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今天1398年6月24日-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逝世

2020-12-09 歷史趣聞探索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 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 漢族。原名重八, 後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後改名為「元璋」。明朝開國皇帝,年號洪武。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覺寺, 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起義反抗元朝, 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名應天。在消滅陳友諒、張士誠等割據勢力後,於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 為號召,舉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即皇帝位於應天府,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同年秋攻佔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又平定西南、西北、遼東等地,最終統一全國。

朱元璋在位期間,政治上廢丞相和行中書省,設三司分掌權力,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 嚴懲貪官和不法勳貴 ;軍事上實施衛所制度;經濟上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興修水利,解放奴婢,減免稅負,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 ;文化上緊抓教育,興科舉,建立國子監培養人才 ;對外確立了「不徵之國」 。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歲,廟號太祖,諡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明孝陵。 傳位其孫朱允炆。

出身布衣

元文宗天曆元年九月十八日(1328年10月21日),朱元璋出生在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 [19] 其父為朱世珍,母為陳氏。[20-22] 朱元璋在家裡排第四,家族兄弟排第八,故名朱重八。 [4] 根據朱元璋御製《朱氏世德碑》碑文記載:「本宗朱氏,出自金陵之句容,地名朱巷,在通德鄉。上世以來,服勤農業」,後徙居泗州盱眙縣和濠州鍾離鄉。 [23]

至正三年(1343年),濠州發生旱災。次年春天又發生了嚴重的蝗災和瘟疫。不到半個月,朱元璋的父親,大哥以及母親先後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裡又沒錢買棺材,甚至連塊埋葬親人的土地也沒有, [24-25] 鄰居劉繼祖給了他們一塊墳地。兄弟二人找了幾件破衣服包裹好屍體,將父母安葬在劉家的土地上。 [26] 為了活命,朱元璋與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兒被迫分開,各自逃生。 [27]

雲遊四方

朱元璋在走投無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覺寺的高彬和尚,剃度為僧做了行童。 [5] 他在寺裡每日掃地、上香、打鐘擊鼓、燒飯洗衣,還受到老和尚斥責。不久,當地鬧饑荒,寺裡得不到施捨,住持只好打發和尚們雲遊化緣。 [28] 這樣,年僅17歲的朱元璋只好離開寺院託缽流浪。 [29]

朱元璋邊走邊乞討,他從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後

元末農民戰爭形勢折向西進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陽,又往北走到汝州、陳州等地,東經鹿邑、亳州,於至正八年(1348年)回到皇覺寺。 [30] 在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觸了各地的風土人情,見了世面,開闊了眼界,積累了社會生活經驗,這段生活對朱元璋的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而在外雲遊的三年,也正是元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的時期。社會上廣泛流傳著「明王出世,普度眾生」的說法,北方的白蓮教也在進行同樣的宣傳。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觸到這樣的宣傳。 [31-32]

民族矛盾以及階級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災頻繁,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紛紛鋌而走險。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韓山童、劉福通在潁州揭竿而起,士兵們頭裹紅巾,號稱「紅巾軍」,並推韓山童為明王。 [32] 接著,徐壽輝起於蘄州,李二、彭大、趙均用起於徐州。幾個月之間,各地紛紛響應。第二年正月十一日,定遠土豪郭子興聯合孫德崖等人起兵,數萬百姓起而響應。 [33-34] 郭子興聚眾燒香,成為當地白蓮會的首領。二月二十七日,起義軍攻下濠州後,郭子興自稱元帥。隨後,郭子興據濠州而堅守,號令彰明。 [35-36]

朱元璋收到兒時夥伴湯和的來信,邀請他參加郭子興的義軍。恰在此時,他的師兄秘密告訴他,說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於是,朱元璋去投奔郭子興的紅巾軍。這一年,朱元璋二十五歲。 [6]

義軍驍將

朱元璋入伍後,作戰勇敢,機智靈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興的賞識,於是把朱元璋調到帥府當差,任命為親兵九夫長。 [37-38] 朱元璋精明能幹,處事得當,打仗時身先士卒,不久,朱元璋在部隊中的好名聲傳播開來。郭子興也把他視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總是和朱元璋商量。 [39-40] 當時郭子興有一養女,是其至交馬公的女兒。馬公死後,他最小的女兒便由郭子興收養。郭子興見朱元璋是個人才,於是便把養女馬氏嫁給了朱元璋, [41] 從此軍中改稱他為朱公子,朱元璋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國瑞。 [42]

早期和朱元璋結識的徐達 [43]時的濠州城中,紅巾軍有五個元帥。郭子興一派,孫德崖與其他三個元帥一派,兩派之間矛盾重重。這年九月,徐州紅巾軍主將芝麻李被元軍殺害,其部將彭大和趙均用率兵到了濠州,彭大與郭子興交好,而孫德崖等人則拉攏趙均用。在孫德崖的鼓動挑撥下,趙均用綁架了郭子興,並將郭子興弄到孫家毒打一頓,準備殺掉他。朱元璋聞訊後,在彭大的支持下,率兵救回了郭子興。從此,兩派結怨更深了。 [44-45]

朱元璋見濠州城諸將爭權奪利,決心依靠自己的力量,開創新局面。至正十三年(1353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鄉募兵,少年時的夥伴徐達、周德興、郭英等和同村鄰鄉的熟人聽說朱元璋做了紅巾軍的頭目,紛紛前來投效。於是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興十分高興,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鎮撫。 [45-46]

這年冬天,彭大的兒子彭早住自稱魯淮王,趙均用自稱永義王,而郭子興等仍是元帥。朱元璋見這些人半年沒出濠州城,於是他從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選了心腹徐達、湯和等二十四人離開濠州,南略定遠。 [47] 在南略定遠途中,朱元璋先招撫了張家堡驢牌寨民兵三千人,後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頭的八百人。統率著這支隊伍,朱元璋向東進發,乘夜攻破定遠橫澗山的元軍營地,元帥繆大亨投降。朱元璋從中挑選了精壯漢人二萬人編入了自己的隊伍,並南下滁州。 [48]

在南下滁州途中,定遠名人李善長求見。李善長和朱元璋一見如故,李善長以漢高祖劉邦為例勸說朱元璋:只要效法劉邦知人善任,不亂殺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認為很有道理,於是留李善長做了幕府書記,並囑咐李善長好好協調將領間的關係,共創大業。 [48-49]

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其親侄兒朱文正、姐夫李貞帶著外甥保兒(後取名李文忠)前來投靠。從他們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其時還有定遠孤兒沐英,於是,朱元璋就將這三個孩子收作養子,改姓朱。後來,朱元璋又收養了二十幾個義子。 [50] 在朱元璋進攻滁州時,郭子興受到趙均用、孫德崖等人的排擠,所以,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興也來到了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權,三萬人的隊伍,紀律嚴明,軍容肅整,郭子興見了十分歡喜。

孝慈高皇后馬氏

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一舉攻克了和縣。郭子興即刻任命朱元璋為總兵官,鎮守和州。 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個小孩在哭,朱元璋問他為什麼哭,答說是等父親。朱元璋仔細一詢問才知道,原來孩子的父親和母親都在軍營,父親在營中養馬,母親和父親不敢相認,只好以兄妹相稱。朱元璋意識到,部隊軍紀存在問題,他們攻破城池後,擾民滋事,擄掠婦女,這樣下去,部隊將失去民心。於是,朱元璋召集眾將,申明紀律,下令歸還軍中有夫之婦,讓城中許多被拆散的夫妻團圓。此事廣為傳頌,朱元璋深得民心。

此年中,郭子興病逝,小明王韓林兒任命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為都元帥,妻弟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名義上,都元帥是軍中之主,右副元帥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帥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軍隊,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編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敘和張天佑有勇有謀,並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朱元璋事實上成了這支隊伍的主帥。朱元璋本不甘受制於小明王,但考慮到韓宋勢力強盛,可藉助其威勢,遂以龍鳳紀年號令軍中。

朱元璋在浙西駐紮6年 ,奉行徽州謀士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 迅速秘密擴張自己的實力,這三條戰略是朱元璋發展初期的指導思想。

攻佔應天

朱元璋在和州駐守幾個月後,糧食供應成了問題。與相對,緊靠長江南岸的太平、蕪湖是盛產稻米的地方,但是沒有船隻。這時恰好兩支紅巾軍的巢湖水軍前來歸附,朱元璋親自處理合併事宜。七月間,巢湖水軍千餘只戰艦突破元軍封鎖抵達和州。朱元璋的步馬軍登上巢湖水軍的船隻,從和州東渡長江。到達對岸的採石,常遇春率軍衝殺,攻克採石,獲得大量糧食。將士想把糧食和戰利品運回和州慢慢享用。見此,朱元璋果斷地命人砍斷船纜,任船順流而下,斷絕退路。將士們見無路可退,一鼓作氣,在朱元璋率領下攻克太平。進入太平,朱元璋重申軍紀,嚴禁擄掠,有個別兵士犯禁,立即處死,因此,朱元璋的軍隊受到當地百姓的擁護。朱元璋於是置太平興國翼元帥府,自己做元帥,任命李善長為帥府都事。這樣,朱元璋便開始了穩固根據地的工作。

南京石頭城

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張士誠在長江三角洲地帶發起攻勢,進攻江南元軍。乘此機會,朱元璋親自統率水陸大軍,第三次進攻集慶。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陳兆先軍營,其部三萬六千人歸降。但是,朱元璋看出降軍心存疑慮,軍心不定。 [60] 於是朱元璋就從降軍中挑選了五百名勇士當親軍,在夜裡守衛,而自己身邊,只留有親兵統領馮國用一人。 第二天,降軍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動,疑慮全消,甘願跟隨朱元璋。於是,戰爭進行得十分順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慶。朱元璋進城後,下令安撫百姓,改集慶為應天府。 小明王韓林兒獲報後,升朱元璋為樞密院同僉,不久又升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朱元璋在應天則設天興建康翼大元帥府,以廖永安為統軍元帥,李善長為左右司郎中。 至正十七年(1357年),耿炳文克長興,徐達克常州,而朱元璋親自率軍攻取寧國。隨後趙繼祖克江陰、徐達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繆大亨克揚州。 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陸續攻佔浙東餘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處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與陳友諒部相鄰。 [66] 是年五月,小明王升朱元璋為儀同三司、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相,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正月,封朱元璋為吳國公。

此時,儘管朱元璋擁有十萬兵力,但是佔有的地盤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敵。東面和南面是元軍,東南是張士誠,西面是徐壽輝,雖然同是反元武裝,但是張、徐二人同小明王卻相互敵視。不過,北面小明王、劉福通率領的紅巾軍主力,大大牽制了元軍,而且,張士誠、徐壽輝的力量還不足以兼併朱元璋。這樣一來,朱元璋暫時面臨著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

劉伯溫

至正二十年(1360年),劉基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委任他為謀臣。劉基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被採納。完成了「高築牆」的部署後,朱元璋便著手實行「廣積糧」。為了解決糧食問題,朱元璋除了動員百姓進行生產外,決定推行屯田法,大力開展軍隊屯田,任命元帥康茂才為都水營用使,負責興修水利,又分派諸將在各地開墾種田。幾年工夫,到處興屯,府庫充盈,軍糧充足。在至正二十年(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徵收「寨糧」,以減輕農民負擔。 為了積糧,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將胡大海的兒子胡三舍與別人違法犯禁,私自釀酒獲利,朱元璋知道後,下令殺了胡三舍。有人進諫說胡大海此時正在攻打紹興,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朱元璋大怒,堅決嚴明軍紀,於是自己動手將胡三舍殺掉。

在爭取民心的同時,朱元璋還不斷網羅人才,特別是知識分子,朱元璋在應天還專門修建了禮賢館來接待他們。這些人在朱元璋統一全國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在至正十八年(1358年)召見儒生唐仲實,詢問漢高帝、漢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平定天下之道 ,這也表明朱元璋決心要開創一個新的皇朝。

大破陳漢

朱元璋建立以應天為中心的根據地,在長江上遊有陳友諒,下遊有張士誠,東南鄰方國珍,南鄰陳友定。方國珍、陳友定的目標在於保土割據,張士誠則對元朝首鼠兩端,沒有多大雄心;陳友諒最強,是朱元璋佔領應天后遇到的最危險的敵人。

鄱陽湖之戰形勢

陳友諒本是徐壽輝手下大將倪文俊的部下。 後來他殺死倪文俊,並於至正二十年(1360年)挾持徐壽輝,攻佔了太平、採石。於是陳友諒以為應天唾手可得,就殺了徐壽輝,在採石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

接著,陳友諒約張士誠東西夾擊應天,平分朱元璋的領地,應天大震。 [76] 朱元璋只好召集眾將商量對策,一時眾說紛紜。 惟有劉基默不作聲,朱元璋於是徵求他的意見,劉基認為如今最危險的敵人莫過於陳友諒,必須集中力量消滅他。雖然陳友諒勢力強大,但他殺君自立,部眾離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難戰勝,只要等他們深入,再以伏兵擊之,不難取勝。朱元璋同意劉基的判斷,於是設計誘敵深入,製造戰機。朱元璋的部將康茂才和陳友諒是老朋友,於是修書一封,派人送到陳友諒營中,約陳攻擊應天,並說願意在江東橋作內應。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陳友諒率艦隊主力趕到應天郊外的江東橋,才發現橋是石橋而非木橋,方知受騙中計。但為時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奮起攻擊,陳友諒大敗。 朱元璋收太平,佔領信州、安慶。陳友諒敗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慶,於是朱元璋率軍直取陳友諒的老巢江州,陳友諒逃往武昌, 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東南部。

正在這時,中原紅巾軍發生分

朱元璋滅陳漢之戰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張士誠乘人之危,派部將呂珍進攻安豐,劉福通向朱元璋求救。朱元璋率軍趕到安豐,救出小明王韓林兒等,把他們安排在滁州居住。朱元璋率主力營救小明王時,陳友諒認為反攻時機已到,於是率兵進攻洪都。 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領將士堅守八十五天。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朱元璋統兵二十萬,進發洪都,陳友諒獲悉後,撤出圍軍,迎戰朱元璋,雙方在鄱陽湖展開決戰。鄱陽湖水戰從八月二十九日開始,至十月三日結束,進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軍隊充分發揮小船靈活的長處,火攻陳軍,最終取勝, 陳友諒被亂箭射死。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旦,朱元璋被百官推舉為吳王,建百官司屬,仍以龍鳳紀年,以「皇帝聖旨,吳王令旨」的名義發布命令。 因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張士誠早已自立為吳王,故歷史上稱張士誠為東吳,朱元璋為西吳。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陳理最終出城投降。 在吞併了陳友諒後,朱元璋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張士誠。

一統江南

滅陳友諒後,東面的張士誠和方國珍便成為下一步的消滅對象。張士誠早年販賣私鹽為業。 元末發動鹽徒起義,於至正十四年(1354年)在高郵稱誠王,建國號為周,建元天佑。 至正十六年(1356年),建都平江。消滅陳友諒後,朱元璋於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進攻張士誠,一舉攻下通州、興化、鹽城、泰州、高郵、淮安、徐州、宿州、安豐諸州縣,將東吳的勢力趕出江北地區。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五月,朱元璋發布

元末各地割據形勢檄文聲討張士誠。 同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後投降朱元璋,平江成為孤城。 於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圍平江,發動平江之戰。在圍城的同時,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韓林兒到應天來,但在渡江時悄悄將船底鑿漏,小明王沉於江底。接著,朱元璋宣布不再以龍鳳紀年,稱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為「吳元年」。

平江之戰開始時,朱元璋築牆圍城,並造有三層的木塔樓,高過城牆,以弓弩、火向城內射擊,還設襄陽炮日夜轟擊。城內一片恐慌,張士誠幾次突圍都以失敗告終。張士誠反覆無常,貪圖享受,對部下也十分放縱。平江被圍困的最後一天,張士誠弟弟張士信在城頭督戰,仍不忘享樂,坐在銀椅上飲酒,左右侍奉的人遞桃子給他,結果桃子還沒到口,恰好一炮打來,腦袋被打得粉碎。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勸降,都被張士誠拒絕。張士誠死守平江,糧盡後,以老鼠、枯草為食;箭盡後,以屋瓦為彈。直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軍攻入平江城,張士誠則展開巷戰相抵抗,失敗被俘後,自縊而死,東吳滅亡。

吳元年(1367年),朱元璋命湯和為徵南將軍,討伐割據浙東多年的方國珍。 後命胡廷瑞為徵南將軍,何文輝為副將軍,進攻福建。同年,方國珍投降。

建立大明

吳元年(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

明太祖朱元璋中年畫像軍,率軍25萬,北進中原。 北伐中發布《諭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 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來。朱元璋對北伐又作出了部署,提出先取山東,撤除蒙元的屏障;進兵河南,切斷它的羽翼,奪取潼關,佔據它的門檻;然後進兵大都,這時元朝勢孤援絕,不戰而取之;再派兵西進,山西、陝北、關中、甘肅可以席捲而下。 北伐大軍按計而行。徐達率兵先取山東,再西進,攻下汴粱,然後揮師潼關。朱元璋到汴梁坐鎮指揮。

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大封諸將為公侯,部份追封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將、一大臣為開國元勳。分別為: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遇春、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而後又追封胡大海為越國公、戰死的丁德興為濟國公,湯和為信國公、馮國用封郢國公。次年,朱元璋於雞鳴山立功臣廟,朱元璋親定功臣位次,以徐達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胡大海、馮國用、趙德勝、耿再成、華高、丁德興、俞通海、張德勝、吳良、吳楨、曹良臣、康茂才、吳復、茅成、孫興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虛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張德勝、桑世傑、耿再成、胡大海、丁德興七人配享太廟。

平定天下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各路大軍沿運河直達天津,二十七日進佔通州。八月,明軍進逼大都,元順帝帶領三宮后妃、皇太子等德門逃出大都,經居庸關逃奔上都。 蒙古在中原的統治結束,明朝取得了在長城以內地區的統治權,丟失四百年的幽雲十六州也被收回。

元惠宗自洪武元年(1368年)北逃上都後一直逗留在明朝的邊境地區,並兩次南侵以圖奪回原來的大都復闢。洪武二年(1369年)六月,元惠宗遷都應昌府,對明朝形成了實在的軍事威脅。朱元璋北宋末年燕山一帶在兩年之內得而復失的前車之鑑,決定北徵消滅北元。洪武三年(1370年)正月,命右丞相徐達為徵虜大將軍,李文忠為左副將軍,馮勝為右副將軍,出兵進攻北元。 明軍此次北徵,三路皆勝,元昭宗愛猷識理達臘逃到漠北,其子買的裡八剌等被俘。

洪武五年(1372年)正月至十一月,朱元璋又對北元進行第二次徵伐。又稱嶺北之戰。 [105] 此戰結果,徐達的主力中路軍大敗,李文忠的東路軍得失相當,僅馮勝的西路軍獲勝,但因懼怕東察合臺汗國的東進,馮勝放棄了甘肅。 第二次北徵以失敗告終。

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月,北元平章乃兒不花等南侵明邊境。朱元璋命魏國公徐達為徵虜大將軍,信國公湯和為左副將軍,潁川侯傅友德為右副將軍率軍北徵。 大軍渡過臚朐河(今中蒙邊境克魯倫河),俘虜北元知院李宣及其部眾。 八月底,明軍北徵各部勝利班師。

洪武二十年(1387年)正月,朱元璋命宋國公馮勝為徵虜大將軍,潁國公傅友德、永昌侯藍玉為左右副將軍,率師20萬人北徵故元太尉納哈出。 結果是戰勝納哈出,明得其軍民24萬餘人,羊、馬、驢、駝、輜重無數,最後肅清了元朝在遼東的勢力。六月底,傅友德以新得到的遼地漢人軍士駐守大寧,馮勝等勝利班師。遼東從此完全納入明朝版圖。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三月,明朝偵察到天元帝脫古思帖木兒在捕魚兒海(今中蒙邊境之貝爾湖),決定急行軍直撲元帝所在。四月十二日,藍玉部明軍到達捕魚兒海南岸,探知脫古思帖木兒的營地就在捕魚兒海東北80餘裡,於是發動突襲。包括脫古思帖木兒次子地保奴等64人、太子必裡禿妃並公主等119人、吳王朵裡只、代王達裡麻、平章八蘭等2994人,以及北元寶璽、圖書、金銀印章等等。

除了北伐外,朱元璋亦陸續平定中國其他地區。在徐達、常遇春北伐的同時,朱元璋派胡美由陸路進入福建,湯和和廖永忠所帶的水軍從海上進攻福建和廣東,降服割據勢力陳友定、何真等,接著攻取廣西。 洪武二年(1369年),徐達從東面進入山西,擊敗擴廓帖木兒,年底平定陝西。洪武四年(1371年),湯和、傅友德等滅明夏,取四川。 洪武十五年(1382年)傅友德、藍玉等取雲南,消滅元梁王把匝剌瓦爾密,降服大理段氏。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明朝確立了對整個河西走廊的統治。

洪武之治

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

明朝官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

朱元璋深知災荒給農民造成的痛苦,即位後常常減免受災和受戰爭影響的地區的農民的賦稅,或給以救濟。多次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大型的租稅。 洪武二年是明初第一次大規模地免賦稅。之後的三年、四年、九年,也曾在應天、河南、北平、山東、江西、兩浙等地陸續蠲免賦稅。 到洪武二十四年統計時天下田土,已達到3,874,746頃。 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

朱元璋還十分愛惜民力,提倡節儉。在朱元璋措施的推動下,農民生產高漲。明初農業發展迅速,元末農村的殘破景象得以改觀。農業生產的恢復發展,促進明代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朱元璋的休養生息政策鞏固了新王朝的統治,穩定了農民生活,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晚年傾軋

朱元璋為了給皇太孫朱允炆留下安定的政治局勢,晚年不惜屢次發動大獄,誅殺功臣宿將。建國之初,為了使公侯將相盡忠於朱明王朝,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作了申誡公侯的《鐵榜文》;洪武八年(1375年),又編了《資治通訓》,反覆強調要他的臣僚對他效忠,勿欺、勿蔽;洪武十三年(1380年),又編了《臣戒錄》,「纂錄歷代諸侯王宗戚宦臣之屬,悖逆不道者凡二百十二人」的行事,來教育他的臣僚;洪武十九年(1386年),又頒布了《志戒錄》,「其書採漢唐宋為臣悖逆者凡百有餘事,賜群臣及教官諸生講授,使知所鑑戒」。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圖謀不軌之名誅殺丞相胡惟庸,屠滅三族,連坐其黨羽,誅戮了一萬五千多人。以後又幾興大獄,使「胡惟庸獄」不斷牽連擴大。到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功臣太師李善長等人也以與胡惟庸「交通謀反」被賜死,家屬七十餘人全部被殺。著名儒臣宋濂只因受孫子連累,全家被貶到四川,他也病死於途中。此案延續了十年之久,前後被殺的幾十家王公貴族,共三萬多人。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錦衣衛指揮使參奏藍玉謀反,朱元璋隨即令人將其拿下,並由吏部審訊。三天後,朱元璋將藍玉處死,爾後是大規模的清洗和株連。 藍玉下獄後,獄詞稱同景川侯曹震、鶴慶侯張翼、侯朱壽、定遠侯王弼、東莞伯何榮及吏部尚書詹徽、戶部侍郎傅友文等謀反。受此案株連被殺的高官,僅列入《逆臣錄》的就有兩萬五千人。

「胡藍之獄」後,明太祖意尚未足,過了年餘,潁國公傅友德,奏請給懷遠田千畝,非但不準,反將他賜死。定遠侯王弼,又奉詔賜死。宋國公馮勝亦被賜死。經過幾次黨獄,明初的功臣被屠戮殆盡,間接導致了明太祖死後靖難之役中朝廷無可派之將。

積勞而逝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標巡視關中,為遷都西安作準備。朱標詳細考察了西安和洛陽,比較兩地的地形,回來後向朱元璋獻陝西地圖。朱標自秦中視察返京後不久患病,在生病期間還向太祖上書關於籌建都城的事。次年朱標病逝,諡號懿文太子。這對年近七十的朱元璋是個沉重的打擊,再也沒有精力和心情考慮遷都的事情。朱元璋看到朱標次子朱允炆表現十分孝順而很喜歡,後來立其為皇太孫。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

明太祖陵璋駕崩於應天皇宮(南京故宮),下遺詔:「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 朱元璋死前密命駙馬梅殷(寧國公主之夫)輔佐新君,遺詔命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朱元璋駕崩幾天後,朱允炆於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十六日(6月30日)即位,改明年為建文元年,是為建文帝。

朱元璋死後葬於紫金山孝陵。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六月甲辰,上諡曰「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廟號太祖。永樂元年(1403年)六月十一日丁巳,增諡「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一月朔,改諡「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元璋死後,他生前規劃的政治局面很快被打破。建文帝即位後採取削藩政策,北平的燕王朱棣打出「靖難」的旗號,起兵反對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取得勝利,在南京稱帝,建文帝下落不明。

相關焦點

  •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葬於明孝陵,為什麼600年來卻無人敢盜?
    明孝陵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與馬皇后合葬之墓,也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皇家墓葬之一,現在已經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為南京市唯一的文化遺產中心。 朱元璋是明代的開創者,公元1368年在新宮南京登上皇位。
  • 歷史上明朝皇帝列表年號
    明朝皇帝列表(含畫像)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承元朝、下啟清朝的朝代 1368年朱元璋滅元稱帝,國號大明,歷十二世,傳十六帝: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樂)、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統/天順)、明代宗(景泰)明憲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
  • 開國皇帝朱元璋,制定戶籍制度,使明朝經歷百年不衰
    開國皇帝朱元璋,制定戶籍制度,使明朝經歷百年不衰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在中國古代的歷史裡,從秦漢以來開始了我國大一統的時期。其中的有些王朝在建立不久後,還沒經歷過幾個皇帝呢,就被推翻了,真的是太短暫啦。比如第一個統一王朝秦朝還有後來的隋朝,還有一個更短暫的王朝就是西晉了。我們都知道明朝的開國大帝是朱元璋,可以說是實實在在的平民皇帝了,他小時候的遭遇是非常悲慘的,在經歷了一場天災人禍之後,家人都離他而去,他為了活下來加入了起義軍的隊伍,最後建立了大明王朝。
  • 1398年朱元璋逝世,同年浙江出生一男孩,51年後為大明續命200年
    於朱元璋逝世那年出生,七歲時被認為是宰相 1398年時,朱元璋逝世了,同年浙江杭州府錢塘縣太平裡,出生一男孩,在51年後他為大明續命了200年,他叫做于謙。
  •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心心念念一生的一道菜,你知道是何種美食嗎
    明朝也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傳十二世,歷經十六帝,享國276年。明朝的開國皇帝,是曾經連飯都吃不飽的朱元璋。朱元璋從小就成為了孤兒,曾做過苦工,也當過乞丐,還做過和尚。最初幾年,從宮裡順出了這件寶貝漢白玉的盆,趙希根本不敢聲張。等風頭慢慢過去以後,他才拿出來,準備賣個好價錢給自己養老用。但是好寶貝就要配個好的故事,把名頭宣傳出來,才好要價。
  • 明朝十六位皇帝,哪三位皇帝活得比較長?分別活了多大?
    明朝一共統治了二百七十六年,從開國皇帝朱元璋到明朝最後一個崇禎皇帝,一共有十六位皇帝,在這十六位皇帝中,哪三位皇帝活得比較長呢?分別活了多大歲數?明朝活得最長的皇帝,排名第一位的就是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 康熙六次南巡,為何都要前去跪拜祭祀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
    歷史上的康熙皇帝,在位期間有過六次「南巡」經歷,分別是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以及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
  • 明朝:歷史文化長河中璀璨的一顆星
    明朝:歷史文化長河中璀璨的一顆星!說到明朝你會想到什麼?是朱元璋?還是明朝的廢丞相設內閣?今天要和大家我所喜歡的明朝。明朝始建於1368-1644年,共經歷了276年的風風雨雨,明朝第一位開國皇帝是我們都知道的朱元璋,朱元璋可是一位奇人。
  • 「乞丐皇帝」朱元璋為何能成為明朝開國皇帝?看他的經歷就明白了
    「乞丐皇帝」朱元璋出身卑微卻成了明朝的開國皇帝,可稱歷史上出身最微寒的皇帝,是他有什麼過人之處嗎?是他小時候的經歷。朱元璋朱元璋出生在安徽鳳陽的一個貧困家庭。朱元璋這名字一聽就不簡單但是起初不叫這名字,他叫朱重八。朱元璋這個名字是他投附郭子興後由郭子興取的。
  • 明朝皇帝誰比較正常?
    作為我國歷史上最後一位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明朝常常被拿來和清朝對比,尤其是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風靡一時,引領了「明朝熱」。我們發現,明朝歷代帝王,每位都個性鮮明,與眾不同,甚至稱得上「奇葩」一、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年號:洪武,1368年-1398年在位。布衣天子、和尚皇帝,開國之君,享年70歲,在位30年,也是明朝壽命最長的皇帝。
  • 明朝皇帝簡介,有不少破了歷史記錄,你最喜歡哪一個呢
    太祖朱元璋(1328-1398年)大明開國皇帝,年號洪武,1368年開元稱帝,在位31年。小名朱重八,泥腿子出身,當過和尚要過飯(開局一個碗)。不到40歲便從元末的梟雄中脫穎而出,開啟了長達二百多年的大明王朝。
  • 這點就可以看出朱元璋聰明絕頂,在錢上加一個小字,就杜絕了腐敗
    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到清代宣統覆滅,我國封建社會共經歷了352名皇帝,在這些皇帝中,統一朝代的皇帝有146名。有歷史上非常有作為的秦皇漢武,也有一些碌碌無為的皇帝,在這些皇帝當中,有一位皇帝,就不得不提,那就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
  • 中國所有諡號「高」的皇帝,僅有6位,還有3位追尊的高皇帝
    高皇帝是古代中國皇帝諡號之一,簡稱「高帝」,是一個評價非常高的諡號。根據諡法,德覆萬物曰高、功德盛大曰高、覆幬同天曰高,所以一般只有開國皇帝才能得到諡號「高」,最著名的那位當然就是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在中國歷史上,高皇帝的數量不多,僅有6位,還有3位是追尊的,沒有做過皇帝。
  • 朱元璋真實面貌有多帥?朱氏後人保存600年,如今無償上交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幼名重八,參加農民起義軍後改名元璋,字國瑞,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明朝開國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史稱明太祖,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統帥。
  • 祁東美食 「叫花子雞」,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御賜此菜為「富貴雞」
    「叫花子雞」的製作全過程,總結其大致需要三個主要步驟,首先是裹,即用荷葉、泥包裹加工好的雞;其次是烤,置炭火上徐徐烘烤、煨熟;接著是拍,猛力一拍,卸下黃泥,雞肉混合著荷葉和黃泥的清香撲鼻而來,棗紅明亮、板酥肉嫩,讓人垂涎欲滴。
  •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告誡不要攻打此國,朱棣卻將其打成中國一省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皇帝之一,他從一個地位低微的窮和尚、放牛娃不斷努力成為了明朝的開國皇帝,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他當上皇帝後並沒有荒廢政事,耽於逸樂,反而更加勤於政事,促成了明處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的局面。
  • 中國歷史上十大最長壽的皇帝
    中國歷史上十大最長壽的皇帝一、南越武帝-趙佗(前240年-前137年)103歲趙佗(前203年-前137年)在位時間長達66年,原是秦朝時大將,後投降臣服於漢朝並多次進貢,屬於偏安一隅的王國,長期割據嶺南一帶,成為南越武王或武帝。
  • 這位皇帝在位僅有10個月,其進行的改革,卻改變了明朝歷史
    提到明朝的皇帝,可能大家第一時間會想到的是開國皇帝朱元璋,作為名副其實的「草根」皇帝,朱元璋對中國做出的貢獻是巨大的。不過,小編今天要介紹的這位明朝皇帝並不是朱元璋,而是明仁宗朱高熾,他在位時間只有10個月,卻改變了中國後400年的歷史。為何這麼說呢?下面聽小編細細道來。
  • 震驚:原來明朝不止十六個皇帝!原來朱元璋是出生在安徽鳳陽?!
    我們在很多文獻資料上看到明朝的帝王是十六個,其實並不然,明朝是有十七個皇帝,看到明朝十七位皇帝的說法,很多人或許會疑惑不解,明朝不是只有十六位皇帝,怎麼又會多出一位呢?是歷史記載有什麼錯誤?還是又有了新的發現?有這幾方面的原因。
  • 影響世界的100位帝王中,中國歷史上有這7位皇帝躋身前50名
    排名第2位,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趙氏,名政,又名趙正(政)、秦政,或稱祖龍 ,秦莊襄王之子。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戰略家、改革家,完成華夏大一統的鐵腕政治人物,也是中國第一個稱皇帝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