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一幅欣悅之作,也是一幅神來之作
這是一幅欣悅之作,也是一幅神來之作,充分體現了我不可學、不可仿、不可再現的畫風——連我自己都沒辦法再次畫出這樣的感覺這樣的氣勢。這幅畫難得的是用了不多的幾種色調呈現出的色彩之鮮亮之明快之動人,更難得的是一幅畫融合了春夏秋冬四季,春花夏爽秋陽冬冰熔於一畫毫不違和,其中似乎又有四季漿果在潮湧、翻滾——這是一幅給生命賦能的畫作。 謝謝您的賞析!
-
一路向西之都江堰二王廟
此行都江堰,所為李冰而來。午後四時,日不再毒。開通手機導航,攜母及女,一行三人,迤邐入山,前往二王廟。二王者誰?父李冰子李二郎也。 汶川地震,都江堰乃重災區,劫後再建,已十年矣。天地固無情,奈何人力之偉。荀子曰「人定勝天」,古都江堰可證之,今都江堰亦可證之。山行向上,但見柏油路寬闊平整,路之兩側,或建築拔地而起,或草木向陽而爭。
-
都江堰神蜜園·玫瑰花溪谷國慶前夕正式開園
神蜜園·玫瑰花溪谷 四川新聞網成都9月30日訊(記者 李慧穎)經過兩年多的精心打造,9月29日,位於都江堰天馬鎮的神蜜園玫瑰花溪谷正式亮相。 以玫瑰花溪谷為範例的都江堰文體旅商融合之路,正契合了成都市提出的打造「三城三都」的目標。「西控」之下,通過「理水、護林、亮田、彰文、興業」,水旱從人、美田彌望、產業興盛的都江堰精華灌區盛景正在重現。
-
在都江堰景區裡面還有一個祭祀二郎神的廟宇你知道嗎?
在成都都江堰景區裡面還有一個非常古老的寺廟,叫做二王廟。二王廟是由一片古建築群構成,現在坐落在都江堰西門外的玉壘山麓,同時也是都江堰的重要組成部分。二王廟是為了紀念都江堰的開鑿者李冰和他的兒子二郎而修建的,唐末五代,二郎神信仰逐漸蓋過李冰,使其成為二郎神祖廟。非常具有歷史研究價值。二王廟山門口的「二王廟」三個字是著名愛國將領馮玉祥所寫,在二王廟內有李冰和二郎神的塑像。二王廟的石壁上嵌有李冰和後人關於治水的格言,被人譽為治水三字經。二王廟的後殿還有畫家張大千、徐悲鴻等人的碑刻。
-
紀念都江堰修建者李冰父子的二王廟,竟是二郎神的祖廟
在都江堰景區內,二王廟是一處不可錯過的景點,它是為紀念都江堰的修建者李冰及其子二郎而建,廟內除了供奉李冰父子外,也供奉有一些道教神話人物,所以二王廟也是一座道教宮觀。二王廟背靠玉壘山,面臨岷江依山而建,樓臺宮殿上下重疊錯落,古木掩映,環境優美,有「玉壘仙都」的美譽。
-
我叫都江堰,這是我的簡歷
李冰在前人治水的基礎上,依靠當地人民群眾,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縣,建成了都江堰。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馬遷奉命出使西南時,實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記·河渠書》中記載了李冰創建都江堰的功績。後人在其西瞻蜀之岷山及離堆處建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紀念。
-
老照片:天府之源灌縣1944年,都江堰安瀾索橋
流江是檢江的另一種稱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檢江,它們的上遊,就是都江堰內江分流的柏條河和走馬河。《括地誌》說:「都江即成都江」。從宋代開始,把整個都江堰水利系統的工程概括起來,叫都江堰。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裡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餘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仍在一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都江堰有效的管理保證了整個工程歷經兩千多年依然能夠發揮重要作用。
-
御水都江堰
作為詩人的高駢也曾寫下詩歌《錦城寫望》來描繪成都繁花似錦的春色:蜀江波影碧悠悠,四望煙花匝郡樓。不會人家多少錦,春來盡掛樹梢頭。蜀地江水汩汩奔流,而高駢的名字和他的詩句也從此如江水一般流淌不息。他所作《甘泉賦》《羽獵賦》《長楊賦》等享譽文壇,其詞風也成了當時文壇上的潮流,被借鑑效仿。同時,揚雄還曾作《太玄》《法言》等散文,主張文學和言論應以「五經」等儒家經典為典範。晉朝時期,四川出現了兩位著名的史學家,一位是西晉史學家陳壽,其所著《三國志》對後世的史傳文學影響頗深。
-
全國首批田園綜合體項目正式開園都江堰神蜜園玫瑰花溪谷國慶等你...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張雪嬋)9月29日,位於都江堰市天馬鎮的神蜜園玫瑰花溪谷首屆月季菊花展暨炫彩燈光節正式啟動。這個位於天府源田園綜合體核心示範區,代表性的項目在經過兩年多的精心打造之後,將在這個國慶假期,給四方遊客帶來滿滿驚喜。
-
發現:李冰只是神話人物 修都江堰另有其人
為了馴服岷江的洪水,李冰父子在岷江上修建起一座福蔭萬代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成都平原從此成為"天府之國"。在蜀地的民間傳說當中,李冰之子二郎降服了岷江中作亂的惡龍,李二郎又被稱作二郎神,也就是神話故事當中,那個有著三隻眼睛的威武天神。為什麼傳說中的神話人物會成為李冰之子?李冰,這個倍受後世推崇的水神,會不會也是出自於百姓口口相傳的神話呢?
-
都江堰是李冰修建的麼?3點證據可以證明,李冰兒子是二郎神原型
問道青城山,拜水都江堰。去過都江堰的朋友們,一定會被都江堰的美景所震撼,其實都江堰那裡有一座二王廟,廟裡供奉著的李冰父子,是當地人崇拜了兩千多年的英雄。可以說都江堰能夠使用兩千多年,至今依舊發揮著灌溉疏導的功效,那就是李冰父子的功勞,也是李冰一手打造了都江堰。
-
「都江堰」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
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稱叫「湔堋」,這是因為都江堰旁的玉壘山,秦漢以前叫「湔山」,而那時都江堰市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們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到三國蜀漢時期,都江堰地區設置都安縣,因縣得名,都江堰稱「都安堰」。
-
都江堰之行
都江堰市是成都市代管縣級市,是一座具有2000的建城史,因堰而起,因水而興的城市。俗話說:「拜水都江堰,問道青城山。」來了成都,都江堰是許多人旅行之地的首選。我們從崇州駕車出發,進入成都二繞高速路,開車將近一個小時,就到了都江堰。
-
都江堰水文化的發展起源之精神層面
水文化之民間習俗都江堰作為一座依山傍水的城市,其始終貫穿著「水」這一重要的靈魂。清明放水節來源於4000多年前人們對江神的崇拜信仰以及2000多年前祭祀江水的舉動。水神崇拜其實屬於水崇拜的一種延伸方式,而在都江堰先民中也創造出了一系列的水神形象。在以《山海經》為代表的原始神話傳說中,都江堰一帶就是我國神話傳說中存在的「瑤池」盛景及崑崙仙山的所在。
-
為什麼要去都江堰?
作為詩人的高駢也曾寫下詩歌《錦城寫望》來描繪成都繁花似錦的春色:蜀江波影碧悠悠,四望煙花匝郡樓。不會人家多少錦,春來盡掛樹梢頭。蜀地江水汩汩奔流,而高駢的名字和他的詩句也從此如江水一般流淌不息。大水之後,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丁寶楨向清廷奏請下撥10萬兩白銀用以大修都江堰。此次大修都江堰的工程量之大,規模範圍之廣,在都江堰的修繕史上可謂絕無僅有。
-
都江堰
為了控制水流量,在進水口 作三石人,立三水中 ,使 水竭不至足,盛不沒肩(《華陽國志·蜀志》)。這些石人顯然起著水尺作用,這是原始的水尺。從石人足 和 肩 兩個高度的確定,可見當時不僅有長期的水位觀察,並且已經掌握岷江洪、枯水位變化幅度的一般規律。通過內江進水口水位觀察,掌握進水流量,再用魚嘴、寶瓶口的分水工程來調節水位,這樣就能控制渠道進水流量。
-
都江堰城市旅遊IP打造
故事一直流傳到的宋朝,李二郎的事跡就開始出現在一些史料文獻之中,到了元朝,隨著元雜居的發展,故事內容就更豐富了,出現了不同版本的演繹,李二郎就變成了二郎神,但值得注意的是,這個二郎神其實和我們看《西遊記》或者《封神演義》裡那個二郎神還是點不同,因為那個二郎神叫楊戩,人家姓楊不姓李,這又是怎麼回事兒呢?
-
世界文化遺產:締造天府之國的偉大工程,都江堰
美麗富饒的成都平原自古被譽為天府之國,這一切與一座修建於2250年前的水利工程密不可分,成都平原仍然源源不斷創造著奇蹟。戰國諸雄爭霸的大動蕩之中,當時中國的霸主秦國君臣,正在為統一大計。秦惠文王採納了司馬錯的得蜀則得楚,楚亡則天下定的軍事主張公元前316年滅掉了蜀國。
-
堪稱神跡的都江堰,是如何運作的?
,內容偏科普,可能會有些乾巴,為了更加深入淺出加深記憶,這篇就用問答的形式來寫。李冰的兒子叫李二郎,正史記載少之又少,沒有強有力證據證明李冰之子的真實存在,也沒有證據可以證實不存在。引水灌溉:岷江是長江流量最大的支流,是成都平原重要的水系,但是在都江堰建成之前,成都平原北部因為得不到河流灌溉而相對乾旱,都江堰的建成將岷江近半的水量引至乾旱區域,灌溉面積超5000平方公裡,使得成都平原逐漸成為重要的農產區,被譽為天府之國,都江堰可以說是天府之源。▼左側為外江,右側為內江。
-
「三遺」之城——都江堰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原灌縣)城西,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三遺」城市。號稱「天府之國」的成都平原,古代時水旱災害十分嚴重。由於岷江和成都平原「惡劣」的自然條件造成的。建立每年淘灘制度,為了觀測、控制水量,雕刻了三個石質人像,放入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過肩」來確定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