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老城石板街始建於清鹹豐年間,東起老城文昌閣、西至武勝街,街寬5-7米,全長約650米左右。老街是由青石板塊鋪就,街道兩旁的木屋、木樓,一間緊挨著一間,一幢緊靠著一幢。雖歷經百年風雨,仍舊有著晚清事情的古樸風貌。
青石鋪就的老街和已經傾斜了的房梁都無語地述說著古鎮的歷史,老街上的人們每天往來行走在青石板鋪就的老街上,不緊不慢,溫柔地將石板撫摸,那款款踏足,像是在彈奏一曲曲清韻雅曲。如今的老街由於兩邊商鋪的總體搬遷,幾乎無人居住了,兩邊年久失修的老商鋪已是搖搖欲墜,正慢慢消逝在無情的歲月中,讓人倍感悽涼。
水巷,巷道深約66米,寬1米左右,路面也是由青石鋪就。在巷子的南端有一口水井,井水甘甜,舊時在沒有自來水的年代,附近居民的生活用水,多取自於此。由於巷子十分狹窄,導致擔水得人無法正常的行走,於是便有了空擔由西巷入,取玩水後從東邊出去,類似於現代道路的單行道。也因為常年擔水,潑灑的水導致巷子常年潮溼,隨意得名「水巷」。
小巷狹窄不平的石板路,彎彎曲曲伸向遠方。探尋小街小巷,將那獨特的地方特色表現得淋漓盡致。她既不像農村那雜草叢生的陋巷,也不像一些大城市裡擁擠不堪的裡弄,她就是擁有她自己獨具一格的特色,充滿了濃鬱的地方風俗和鄉土氣息,讓人刮目相看,讓你看到在鬧市中無法尋覓的傳統蹤跡。
老街曾經是中央電視臺《大姐》劇組將老街作為主要拍攝場景,後來又拍了《大哥》《父親》《大嫂》。
但現如今,當年的取景地,已經變成酒廠的倉庫,存放著大的酒桶。
老街美食,首推油茶,原料為過油的豆皮、花生米、豬骨髓油、麵筋、黑白芝麻、大小元茴、丁香、花椒等。桌上的油茶桶是用來承裝油茶的器具,壺身是用類似皮革的保溫材料,僅有壺嘴處約10公分未包,露出一段鐵皮本色。每當有食客過來,老闆就會從桌上拿起大碗,擦乾碗中的水滴,左手拿著大碗接在壺嘴下面,右手握著一塊厚布按下壺身,香噴噴的油茶就從壺嘴流到碗內。
華燈初上時,食客更多。油茶配煎包,在老城是絕配。煎包現包現打現賣,食客多了,就得排隊「搶」,往往是一鍋還未熟,就被食客提前預訂光了。到老城喝油茶,其實就是喝的生活,體驗真正的市井人生。
老街現在投資7億元,正在升級改造中,由北京過來的專業古建築修復團隊,以修舊如舊的方式正在對老街進行修葺。打造與本土民俗風情相一致、相配套的特色民居一條街,長此以往、積極持續地堅持下去,最終必然就會栽下梧桐樹,不愁鳳凰來。
那些古老的洗盡鉛華的酒樓茶肆,書場墨莊,匾額旗招也早已被浮華的喧囂所湮沒。意境幽古的石板路,參差錯落的店鋪,流光溢彩的老字號還保持著老街固有的一些風貌,還留存有一絲遙遠的古韻遺風。
一條老街,數載更迭,石板街像一幀黑白照片,會永遠定格在淮北人的記憶中。長久居住於此的人們對搬遷仍有不舍,但言語中更多了一份對新生活的期待,期盼著搬進新的小區,期盼著美好的生活,也期盼著經過改造後的老街能迎來新生。
不知這個改造工程什麼時候才能結束,石板街的新顏我們何時才能看見。這條注滿老濉溪人記憶的老街,能否迎來自己的第二春?我們真的想快點看到。