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歷經12代,16帝17朝。下面我按皇帝即位順序排列,並詳解他們相互之間的血緣關係,最後再講一些大明皇帝的名字、廟號的一些趣事。
1.朱元璋,明朝第一代皇帝,廟號「太祖」,年號「洪武」;2.朱允炆,明朝第三代皇帝,太祖朱元璋之孫,太子朱標次子,廟號「惠宗」(南明追加),年號「建文」;3.朱棣,明朝第二代皇帝,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廟號「成祖」,年號「永樂」;4.朱高熾,明朝第三代皇帝,成祖朱棣嫡長子,廟號「仁宗」,年號「洪熙」;5.朱瞻基,明朝第四代皇帝,仁宗朱高熾嫡長子,廟號「宣宗」,年號「宣德」;
6.朱祁鎮,明朝第五代皇帝,宣宗朱瞻基嫡長子,廟號「英宗」,年號「正統」;7.朱祁鈺,明朝第五代皇帝,宣宗朱瞻基次子,廟號「代宗」,年號「景泰」;8.朱祁鎮(復位),明朝第五代皇帝,宣宗朱瞻基嫡長子,廟號「英宗」,年號「天順」;9.朱見深,明朝第六代皇帝,英宗朱祁鎮庶長子,廟號「憲宗」,年號「成化」;10.朱祐樘,明朝第七代皇帝,憲宗朱見深第三子,廟號「孝宗」,年號「弘治」;
11.朱厚燳,明朝第八代皇帝,孝宗朱祐樘嫡長子,廟號「武宗」,年號「正德」;12.朱厚熜,明朝第八代皇帝,憲宗朱見深之孫,興獻王朱佑杬次子,廟號「世宗」,年號「嘉靖」;13.朱載坖,明朝第九代皇帝,世宗朱厚熜第三子,廟號「穆宗」,年號「隆慶」;14.朱翊鈞,明朝第十代皇帝,穆宗朱翊鈞第三子,廟號「神宗」,年號「萬曆」;15.朱常洛,明朝第十一代皇帝,神宗朱翊鈞庶長子,廟號「光宗」,年號「泰昌」;16.朱由檢,明朝第十二代皇帝,光宗朱常洛庶長子,廟號「熹宗」,年號「天啟」;
17.朱由校,明朝第十二代皇帝,光宗朱常洛第五子,廟號「思宗」,年號「崇禎」。由於明英宗兩次登基,分別用了「正統」和「天順」兩個年號,所以他一人佔了兩朝。史學家毛佩琦有一部著作叫《明朝十七帝》,直接把兩朝稱作兩帝。
明朝皇帝嫡系的兩次轉換
古代皇位傳承,遵循嫡系一脈永不斷絕的法則,即庶系是沒資格繼承皇位的。嫡系就是皇后的兒子,嬪妃所生的兒子就叫庶子(系)。
可事實上皇后不生育的情況屢見不鮮,甚至皇帝連庶子都沒有,怎麼辦?那就過繼,有庶子就將庶子過繼給皇后做嫡子,如果連庶子都沒有,就從血緣關係最近的宗室子弟中過繼。總之嫡系是不能斷的,必須續上。
有了過繼制度,理論上嫡系斷絕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可事實上明朝還是出現了兩次嫡系大轉移。
第一次就是從嫡系朱標,轉移到庶系朱棣。
由於朱標早逝,朱元璋「犯規」,直接把皇位傳給了孫子朱允炆,替朱標一系保住了嫡系地位。可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武力把侄子趕下臺,從此朱標嫡系終結了。
這種暴力奪嫡的手段,連法理也得向它低頭。後世子孫為了強化自己這一系的正統地位,就想辦法提高朱棣的地位。怎麼提呢?將他的「太宗」廟號,升格為「成祖」,並且確立他萬世不祧的特殊地位。
廟號分兩類:祖和宗,「祖」只有開國之君,和地位非常特殊的皇帝才有資格享用,大明一朝除了向前追尊的祖先外,只有朱元璋和朱棣稱「祖」,其餘都是「宗」。
「祧」就是將神位遷出太廟。隨著年代推移,祖宗越來越多,老百姓家裡祭祀祖先只祭祀三代,皇帝可以祭祀七位,即「七廟」,其餘的就要面臨被「祧」的結果。永世不祧就是不管到什麼時候,都永保在太廟接受後世子孫祭拜的尊榮,朱棣獲得了和朱元璋並列的永世不祧的地位。
第二次嫡系轉移就是從孝宗朱祐樘,到興獻王朱佑杬。
孝宗朱祐樘就倆兒子,次子早夭,武宗朱厚燳又無子駕崩,於是大臣們迎立了藩王朱佑杬的兒子朱厚熜。
本來大臣們堅持讓朱厚熜過繼給孝宗,以嫡子身份即位,可朱厚熜不幹,跟大臣們鬥了十幾年,非要追尊父親為帝,不承認過繼給伯父。這件事就是著名的「大禮儀之爭」,在死傷和罷免了一大批大臣後,朱厚熜勝利了,朱佑杬被追尊為「興獻皇」,大明嫡系再次發生轉移。
明朝皇帝的名字趣談
有人笑話明朝皇帝的名字是「元素周期表」,裡面有很多帶「金字旁」、「土字旁」的生僻字。其實那裡面的字,很多原本不存在,就是造出來的,比如朱厚燳的「燳」(原字「昭」下面一個「火」)。
老朱家起名為何那麼「隔路」?這是朱元璋定下的規矩,後世子孫按五行相生排列,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代一循環。所以,他們的名字都在「金木水火土」,幾個偏旁部首的字裡打轉轉,不夠用了就造字。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位皇帝的名字被搞錯了幾百年——穆宗朱載坖。以前我們稱他為「朱載垕」,「垕」與「坖」字形很像,清人編寫《明史》時,參照《明實錄》,《明實錄》是手寫的,後人看不清,把「坖」誤當作了「垕」。
其實歷史上還有很多類似的情況,比如秦國時期的「範睢」,也有認為他應該叫「範雎」;東漢開國名將「朱祜」,就被後人烏龍成「朱祐」了。
明朝皇帝的稱謂趣談
皇帝們的稱謂比較多,往往搞得人頭昏腦漲,不知所以。皇帝除了常人都有的名字和字號外,還有諡號、廟號(廟祭時的稱謂)和年號,那麼我們該怎麼叫呢?有什麼規律呢?
唐朝以前的皇帝一般用「諡號」稱謂,所謂諡號,就是皇帝死後,後人根據他的一生功過,給予的評價。比如「漢文帝」,諡號「文」,「隋煬帝」,諡號「煬」,所以諡號包括批評類的「惡諡」。
曾經有人問,隋文帝作為開國君主,為何不稱「祖」呢?搞混了,隋文帝是諡號稱謂,如果用廟號,就應該稱之為「隋太祖」。
唐以前為何不用廟號,唐以後為何不用諡號?因為唐以前廟號很「金貴」,沒有作為的皇帝沒資格獲得,比如西漢和東漢,四百年間只有八位皇帝有廟號。而唐以後諡號變得越來越「虛胖」,從一個字的諡號,到幾個字,十幾個字,甚至二十個字,請問誰能記得住,稱呼一遍不得累半死?
明朝以後,人們又開始習慣於用年號稱呼皇帝,比如「嘉靖」、「萬曆」、「康熙」、「光緒」。這又為什麼呢?因為明朝之前皇帝喜歡折騰年號玩,老是改動,尤其是武則天,在位十幾年,幾乎年年改,甚至一年改幾次,頭大。
明清以後基本上一個皇帝一個年號,就可以以年號對應皇帝了。明朝是這個變化的過渡期,前期一般稱廟號,從世宗嘉靖帝朱厚熜開始,一般以年號稱呼。
這些稱謂確實容易讓人頭大,不光我們,就連史學家都有搞錯的時候,比如司馬遷,他把劉邦稱謂漢高祖,我們都跟著叫了,其實不對,他應該叫「漢太祖」(廟號),或者「漢高帝」(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