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和木星是如何從太空巖石墜毀中形成的?

2020-12-14 天上的彩霞

火星和木星是如何從太空巖石墜毀中形成的?

藝術家對火星內部的演繹。一項新研究表明,火星是由較小的太空巖石碰撞形成的,而不是那些產生木星巖石核心的火星。圖片新增2013年4月30日。

科學家說,產生火星的猛烈的太空巖石碰撞似乎與那些被認為形成木星巖石核心的人驚人地不同。不同之處在於太陽系早期在太陽周圍旋轉的塵埃,冰和其他顆粒盤的變化。研究人員表示,在行星形成的早期階段,行星形成的軌道有一個「梯度」,它繞著年輕的太陽旋轉。他們補充說,距離太陽更遠的行星更有可能比接近世界的行星更大。

日本名古屋大學的研究員小林弘說:「這種差異可以用雪線來解釋。」他指的是太陽系中的區域,冰冷的化合物冷卻到45億年前。「如果我們考慮類地行星,它接近太陽,這意味著溫度非常高,固體的主要成分是巖石,或類似的東西,」小林補充道。「但如果我們考慮外盤 - 在這種情況下,主要成分是冰 - 它可能是冰星子[形成木星]。」

通過崩潰一起成長

根據今天的理論,太陽系大約在45億年前就已存在。太陽形成在一個旋轉的碎片盤的中心。隨著年輕太陽流出的粒子和熱量,內太陽系中的大部分冰和氣體消散,留下小的巖石體。Kobayashi和他的合著者,芝加哥大學Origins實驗室的研究員Nicolas Dauphas進行了計算機模擬,以了解火星是如何在這些條件下形成的。

今天,火星繞太陽運行約1.5個天文單位(AU)或地球 - 太陽距離。該模型將形成火星的星子劃分為四個環或環,即來自太陽的1.5,1.8,2.2和2.7個AU,將數百萬個物體視為較大的「質量批次」以簡化計算。接下來,研究人員通過觀察星子如何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互碰撞來跟蹤火星的演變。碰撞取決於幾個因素:火星周圍有多少氣體,物體軌道的變化,以及軌道對太陽系相對平坦平面其餘部分的傾斜 。

根據模型,這個過程有些混亂。研究人員指出,較小的星子在相互撞擊時很容易失去相當大的質量塊,從而在碰撞後產生更小的物體。其中一些碎片粘在較大的身體上,而另一些則移開,取決於它們與該區域的氣體相互作用。

這意味著與火星不同,它的核心只有地球大小的十分之一,創造木星巨大核心的時間尺度 - 幾乎是地球大小的10倍 - 將會非常漫長,特別是在考慮小的星子碰撞時,小林說。「對於大型星子,碎片吸積不太重要,」他補充說。「增長時間尺度太長,無法在氣體壽命期間產生木星的核心。」

「幾十個火星大小的胚胎」

科學家們確定,形成火星的星子可能共同形成於太陽質量百分之一的環形中。每個獨立的星子的半徑小於6.21英裡(10公裡)。粉碎和生長過程可能會產生「數十個火星大小的胚胎」,從太陽落下0.4 AU到1.5 AU之間。Kobayashi說,可能是因為木星的引力改變了火星的軌道,火星本身就是從太陽旋轉1 AU,可能「散射」到大約1.5 AU的距離。根據一些理論,在巨人形成之後,由於與土星的共振,行星移動了軌道。

然而,小林告誡說,木星移動理論仍然很新,需要進一步研究。

其餘的星子將具有高度偏心的軌道,因此它們的星子可能會撞到其他太陽系碎片中。小林的模特說,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可能會被吹散。

相關焦點

  • 我國為什麼要探索火星和木星
    國家航天局系統工程司相關負責人曾介紹我國後續深空探測工程,除了今年的火星探測任務外,我國還計劃在2028年發射第二顆火星探測器,採集火星土壤返回地球。並在2030年前後開展木星系探測和行星系探測。我國為什麼要進行火星探測與木星探測呢?
  • 木星土星都是氣態行星,沒有巖石和土壤是個巨大的棉花糖?
    我們都知道太陽系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都是類地行星,然後火星以外的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都是氣態行星。類地行星的外表都是被厚厚的巖石和土壤所包圍的,那麼氣態行星上面真的沒有巖石和土壤嗎?如何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知道什麼是氣態行星。
  • ...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中發現了一顆命名為16 Psyche的天體
    NASA哈勃望遠鏡在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中發現了一顆命名為16 Psyche的天體 來源:cnBeta • 2020-10-30 17:27:16
  • 地球是巖石行星,這麼多巖石是如何形成的?
    太陽擁有8顆行星,按其構成可以分為固態的巖石行星和氣態巨行星。其中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屬於巖石行星,被稱之為類地行星;餘下的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屬於氣態巨行星,被稱之為類木行星。類木行星不僅是氣態的,質量和體積也很大。類木行星普遍比類地行星大。需要注意,氣態行星並非完全由氣體構成,其內核仍然是固態的。
  • 地球上的海洋是怎麼形成的?火星上的海是怎麼消失的?太陽系中最大...
    另一派則認為,太陽輻射帶來的帶正電的基本粒子——質子,與地球大氣中帶負電的電子結合成氫原子,然後再與氧原子化合,從而形成了水分子,最終形成了海洋。  一直以來,科學界對於地球上海洋的形成都沒有達成共識。隨著時間的推移,科學技術不斷發展完善,相信在不遠的未來,科學家們一定可以通過研究、實踐,解開地球上海洋來源的謎團。
  • 為什麼木星的主要成分是氫和氦,而內行星的主要成分是巖石?
    由於地球和木星分別在霜線區內和霜線區外形成,導致了地球是類地行星,而木星是氣體巨行星。儘管距太陽一定距離(儘管隨著時間的變化,但是那是大概在小行星帶的位置——2.7AU)溫度過高導致氣體無法凝固,但也不算太熱,無法使巖石金屬熔化凝結形成類地行星。在霜線期外足夠溫度足夠低可使化合物凝結成冰。
  • 木星全息圖——最為詳細的木星介紹和描述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朱諾」號宇宙飛船在拍攝這張令人費解的彩色照片時,距離木星只有一個地球直徑多一點。這篇文章我想談談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木星。它讓我們有機會離開地球,去太空探險,希望能把我們的注意力從當前的形勢轉移開。
  • 2021人類太空漫遊:抵達火星、超級血月、探索更多太空秘密……
    本文是Michael Roston對新一年人類在太空探索方面將要完成事件的梳理和預告:一、中美阿探測器2月齊聚火星在2021年開始約一個月後,三艘來自不同國家的宇宙飛船將相繼抵達火星附近,分別為中國的天問一號探測器、美國NASA的毅力號和阿聯的希望號。這三個國家的火星探測器均於2020年7月發射升空,預示著今年將是一個忙碌的太空探索之年。
  • 2021人類太空漫遊:抵達火星,超級血月,探索更多太空秘密
    本文是麥可羅斯頓對人類在新的一年裡在宇宙探索中完成的事件的梳理和預告。第一,中美探測器於2月聚集在火星上。從2021年開始約一個月後,來自不同國家的三艘飛船將陸續抵達火星附近,分別詢問中國的天文1號探測器、美國NASA的堅持號和阿聯的希望號。這三個國家的火星探測器都是2020年7月發射的,預示著今年將是忙碌的宇宙探索年。
  • 火星生命的「萬能鑰匙」!100年前,一塊太空巖石撞擊了埃及
    小行星撞擊了埃及,科學家認為這一天文事件現在可以揭示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的「萬能鑰匙」。 1911年,當兩顆隕石撞擊地球時,致命的太空隕石襲擊了這個非洲國家。納克萊特隕石含有數百萬年前火星上有水存在的證據。據reverse報導,科學家們能夠證明小行星撞擊火星融化了火星表面冰層的部分。
  • 天文圖片精選:金星和木星在地平線上閃耀
    在真實的太空中中,它們之間的距離和往常一樣遠,畫面中右邊的木星圍繞太陽運行的距離是金星的7倍。這對行星是兩天前在西班牙卡泰羅尼亞的拉勒斯拍攝的。天體攝影師在風景如畫的夕陽下不僅捕捉到了金星和木星,還有大樹和自己女兒的剪影。在接下來的幾天裡,這兩顆行星將繼續在夜空中向西運行,附近還能看到一彎新月和一顆較暗的土星。隨著11月的結束,木星將在隨後的每一個夜晚下沉到日落地平線,而金星將不斷上升。
  • 隱藏在火星與木星之間的「幽冥行星」,或許是來到地球的UFO基地
    在人們印象裡,地球離火星很近,離木星卻感覺很遙遠。按太陽系所處位置排位,它們中間卻只隔了一個火星,為何產生這種感覺,可以用一組數據做比對:地球到火星最近距離是0.55億公裡地球到木星最近距離是6.3億公裡火星與木星間,感覺差點什麼?
  • 2020年是「行星年」,這裡是最佳觀看到火星、土星、木星和金星時間
    圖註:美國宇航局太空飛行器拍攝的太陽系中行星的圖像被組合在一起,顯示水星、金星、地球及其衛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如果你從來沒有見過太陽系的外行星在夜空中閃耀,2020年就是給自己買一臺小型天文望遠鏡吧。
  • 天文知識之木星-簡單篇
    這些行星成員我們又分為三大類,第一種是類地行星(巖石行星),主要由矽酸鹽巖石組成,它們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第二種是類木行星(氣態巨行星),主要由氫和氦組成的氣體構成,它們分別是木星和土星。第三種是冰巨行星,主要由水、氨與甲烷組成的冰狀固體構成,分別是天王星和海王星。
  • 火星和木衛二上存在生命是一個「確定性」
    根據一位專家的說法,火星和木星的衛星歐羅巴上存在生命幾乎是「確定無疑的」,他認為我們可能在太陽系中並不孤單。 長久以來,火星一直被吹捧為外星生命的家園,很可能是微生物的形態,因為這顆紅色星球曾有過類似地球的環境,有大氣層和流水。
  • 太陽系中發現新的星際高速公路從木星旅行到海王星僅需十年
    原標題:太陽系中發現新的星際高速公路從木星旅行到海王星僅需十年據《科學進展》上發表的一篇論文,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一條貫穿太陽系的新的「星際高速公路」,它可以在未來加快太空飛行器從地球到太陽系遙遠部分的旅行時間,並監測和了解可能與地球碰撞的近地物體。
  • 「大哥」上陣:木星大氣風雲雷電?太空船和地面望遠鏡帶回照片!
    研究隊伍還包括伊姆克·德·帕特和艾米·西蒙兩人。前者也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工作,而後者西蒙來自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戈達德」太空飛行中心(GSFC)。該研究小組目前正在對由「朱諾號」衛星提供的木星近景照片和由哈勃太空望遠鏡以及雙子座天文臺提供的多波段成像照片進行合成和處理。
  • 火星和木星之間的小行星帶,真的是遠古外星文明的遺蹟嗎?
    提丟斯指出,將n=0,3,6,12,24,48,96(從第二項開始為等比數列)分別代入該公式,得出的結果基本上與六大行星與太陽之間的真實距離(公式中的距離單位為天文單位)一一對應,因此他大膽地預言,公式中 n=24 時所對應的位置(即距離太陽2.8個天文單位,位於火星與木星之間),應該還有一顆未知的行星。
  • 木星是由什麼組成的?
    木星是整個太陽系中最大的行星。它的體積大概有1300個地球那麼大。一個更加令人難以置信的事實是,木星比太陽系中其他所有行星的總體積的2.5倍還要大。但是,不時有人斷言,木星完全由氣體組成。這一觀點從某方面說來是真的。大概90%的木星是由氫氣組成的,剩餘10%則是氦氣。
  • 我們如何塑造木星的衛星?
    亞瑟·C·克拉克(Arthur C.Clarke)的粉絲可能還記得,在他的小說《2010:奧德賽2》(或電影改編為《2010:我們接觸的一年》)中,一個外來物種如何將木星變成一顆新星。在這樣做的過程中,木星的衛星木衛二(木衛二)永久地形成了,隨著它的冰面融化,大氣形成,所有生活在木衛二海洋中的生命都開始出現並在表面上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