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肉」是江南地區漢族傳統名菜,又名滾肉、東坡燜肉、紅燒肉,是中國乃至世界的著名菜餚。
東坡肉在很多菜系中都有收錄,但是各地的做法也略有不同,有先煮後燒的,有先煮後蒸的,有直接燜煮收汁的。
製作東坡肉時的材料大同小異,一般主料都是半肥半瘦的豬肉,成品後在盤子裡都是被碼得整整齊齊,紅得透亮,味醇汁濃,酥爛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膩口。
做熟之後的東坡肉,方方正正,塊壘分明,每一塊都切得恰到好處,每一塊都是五花三層、閃著紅光,就像切開的寶石,像雕成的瑪瑙。更要命的是,這些瑪瑙還是軟的,軟糯,彈牙,飄著濃鬱的香味兒,讓人忍不住就想夾起一塊放進嘴裡。
如果旁邊還有一大碗熱騰騰的白米飯,那就更妙了。東坡肉最能下飯,沒有東坡肉,你最多吃一碗。有了東坡肉,恨不得連吃三碗!
但你可能不知道,在很久以前的東坡肉不是這個樣子的。
在清朝時期,當時的清朝大臣梁章鉅在許多地方都當過官,吃過很多美食,也吃過東坡肉。他吃完之後的評價是:「東坡肉這道菜餚的名氣很大,但是味道很普通,賣相更為普通。裡面肉塊大小不均,肥瘦不均,只是清水煮後加了鹽,吃著太膩口。各地的廚子都能做,但是誰都做不好。」在清朝時期的東坡肉雖然也叫東坡肉,但是跟現在的東坡肉相比,那真是差遠了。
在明朝時期,當時的明朝文人沈德符是個官二代,生於北京,卻住在江南,也去過很多地方,也是吃遍了天下的美食。他當時吃到的東坡肉是什麼樣子呢?一大塊豬肉放在鍋裡煮,不改刀。然後,撒上一些醬料,蒸到肉爛,然後用勺子挖著吃。沈德符說,這道菜簡直是對蘇東坡的侮辱。
在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蘇軾,又稱東坡居士、蘇東坡,因當年《烏臺詩案》流放於黃州,俸祿斷絕。因為缺錢,買不起羊肉,只能買在當時很便宜的豬肉。
相傳,一日,蘇東坡家中來客,他便烹飪豬肉款待客人,把豬肉放下鍋,加入水和調料後,便和客人下起了棋,由於兩人對弈興致甚濃,完全忘記鍋中還燉著豬肉。本以為一鍋肉必定會燒焦,可待他揭開鍋蓋時,只見豬肉色澤紅亮,香氣撲鼻,味道醇香可口,同客人嘗過後,都給了此菜極高評價,蘇東坡便得到啟發,此後常按此法燉食豬肉,款待好友,並為此作了一首《燉肉歌》。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時它自美……」把鍋洗淨,少添些水,把豬肉放鍋裡,小火慢燉,別急著起鍋,火候到了,肉自然美味。
這首短歌是現存文獻中蘇東坡做豬肉的唯一記載,題目叫《豬肉頌》,在他另一本著作《仇池筆記》裡又叫《煮豬頭頌》。蘇東坡當時的烹飪手法簡單粗暴,沒有蒸,只有煮,煮的也不是半肥半瘦的五花肉,而是豬頭。如果把現在東坡肉換成豬頭,你還願意吃嗎?
後來尋常百姓家按這種做法烹製豬肉,十裡八鄉的老百姓都說很好吃,因為是蘇東坡提供的烹製方法,於是這道菜就被命名為「東坡肉」,並且流傳下來,後來才有現在我們吃到的東坡肉。
雖然蘇東坡是被貶居黃州的,但是解決了家人夥食及日常開銷問題,他也過得悠然自得,平日裡寄情吃喝,遊山玩水。著名的《赤壁賦》及《念奴嬌·赤壁懷古》皆是他在黃州期間所創作的。
蘇軾所著《赤壁賦》
清朝的東坡肉,明朝的東坡肉,還有蘇東坡親自烹飪的東坡肉,都不是現代版的東坡肉。現代版東坡肉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應該是在清朝末年。
在清朝末年和民國初年的四川成都,廚師圈子裡以手抄本形式流傳一部烹飪手冊,叫做《筵款豐饈依樣調鼎新錄》,裡面清晰地記錄了改良後的東坡肉做法:將五花肉切成麻將塊,用細繩紮緊,煮後撈出,用醬油和黃酒餵透,最後上鍋,蒸到酥而不爛。
這才是我們現代人愛吃的東坡肉。
當然,現在東坡肉也分派系,川菜裡有東坡肉,杭幫菜也有東坡肉,做法上是有區別的。但不管哪個派系的東坡肉,都不是明朝和清朝的東坡肉,更不是蘇東坡在黃州發明的東坡肉。
既然現在的東坡肉並不是蘇東坡發明的,那我們享用東坡肉的時候,跟蘇東坡還有關係嗎?
答案是:仍然跟蘇東坡有關係。
首先,如果不是蘇東坡千年以來的影響力,後世的廚師和美食家就不太可能在東坡肉這道菜上不斷改進,花幾百年時間把本來肥膩的肉塊打造成一道真正的美食。
其次,如果沒有蘇東坡的光環來加持這道菜,那它最多只能成為美食,而不能成為譽滿天下的世界名菜。
對一道名菜來說,文化寓意是很重要的。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國,人們本來對中餐一無所知,直到百餘年前晚清重臣李鴻章訪美,美國人的菜單上才湧現出那道「李鴻章雜碎」,緊接著又有了以晚清另外一位大臣左宗棠命名的「左宗棠雞」。
你可能不熟悉或者不喜歡李鴻章,但是在中餐走向世界這件事上,離不開李鴻章的文化標籤。同樣道理,在東坡肉走紅現代中國這件事上,更加離不開文學家蘇東坡的文化標籤。
在黃州流放期間,蘇東坡不僅創製了東坡肉的烹製方法,東坡肘子、東坡餅、東坡豆腐、東坡魚等美食受人喜愛皆與蘇東坡有關,並且這一道道美食伴隨著一段段趣事一直流傳至今。蘇東坡一生到過許多地方,在他到訪的每一處現如今都能發現與蘇東坡相關的特色菜,網友戲稱:「真乃吃貨鼻祖」。
事實上,當我們品嘗東坡肉的時候,便會很自然的想起蘇東坡的事跡、想起蘇東坡的一些名著名詩句。當故事遇上美食,味蕾就會更加活躍,胃口就會出奇的好。
在數千年的華夏文明史中,「食」不止於吃飯,不止於烹飪,對於中國人而言,「食」早已不是一個純粹的「物」的概念,內涵豐富的飲食文化,才能是中國人的飲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