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紀念館、李叔同故居將加掛「天津博物館分館」牌子

2021-01-20 青瞳視角

1月15日,天津博物館分別與梁啓超紀念館、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與天津覺悟社紀念館籤署了合作共建協議後,又舉辦了與天津美術館、李叔同(故居)紀念館加強藏品管理的推動會。

據悉,合作形式分別以天津博物館、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為總館,在天津梁啓超紀念館、天津覺悟社紀念館加掛「天津博物館分館」、「周恩來鄧穎超紀念館分館」牌子,通過業務幫扶、項目支持、人才交流等多種形式,進一步加強市、區兩級博物館紀念館的交流合作和協同發展,盤活場館的文博資源。該舉也是積極落實推進《天津市促進旅遊業發展兩年行動計劃(2019-2020年)》的工作要求,促進天津市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重要舉措。

河北區副區長劉冬雲指出,該區內以梁啓超紀念館和覺悟社紀念館為代表的文博場館都有著鮮明的主題特色。這次實施總分館制打破了地域空間、隸屬關係、行政級別和展館類別限制,構建了定位清晰、運行有序、互利共贏的博物館合作共建模式,這正是破解區級博物館發展瓶頸的創新之舉。

天津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陳卓則表示,梁啓超紀念館具有獨特的文化魅力和不可替代的文化旅遊潛力,兩館已多次合作策劃展覽、舉辦活動。新型的總分館模式下,兩館將進一步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實現合作共贏、共同發展。

籤約儀式上,天津市文物局局長徐恆秋對四家博物館分別達成合作表示讚賞,他指出籤署框架協議是良好的開端,各館都要有所作為,圍繞協議將具體內容落實落地,不斷擴大合作領域和範圍,使各項工作有新的提升和新的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同一天,「天津博物館、天津美術館、李叔同(故居)紀念館加強藏品管理推動會」在天津美術館召開。本次推動會旨在進一步加強博物館藏品科學管理,促進藏品日常管理工作制度化、規範化。

會上,天津博物館副館長王建平對重新修訂的《天津博物館藏品管理制度》進行了詳細解讀。天津博物館黨委書記、館長陳卓對三館藏品管理工作進行了全面總結,他對與會人員提出三點要求,一是儘快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二是要加強業務學習與提升,三是對下一步工作進行部署。

內容來自北京頭條客戶端

[ 北京頭條客戶端 ]

相關焦點

  • 市、區兩級博物館紀念館共建保護文化遺產
    據了解,「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 推動文博場館合作共建活動」,是天津紮實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愛惜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重要指示精神的一項具體舉措。「在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梁啓超紀念館兩周年之際,天津博物館與梁啓超紀念館舉行共建活動,通過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以天津博物館為總館,在天津梁啓超紀念館加掛『天津博物館分館』牌子。
  • 博物館裡的記憶 | 百年飲冰室 滄桑語後人——尋訪天津梁啓超紀念館(微信互動點評等你來)
    今天的《城市記憶》「博物館裡的記憶」系列專題,就讓我們走進這座紀念館,感受梁啓超「世事滄桑心事定,胸中海嶽夢中飛」的人生境界。有這麼一方天地,它矗立於遊人如織的海河之畔、與繁華喧鬧的意式風情區僅數步之遙,卻安靜得恍如隔世。這就是梁啓超紀念館,天津第一個在名人舊居基礎上建成的紀念館。紀念館門前的小路整潔乾淨,走入紀念館,兩座義大利風格的小樓分居院落左右。
  • 博物館日啟幕:北京近50家博物館開放,名人故居可雲遊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今天(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記者從北京市文物局了解到,自5月1日以來,已有近50家博物館按照有序有限分時預約的原則恢復開放。國際博物館日前後,北京地區博物館將舉辦94項主題活動,以線上活動為主。
  • 京杭運河系列:天津意風區名人故居(梁啓超,曹禺)
    這裡最具特色的是名人故居,大概數數,這一片的名人故居有40所左右,可以拉出一個令人咋舌的名單。不過本人才疏學淺,很多人從來沒有聽說過,知道名號的屈指可數,例如梁啓超、曾國藩、李叔同、曹禺、袁世凱、曹錕、馮國璋、黎元洪。如今,看繁華依在,恥辱猶存,歷史已遠,精神彌新。
  • 天津閒逛攻略(第三天利順德酒店到李叔同故居)
    在這百餘年中,飯店發生了許多重要歷史事件,《中國丹麥條約》《中國荷蘭條約》《中葡天津通商條約》《中法簡明條約》等在此籤訂。許多歷史名人也曾下榻於此,飯店管理當局將名人曾住過的房間恭修為「名人景點套房」。
  • 門牌被替換遊人覓梁啓超故居撲空 居委會稱不知情
    居住在25號院的丁大媽告訴記者,1972年北京鐵路分局將此處作為職工宿舍,「後來四合院內的房子又被陸續出租,現在裡面住的都是普通人家,故居並沒有被特意保護過,沒什麼可看的。」街口小賣部的孫阿姨也表示,暑期到了不少遊人前來故居參觀,但多數人失望而歸。「挺多年輕人都過來問梁啓超故居在哪兒,但是裡面其實啥也沒有。」
  • 封存在名人故居中的老故事,講給你聽!
    天津,一座有故事的城市,這些故事因為那些曾經在這裡留下足跡的風雲人物而變得生動,他們的時代雖然已離我們遠去,但是許多名人故居至今仍保存完好,這些故居不僅是歷史的見證,那些造型別致的小洋樓更是難得的人文景觀
  • 因其內熱,所以飲冰.著名的《飲冰室文集》就誕生在這裡 | 天津梁啓超紀念館
    想到什麼寫什麼,慢慢拼湊出一個我們心中完整而美的天津。第一篇天津,寫給梁啓超故居。··· 天津梁啓超故居 ···最近在看梁啓超寫的《李鴻章傳》,這個版本的傳記也是碰了很久才碰到。梁啓超的著作眾多,合編為《飲冰室文集》。這本《李鴻章傳》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看到「飲冰室」的名字,忽然想起前些年我們在天津曾參觀過的梁啓超紀念館。所以把之前的照片整理出來,回憶一下。
  • 在梁啓超故居紀念館等地……
    在梁啓超故居紀念館等地…… 2020-10-05 18: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梁啓超紀念館充分挖掘名人故居文化底蘊和時代內涵 在保護中發展...
    在位於河北區民族路上的梁啓超紀念館裡卻仍舊延續著「暑期季」的熱度,參觀人數絲毫不減。才過開館時間,售票處前已經排起了隊伍。&nbsp&nbsp&nbsp&nbsp「今年1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天津視察期間來到梁啓超紀念館參觀,總書記的到來不但給了我們全館職工巨大的鼓舞,也讓紀念館的熱度持續上升。」
  • 新會區梁啓超故居紀念館預約名額「一位難求」 市民遊客直呼「不枉...
    ①臺山市華僑文化博物館吸引群眾前來「打卡」。 梁啓超故居紀念館預約名額「一位難求」。江門日報訊「前方道路擁堵,請注意繞行。」10月3日下午,記者的手機導航提示進入梁啓超故居紀念館的道路為擁堵狀態——「雙節」期間,前往梁啓超故居紀念館參觀的遊客絡繹不絕。記者從景區門口指示牌獲悉,景區實行預約參觀制,遊客需在微信公眾號「梁啓超故居紀念館」進行預約,預約成功後,憑身份證核銷預約碼方可入場參觀。
  • 《風光霽月——紀念李叔同誕辰140周年書法傳承展》在天津美術館展出
    《風光霽月——紀念李叔同誕辰140周年書法傳承展》在天津美術館展出 2020-12-20 09: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際博物館日 「文化名人的藝術世界」京津浙川四地開展
    嘉賓在郭沫若紀念館參觀展覽。新京報訊 5月18日是第44個國際博物館日,「平等·多元·包容——文化名人的藝術世界」展覽在郭沫若紀念館(北京)、桐鄉市茅盾紀念館(浙江)、天津李叔同故居紀念館(天津)、四川文化藝術學院文物與博物館學院(四川)同時啟動。
  • 河北區保護發展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充分挖掘梁啓超紀念館文化底蘊和...
    &nbsp&nbsp&nbsp&nbsp天津北方網訊:「這是我第二次來參觀梁啓超紀念館了。」5月,河北區與市委宣傳部、市文化和旅遊局等有關部門,以及天津藝術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深入溝通對接,修改完善梁啓超紀念館布展設計方案。在一樓序廳醒目位置貼掛總書記強調的「要愛惜城市歷史文化遺產,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的重要要求,在序廳設立展示屏,循環播放總書記視察紀念館照片和視頻。同時,在紀念館院落內開闢休閒閱讀區域,設立宣傳欄,展示總書記對文物工作重要指示和對青年人的寄語等。
  • 天津梁啓超紀念館恢復開館
    天津梁啓超紀念館恢復開館 2020-12-11 15: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讀城記 ③ | 48小時哏兒都行:煎餅果子、義大利風情街、梁啓超故居
    一旦這個蛋不咋滴,那麼,抱歉,等待著你的,將是天津人們耿直的噓聲。 前半句,說的是在天津居住過的名人們,他們中有「戊戌變法」的推動者梁啓超、《雷雨》的作者曹禺先生 、大軍閥袁世凱、李叔同等等。
  • 藏匿在這片區域的故居,值得秋季去打卡(內附中獎名單)
    地址:天津市河北區三馬路三戒裡49號李叔同故居紀念館李叔同故居原位於河北區糧店街60號,是一座清朝年間建造的一套由四個四合院組成的大宅院,平面呈田字形,有房60餘間,佔地1400平方米。2007年12月31日天津市政府在老糧店后街的原址上開工重建李叔同故居,之後又對故居內部進行了裝飾和布置,建立了「弘一法師——李叔同故居紀念館」。
  • 國際博物館日天津文博場館各展風姿 線上「雲觀展 」 線下「不打烊」
    「交融·肇興── 遼金時期的天津」展李叔同故居展昨日是第44個國際博物館日,為契合今年國際博物館日「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主題,我市各大文博場館採取線上線下融合傳播的方式推出多項活動,讓觀眾無論是親臨現場,還是雲端體驗,都能收穫一段全新感官的文化之旅。
  • 走進天才學人梁啓超故居
    戊戍變法失敗後,梁啓超東渡日本,創辦《清議報》、《新民叢報》,介紹西方資產階級社會、政治、經濟學說。梁啓超故居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新會會城茶坑村,坐落在美麗蒼鬱的鳳山下,魚塘、水網、沃野田疇環繞四周,大榕樹、石板巷、青磚房有序分布,往來皆村野鄉民,真淳古樸,這裡便是梁啓超先生出生和少年時期生活、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