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皇帝朱元璋,制定戶籍制度,使明朝經歷百年不衰

2020-12-11 百家號

開國皇帝朱元璋,制定戶籍制度,使明朝經歷百年不衰

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裡,從秦漢以來開始了我國大一統的時期。其中的有些王朝在建立不久後,還沒經歷過幾個皇帝呢,就被推翻了,真的是太短暫啦。比如第一個統一王朝秦朝還有後來的隋朝,還有一個更短暫的王朝就是西晉了。我們都知道明朝的開國大帝是朱元璋,可以說是實實在在的平民皇帝了,他小時候的遭遇是非常悲慘的,在經歷了一場天災人禍之後,家人都離他而去,他為了活下來加入了起義軍的隊伍,最後建立了大明王朝。可以說他的出生決定了他沒有滿腹經綸的治國理念,而是憑藉著自己的意願來治理大明朝。

但是這樣的大明朝卻長盛,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古往今來也有許多文人愛好者對於這個問題發起研究,最後終於找到了他的王朝能不衰敗的重要一點,那就是採用的戶籍制度。朱元璋是一個酷愛研究刑法和憎恨貪官汙吏的皇帝,所以明朝存在著許許多多的不合理的制度和做法,特別是明朝殘酷的刑法,讓世人詬病。但對於他們推崇的戶籍制度,我們不得不豎起大拇指,也就是這個戶籍制度才使明朝能夠堅持百年之久。

明朝皇帝朱元璋在建立朝代之後面臨一系列的問題,前朝留下的爛攤子,還有兩個民族的特殊性。所以之前的制度也是不適應大明朝的。特別是元朝的戶籍體系更是錯綜複雜,而朝廷的官員也沒有什麼好的辦法。朱元璋不用前朝留下來的戶籍制度,但是他自己也是沒有經驗的,只能慢慢的試一試,最終希望能找到一個合適的統治方法。

元朝的戶籍是非常混亂的,由於起義戰爭,百姓們都離開自己的家鄉,所以根本沒有辦法重新整理,此刻的朱元璋忽然想到,雖然百姓的數量是不太容易統計的,但是留下的土地呢,是不動產,這個就比較好記錄了。所以他要求官員先收集整理一下,明確元代戶籍記錄,先將就著元朝的戶籍制度用著。然後讓手下的大臣出主意看有沒有新的辦法,後來有一個大臣就說了一個方法,朱元璋通過充分了解後,發現這個主意還行,於是就讓大臣一起研究,採用這個戶籍制度。洪武三年,明朝出臺了很多政策,這一年也是奠定了明代政治基礎的一年,接下來不久,朱元璋在全國使用了新的戶籍制度,而且要求老百姓每家每戶都應用戶貼。

為了很好地實行這個制度,明朝的政府就設計出了一個標準的格式,並且稱之為戶貼式,而且這個戶貼都有著嚴格的要求,不能夠隨隨便便的改變,它還有特殊的裝訂方式。正文分為三部分。第一就是家中的機關,還有人口數以及和戶主的關係等等。在戶貼的最左邊要留給相關的官員籤字。這一點是朱元璋要求的最嚴格的一點。每個級別的官員都要親力親為地去辦理。這個戶貼的籤字都是按照職位挨個去籤,而且每個官員的名字都不能少,要是哪個地方出了問題就找哪個官員負責。

可能很多人認為這個戶貼是專門為老百姓提供的,其實政府這邊也留著,這樣在出現錯誤的時候就能相互翻閱一下了,也可以防止有些人偽造。這樣的方式可以說是滴水不漏了,但是朱元璋還是對於手下的人不放心,於是就組織了相應的檢查小組去每個地方確認是否落實了這個戶貼制度。當時明朝的教育還不普及,許多老百姓都不識字,所以這也需要相應的官員前去幫忙填寫他們的資料。等到這些事情全部完成以後。這些官員就會把這些資料全部拿到朱元璋的手上。所以朱元璋就算住在朝中,大門不出二門不邁,還是能掌握天下所有人數量的。

朱元璋是個疑心病很重的皇帝。有時候他就會選擇軍人到各個地方去抽查,而且這些和當地的政府是沒有任何關係的,所以就不存在包庇的現象。如果這些軍隊查出來戶籍和真實的情況不合,就開始尋找是哪一級出現的問題,假如是老百姓自己說的謊,就要被發配邊疆充軍。

朱元璋制定的戶籍制度是非常嚴的,因為這個制度的制定,對明朝的賦稅有著極大的重要意義,對於後世也是有相當重要的作用,這也就是明朝能在歷史中,生存許多年的原因。您贊同朱元璋的這個戶籍制嗎?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

參考資料:二十四史之明史

參考資料:明朝那些事兒

圖片來源於網絡,文章系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乞丐皇帝」朱元璋為何能成為明朝開國皇帝?看他的經歷就明白了
    「乞丐皇帝」朱元璋出身卑微卻成了明朝的開國皇帝,可稱歷史上出身最微寒的皇帝,是他有什麼過人之處嗎?是他小時候的經歷。朱元璋朱元璋出生在安徽鳳陽的一個貧困家庭。朱元璋這名字一聽就不簡單但是起初不叫這名字,他叫朱重八。朱元璋這個名字是他投附郭子興後由郭子興取的。
  • 康熙六次南巡,為何都要前去跪拜祭祀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
    而康熙的這六次「南巡」,南京都是他的必到之處,與此同時,跪拜祭祀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也是康熙「南巡」的必行之事。 那麼,康熙作為清朝的皇帝,為何要用跪拜的方式,祭祀前朝的開國帝王呢?其實這一切,都是政治統治的需要罷了。
  • 由「戶貼」到「黃冊」,淺談明朝的戶籍制度的發展
    朱元璋建立明朝時,連年的戰亂導致土地荒蕪,人口銳減,社會生產力嚴重不足。為了恢復農業生產、補充兵源,朱元璋先後推行「戶貼制度」和「黃冊制度」,建立了明朝獨特的戶籍制度,對明朝乃至以後,有重大而深遠的社會意義。本文從「戶貼」和「黃冊」談起,淺談明朝戶籍制度的發展。
  •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心心念念一生的一道菜,你知道是何種美食嗎
    明朝也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傳十二世,歷經十六帝,享國276年。明朝的開國皇帝,是曾經連飯都吃不飽的朱元璋。朱元璋從小就成為了孤兒,曾做過苦工,也當過乞丐,還做過和尚。明朝建國初期,也曾經歷了短暫的太平盛世,但到了中後期,則常常戰事不斷。到了崇禎時期,朝政變得十分混亂,官員貪汙成風昏庸不已;對外戰爭又帶來了大量的軍餉需求以及清兵的掠奪;暴風又遇連陰雨,天氣變冷又使農業減產,進而帶來全國性饑荒,百姓的生活陷入水深火熱當中。
  • 明朝制定的黃冊制度,經過時間推移徒有虛名,最終無檔可查
    在大明朝剛剛建立的時候,開始登錄戶籍,明朝的做法,也稱之為黃冊制度。這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管理戶籍也是每個朝代君王,非常關心的一件事情。殷商時期就已經有了登人,也就是給這些人口登記。當然這一時期的登人,主要是為了在戰爭時期,招募足夠的士兵,並沒有形成非常完善的管理制度。
  •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葬於明孝陵,為什麼600年來卻無人敢盜?
    明孝陵是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與馬皇后合葬之墓,也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皇家墓葬之一,現在已經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為南京市唯一的文化遺產中心。 朱元璋是明代的開創者,公元1368年在新宮南京登上皇位。
  • 明朝的官營茶馬貿易制度決定了駙馬都尉歐陽倫一定會被朱元璋賜死
    明朝是漢族建立的最後一個封建大一統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偉大的轉折時期,更是唯一一個從南到北完成統一的王朝,大明帝國將封建帝制文化傳統推到了極致,而大明王朝的建立者明太祖朱元璋也是歷代開國皇帝出身最卑微的一個。
  •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告誡不要攻打此國,朱棣卻將其打成中國一省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皇帝之一,他從一個地位低微的窮和尚、放牛娃不斷努力成為了明朝的開國皇帝,這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他當上皇帝後並沒有荒廢政事,耽於逸樂,反而更加勤於政事,促成了明處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的局面。
  • 震驚:原來明朝不止十六個皇帝!原來朱元璋是出生在安徽鳳陽?!
    我們在很多文獻資料上看到明朝的帝王是十六個,其實並不然,明朝是有十七個皇帝,看到明朝十七位皇帝的說法,很多人或許會疑惑不解,明朝不是只有十六位皇帝,怎麼又會多出一位呢?是歷史記載有什麼錯誤?還是又有了新的發現?有這幾方面的原因。
  • 祁東美食 「叫花子雞」,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御賜此菜為「富貴雞」
    《「叫花雞」的歷史典故》  相傳朱元璋帶兵打江山,在南方打了敗仗被敵人追了三天三夜,朱元璋及其將士們筋疲力盡,飢餓難忍。就在這時,他們看到前方地上有一堆火,火中間還有一堆泥巴,旁邊蹲著一位年過花甲的叫花子,朱元璋好奇地問:「你在這裡幹什麼?」老叫花子一看是朱元璋,就忙說:「我在烤雞獻給大王」。
  • 從明朝戶籍制度看,朱允炆真的失蹤了?朱棣為何苦苦尋找他的下落
    可以從明朝戶籍制度上看看這件事。明朝戶籍制度非常嚴格,流民是一種恥辱。朱元璋對稅收這一塊兒管理的十分到位,而跟稅收直接掛鈎的,自然是人口。當時每個家庭都有戶口本,當時叫戶帖。這裡面詳細記載了每一戶人家的家庭成員姓名、數量、財產等。你家有多少財產幾個人分別叫什麼,看一眼戶帖就能一清二楚。
  • 明朝皇帝之間的那些事兒,嫡系兩次轉移,有的名字錯了幾百年
    1.朱元璋,明朝第一代皇帝,廟號「太祖」,年號「洪武」;2.朱允炆,明朝第三代皇帝,太祖朱元璋之孫,太子朱標次子,廟號「惠宗」(南明追加),年號「建文」;3.朱棣,明朝第二代皇帝,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廟號「成祖」,年號「永樂」;
  • 明朝開國,朱元璋大封功臣,比肩諸葛亮的劉伯溫為何只是個伯爵?
    第一:劉伯溫是半道入夥,資歷不夠劉伯溫是公元1359年左右被朱元璋禮聘到麾下,相比較明朝的開國第一公爵韓國公李善長,足足晚了六年多,劉伯溫到來時,朱元璋麾下的文臣骨架早就已經搭好了。劉伯溫可是在朱元璋還是幼童時期就主動參加元朝科舉考試的官方進士,並因此在元朝做過官,雖然官聲不錯,不貪腐也不欺民,但到底是為暴元的統治出過力。劉伯溫還曾受元朝的委託參與鎮壓和招安農民起義軍,比如他曾立主殺掉農民起義軍領導人之一的方國珍,這些經歷都會在朱元璋的心底失分。
  • 戶籍圖冊的巔峰之作:明代黃冊制度是如何瓦解的?
    到了明朝時期,朱元璋有感於元末戰亂不休,戶籍圖冊大都失散,再加上為了嚴密控制人口流動、減少政權動蕩的隱患,重新制定了戶籍制度,先後推出了戶帖制和黃冊制,其嚴密程度堪稱古代戶籍制度的巔峰。黃冊制對明初凋敝的生產、混亂的秩序起到了恢復和穩定作用。但隨著商品經濟發展和土地兼併不斷擴大,明初制定的戶籍制度伴隨王朝的衰落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潰。
  • 明朝皇帝的御膳,究竟是什麼樣子?萬曆皇帝最會吃
    流於形式的粗糧和山野菜正如亮劍中李雲龍所說的那樣,一支軍隊的傳統往往是由首任軍事首長的性格和氣質決定的,明朝皇帝的御膳也是如此,不過不是御廚而是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不僅是佃農出身,還出家要過飯,深知民間疾苦的他,生怕子孫後代因為錦衣玉食而忘了本,於是強制要求御膳中要有粗糧,用現如今養生的角度看,老朱的理念倒是挺前衛的。根據史料中的記錄,明朝皇帝的御膳中的粗糧一般包括小米或稷黍做的糕點,以及雜豆和燕麥做的粥,除此粗糧,御膳中還會有一些山野菜,如苦菜根、蒲公英、蘆根等。
  • 這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發明的
    朱元璋這位貧民出身的明朝開國皇帝,整頓吏治,嚴懲貪官汙吏的手段堪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為了反腐,他極力主張「刑亂世,用重典」,親手編制《明大誥》,官員若貪汙贓銀六十兩以上,將被處梟首示眾、剝皮實草之刑。
  •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明朝的衛所制度
    明朝衛所的設立以及軍戶制度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朱元璋仿照宋、元時期的樞密院制度,在中央設大都督府作為最高軍事機構。(《春明夢餘錄·兵部》)兩個機構互相牽制,便於皇帝操縱和控制。明朝的衛所制度最早由前元朝戶部尚書張昶於大明中書省參知政事任內提出。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開始在全國的各軍事要地設立軍衛,據《明史》(卷128)《劉基傳》:「太祖即皇帝位,基奏立軍衛法。」
  • 大明王朝滅亡,錯不在皇帝卻又因皇帝,朱元璋:我棺材板壓不住了
    導語:大明王朝滅亡之謎:真是錯不在皇帝卻又因皇帝,朱元璋的威望,朱棣的能力,後任皇帝:我們差遠了,還有它;朱元璋:我棺材板壓不住了大明王朝是歷史值得濃墨重彩讚賞的朝代,明朝前期的皇帝都是比較英明神武,因此,明朝前期也是社會國家極為穩定的時代;但自我宮廷之亂,亂在內部,亂在朝綱
  • 如何正確的看待明朝的皇帝,換一個角度可能更好
    首先如果朱元璋和他的子孫可以徵服蒙古,那麼倒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驅逐胡虜,陳友諒也是可以完成的,統一中國的功績,大部分開國皇帝都必須要完成,也不能這麼說,陳友諒第一個就被老朱滅了,別說的南方北伐深入漠北很容易一樣,當時遼東雲南等地非漢家所有都多少年了,整個北方都經歷了金元至少兩代
  • 歷史上的今天1398年6月24日-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逝世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 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人, 漢族。原名重八, 後取名興宗,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後改名為「元璋」。明朝開國皇帝,年號洪武。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