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是人類一項重要的實踐活動,對身體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因此,自古以來凡是有思想的人大都關注飲食養生送一重要話題,甚至有很多人都把飲食養生放在「死而非其命」的位置。"飲食養生"你吃對了麼?網友:養生能吃東坡肉,妙哉!
飲食養生
孔子是春秋時期著名思想家,他十分重視飲食養生,孔子的日常飲食有幾大恃點:一是"食無求飽",餐桌上無論有多麼美味和豐富的食物,都不多吃。這一點是通過控制飲食的量達到養生的目的。二是"食不厭精,臉不厭細",就是要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重視飲食質量和衛生,這一點是通過控制飲食的質來養生。H是"食不言、寢不語",此一點是通過拉制飲食活動來養生。歷代還有一堅大家著有養生的書籍,比如葛洪的《神仙服食方》、元代賈銘《飲食須知》、王中陽《養生論》、梁代劉休《食品》、《黃帝雜食品》、明代鮑山《野菜博錄》、趙氏《四時食法》等等,其中對於飲食養生大都有詳細記載。
醫食同源
醫食同源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即食物既可用來解渴充飢即果腹,還可當作藥物來治病即食療。飲食養生源於食醫合一理論,源於食物的果腹和醫療的雙重作用,但是食醫合一不同於飲食養生,東坡認為養生就是控制飲食起居的時間和量,控制人的欲望,而且應當控制在生病之前,生病之後那就不叫養生,而是治病了。這就是食醫合一和飲食養生最大的區別,養生就是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通過飲食手段預防疾病強身健體酒是「飲食養生」,生病後通過飲食調和來醫治病症為「食療」,即「食醫合一」,說到底是病前和病後的問題。飲食是人的本能活動,是維持身體健康的必要途徑,那麼科學合理的飲食結構和習慣就成為養生的重要手段。
東坡肉
蘇拭倡導葷素搭配,平衡飲食。科學的飲食結構是指吃進去的東西要儘可能多樣化,葷素營養要搭配和均衡,東坡自製東坡肉,作《豬肉頌》,東坡所自製的東坡肉肥而不膩,營養豐富,是為養生的佳品。
東坡羹
東坡還自製東坡羹,《東坡羹頌並引》中說過,東坡羹不加魚肉和佐料,卻有自然的甘甜。東坡羹原本是蘇軾在無錢買肉的貧苦條件下用菜葉所調的羹湯,卻因親近自然,亦是養生美食。肉類多為酸性食物,蔬菜類多為鹼性食物,既要吃肉,又要吃蔬菜,二者搭配才能達到酸鹼平衡。他甚至認為要多菜少肉,因為蔬菜"味含王膏,氣飽風露"?,蔬菜可利尿、通便、健脾。東坡愛吃菜其實與東坡的另一飲食原則有關:崇尚自然。蘇拭把食素吃蔬視為復歸自然的重要手段,東坡在《菜羹賦》中也讚賞過蔓菁、蘆廉、苦莽一起煮,不加醬也有自然的風味。
你學會了嗎?大家一起來試試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