣TVBS。)

  根據臺灣當地氣象局表示,這起規模6.7大地震,相當於6顆原子彈爆炸的威力,但因未達規模7的標準,未發布海嘯警報,14分鐘內連續3次強震,發生原因是歐亞大陸板塊碰撞菲律賓板塊,接下來幾天,民眾還是要隨時注意餘震發生。

  臺灣「中央氣象局副局長」辛再勤表示,26日晚間的地震,算得上是西南外海地區百年來最大規模。地震預報中心副主任呂佩玲表示,「這是百年來臺灣地區在該地區最大的地震,像今天這樣規模6.7這麼大地震,換算是近6顆原子彈威力。」

  臺灣南部地區發生大地震,臺電核三廠2號機、大林火力電廠1號機、興達火力電廠一部機組、南部火力電廠1號與3號機組因地震跳機,但不影響供電。此外,高市左營、楠梓地區電話一度中斷數十分鐘。

  各地震度方面,除了恆春為5級之外,臺東大武、高雄市、屏東市、高縣旗山、臺南永康、嘉義大埔、嘉義市、雲林草嶺、鬥六市、澎湖馬公、彰化大城、南投名間、臺南市、彰化市均為4級。臺東市、花蓮紅葉、臺中市、花蓮市、臺中東勢、宜蘭南山各為3級;2級的地區有苗慄市、苗慄獅頭山、桃園中壢、臺北市;新竹竹北、臺北五分山為1級。

  強震撼動南臺灣,民眾還驚魂未定,沒想到6.7規模只是主震,過了8分鐘,晚間8時34分,又發生規模6.4餘震。接著是在8時40分,第三波強震來襲,屏東恆春地震站西方35.4公裡處,又發生規模5.2地震,恆春有3級震度。隨後,晚間11時41分,屏東小琉球地震站南偏西方31.6公里海域,又發生規模5.5地震。27日凌晨零時10分,屏東小琉球地震站南方37.1公裡處,再發生規模4.7地震。氣象局預測接下來幾天仍有餘震發生,民眾要隨時注意。


相關焦點

  • 歐亞大陸板塊撞菲律賓板塊 臺恆春強震2死33傷
    歐亞大陸板塊撞菲律賓板塊 臺恆春強震2死33傷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12月27日 03:25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12月27日電 26日晚間8時26分,南臺灣地牛翻身,全臺灣地區一陣天搖地動,地牛大翻身,測得規模6.7強震,震中位於屏東恆春地震站西偏南方22.8公里海域,深度21.9公裡,這是屏東恆春百年來最大強震。
  • 臺灣南部海域發生地震 屏東恆春鎮2死33傷
    26日晚間8時26分,南臺灣地牛翻身,全臺灣地區一陣天搖地動,地牛大翻身,測得規模6.7強震,震中位於屏東恆春地震站西偏南方22.8公里海域,深度21.9公裡,這是屏東恆春百年來最大強震。  臺灣東森新聞報導,在短短14分鐘之內,連續發生3次強震,主震規模高達6.7,搖晃時間長達1分鐘。
  • 歐亞大陸板塊活動頻繁 亞洲3天連發4起強烈地震
    據美國地質調查局11日發布的通知顯示,印尼當地時間11日早晨發生7.6級地震,20多分鐘後,日本發生7.1級地震,這兩起強震都一度引發海嘯警報。9月以來,歐亞地震帶大陸板塊活動頻繁。 11日上午,中國四川省廣元市青川縣發生4.4級餘震。10日,伊朗南部發生6.1級地震。
  • 連續強震表明:印度板塊對歐亞板塊推擠強烈
    原標題:印度板塊對歐亞板塊推擠強烈   科技日報北京10月27日電 (記者劉莉)根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北京時間2015年10月26日17時09分,阿富汗興都庫什地區發生芮氏7.8級地震。中國地震臺網中心預報部副主任蔣海昆告訴科技日報記者:「結合今年4月尼泊爾發生的8.1級地震,可以看出目前印度板塊對歐亞板塊的推擠比較強烈。」
  • 我科學家證實歐亞板塊向東俯衝「造就」臺灣島
    原標題:我科學家證實歐亞板塊向東俯衝「造就」臺灣島 在地質學意義上,我國臺灣島是如何形成的?記者19日從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獲悉,該所科研人員依據福建及臺灣的歷史地震數據,研究證實臺灣南部和東部存在歐亞板塊向東俯衝於菲律賓板塊之下的現象,這表明臺灣島的形成是歐亞板塊向東俯衝的結果。這一發現,對於理解歐亞板塊形變、歐亞板塊與菲律賓大洋板塊之間相互作用的動力學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 印度-歐亞板塊碰撞後,青藏高原東北部如何響應?
    2.5億年前,地球板塊就像一塊巨大的拼圖,所有大陸拼貼在一起,科學家們稱它為盤古超級大陸(圖1)。此後,這個大陸逐漸裂解,自約1.5-1.3億年前開始,印度大陸從南半球岡瓦納超級大陸(盤古超級大陸的南半球部分)快速裂離,在恐龍大滅絕之後,和北半球的歐亞大陸開始發生持續擠壓碰撞(圖2),青藏高原逐漸隆升並發生變形。
  • 地球概況《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
    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說「大陸漂移說」是由德國天文學家兼氣象學家魏格納於1912年提出的。他通過研究發現南美大西洋海岸與非洲大西洋海岸十分吻合,兩岸的地質構造和古生物也非常相似,於是他認為在2億~3億年前,地球是一個聯合的大陸。
  • 專家:歐亞大陸地震活躍期持續5至11年
    歐亞大陸地震活躍期持續5~11年?  孟斯碩 汪時鋒  日本8.8級大震,引發學界關於歐亞大陸板塊是否會再次發生強震的擔憂。有專家認為,進入21世紀以來,歐亞大陸板塊進入地震相對活躍期,這一周期未來將持續5到11年。
  • 樹蛙揭喜馬拉雅造山史:板塊碰撞時間在3500萬年前
    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的撞擊模式存在不同假說  印度板塊和歐亞板塊的撞擊事件一直以來被認為是目前地球上最大和最積極的造山運動,多少年來地理學家們均在致力於這方面的研究。這次構造事件直接導致了青藏高原的隆升、全球氣候和環境的變化。因此,準確界定兩大陸的碰撞時間和模式,無疑對研究高原隆升、全球氣候和環境的變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 臺灣氣象局稱一周內有再次5級以上強震可能
    一周內有再次5級以上強震可能  昨天下午,就這次地震的成因,「臺灣中央氣象局」觀測課科長蕭乃祺向記者表示,經多位地震專家的分析,確認其為菲律賓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後導致海底斷層破裂所造成。  蕭乃祺解釋說,臺灣島處於菲律賓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的邊緣區域,也正是這兩個板塊的不斷擠壓才形成了現在的臺灣島,但也因其特殊的位置,地震頻繁發生。據統計,臺灣地區每年平均發生大小不等的各種地震1.5萬-2萬次,6級以上規模的地震3-5次。
  • 印度板塊「鑽」到歐亞板塊底下
    由於印度板塊「鑽」到歐亞板塊底下,喜馬拉雅山不斷隆升。「處於碰撞前沿的珠峰整體向長春或北京方向每年移動約3釐米;在垂直方向,珠峰地區每年隆升約4毫米。」2020珠峰高程測量技術協調組組長黨亞民說,珠峰需要進行定期測量,理論上10到15年重測一次比較理想。
  • 研究發現青藏高原碰撞誘發太平洋板塊俯衝—新聞—科學網
    印度大陸與澳大利亞大陸漂移速率圖 記者9月21日從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孫衛東課題組最新一項科研成果發現,5200萬年前太平洋板塊由向北俯衝突然轉向變為向西北俯衝,並不是此前學界推測的由于洋殼年齡差異導緻密度差異引發,而是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與歐亞板塊發生硬碰撞形成青藏高原的同時,引發太平洋板塊向西北俯衝。
  • 中國科學家解釋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分開原因
    新華網加德滿都10月26日電(記者全曉書)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邊千韜教授26日指出,大約1.5億年到1.3億年前的一期超級地幔熱柱活動,進一步導致了當時地球上兩塊大陸之一的岡瓦納大陸的裂解,並直接造成了印度板塊與澳大利亞板塊、南極洲板塊的分開,印度洋由此形成。
  • 印尼專家:西爪哇6.9級地震為印澳版塊與歐亞板塊碰撞引起
    印尼氣象、氣候和地球物理局地震和海嘯中心負責人穆罕默德·裡亞迪(Mochammad Riyadi)稱,當地時間15日23時47分(北京時間16日零時47分)發生在印尼西爪哇的6.9級地震,是由於印度—澳大利亞板塊與歐亞板塊碰撞造成的俯衝帶活動所引起的。
  • 板塊邊界,是什麼樣子的?
    1968年法國的勒皮雄根據各方面的資料,首先將全球巖石圈分為六大板塊,即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 環太平洋板塊邊界的板塊活動最為活躍,故此地震作用和火山作用也最為頻密。
  • 臺灣:花蓮,板塊碰撞造就的清奇、壯麗之海灘
    花蓮的漂亮則是另一種呈現,菲律賓和歐亞大陸兩大地質板塊的碰撞,造就了它的清奇和壯麗!花蓮的海灘是危險的,海床陡峭,風高浪急,遊客無法下水遊玩。花蓮的海面上不見摩託艇、香蕉船的影子。遊客坐在鵝卵石或者烏黑礁石的海灘上,遠遠離開海浪,但依然會遭到襲擊。花蓮最壯麗的海灘要數清水斷崖、七星潭和石梯坪。我從海上拍攝花蓮,它背倚中央山脈,只見碧水之上高山雄渾,高山之巔雲嵐環繞。
  • 中國科學家解釋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分開原因
    ,並直接造成了印度板塊與澳大利亞板塊、南極洲板塊的分開,印度洋由此形成。  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解釋三大板塊從岡瓦納古大陸分離出來的原因。邊教授是中國喜馬拉雅山南北坡國際綜合科學考察隊的隊員之一。  「超級地幔熱柱活動產生的這兩種力量導致了岡瓦納大陸的裂解,使印度板塊、澳大利亞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分開,印度洋由此形成。
  • 第四屆海洋知識競賽91:什麼叫板塊
    不過,大西洋和印度洋與古老的太平洋不同,它們是在距今2億年以前新生的大洋,它們的洋盆與洋底都是新生的、年輕的,因而它們是兩隻新盆,隨著板塊的運動,或是分離,或是聚合。大西洋與印度洋這兩隻新盆不斷地張開,不斷地變大;而太平洋那隻換了底的舊盆卻在不斷地收縮變小。科學家們通過大陸漂移和板塊學說解釋了地球上的海陸變遷,並能應用大陸漂移學說預測海洋未來5000萬年的變化。
  • 消失的大陸: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為何少了一半?
    新研究發現,亞歐板塊和印度板塊一半的大陸面積消失在歷史長河中,可能是被地幔吞噬。 若真是如此,這將是一個意外發現,因為地球科學家原以為大陸地殼太輕,不會沉入地幔。地幔是柔韌的地球中間層,地殼位居其上。 羅利和同事在研究印度板塊和亞歐板塊的緩慢碰撞時,發現了地殼消失之謎。6000萬年以來,這兩塊大陸地殼一直在彼此擠壓,致使陸地隆起,形成了喜馬拉雅山脈。研究人員綜合多個數據來源,以弄清楚這兩個大陸板塊在開始碰撞前的原始大小。 這項新研究於9月19日發表在《自然地球科學》(Nature Geoscience)雜誌網站上。該研究揭示了一個奇怪的失衡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