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飯無湯」,現代人:湯是垃圾食品?

2020-12-13 騰訊網

中國人自古就有愛喝湯的習慣,但有人給湯列出了高鹽、高嘌呤、高脂肪、沒營養和會燙傷食道等五宗罪。我們到底還能不能喝湯了?

整理/記者 李荔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採訪專家:

肖志雲(北京中日友好醫院預防保健科高級健康管理師)

中國自古就有「寧可食無肉,不可飯無湯」的說法,可見喝湯在我們中國人的飲食中佔據非常重要的位置。最近有一個話題討論特別火:湯是不是「垃圾食品」?

越來越多的人發現湯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養生」,長時間燉煮還可能破壞食材的營養成分。並且還給湯列出了五宗罪:

一是高鹽。為了提味,湯裡面往往會放入不少鹽。可《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成人每天食鹽不超過6克。

二是高嘌呤,比如「老火靚湯」裡的常客:肝、牛肉、牛舌、豬肉、鴿子、魚、貝類、豆類……這些食材嘌呤含量本身就很高,經過長時間燉煮,大部分嘌呤會溶解進湯中。

三是高脂肪。豬牛羊肉、骨髓中都含有不少脂肪,煮進湯裡會讓我們「喝」進去很多脂肪。

四是沒營養。經過長時間燉煮,其中水溶性維生素基本都被破壞了。

五是會燙傷口腔和食道。湯趁熱才好喝,但吃燙食可能導致食管上皮損傷,增加食道對致癌物的易感性。

因為這五宗罪,就是垃圾食品了嗎?真的不能愉快地喝湯了嗎?

北京中日友好醫院預防保健科高級健康管理師肖志雲告訴記者,湯對於我們來說,既不是養生必備,但也稱不上垃圾食品。事實上,有些湯,比如雞蛋、青菜、番茄等製作出的湯,嘌呤就不高。並且魚、肉、肝等高嘌呤食材在烹飪之前,都會經過「焯水」這個步驟,這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溶解在湯中的嘌呤含量。

其實,對於如何健康地喝湯,不同的人可選擇不同的湯。比如:肥胖的人儘量不要喝肉湯、骨頭湯、雞湯,但可以喝鴨湯。高血壓最需要控制攝入的鹽,所以不管是魚湯還是肉湯,都需要少放鹽,他們應喝清淡少鹽少油的湯。痛風病人、尿酸高的人群做湯時要注意食材的選擇。痛風患者嘌呤代謝紊亂,平時應注意避免從食物中攝取過多的嘌呤。嘌呤在肉類、海鮮等食物中含量較高,經過燉煮,很容易溶解到湯中。所以,痛風患者應避免喝肉湯、魚湯和海鮮湯等,而應該選擇不放肉的蔬菜湯或蛋花湯。糖尿病患者在喝湯時應注意,不僅要清淡少油少鹽,還要注意別喝加了很多糖的甜湯。膽囊炎患者應當控制脂肪和膽固醇攝入量,在喝湯時,一定要把湯中浮起的油脂撇掉,而濃湯和油湯則一定不要喝了。

其次,在煲湯時可改良湯的製作方法。我們往往覺得,湯熬的時間越久越好喝,這樣不但湯裡的嘌呤會增多,而且某些營養素也會被破壞。一般肉湯熬1個小時左右為宜,菜湯更應縮短熬製的時間。熬湯要注意合理放入作料,湯越熬越濃,因此不要放太多鹽,並且要出鍋時再放鹽。在國家衛計委發布的《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提到,成人每天食鹽不超過6克,這6克相當於一個啤酒瓶蓋大小。

此外,什麼時候喝湯也很重要。有人說「飯前喝湯,苗條又健康」,也有人說,「飯前喝湯不利於消化」。事實上,單純說飯前喝湯還是飯後喝湯哪個更健康,並沒有意義,關鍵在於喝多少湯,喝什麼湯。不管是飯前還是飯後,對於正常人來說,喝一小碗影響都不大。其中對於肥胖的人群,可以在餐前喝湯有利於控制體重。只是不要大量喝,否則難免影響消化。因為國外有研究顯示,餐前喝湯能夠減少用餐時15%左右的攝入量,而且胃裡提前先有些水分,食物到了胃裡會膨脹,飽脹的感覺更不容易讓人吃過量。另外,對於胃下垂和胃動力不足的人來說,不管飯前飯後都要少喝湯。

總之,不要過於迷信湯的養生,也不要拒湯千裡之外,失去喝湯的樂趣。

出品:科普中央廚房

監製:北京科技報 | 科學加客戶端

歡迎朋友圈轉發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違者必究

相關焦點

  • 農村老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句話什麼意思?
    農村老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句話什麼意思?農村裡面有很多的俗語,不管是小孩子還是老人都知道不少的俗語。俗語是人們對生活經驗的積累,有的俗語蘊含著很多的「道理」,教會人們為人處世,而有的俗語則是說天氣的。
  • 寧可食無菜,不可食無湯
    寧可食無菜,不可食無湯無論是在高檔的酒宴,還是在平常的百姓家當中,廣東人對湯的喜愛,是排在第一位的。說到粵菜,最不得不提的就是湯了。粵菜十分注重湯水,俗話說寧可食無菜,不可食無湯。今天給大家推薦一道雪梨燉美國響螺。來看看它到底有什麼獨到之處呢?其實這道菜在粵菜當中也是地位非常重要的。如果粵菜餐廳沒有這道菜,那麼就不配稱作粵菜餐廳。
  • 「寧可食無肉,不可食無湯」,這幾種湯在家自己做,好喝又滋補
    俗話說得好「寧可食無肉,不可食無湯」,可見湯是我們中華飲食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湯是我們所吃的各種食物中最富營養、最易消化的品種之一,湯不僅味道鮮美可口,且因為營養成分多半已溶於水中,故極易吸收。眾所周知,湯在烹調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唱戲的腔,廚師的湯」正說明了這一點。我國湯的歷史悠久,是我國菜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飯前喝湯,可溼潤口腔和食道,刺激口胃以增進食慾;飯後喝湯,可爽口潤喉有助於消化。
  • 常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細談竹子為何頗受文人喜愛?
    常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細談竹子為何頗受文人喜愛?「竹」自古作為一種特色文化載體,就肩負著傳承與發展歷代文化作品的重任。可以說「竹文化」是在人們千百年的,生產實踐中發展並逐漸興起的。因竹子特殊的生長狀態所以,內空、不易折斷、成活率高等生長特點。經常被世人比喻成美好節操,並在詩文中佔據一方沃土。
  • 農村老話說門前不栽竹,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又何解?
    可同時,我們還會聽到有人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就是可以吃飯不吃肉,但是住的地方卻不能沒有竹子。這就會讓我們感覺到莫名其妙,為什麼會有這樣自相矛盾的話?先說門前不栽竹,轉臉又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究竟是讓人門前栽還是不栽?究竟要鬧哪樣?到底哪一句是有道理的?
  • 伽力森主食企業耗資7010萬發起湯的革命 一汁成鮮原湯精華的誕生
    法國著名烹調學家古斯評價說:「湯是餐桌上的第一佳餚,它不僅給人營養,湯的氣味更能使人恢復信心,就連它的熱氣都能使人感到寬慰。」中國民間也有「寧可食無肉,不可飯無湯」及「飯前先喝湯,勝過良藥方」等俗語。湯在日常飲食中的地位可見一斑。
  • 白象食品倡導營養與健康,「湯好喝」只用熬製高湯包
    「寧可食無肉,不可飯無湯」,在中國人的家庭餐桌上,「湯」是一種美味的載體,更是一種飲食文化的沉澱。因其具有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口感醇香等特點,古往今來深入民心,早已成為百姓每餐必不可少的絕妙餚饌。洞察到中國消費者愛喝湯的飲食訴求,白象食品憑藉著二十三年的制面經驗以及對於高湯研製的專注,創新推出「湯好喝高湯麵」系列產品,提出關於營養型高湯麵的解決方案。產品一經上市,便得到眾多消費者的青睞,並通過持續的產品升級滿足消費者對高湯麵的多元需求。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揚州個園抱山樓,壺天自春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古人比我們會玩園內到處可見鬱鬱蔥蔥的竹林,讓人神心氣爽抱山樓的景色更是迷人,讓我不禁感嘆古文人的優雅大批的遊人在竹子拍照留念,感受文人的生活氣息煙花三月下揚州,我自五一來看竹個園內四處古石,歷史悠久,四處空氣清爽怡人
  • 農村常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你了解其中深意嗎?
    今天則是要給大家講一句有關於農村生活的話,是一個關於農村居住的講究,也是老人時常掛在嘴邊的說的,這一句話是「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這句話給我們強調了竹子在農村中住房是很重視的程度今天說的這句話是比較容易讓人懂得,就是在說,即便是生活中吃飯不吃肉,但是住房也不能住在沒有竹子的地方。
  • 寧可三日無肉,不可一日無它,這種長著「毛」的食物你敢吃嗎?
    寧可三日無肉,不可一日無它,這種長著「毛」的食物你敢吃嗎?古人有句話說得好:「寧可三日食無肉,不可一日居無書」,短短十四個字,卻將古人對知識的渴求與熱愛表現的淋漓盡致。老闆在宣傳時說道:寧可三日無肉,不可一日無它,這種長著「毛」的食物你敢吃嗎?
  • 啟功: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破土凌雲節節高,寒驅三九領風騷。但令無翦伐,會見拂雲長。一片綠陰如洗,護竹何勞荊杞?仍將竹作芭籬,求人不如求已。找記者、求報導、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 俗語講門前不栽竹,又有老話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該信哪個
    農村流傳著一句叫,門前不栽竹,但也有一句與竹有關的話語,叫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有人覺得,為何會有這麼矛盾的話在流傳呢?其實兩種意思不同的農村老話,是兩種不同文化的碰撞,或者說是陽光白雪與下裡巴人不同的觀點,具體是什麼意思?下面我來給大家講解下。
  • 夏季飲食寶典:現代人夏天能吃「涼食」,那古人怎麼飲食避暑呢?
    相對而言現代人的避暑方法,可以用五花八門、形態各異來形容。空調、電風扇、摺扇三大件,不僅可以使身體更加涼爽,而且還能從根本上杜絕中暑的危害。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現代人避暑的方式主要有四類:藉助製冷設備抵抗酷暑;穿著輕薄透氣的衣服;食用解暑降溫的食品;以及衝冷水澡或暢遊於江河。在零上40多度的高溫天氣中,如果不做好降暑工作,就很容易導致身體出現問題。
  • 蘇軾: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他說因為晚上的時候,頭腦特別清醒,突然有很多想法,所以要立寫下來。而恰好最近在齋月裡,白天不吃不喝昏昏沉沉(他們最近只吃兩頓,太陽下山之後六七點,凌晨一兩點)。同事是伊朗人,但是他想通過技術移民定居澳大利亞或者加拿大。為什麼不是美國?他說,美國對伊朗的籤證很謹慎。中國也挺好,但是他喜歡人少一點的,講英語的地方;所以澳大利亞和加拿大就成為了首選。
  • 鄭板橋一副《墨竹圖》,展示了什麼叫「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宋朝的大才子蘇東坡曾寫下詩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意思很簡單,寧可吃飯沒有肉食,也不要居住的地方沒有竹子,吃不到肉頂多讓人消瘦,而居住地沒有竹子卻會令人庸俗。人瘦了還能胖回去,而人俗了卻是無法醫治的。由此可見,竹子是高雅的象徵,是提高人們生活品味,人生境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 農村俗語:「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第一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其實這句話非常通俗易懂,人們天生對竹子有好感,認為竹子是有氣節的象徵,不肯折腰,竹子在植物中被稱為君子,所以寧可吃的飯裡面沒有肉,也不能在生活中缺少了應有的氣節,人爭一口氣,所以人活著應該有骨氣。尤其過去的人更看重人的氣節。很多民族英雄就是寧願英勇犧牲,也不要丟掉自己民族應有的氣節。
  • 寧可食無肉,不可庭無花!庭院等養護牡丹要選擇適合的品種
    寧可食無肉,不可庭無花!此圖實拍農家小院養護的牡丹,比牡丹已有30年的樹齡。紫紅色系列的叢生樹型牡丹,樹齡40-50年,比較傳統的品種,適合庭院栽種!品種牡丹:飛燕凌空,是唯一進入太空培育的品種,特點是花大,色豔,長勢比較快,木質化比較壯實!牡丹品種:胡紅,經典老品種,適合庭院栽種,適合冬季反季節催花品種,值得保留。
  • 世上最美的竹屋,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蘇軾《於潛僧綠筠軒》
  • 「湯好喝」兩年熱銷5億份,白象食品開啟高湯麵新「食」代
    來源:時刻頭條"寧可食無肉,不可飯無湯",在中國人的家庭餐桌上,"湯"是一種美味的載體,更是一種飲食文化的沉澱。因其具有營養豐富、易於消化、口感醇香等特點,古往今來深入民心,早已成為百姓每餐必不可少的絕妙餚饌。
  • 「寧可食我肉,不可居無竹」 我們的理解,都並非東坡先生本意
    實際上,關於竹子我們耳熟能詳的莫過於蘇東坡先生的「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也就是說哪怕嘴上將就一點,也要講究居住品位。試想一下,在「民以食為天」的古代,因為不能「居無竹」,而情願意「食無肉」,這是需要一點決心和毅力的。這樣理解也無不可,實際上這並非「坡仙」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